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血小板生物碱提取物的研究进展论文_苏杏丽 孙越鹏

抗血小板生物碱提取物的研究进展论文_苏杏丽 孙越鹏

 (天津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300462)

在现今社会中,心血管性疾病,尤其是动脉粥样血栓性疾病已经成为全球致残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而血小板与血管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血栓形成的起始及发展阶段都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1,2]。一旦发生血管损伤,血管壁上局部暴露的胶原蛋白就会激活血小板,而激活的血小板可以就地释放凝血酶,进而启动止血过程。通过形成血凝块,血小板在维护心血管完整性和控制出血的过程中作出重要的贡献[3]。然而,血小板也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及动脉血管血栓形成。不可控制的血小板聚集会导致动脉血栓形成,甚至是导致一些危及生命的疾病[4]。因此,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抗血小板制剂都是一种重要的治疗和/或预防心血管血栓性疾病的重要工具,尽管其治疗窗狭窄,出血风险大[1,5]。抗血小板剂,如噻氯匹定、阿司匹林及糖蛋白IIb-IIIa(GP2b3a)抑制剂Reo Pro及替罗非班已被证明能有效的治疗及预防心血管性疾病,但这些药物可能会引起出血副作用或上消化道出血等,这极大地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2,6]。

中药虽然抗血栓作用平和,但其具有多途径、多靶点发挥作用且不良反应较少等优点。近年来,随着中药药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发现许多中药有效成分及复方尤其是单体具有较好的抗血小板作用,为西医抗血栓药物使用禁忌及高危险人群的血栓性疾病的防治提供一条新思路。生物碱是一类广泛存在于中药材中的活性成分,相关的研究表明不同来源的生物碱提取物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发挥着抗血小板的作用。现分综述如下。

生物碱类化合物

生物碱是存在于自然界(主要为植物,但有的也存在于动物)中的一类含氮,有似碱性质的碱性有机化合物,大多数生物碱有显著的生物活性,是中草药材中重要的有效成分之一。有些不含碱性而来源于植物,有明显生物活性的含氮有机化合物,任定义在生物碱的范围内。而有些来源于天然的含氮有机化合物,如某些维生素、氨基酸、肽类又将其不归属于“生物碱"。其中常见的生物碱类型包括:吡嗪类、异喹啉类、吲哚类、莨菪烷类、甾体类及萜类等。现针对不同的类型总结生物碱类化合物的抗血小板研究进展。

异喹啉类

甲基莲心碱(neferine,Nef)

甲基莲心碱是李贵荣等[7] 及胡文淑等[8] 从睡莲科植物植物成熟种子的绿色胚芽中分离纯化得到的一种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且被证实具有抗心律失常及降压的作用。俞晶等[9] 猜测其可能影响血小板的聚集,并通过实验证实了其对不同种属的血小板聚集均有抑制作用,并发现甲基莲心碱对血小板内钙离子的释放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即甲基莲心碱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可能与其抑制钙离子的释放紧密相关。

粉防己碱(tetrandrine Tet)

粉防己碱是来源于防己科植物粉防己块根的一种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10]。Kim H S等[11] 研究发现粉防己碱能够显著的抑制了胶原与肾上腺素复合物诱导的小鼠实验性血栓的形成及人源血小板聚集,同时也表现出了明显的抗凝血活性。其作用机制可能是与拮抗钙离子紧密相关,但是确切的作用机制还需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蝙蝠葛碱(Daurieine)

蝙蝠葛碱是存在于中药北山豆根根茎中的一种双苄基四氢异喹琳类生物碱。周际安等[12] 发现蝙蝠葛碱能显著抑制高血压和冠心病患者的血小板聚集,体外实验表明蝙蝠葛碱能降低由ADP、肾上腺素及胶原诱导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丁耀贤[13] 等通过测定口服蝙蝠葛碱片的高血压病、冠心病患者及经耳缘静脉慢速注射蝙蝠葛碱的大耳白兔血小板聚集情况,得知蝙蝠葛碱可以显著的降低高血压病、冠心病患者及大耳白兔的血小板聚集,抑制血小板TXA2的产生和释放。

去甲乌药碱(Higenamine,HG)

去甲乌药碱最早是从日本附子中提取得到的,实际上其主要存在于乌头和番茄枝中。Mi Kyung Pyo等[14] 通过人体和大鼠实验证明,去甲乌药碱显著的抑制肾上腺素、ADP 及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且对肾上腺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表现出最强的抑制作用。并推测去甲乌药碱的抗血小板活性可能与其化学结构有一儿茶酚部分即与肾上腺素竞争血小板的 α2-受体有关[15]。

藜芦生物碱

Song Q等[23] 通过测定藜芦生物碱对兔颈动脉血PRP血小板聚集的影响及大鼠动静脉旁路血栓形成的影响,发现藜芦总生物碱显著抑制大鼠动静脉血栓的形成,同时也对ADP、凝血酶及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Song Q L等[24] 亦通过检测藜芦总生物碱及棋盘花胺、藜芦酰基棋盘花胺、乌苏瑞宁、15-O-(2-甲基丁酰基)计明胺、计明胺与neoverataline B六种单一生物碱对兔血小板聚集的影响,发现除neoverataline B之外均能显著的抑制ADP剂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与血小板结果类似大鼠下腔静脉血栓模型实验也显示除了neoverataline B外,其余的生物碱均能明显的降低湿血栓的重量。

吡嗪类

川芎嗪(Ligustrazine)

川芎嗪又被称为四甲基吡嗪,是吡嗪生物碱类的一种,是中药川芎中的有效成分。Jiang J B等[27] 实验表明川芎嗪对胶原及凝血酶原诱导的血小板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明显减低血小板内cAMP的含量。饶丽华等[28] 实验证明川芎嗪对血小板聚集具有时间及剂量依赖性的抑制,并推测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加血小板和血浆内的环腺苷酸含量,活化血小板膜上的钠泵,降低血小板内的Ca2+,阻断对血小板的激活;影响磷脂酰肌醇的代谢,激活纤溶酶原;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

乌头中的二萜生物碱

Sachaconitine 和 14-acetylsachaconitine是Ren Y Y等[33] 首次从岩乌头分离纯化得到的两种二萜类生物碱,通过建立抗血小板活性筛选模型,并以上市药品阿司匹林作为阳性对照而测定其抗血小板活性,结果显示两个生物碱均表现出了抗血小板聚集活性。

吲哚类

吴茱萸次碱

吴茱萸次碱是从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干燥将近成熟的果实中提取、分离纯化得到的一种隶属于吲哚类的生物碱。Sheu J R等[35] 采用不同的实验检测了其对血小板的影响,结果显示吴茱萸次碱显著的抑制人血小板聚集,不影响FITC-triflavin与GP2b3a的结合、没有改变己三烯标记血小板表面的荧光。进一步研究发现吴茱萸次碱剂量依赖性的抑制胶原诱导后Fura2-AM标记血小板内Ca2+的增加,而不影响血栓烷素合成酶的活性,显著抑制花生四烯酸的释放。即吴茱萸次碱得抗血小板作用机制可能是其抑制磷脂酶C的活性而导致磷酸肌醇作用故障,进而抑制血栓烷素A2的形成,抑制不同诱导剂诱导的血小板Ca2+动员。

综上所述,生物碱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种极为丰富的化合物,但其在抗血栓方面的应用还一直停留在临床前,甚至是实验室的研究阶段。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及对中药药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多种中药有效成分及单体可以通过多途径、多靶点发挥抗血栓形成作用,且减少出血副作用,所以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然而这类天然化合物不仅还处在研究探讨阶段且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例如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尚不够深入、科研设计不合理、统计结果不严谨等。但我相信只要将此类研究多集中在活血化瘀类中药上,在进一步加强其抗血栓活性及机制的研究,便能够使其在血栓性疾病的防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Lu W Q,Qiu Y,Li T J,et al.Antiplatelet and antithrombotic activities of timosaponin B‐II,an extract of 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J].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Pharmacology and Physiology,2011,38(7):430-434..

[2] Pan C E,Wei X,Ye J,et al.BF066,a novel dual target antiplatelet agent without significant bleeding[J].PloS one,2012,7(7):e40451.

论文作者:苏杏丽 孙越鹏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8

标签:;  ;  ;  ;  ;  ;  ;  ;  

抗血小板生物碱提取物的研究进展论文_苏杏丽 孙越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