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人民医院 410016
【摘 要】目的:研究心肌梗死者用急救护理的效果。方法:采用奇偶数字分组原理,将择选自我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间收入的68例心肌梗死病例随机分成甲、乙两组,每组34例。两组都行常规急救护理,甲组同时加用急救护理干预措施。观察两组的抢救效果,比较开始溶栓时间与住院时间及病死率。结果:甲组的开始溶栓时间为(38.1±5.6)h、住院时间为(31.5±3.1)d,乙组分别为(67.3±13.2)h、(52.7±2.8)d。甲组明显比乙组短。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的死亡率为8.82%,乙组为20.59%。甲组明显低于乙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临床治愈率,甲组为91.18%,乙组为79.41%。甲组明显比乙组高。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于心肌梗死中合理应用急救护理干预,可减少死亡,提高临床治愈率。
【关键字】心肌梗死;应用效果;急救护理干预;溶栓时间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我院接收的心肌梗死患者,共计68例。本研究所选病例都符合“内科学-心肌梗死诊断标准[1]”,并有如下表现:心前区压榨性疼痛;心悸;恶心;气促;心电图检查提示,ST段不同程度抬高。用奇偶数字分组法,将所选病例分成两组,即:甲、乙各34例。甲组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为52~77岁,平均(61.3±5.1)岁;前壁心肌梗死者,16例;下壁心肌梗死者,8例;前间壁心肌梗死者,10例。乙组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为51~78岁,平均(61.2±5.0)岁;前壁心肌梗死者,17例;下壁心肌梗死这,6例;前间壁心肌梗死者,11例。两组病情、文化水平等基线资料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都予以常规急救护理,即:院前病情评估;构建静脉通路;遵医嘱用药;止痛镇静;心电监护;吸氧;溶栓。甲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急救护理干预[2]法,详细如下:
(1)心理干预。
用温和的语气与患者交流,注意要和患者保持眼神上的交流,适当给予言辞上的安慰与鼓励,可握紧患者双手,让患者能感受到人文关怀,以提高其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度。将疾病相关知识简单告诉患者,积极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帮助消除焦虑等负性情绪。鼓励患者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疾病,以为患者的转运工作奠定基础。
(2)急救干预。
指导取半卧位,并对患者的头部及肩部进行良好的固定,使其机体能处于舒适、放松的状态之中。立即给予心电监测,检测血压与脉搏,同时询问患者的病史情况。予以鼻导管吸氧辅助治疗,同时视患者病情合理调整氧流量,具体为:病情较重者,控制每分钟氧流量在4~6L的范围内;若病情一般,需控制每分钟氧流量在2~4L的范围内。及时纠正心衰、休克,并于患者病情稳定后,调整氧流量至每分钟1~2L。选用Y型留置针,并于患者的肘正中静脉位置做穿刺。视患者病情状况,合理调整输液量,并控制滴速在15~20滴/min的范围内。针对心功能不全者,控制滴速为0.5~1.5ml/min。若患者近期无手术以及外伤史,且其同时合并有剧烈胸痛与ST段显著抬高症状,可立即予以溶栓治疗,比如:使用阿司匹林亦或者是尿激酶等药物。指导患者含服硝酸甘油(0.3mg),亦可用硝酸异山梨醇酯(10mg),以达到止痛镇静的效果。
(3)转运干预。
完善急救干预措施后,若患者基础生命体征稳定,需立即对其进行转运,并向家属做好相应的解释工作,指导签署“转诊同意书”。仔细观察患者基础生命体征变化,检查静脉通道,并据此对其病情作出再次评估。联系院方,告知院方患者的具体情况,让院方做好抢救准备。安置患者时,取担架水平位,并给予患者安慰与支持,以提高其心态稳定性。检查管道情况,避免脱落与堵塞。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一旦发现异常,立即予以对症处理。转运回院后,和接转护士做好交接班工作。
1.3 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病情变化,记录开始溶栓时间与住院时间,比较临床治愈率和死亡率。其中,溶栓成功的判定标准[3]为:(1)ST段回降达50%,并维持超过2h。(2)胸痛症状彻底消失,并持续超过2h未复发。(3)CK(肌酸磷酸激酶)水平达到峰值,并保持到发病后14h。若患者同时满足上述≧2个指标,即可判定溶栓成功。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用SPSS 20.0 软件进行综合分析,比较以t作为检验标准;计数资料的比较经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分析两组的急救护理指标
甲组的开始溶栓时间与住院时间明显比乙组短。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综上所述,心肌梗死是导致人类心脏猝死的一个重要因素,可严重影响人类的身心健康[4]。有资料显示,我国心肌梗死病例在近几年中有持续增长的趋势,观察发现,该疾病患者多有严重胸痛症状,且常伴心率失常、心衰与休克等风险[5]。研究发现,对心肌梗死者进行及时、有效的诊治与护理,可减少死亡风险,提高抢救成功率。急救护理干预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急救护理模式,可在患者病发后的较短时间内对其进行对症治疗与护理,以抑制病情进展,帮助患者改善预后[6]。
本研究,甲组的相关急救护理指标明显优于乙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临床治愈率和死亡率分别是91.18%、8.82%,乙组是79.41%、20.59%。甲组明显优于乙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于心肌梗死者常规急救护理中合理加用急救护理干预措施,可减轻患者的心脏负荷,促进病情改善。
参考文献:
[1]王小娟.急救护理在急性 ST 段抬高心肌梗死100例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21):117-117,119.
[2]张云.35例不典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护理[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6,(6):53-54.
[3]何晓宇.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护理[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5,(2):150-150,151.
[4]齐红.急诊科院前急救护理对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10):1837-1838.
[5]钟蕊忆.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护理现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6,25(7):123-123,125.
[6]牟建红.院前急救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2015,25(17):179-180.
论文作者:廖静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6年6月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9
标签:心肌梗死论文; 患者论文; 两组论文; 病情论文; 甲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乙组论文; 《中国蒙医药》2016年6月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