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金融的改革与发展与中国资本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的整合_中国资本市场论文

中国经济金融的改革与发展与中国资本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的整合_中国资本市场论文

中国经济金融改革发展与中国资本市场融入国际资本市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经济论文,资本市场论文,改革发展论文,中国资本市场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外商进入中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蒸蒸日上,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变化。

经济保持了稳定高速增长。从1978年到2001年,按可比价格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4%,比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高6.1个百分点,2002年预计可达8%,经济增长速度居世界之首。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据世界银行统计,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为3.4%,综合实力已由1990年排名世界第十位跃升至第六位,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渐缩小,已成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历史性成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日益明显的基础性作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在国有资产总量不断增加、国有经济控制力明显增强的同时,非公有制经济也蓬勃发展,并且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已达60%,成为支撑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

经济结构实行了战略性调整。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面对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宏观政策措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扩大投资,拉动消费。至2001年底,中国高速公路已达1.9万余公里,跃居世界第二位;固定电话用户数已突破2亿户,位居世界第一;移动电话发展更快,用户数就达到1.8亿户,超过美国,雄居榜首。五大世纪工程(三峡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南水北调)全面推进,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中国改革开放的美好前景孕育着无限的商机,为国际经贸金融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外国投资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明显加大。中国是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世界排名前500家的跨国公司已有400多家在中国投资设厂。2001年,外商投资企业的税收收入占全国税收收入的19%,对出口的贡献率达81.4%。目前外国投资在中国的发展趋势是:加速投资扩张,在中国设地区总部;从入股转向控股;从高科技产业逐步转为热点行业或项目;增大对民营企业的投资;加大对中国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扎根中国市场,实施本土化战略。

金融业在改革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业稳步发展。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基本建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金融体制。

建立了以商业银行为主体、各类金融机构分工合作的金融组织体系。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正在逐步改革为经营货币的现代金融企业。陆续增设和重组了120多家股份制中小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已成为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进一步规范和发展了证券公司和以证券投资基金为主体的机构投资者。分离了财产险、人寿险和再保险业务,组建了一批新的股份制保险公司及各种保险中介机构。引进了一批外资金融机构。到2002年9月底,全部金融机构总资产近25万亿元。

建立了统一开放、有序竞争、协调发展的金融市场体系。以银行间债券市场、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为主体的货币市场初具规模,并实现了货币市场利率的市场化。到2002年9月末,同业拆借和债券回购交易量累计达到17.5万亿元。资本市场发展快速。到2002年9月底,境内上市公司已达1205家,市价总值4.42万亿元,流通市值1.42万亿元。1991年至2002年8月底,股票市场已在境内外累计筹集资金11500亿元人民币。保险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2001年末中国保费收入达2109.5亿元,是1989年的15倍。

宏观金融调控实现了由直接控制为主向间接调控为主的根本性转变。人民银行灵活运用利率、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再贴现、存款准备金等间接调控手段,调控货币供应量,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增长。1993年下半年到1996年,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有效抑制了通货膨胀。1997年以来,执行扩大内需的方针,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有效地抑制了通货紧缩,人民币币值对内对外均保持稳定。

确立了对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从1998年开始,建立了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分别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保监会分业监管的体制,提高了金融监管的专业化水平。几年来,通过发行特别国债补充了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成立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和处置不良贷款,全面整顿和分类处置了各类中小金融机构,依法撤销了少数严重违规经营、不能支付到期债务的金融机构,多年积累的金融风险得到了逐步化解。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及其占全部贷款的比例逐步下降。

稳步推进了金融业对外开放。目前,中国境内共有外资营业性金融机构205家,总资产380多亿美元。同时,中资金融机构在境外业务也得到迅速发展。中资金融机构在境外共设立分行(含代表处)90多家,境外机构资产总额1227亿美元。依照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对外资银行的业务限制将逐步放宽,中外合资保险公司、中外合资证券公司、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将逐步增加。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国家外汇储备稳步增加,到2002年9月末,外汇储备已达2586亿美元。

中国资本市场逐步融入国际资本市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进入国际资本市场融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在国际资本市场发行债券和向国际金融机构借款。1982年,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率先在日本东京发行100亿日元私募债券,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国际资本市场。此后,中国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发债日渐活跃。截至2002年6月末,按国际组织规定的统计口径,中国外债余额为1691.1亿美元。

中国企业进入国际资本市场。为了多渠道地从国际资本市场融资,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挑选了一批企业通过国际资本市场发行股票并上市交易。1992年开辟了B股市场,1993年开辟了H股市场。截至2002年8月底,有110多家B股上市公司,累计融资325亿美元;66家公司发行H股,累计融资185亿美元。红筹股市场共有72家企业,累计融资439亿美元。据统计,H股和红筹股的市值占香港股票总市值的25%~30%。

中国企业向外商转让国有股、法人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截至2002年9月底,中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1.5万家,实际使用外资4347.8亿美元。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推进,中国利用外资的形式和层次在逐渐增多,过去以新设投资为主,现在逐步转向以并购投资为主,采用收购、兼并以及证券投资等多种方式利用国际中长期投资,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2002年11月4日,中国证监会、财政部、国家经贸委联合发出《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问题的通知》,允许外商购买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这表明中国引进外资方式正在转变。

研究中国资本市场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多种形式。(1)引进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资格认定制度。国际经验表明,在本币未实现完全自由兑换的情况下,QFII是一项有效而稳定的借助国际资本市场引进外资的措施。最近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自2002年12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中国对外开放发展战略在资本市场的又一重要举措,为境外投资者进入中国资本市场开辟了一条新的通道,也是优化中国资本市场投资者结构、促进其稳定发展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2)引进合格国内机构投资者(QDII)资格认定制度。这项制度有利于满足国内资本分散投资的需要。在QFII制度实施后出台QDII,还有利于控制资本双向流动。但这里涉及到外汇管制等多方面的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3)中国存托凭证(CDR)。这里涉及的问题更多一些,只能放在下一步研究。此外,中外合资证券公司和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正依照有关规定积极推进,目前已经有几家公司通过了审批。

标签:;  ;  ;  ;  ;  ;  

中国经济金融的改革与发展与中国资本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的整合_中国资本市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