世界政治新格局的原型与展望_政治论文

世界政治新格局的原型与展望_政治论文

世界政治新格局的雏型及其前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雏型论文,新格局论文,前景论文,政治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两极格局终结以来,世界政治向多极化演变,世界主要政治力量相继投入以争夺构筑新格局主导权为主要特征的国际角逐与竞争。这些主要力量起初为美国、欧共体、日本、苏联和中国。后来苏联解体,由俄罗斯继承;欧共体则升格成了欧洲联盟。经过五大力量数年来不间断的竞争与较量,现在完全可以说,世界已经出现了一个由美、欧、日、俄、中五大力量即五极支撑的新格局雏型。如果发展下去,一个新格局将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和完善,时间大体是在21世纪初。中国“入局”,表示中国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高。但中国在格局中的地位能否立于主动,其安全形势如何,非常令人关注。

一、关于世界政治新格局的雏型

据笔者对世界政治新格局含义的理解与认识,可以说一个世界政治新格局的雏型现在已经出现。若干年来,因中国国际学界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含义理解不一,故仍有必要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含义作出界说。

(一)世界政治格局的含义

所谓世界政治格局,亦称全球或国际战略格局。它指的是,在世界近代史以来的某一个特定历史时期中,由此一时期的某些可影响国际政治全局的大国,出于各自利益的需要,而配置和构筑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力量对比结构及其相互关系框架。这种格局简单讲,有三大特点,并由三根支柱支撑。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正是这样一种格局。

世界政治格局的三大特点是:第一,从成员构成讲,它仅仅是大国俱乐部,而并非大家庭。第二,从时间上讲,一旦这种格局形成,它会相对稳定地持续一个时期,而非一些时日。第三,从影响上讲,它将是全局的和总体的,而非地区的和某一领域的。

世界政治格局赖以存在的三大支柱是:(以两极格局为例)第一,力量支柱。它是格局构成框架的基础。这样的支柱必须是大国,如两极时期的美、苏。但并非所有大国均能“入局”,也就是说,作为“入局”基础的力量,并非是能否“入局”的唯一条件。第二,大国间相互关系支柱。它表现为大国相互间构筑起的亲疏乃至敌友关系及力量对比结构,如两极时期美国及北约与苏联及华约。第三,全球性国际机构,如两极时期的联合国。在这三大支柱中,第二根为核心支柱。因为只有它才真正反映了一种全球性格局的敌友关系的本质及格局中极与极间的力量对比态势和相互关系状况。

基于上述认识,可以认为,现在一个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的雏型已经出现了。

(二)世界政治新格局雏型概况

世界政治新格局雏型亦由三根支柱支撑。

第一根支柱由五大力量组成。它们是: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即所谓的“一超四强”。

第二根支柱是五大力量间相互关系框架的初步形成。它表现为:一方面,在安全关系上的美、日以及美欧重新结盟或重调联盟关系,中俄结成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这样,在欧洲出现了美、欧、俄新的大三角,在东亚出现了美、日、中新的大三角这两个三角关系结构。另一方面,在经济、政治上,相互关系错综复杂。但是,欧、中、俄、日出于抑制美国图谋建立单极世界的野心及它们各自的利益,似乎有一种相互配合与美国竞争的趋势。

第三根支柱是联合国地位的重新肯定以及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后者被认为是经济上的联合国。

世界政治新格局出现这样一个雏型,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世界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及其较量的结果,尤其是五大力量对比及其相互竞争与角逐的必然趋势。

二、世界政治新格局雏型形成的依据

世界政治新格局由三大支柱所支撑的这一雏型显然有待进一步完善。但这三大支柱业已形成或基本形成。其主要依据是:

(一)世界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消长造就了“一超四强”,两极格局的终结则为它们投入构筑新格局的竞争和角逐提供了历史性的良好机会。

一超即美国,四强是欧、日、俄、中。在两极格局终结之后的历史条件下,为何由这五支力量来构筑新格局、且由它们形成现今新格局雏型的支撑力量呢?这里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70年代初期前后,在相对于两极而产生的多极化过程中,中、欧、日相继崛起,从而成为当时仅次于美、苏的世界另外三支力量。而在两极格局终结后,它们确立各自的战略目标,投入构筑新格局的竞争与角逐之中,成为当今世界的政治力量。另外,它们分处欧、亚大陆两端,占据当今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上的优势。

第二,两极格局终结之后,苏联力量严重削弱。代之而起的俄罗斯,其力量已不可与原苏联同日而语。但问题是,一方面,因两极格局以和平形式终结,无论是苏联,还是俄罗斯,参与构筑世界新格局的权力并未被剥夺。另一方面,俄罗斯仍是泱泱大国,其核力量仍令他国生畏。

第三,两极格局终结之后,作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其建立单极世界的企图与欧、日、中、俄的目标严重相左,遭到四强的强烈反对与有力抵制。美、欧、日相互竞争的诸多事例就足以说明这一点。1989年12月初,美、苏首脑马耳他会晤刚结束,美国便率先投入新格局的构筑。其标志是,美国欲与欧共体各国共建“一种新大西洋主义的结构”,以取代两极时期大西洋两岸老的关系框架,并确保美对欧洲的领导。正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美国构筑单极世界的构想。而在1990年1月4日法国总统密特朗与德国总理科尔提出共建大“欧洲邦联”之后,同年3月20日,密特朗便为欧共体阐明了恢复欧洲昔日“世界的中心”地位的战略目标。法国现总统希拉克上台后修正了欧盟的目标,提出欧盟要作为美、欧、亚三极中的一极。显然,欧盟与美国的目标南辕北辙。随后,日本海部政府于1990年1月9日致布什的信中提出了与美、欧共建“日美欧”三极的主张。美国的战略目标遭到欧、日的抵制而无法实现。同时,美国构建单极世界的企图,自然也理所当然地遭到中、俄的反对。俄前国家安全会议秘书列别德重申,俄罗斯要作为世界新格局中的一极。可以说,在反对美国构筑单极世界这一重大问题上,四强与一超严重对立,使美国构筑单极世界,即建立在世界经济霸权、军事霸权、文化霸权基础之上的政治霸权的企图不能得逞。

第四,世界其他国家和力量中心,由于种种原因,均未能赶上搭乘这班构筑世界新格局“列车”的时机。

总之,正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将上述五大力量推上了世界新格局雏型支撑力量地位。

另外,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是德国而不是欧盟,将成为新格局中的一极。笔者不同意这种见解。其理由,一是,战后西欧已形成的国家关系格局——“法德轴心”的经济同盟关系框架不允许这样做。二是,德国出于理智,也不能那样做,且不说其力量是否已经达到成为一极的程度。德国总理科尔说:“欧洲要想保持稳定,要想在世界舞台上有所作为,必须实现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只有这样,各成员国的利益才能得到保障。”三是,自从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于1993年11月1日正式付诸实施后,不仅欧共体实现了向欧盟的跨越,而且欧盟正在朝着争取于2000年前后完成货币联盟、经济联盟和政治联盟的既定目标努力。这一切表明,是欧盟而不是德国成为世界新格局雏型的五大力量支柱之一。

(二)世界五大力量相互关系框架结构的形成,有相关的联合宣言及共同声明作为依据,签约国须承担相应的义务。因此这也可以作为判断新格局雏型出现的重要依据。

第一,以1994年1月中旬北约作出东扩决定以及1995年12月3日美欧签署《跨大西洋纲要》为标志,美、欧重新调整了两极后针对俄罗斯的联盟关系,从而导致以美、欧为一方同以俄罗斯以及独联体有关国家为另一方的潜在对抗关系框架基本形成。

第二,以1996年4月17日美、日签署《日美安全保障联合宣言》为标志,美、日重新确立以中国为假想敌的军事政治同盟关系,使美、日、中的相互关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对于日本而言,在所谓从对付冷战时期苏联的“对付威胁型”向对付中国的“安全保障型”过渡为借口,日本将从世界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与军事大国推进。对于美国来说,它找到理由继续保持其在东亚的10万驻军,维系其在东亚的主导地位和势力范围。对于中国来说,它面临二战以来来自东面最严重的军事威胁。

第三,以1996年4月25日《中俄联合声明》的签署为标志,中、俄确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框架。这一关系框架,虽较美、欧与美、日新关系框架档次为低,但却有利于稳固中、俄各自的战略后方。

第四,以1996年3月初亚欧会议的召开以及主席声明的签署为标志,亚欧关系框架以及欧——亚——美三方关系框架朝形成迈出了重要一步。从欧盟方面讲,这是它继德、法、英、意等国相继推出亚洲战略,以及欧盟于1994年7月提出《走向新的亚洲战略》,于1995年3月提出《对日新关系战略》,于1995年7月推出《中欧关系长期政策》及同年12月通过《欧盟对华新战略》等之后,该联盟采取的又一重大战略举措。其战略意图显然是旨在联合亚洲,主要是日、中,以及对美国构筑单极世界的企图。这也就是说,从世界全局讲,欧盟联合亚洲的目的是为了最终形成同美国竞争与合作的相互关系框架。

(三)全球性国际机构为五大力量提供了显示各自实力与地位的舞台及协调相互关系的场所。

联合国作为全球性的国际安全机构,其地位是在海湾危机发生之后被重新肯定的。它的作用既表现在维和行动上,又反映在大国关系的协调上。后者的一项最新成果就是在1996年9月10日联合国大会上以压倒多数的票数通过了全球性的核禁试条约。世贸组织于1995年1月1日正式成立,被认为是经济上的联合国。它的产生无疑是世界经济政治化使地缘经济的地位上升的结果。截至1996年上半年,该组织接到的有关贸易问题的投诉状,大约相当于其前身关贸总协定50年内所处理的贸易争端的三分之一,其中43件与美、欧、日有关。在美国企图把持世贸组织的情况下,美、日、欧在该组织中的角逐将不可避免。

总之,世界政治新格局的雏型正是凭借上述三大支柱而产生、存在和向前发展的。与此相关联,这三大支柱又在不同程度上把五大力量连在了一起。这既使它们彼此难以离开,又使其他国家及力量中心难以插入其中。展望今后,如果世界在近数年内不出现突然情况,一个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将会在现有雏型之上完善并告形成。

三、世界政治新格局雏型的演变趋势

世界政治新格局雏型的演变趋势,将会是在现今既成框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最终完成其演变进程而形成一个全新的五极政治新格局。

(一)在安全关系方面,美欧针对俄罗斯而构筑的新大西洋联盟的合作关系结构,将进一步趋于完善,从而导致以美欧为一方同以俄罗斯为另一方相互对立的美、欧、俄三角战略关系框架趋于明朗化。

如前所述,美欧在战略上的合作主要表现在北约东扩以对付俄罗斯的问题之上。从步骤上看,即将进入具体的实施阶段。本来,北约的具体东扩行动安排原拟在1996年底美国大选之后作出部署,但出于对俄罗斯的策略考虑,其东扩的决定推迟到1997年3月再作考虑。但有一点已经基本明确,这就是,波兰、匈牙利、捷克三国将首先成为北约东扩的新成员。迄今,俄罗斯仍未改变其反对北约东扩的基本立场,而且今后亦难以在其既定立场上后退。随着北约的东扩付之于行动,美、欧、俄三角战略关系框架将进一步趋于明朗。

(二)美、日针对中国的军事政治同盟关系将更加完善,美、日、中三角战略关系结构将更趋表面化、公开化。

冷战之后,美、日再结军事政治联盟,形成制约中国的战略联盟关系框架,标志着美、日关系以及美、中关系和日、中关系从此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在美日军事同盟的基础上,美正试图努力加强它的亚太军事协作体系,保持军事优势,并以经济等手段制约中国。

(三)中、俄关系框架,亦趋明朗化。

与现今美、欧以及美、日正在构筑的同盟关系框架相比较,中、俄关系框架低了一个档次。前两者明显是针对第三者建立的,后者则明显指出不针对第三者。中俄关系的最大变数是,叶利钦之后俄罗斯国内的党派之争以及由此可能引起的对华关系的调整。由于受北约的压力,处于战略上守势地位的俄罗斯,亦需要在最近数年内明确中俄关系框架。

(四)欧——亚——美关系框架亦将大致构成。

美、欧关系是一种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而双方的竞争关系主要反映在对亚太地区的争夺。欧盟向亚太扩展,其选择的合作或联合伙伴不是美国,而是中国、日本和东盟。从趋势看,美、日虽有竞争的一面,但欧、日合作,从日本方面讲,它是以不牺牲美、日同盟为其条件。因此,中国与欧盟有较大的合作余地。

总之,从现在起,再经过若干年的演变,一个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将会在现今雏型的基础之上,得以进一步完善并最终形成。一俟这一新格局形成,它将会左右未来国际关系的大局达数十年。

标签:;  ;  ;  

世界政治新格局的原型与展望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