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的经济影响及其应对———个初步的判断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汶川论文,大地震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汶川大地震后四川及全国受灾情况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这次大地震波及四川、甘肃、陕西、重庆等16个省(区、市),全国共有417个县、4624个乡(镇)、46574个村庄受灾,灾区总面积达44万平方公里,受灾人口逾4561万人。截至6月1日19时,汶川大地震中,累计遇难人数达68509人,失踪18623人,受伤359755人,从废墟中救出83988人,临时安置受灾群众8125891人。有关专家预计,汶川大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000亿元左右。这次历史罕见的特大地震灾害,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巨额的财产损失,对四川乃至全国经济造成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但同时也给四川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一次难得的挑战和考验。
二、汶川大地震后抗震救灾进展情况
这次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党和国家领导人相继赶赴灾区前线指导抗震救灾,看望和慰问受灾群众。同时,国家及时启动一级应急预案,一场大规模的救援行动有序有力有效地全面铺开。各种信息及时披露,全国各地和国际社会为灾区捐款捐物,支援前线抗震救灾工作。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民警、医护人员和全国各地志愿者积极投入一线抢险工作,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社会援救体系。国务院向全国发布公告哀悼地震遇难者,大大凝聚了人心和激发了各族人民众志成城战胜艰难困苦的信心和决心。党和政府在突发性的重大灾难面前以人为本、沉着应对、措施得力、行动迅速、有序高效、广泛动员、信息透明,在世界面前展现出了一个良好的大国形象,赢得了全世界的普遍赞誉和好评。
(一)资金拨付和物资调配情况
截至6月1日19时,四川共收到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专项资金67.79亿元,其中:中央财政下达救灾专项资金48.03亿元,国内外各类社会捐款19.76亿元。省、市财政共向灾区下达预算或预拨救灾应急资金69.37亿元,其中:省级财政下达预算或预拨53.53亿元,市县财政安排15.84亿元。救灾资金和物资的及时拨付、调配到位,有力的支持了抗震救灾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国际救援和社会救助情况
震情发生后,国际社会和一些国际民间组织对四川抗震救灾工作提供了大力援助。俄罗斯、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向四川派出专业搜救队伍。俄罗斯、日本、英国、德国、意大利、古巴等国家和中国台湾、香港、澳门地区也分别组建医疗队,在地震灾区开展医疗护理、卫生防疫工作。截至5月24日,共有23个国家和地区包括我国香港特区向四川提供了总计1621.9吨的援助物资,其中包括俄罗斯援助的帐篷、被子、药品等5批物资共148.83吨,沙特政府援助的帐篷、毯子、食品等物资共75吨,巴基斯坦政府援助的2300余顶帐篷,菲律宾政府援助的帐篷1000顶,印尼政府援助的药品、食品、帐篷等2批物资30吨,香港特区政府提供的生化衣、手套等物资。国际救援队伍和物资的及时到达以及全国各地大量的志愿者队伍的集结,为四川抗震救灾提供了有力的人道主义支持,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尊重和好评。
(三)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情况
截至6月1日19时,四川全省各医院共收治受灾伤病员524692人,累计住院86526人,治疗出院57676人(含武警、公安、军队医院收治96981人,累计住院9873人,治疗出院7763人);累计重伤15559人,院内死亡2487人,共向20个省市区转运伤员10015名。同时,卫生防疫工作已覆盖重灾区全部受灾村和受灾群众临时居住场所。累计消杀14.87亿平方米,处理粪坑352.13万个。共调拨出消杀药品4848吨。无害化处理畜禽尸体2296.48万头(只)。消毒面积1.71亿平方米,完成36845个畜禽规模养殖场无害化处理及消毒。目前灾区尚无传染病暴发和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
(四)灾民安置和受灾群众转移情况
截至6月1日19时,已向地震灾区下拨帐篷54.19万顶(其中民政部门46.81万顶),方便食品41890吨,饮用水43107吨,粮油5.59万吨,肉类2751吨,成品油12.62万吨,棉被(絮)230.85万床,彩条布3230.32万平方米,帆布106.02万平方米,油毡8.6万平方米,发电机4015台。省外援建活动板房已运抵四川51607套,建成8765套。成都、绵阳、德阳、阿坝、广元和雅安等6个市州累计建成过渡安置房248479套,除省外援建外,政府统建8073套、群众自建231058套,社会捐建583套。通过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灾民得到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得到安全转移,确保了灾民和受灾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房住,并适时开展了生产恢复和灾后重建工作。
(五)生产恢复和灾后重建情况
截至6月1日19时,成都市规模以上企业恢复生产3285户,占94.42%;栽插水稻279.4万亩、红苕20.1万亩,分别占计划的83.1%、38.5%。德阳市规模以上企业恢复生产565户,占62.4%;已栽插水稻143万亩、玉米60.5万亩、红苕7.16万亩,分别占计划的75.7%、98.3%、15.8%。绵阳市规模以上企业恢复生产475户,占59.67%;除北川县外,全市共完成水稻栽插52%,玉米播种71%,红苕栽种18%。广元市规模以上企业恢复生产111户,占55%;栽插水稻55.56万亩、玉米106.22万亩、红苕13.79万亩,分别占计划的51.3%、100.2%、43.9%。雅安市规模以上企业恢复生产314户,占84.41%;栽插水稻43.5万亩、红苕13.8万亩,分别占计划的98%、74%;玉米栽播基本结束,面积与去年基本接近。
三、汶川大地震对四川以及全国经济带来的挑战
汶川大地震对灾区、四川乃至全国都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由于汶川大地震的震中位于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山区,因此,总的来说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有限。多数专家认为,汶川大地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大致在0.3-0.5个百分点之间。但对不同的市州和县市以及乡镇,对不同的行业则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一)汶川大地震对全国GDP的影响
汶川大地震造成众多人员伤亡,对灾区的基础设施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提供的数据显示,四川、重庆和甘肃等地14000多家工业企业受到汶川大地震的直接影响,直接经济损失达670亿元。重灾区四川,就人口数量和农业产出而言,虽然是一个大省,但工业和制造业的产量在全国经济总量中所占的份额相对较小。成都、绵阳、德阳、广元、阿坝等在内的灾区占全国GDP比重仅为1.9%。四川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是3.1%,灾区合计占全国的比重是1.3%。此外,四川不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基地,对我国出口贸易不会有大的影响。因此,汶川大地震对2008年第二季度全国GDP增长的影响轻微,对全年全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估计也比较有限。
(二)汶川大地震对部分行业的影响
此次地震不仅对基础设施等造成了巨大的直接经济损失,同时也对灾区部分行业带来了很大影响。虽然汶川大地震震中是欠发达地区,投保率较低,总的来看对保险公司财险赔付影响很小,但从受灾地区的业务分布来看,中国人寿和中国太保在县域地区的人身意外险投保率占比较高,这将对两公司业绩有一定影响。四川是我国的旅游大省,由于地震灾区几乎覆盖了四川绝大部分旅游资源,大地震使四川旅游业遭遇了不可避免的冲击。同时,在灾后信心受挫以及对房屋的结构提出更高要求的消费者,政府将推出大量的政策性住房,这些将大大增加开发商的房地产运作压力,降低了开发商的市场空间,而其他地区的房市走向也将可能因这次地震的发生出现进一步观望情绪。
(三)汶川大地震对四川市场物价的影响
四川去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万亿元,占全国GDP的4%,但农产品增加值占全国的6%左右,粮食产量占全国的5.8%,猪肉产量占全国的11%。此次大地震对灾区粮食种植及猪肉养殖带来一定负面影响,无疑将给我国以粮食及猪肉为主的食品结构性通货膨胀形势形成新的压力。同时,占全国锌产量10%-15%的四川地区10家锌提炼厂家也在地震中停、减产,直接导致锌的国际期货价格有可能出现上涨。四川是一个水力发电大省,此次地震中,部分发电站和传输线受损,导致电力无法正常传送,受此影响,国内能源供给可能会有所减少。加之电网破坏严重,重建将是一个长期过程。因此汶川大地震给即将进入夏季用电高峰期的四川及国内能源需求所造成的影响也不可低估。
(四)汶川大地震对四川财政收支的影响
成德绵经济带的组成城市——成都、德阳和绵阳,位列四川经济前三甲,2007年统计数据显示,这3个城市经济总量占四川GDP的45%左右,几近四川经济半壁江山。德阳是全国重装基地,此次地震中受灾工业企业达1400多家,机械设备损失超过100万台,这次地震给该市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2000亿元。绵阳房屋倒塌2700万平方米,形成危房3559万平方米,道路损毁3378公里,企业受灾1170户,水电站损毁8座。初步统计,目前绵阳市经济损失累计达1000亿元。截至5月21日,仅四川的中央企业在地震中估计直接经济损失就超过300亿元。成德绵经济带的经济损失在影响四川财政收入的同时,由于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需求的集中释放,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的财政支出压力也将十分突出。
(五)汶川大地震对国家财政政策的影响
经历南方冰雪灾害之后又遇这次汶川特大地震,无疑将令中国宏观经济调控形势更趋复杂,调控难度进一步加大。此次大地震虽然不会对中国整体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产生直接影响,但极有可能与全球经济减速形成合力,减缓中国经济增长动能。大地震之后,中央既定的积极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不会有大的改变,但局部的政策微调有可能逐步展开。比如为支持灾区重建,实行税费减免政策,增发特别国债,设立灾后重建基金,等等。又比如,对灾区实行放松银根的政策,区别执行新存款准备金率等,为灾后重建提供金融政策支持。
四、汶川大地震给四川以及整体经济带来的机遇
四川地处中国版图的西南部,西部各省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汶川大地震的影响。可以预期,西部地区可能借助这次中央政府、全国各地和国际社会对灾区重建的投入和支持,全面改进和提升基础设施,突破西部大开发中的瓶颈。
(一)四川等地震灾区获得中央和全国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中央要求继续把抗震救灾作为当前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及早谋划和适时开展恢复生产和灾后重建工作。中央多次明确指示,要举全国之力,打赢抗震救灾这场硬仗。为此,中央已经做出决定,计划安排700亿元,用于支持灾后恢复重建,明后年还将继续作出相应的安排。国家相关部委也已经着手制定具体帮扶政策和措施。一是国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5月19日发出了《关于认真落实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契税、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税、进出口税等方面对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给予税收优惠。二是央行和银监会联手下发紧急通知,对四川等重灾省市实施恢复金融服务的特殊政策,从信贷总量、信贷资金和授信审查等多方面优先支持灾区重建。央行决定,受灾地区中小金融机构暂不执行于5月20日上调的存款准备金要求,以确保灾区流动性需要。同时,央行对四川安排增加支农再贷款额度33亿元,用于解决辖区内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支付头寸和流动性需求。三是目前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着眼于弥补灾区居民的财富损失,预计将减免税收202.3亿元以上。今后一个时期,财政税收优惠政策仍将在灾区重建方面发挥积极的和建设性的作用。
(二)灾后的恢复和重建有望进一步刺激投资需求和消费的增长
地震虽然对存量资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但是从增量角度看,灾区重建可能会带来更大的投资需求,包括基础设施投资、房屋重建、企业再建、其他相关生产生活设施的建设,这些投入将使灾区经济获得新的增长动力。从灾后重建涉及的不同行业来看,工程机械、建筑建材、钢铁、医药等产品需求将会大大增加。与以电力设施的修复为重点的年初的雪灾不同,地震灾区房屋重建的大量启动将对灾区附近地域的水泥、钢铁等建材行业带来了较大发展机会。
(三)灾后的恢复和重建有望加快成渝经济圈一些非重点灾区经济的发展
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积极财政政策在灾区将有明显体现。差异化的信贷政策和社会各界重建资金的援助,必将产生重要的区域拉动和经济辐射作用,从而加快灾区乃至拉动整个成渝经济圈的发展。灾后重建的实施,在中长期对四川的非重灾区或受灾不严重的大都市,比如成都和重庆的经济将会产生更明显的促进作用。这将有利于以成都、重庆为双核的成渝都市圈的崛起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成渝都市圈的竞争力。
(四)汶川大地震的发生和影响有望推动金融保险业的进一步发展
此次汶川大地震造成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巨大,但大部分受灾群众都没有购买相关的人身和财产保险。通过这次大地震,将极大地提高人们的保险意识,增强人们的投保意愿。长远来看,也会增加保险公司的收益。从国际上来看,通常在巨灾过后,保险公司都会提高费率、建立更为充足的偿付能力。我国长期以来巨灾保险的发展严重滞后,汶川大地震所导致的惨痛经历和深刻教训,或许将推动我国巨灾保险业的发展。
(五)灾后的恢复和重建对进出口有望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国是美国的第三大出口市场,排在加拿大和墨西哥之后,但跟美国其他出口市场比起来,美国对中国的出口的增速要快5倍。美国家庭的储蓄率为负数,中国家庭的储蓄率却高达80%。美国的国库负债过万亿,而中国的国库存底过万亿元。在这种情况下,汶川大地震将给中国本已强劲的需求推波助澜,美国向中国出口有可能会因此次大地震而增加。汶川大地震后的灾区重建中蕴含着广泛的市场机遇,在一定程度上对包括美国市场在内的国际市场在商品、资本、技术等等方面产生直接和间接影响。中国的进口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将减弱美国吸收信贷危机所造成的冲击,对欧盟、日本等国际市场带来新的商业机会,从而推动全球经济向好的方面转化。
五、汶川大地震后恢复重建的几点政策建议
汶川大地震后灾区重建涉及经济体系、行政体系和社会体系的重建,重建工作涉及面广,工作任务繁重,需要我们在理念上要立足长远,遵循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审慎和前瞻性原则,用可持续发展理念树立新的科学规划思想,统筹城乡发展规划,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争取尽早恢复群众正常生产生活,重建美好家园。
(一)加快制定民生保障政策,尽快恢复灾区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
在大地震灾害中,大量人口遇难造成局部地区人口骤减,要采取人口迁徙鼓励政策,对其他地方的人口迁徙到人口稀少的受灾地区应给予鼓励和支持。幸存者当中不少身体受到损残,精神受到创伤。对于这些人,除了给予长期的生活救助外,还要给予长期的精神救助。在大地震中,不少家庭不再存在或不再完整,大量的孤儿、孤寡老人以及丧偶家庭、失去孩子的家庭出现,国家除了给予生活救助外,还要出台相关政策,采取措施鼓励重建完整家庭。如建立对孤儿、孤寡老人的认养、领养的奖励制度,为丧偶者重组家庭、新建家庭提供信息服务,对失去孩子或孩子致残的家庭在计划生育政策方面提供特殊政策支持。
(二)加强城乡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做好灾后基础设施重建工作
汶川大地震后灾区的基础设施重建,可以考虑借鉴唐山、台湾和日本等地区和国家灾后重建的经验,高水平地做好重建规划。灾区宜居区域应根据长远发展制订规划,在规划的基础上确定该区域人口总规模和近期的建设总规模。汶川大地震后灾区基础设施的重建,需要利用一部分原有的基础设施,要对这些设施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摸底,严格按照国家和行业的有关标准,进行抗震性能鉴定,制定出科学合理并具有可操作性的抗震加固计划,切实消除项目的抗震安全隐患,提高现有基础设施的抗震能力,减轻地震及其次生灾害损失。不宜居区域不宜在原址进行灾后重建,可以采用移民等方式进行灾民安置。
(三)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努力构建多元筹资机制
根据有关专家测算,汶川大地震的直接经济损失非常巨大,灾后重建所需要的投入也很大。虽然这次大地震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对全国经济影响有限,但灾后重建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不仅包括基础设施的恢复,同时还包括城镇规划布局、城乡住房重建、财税政策支持以及孤残灾民安置等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和支持。灾后重建不仅要依靠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投入,同时还要注重制度创新,发挥非政府组织、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充分调动“政府”、“社会”、”灾民、“市场”等多方面的积极性,要按照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助、生产自救的救灾工作思路,切实落实自然灾害分级管理责任,通过政府投入、社会捐赠和群众生产自救、互助互济等多种方式,多个渠道筹集灾后重建资金。
(四)落实全国对口支援政策,完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
各受灾地区要摸清灾区的实际情况,根据灾区的需求,区分轻重缓急,及时向对口支援省份通报,同时还要通报灾区整个救灾工作的进展情况。各对口支援省份要根据灾区不同阶段的实际需求,明确工作任务和时间要求,及时组织生产和调配。各对口支援省份在解决灾区群众生活困难的基础上,要考虑灾区民房的恢复重建需求,在制定城市和村镇规划、工程建设等方面给予技术和资金支持,帮助灾区群众早日重建家园。同时,各受灾地区要把恢复重建与灾区经济的长远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及早制定灾区恢复重建规划,加强区域的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发展当地的特色产业,实现灾区的可持续发展。
(五)尽快出台税费减免优惠措施,加强灾区金融服务体系建设
为全力支持和配合抗震救灾工作,国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相关部门,已经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等方面对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实行税收优惠。工行、农行等商业银行及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日前也紧急制定和出台了多项特殊金融政策措施,力争为抗震救灾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中央各部委和省级有关部门也要结合灾区实际,因地制宜,就相关税费进行减免。同时,国家应建立对产权损失的补助制度。例如,对失去土地的居民建立土地补足制度。对房屋损失同时负有对金融机构的债务的居民,通过国家补助和金融机构减免方式予以解决。对于股份制企业在大地震中的财产损失,可以考虑通过国家资助重建企业的方式予以恢复。运用财政担保、贴息、以奖代补和必要的税费减免等政策工具,引导灾民、企业、民间机构支持灾区重建。
(六)建立重大灾难保险制度,完善巨灾风险分担机制
1980年以来,地震风险作为财产保险的责任范围重新恢复,但由于缺乏政策支持,目前中国地震保险主要采取商业保险公司市场化运作方式。为规避经营风险,中国国内保险业对地震保险采取谨慎的承保策略,各保险公司对企业(家庭)财产地震风险一般实行禁止承保或有限度扩展责任的承保政策,尚没有用于地震保险的独立条款和费率。因此要着手建立政府支持下的巨灾保险制度,由国家对保险公司的巨灾责任准备金从财务政策和制度上予以确认,并给予税收方面的优惠。在完善的商业保险体系满足一般的住房贷款需求外,还要建立稳定可靠的政府巨灾保险机制,对地震灾害也进行保险。同时,建立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力量,合理分散巨灾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