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管理理论的演变与论证--以医疗管理改革为例_医疗保险论文

日本管理理论的演变与论证--以医疗管理改革为例_医疗保险论文

日本管理理论的演变与实证——基于医疗管理改革的案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日本论文,案例论文,理论论文,医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30;R19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462X(2010)01-0167-03

任何管理都是某一特定环境中的产物,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因文化传统、价值观不同,管理哲学也不同,日本管理哲学即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随着经济泡沫的破裂和国际环境的变化,日本旧有的管理模式面临着危机和挑战,西方个性管理、重视自我能力和创造性的价值观在日本逐渐深入人心。日本成功地将西方现代管理思想与本民族文化相结合,并在日本医疗行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中取得了成功。

一、日本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

1.日本管理理论的渊源

研究日本管理理论的渊源,应联系到日本的文化。日本文化来源十分复杂,大约在公元6世纪,儒教、道教、佛教几乎同时传入日本,其价值取向和道德伦理造就了日本人极大的向心力、责任感、自我牺牲精神和历史使命感,但日本的个人宗教信仰是完全自由的,一个人可以同时信仰几个宗教。日本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将各种宗教中的精华吸收为己有,扬长避短,这无疑也是日本管理理论发展的大前提。

儒家文化是日本文化的最重要来源。儒家文化起源于中国,重视人在管理过程中的地位,对人的管理是儒家理论的核心。儒家对组织具有深刻的见解,明确认识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人之所以建立组织结构和实行分工合作的根本原因是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义”。儒家在管理上偏重于“礼”和“义”,当群体建立起来后用礼来规范,用义来协调,使组织高效运行,同时儒家把国也当成家来思考。日本接受中国儒家观念也不是盲目的接受,而是按照自己的国情进行了改造,创造出了日本式的儒家学说。日本式儒家学说萃取了“和谐”的精华,强调开拓进取,强调团结和谐的共同进取。日本儒家学说还强调“忠”,以“忠”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忠孝被视为百姓绝对的义务和责任。日本人经过对各种信仰理论的延伸和升华,把家变为企业和组织,原来的一套儒家理论就变成了企业发展凝聚力的文化基础。因此,在日本,对企业的忠诚就甚于中国人对家的忠诚。

传统日本管理理论主要偏重于管理的方法、管理的体制和管理的技巧等方面,总体以实用为主。19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的经营管理主要体现为三种方式: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和企业工会。这三大制度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终身雇佣制要求被录用者为刚毕业的大学生,录用条件以综合能力为基准,强调将被录用者的一生奉献给企业,但企业必须保障本人一生的职业作为前提条件,这种管理机制使职工有稳定感。职工把企业当成“家”,从“家”中按照自己的年龄、资历领取相应的工资。年功序列制则与终身雇佣制密切相关,主要依据从业人员在本企业连续就业的年数确定其工资和职务。而日本的企业工会只限于企业内部,不分工种,与企业管理者的目标一致。企业内出现矛盾,包括劳资矛盾,都属于家庭内部矛盾,由企业工会解决。因此,企业具有浓厚的家族色彩。这三部分制度形成了一个有机统一体,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为增强日本企业的活力,提高日本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日本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

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日本旧有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日本经济开始面临着危机和挑战,体制中的缺陷暴露无遗,原有的管理体制显然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要生存,需要有能力和创造性的人才,原有的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已经不利于员工能力和创造性的发挥,不利于劳动力的优化组合。正如松下电器公司经理所说:“像松下公司这样一些靠员工的忠诚和一致性发展起来的企业越来越不适应数字化时代的要求,现在重要的是培养员工的个性。我们希望有更多出色人才加入松下公司”。

西方的个性管理、重视自我能力和创造性的价值观在日本逐渐深入人心。更多的日本企业开始了新的日本管理模式,它们成功地将西方现代管理思想与本民族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日本式管理思想,建立了“以人为重”、“以和为贵”、“以德为先”的理念以及团队精神,同时对过剩的劳动力实施了“新就业政策”,鼓励员工根据自己的能力重新寻找工作,以利于人尽其才,促进人员流动,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功。

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式管理和西方管理思想相互融合,管理学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西方管理学因建立在西方文化的基础之上,历来重视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量化技术,包括运用数据库等方面,而有些理论甚至把文化、传统和习俗等不可量化的因素给抽象掉了。自1981年帕斯卡和艾索斯出版的《日本的管理艺术》提出了著名的7S结构后,该架构提供了一种比较西方和日本管理差别的方法,指出日本之所以成功在于他们对于风格(style)、共享价值观(shared values)、技术(skills)和人员(staff)的关注。西方管理思想也逐步向软S方向转移,全面质量管理、团队精神和零点存货等日本式管理思想被普遍重视。日本管理学理论的发展也推动了日本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1990年日本泡沫经济衰退以后,日本企业管理体制中的终身雇佣家族式管理存在明显弊端,这种“大锅饭”式的管理方法已经和经济发展不相适宜,日本企业又重新学习借鉴西方的管理方式、方法,以促进其企业发展。

新理论指导下的日本企业管理,将现代管理与文化中优秀的东西结合起来,在竞争的指导思想上倡导双赢,在重视组织分工的基础上满足人的心理需要,在人的行为方面倡导树立全球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在侧重理性思维的基础上渗透非理性的思维方式,从而实现管理创新。日本企业管理的成功足以证明:日本传统文化与现代西方物质文明是可以共生的,取长补短,相互融合,是未来管理学发展必然的趋势,这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会显得更加突出和明显,东西方管理文化的交融将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日本医疗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证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医疗体制健全、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高、国民医疗保障做得好的国家。它的管理体制发展也随着管理学理论的发展而进行了变革。日本的医疗行业管理制度改革足以印证日本管理在理论及实践中的成就。

1.日本医疗行业的特点

从西方经济管理思想来看,日本的医疗服务行业具有以下特点:

(1)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双重性质。医疗服务中的公共卫生属于典型的公共物品。公共卫生领域包括传染病的防控、妇幼保健、环境卫生等。任何人增加这些领域的消费并不会带来其他人对这一物品消费的损害,相反还有可能增加这些服务的效果。

(2)信息不对称。在医疗服务的提供当中,医生相对于病人有很强的信息优势。医生为患者开药、对患者进行治疗的安排,完全以医生为依据,患者由于自身专业知识等的相对缺乏只能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用药及各种治疗,很容易产生开高价药的道德风险。

(3)行业垄断性。对于医疗服务来说,地域性的寡头垄断非常普遍。特别是一些高端医疗人才和仪器设备,在一定范围内被垄断于几家大型的医疗机构当中。患者在求医问药的过程中,往往只求助于这些大医院,而在小医院则很少有人问津,因为很多疾病在小医院无法得到医治,或者疗效微乎其微,甚至会延误病情。医疗服务中所存在的这种垄断性,使医院可以通过制定垄断高价,来增加自身的收益。

(4)行业需求刚性。当人们有病时,医疗价格往往对患者的就医行为影响不大,无论多少钱都需要治病。随着收入的提高,人们用于医疗服务的支出会显著增大。

2.日本医疗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历程

二战之后,经历了重建国家的艰难历程之后,1958年日本出台《国民健康保险法》,建立起以地区为单位、对全体国民实施医疗保险的“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健全的医疗保险制度,使日本医疗整体水平居世界前列。日本的主要医疗保险分为两大类:一是由国家、政府或者政府许可的医疗保险提供的公共医疗保险,日本的医疗费大部分是由这些保险提供;二是民间保险公司或私人诊所提供的保险医疗,这部分医疗活动所占比例比较少,大多集中在公共医疗保险所不能涵盖的特殊医疗需求领域。但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很多事情起了变化,医疗事业也是同样。由于财政状况不佳,政府对于医疗保险费用支出开始抑制,这也对日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发展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医疗保险机构是自治体行政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已经由前几年的3300多个下降到1800多个。市、町、村自治体的大规模化,带来了地方行政和财政规模的扩大化,而加入市、町、村国民保险的保险者,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为了挽救医疗保险,政府采取两个办法:一是提高企业年金保险费,二是提高患者个人的负担。健康保险组合联合会称,企业现已感到负担过重。政管健康保险机构认为,工薪阶层在医院窗口已支付了10%的医疗费,如果再提高比例,患者会感到增加负担。医疗保险审议会认为应把个人负担部分提高到20%,和健康保险法一致。这样,政管健保可以节省4200亿日元,组合健保可以节省2800亿日元,总计7000亿日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保险费支出赤字。

日本已开始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老人的癌症、脑梗塞、心肌梗塞、老年性痴呆症、呼吸道老年支气管炎等疾病,使医疗费用急剧上升。

2002年,日本政府进行管理模式改革,强调“以人为重”的思想,总体下调诊疗费和药价的2.7%,将享受老年人保健制度的对象由原来的70岁提至75岁,并提高个人负担限度额的上限,向高收入老年人征收20%的个人医疗费用。2003年3月,日本内阁会议通过了厚生劳动省起草的《关于医疗保险制度体系及诊疗费用体系的基本方针》,提出了构建稳定的可持续性的制度、实现支付平等和公平负担、确保有效医疗的三大目标。为此,政府决定有计划地推进都道府县以及市町村国民健康保险的整合,通过广域联合,实现保险运营的稳定;新设“老年人医疗制度”,从2008年开始正式转入“老年人医疗制度”,将75岁以上老年人的医疗费单独结算,同时废除现有的“退休者医疗制度”;在确保有效医疗方面,决定对诊疗报酬体系进行改革,以医疗点数量为主,同时根据难易度、需要手术的人数、医疗时间、医生的专业等因素来计算医疗机构和个人应得的报酬。对医疗机构进行综合评价,反映医院的成本以及功能。重视患者的需求,由医疗机构向患者提供有关设施、功能、治疗、护理计划等信息,扩大患者进行选择的服务范围等。

日本一直重视“以人为重”的管理理念,维持高质量的“全民皆保险”的制度。政府本着建设让国民放心的福利家园的宗旨进行改革,也促进了日本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

三、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医疗行业管理模式也应当借鉴日本管理模式的成功之处,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

1.以政府为主导,加大基层医疗体系建设。中国应通过国家的投入,建立健全各种公立医院,特别是基层医院和社区医院,同时提高这些医院的医疗水平,使人民群众的“看病难”问题得以解决。从国际经验看,英国政府出资建设了大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且通过医生“首诊制”,引导卫生资源流向社区和初级卫生保健领域。英国政府通过这些措施使居民一些常见病都可以到社区医院治疗,并且由于医院的公立性质,使用药、治疗等项目得到有效监控,减少了患者的治疗费用。

2.发展和壮大公立医院,使公立医院成为医疗体系核心。私立医院毕竟以赢利为目的,在效率提高的同时医疗费用也在不断增加。对于一般性疾病,私立医院可能会采用比较高级的药物来提供治疗,从而产生较高的费用。而对于公立医院而言,其用药、制定治疗方案等都受到监管,并且由于其非赢利性,更有利于医药资源的优化配置。

3.完善药品的流通体制和医护人员激励机制,消除药价虚高的现象。“以药养医”的局面在中国的医疗体制改革过程中始终存在,与医护人员激励机制不健全、药品流通体制不完善有很大关系。目前在很多地区,医护人员的收入水平较低,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这种现象更加普遍。因此,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医药费用较高的局面。要改变这种局面,只有通过提高医生收入水平,加强药品流通体制的监管来解决。

标签:;  ;  ;  ;  

日本管理理论的演变与论证--以医疗管理改革为例_医疗保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