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拍卖业的发展及应抓好的几项工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项论文,我国论文,工作论文,拍卖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拍卖业取得了阶段性成绩,已由恢复、试点阶段走向常规发展阶段
中国拍卖业在建国前一度曾十分发达,建国后中断了30多年,从80年代中期开始恢复。十几年来,拍卖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全国大多数省市建立了拍卖企业,从沿海、大城市向内地、中小城市发展。拍卖标的从最初的执法部门的罚没物品扩大到文物、无形资产、国家政策允许流通的各种动产和不动产。拍卖企业的经营规模也逐年扩大。据统计,1994年全国只有十几家拍卖企业年经营额超过亿元,1995年即出现了一次拍卖会拍卖额超亿元的企业,1996年全国拍卖总成交额近100亿元人民币。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国拍卖企业有1000家左右,从业人员2万人左右。拍卖业恢复十年来取得了很大成绩,具体地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健全了拍卖业的法律法规体系。1992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48号文件,1993年又发布了55号文件,去年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拍卖法》。这是内贸部组建后制订的第一部国家立法,围绕《拍卖法》,国务院还将制订相关文件,内贸部会同人事部制订颁布了拍卖师的有关规定,还将制订贯彻拍卖法的有关问题的通知等,这些都使拍卖业的法律法规体系得到进一步健全。在国家立法的同时,各地也搞了一些相关的地方法规。
2.交易行为不断规范。内贸部于1995年颁布了《拍卖管理办法》,对全国拍卖市场进行了初步清理、整顿,这项工作得到国务院和各地方的支持。内贸部在促进拍卖业立法的同时,贯彻边工作、边立法、边整顿的原则,经过两年的努力,基本摸清了全国拍卖业的情况,通过重新审核拍卖企业的资金、人员和业务开展情况,先后公告了三批合格企业,从而规范了企业的交易行为,抑制了盲目发展的势头。
3.加强了人员培训,建立了持证上岗制度。1995年内贸部会同公安部、文化部、文物局等成立了全国拍卖培训领导小组,对拍卖从业人员进行了持证上岗培训。持证上岗制度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不少部门和行业都实行,国外拍卖业也实行。为实行这一制度,必须在上岗前进行培训,目前已培训了1200多人,各地方也在普及、提高培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这对全行业整体素质的提高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在进行持证上岗培训的同时,我们还注重督促企业对进入拍卖企业的人员严格把关。近几年企业人员学历结构变化很大,年轻的同志学历普遍较高,参加拍卖师考试的人员全部是大专以上学历,还有部分硕士、博士。这项工作的成绩应归功于各地方、各企业对人员素质和学历结构的重视,归功于各地对培训工作的重视。
4.建立了拍卖师制度。内贸部和人事部联合制订颁布了《拍卖师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使拍卖师制度纳入了国家执业资格制度的统一序列。目前已进行了两批考试,共有281人通过考试。
5.加强了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我们针对拍卖业的状况,把对拍卖理论的研究和宣传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取得了一定效果。在积极申请创办《中国拍卖市场》杂志的同时,中国拍卖行业协会与《中国商报》联合创办了拍卖收藏专刊,内贸部市场司与中国拍卖行业协会还办起了《拍卖市场通讯》,作为机关和协会内部刊物,发挥了较好的指导和宣传作用,建立起了自已的理论园地。去年,在世界银行的支持下,我们在上海成功地召开了首界“中国与世界拍卖市场”国际研讨会,美国拍卖行业协会和拍卖市场学院、世界两大拍卖行苏富比、佳士得都派代表参加了研讨会,使我们与国外同行建立起了正常联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光英为大会写来了贺信,陆江副部长和上海市副市长参加了会议。研讨会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另外,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际台等举办了若干次《拍卖法》和拍卖知识的宣传讲座,各地方也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
6.加强了与国际拍卖业的交流。近几年,从内贸部到各地市及拍卖企业,都重视了与国外拍卖业的交流。许多企业到国外去考察过;世界两大拍卖行在上海、北京都建立了办事处;中国拍卖行业协会与全美拍卖行业协会建立了固定的联系;与英国拍卖行业协会签署了友好合作意向;拟邀请外国专家来华举办讲座,为我们培训人员。拍卖这个行业最具备与国际接轨的条件,对外开放是必然趋势,所以应尽早与国外接触,使我们的企业一方面看到差距,另一方面也得到锻炼,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7.对闲置资产的配置和增加财政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国有资产通过拍卖一般都能够不同程度地增值。例如,1997年上半年,大连国际商品拍卖中心拍卖国有资产增值10%,上海国际商品拍卖中心增值20%左右,这些对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增加财政收入起到很大作用,受到各地政府的赞扬。另外,最近两年,破产企业的资产通过拍卖,加速了企业闲置设备的重新组合和合理配置,将来这一点会发挥得更充分。几个月前,国务院专门发出通知,要求今后破产企业的财产处理,首先使用拍卖的方式,使拍卖业可以直接参与到破产企业财产的配置组合中来。
8.促进了文物回流,活跃了艺术品市场。经过几年发展,一些企业开始走向国际去挖掘资源,如中商盛佳’97春季拍卖会上,有一大批回流文物,包括青铜器、陶俑、玉器、字画、鎏金佛像等,中国博物馆在拍卖会上购得了两件堪称国宝的文物,使长期流散在海外的珍贵文物又回到祖国的怀抱,受到文物界的赞誉。同时,拍卖还活跃了艺术品市场,改变了过去艺术品市场只有画廊的单一局面,受到画家和收藏家欢迎。
9.理顺了管理体制。经过几年努力,拍卖业的管理体制已基本建立起来,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状况有所改变,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确定了主管部门;另外,行业自律体系也不断完善,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已正式成立并开展工作。当然,工作还有难度,但政府管理和行业自律这两个体系都在逐步完善之中,为拍卖业的健康发展创造了重要的前提条件。
我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看到,由于种种原因,拍卖市场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政出多门、多头管理问题还未完全解决,企业发展布局不够合理,数量多、规模小,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企业管理不完善等。但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发展中的问题,在完善的过程中是会逐步解决的。
当前应重点抓好的几项工作
1.继续抓好《拍卖法》的贯彻落实。《拍卖法》是拍卖业的基本法,各级主管部门、企业和有关部门都应进一步深入学习、熟悉和掌握。主管部门吃透精神,对正确、有效地管理和指导拍卖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企业只有掌握《拍卖法》,才能依法办事,依法组织业务活动,依法保护企业利益。对地方的一些相关部门,有关领导也有必要向他们多宣讲《拍卖法》,《拍卖法》不是某个主管部门的法,是国家的法律,大家都要按法办事。
2.注重规模经营。目前拍卖企业的特点是数量多,规模小。去年全国经营额才100亿元人民币,只相当于英国一个公司的水平。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壮大企业实力,扩大经营规模。世界两大拍卖行和其他拍卖企业对中国的市场都很感兴趣,纷纷要求进入中国拍卖市场。按照他们的经营水平和经营能力,目前我们的拍卖业是无法与其竞争的。对于这个问题,各地主管部门要有清醒的认识和有力的措施,这事关拍卖业的工作方针和我国拍卖业的发展大局。今后各地主管部门的工作重点不是“批”而是“并”,积极推动企业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联合兼并,发展规模经营。拍卖行业的发展不在企业数量多,而在规模大,不在多而要精。
3.防止新一轮的拍卖热,防止拍卖企业盲目发展。《拍卖法》颁布后,加大了对内对外宣传力度,这对提高拍卖业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是必要的,同时也容易带来“拍卖热”,即各地竞相办拍卖企业。目前不少地方已出现纷纷要求建立拍卖企业的现象,而且有进一步发展之势,必须引起我们充分的注意。如前所说,拍卖企业不在多,而在精,在于经营规模。我们应当采取有力措施,加以引导和控制,防止新一轮拍卖热。内贸部提出的拍卖业“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严格规范,适度发展”十六字方针,是对中国拍卖业作了深入调查后,针对拍卖业的特点提出来的,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各地应深刻理解和严格把握这个原则,才能有利于搞好本地规划和布局。
4.进一步抓好拍卖师考试和持证上岗培训工作。《拍卖法》对拍卖师已有明确规定,但在具体贯彻实施时还要有职能部门的配套文件。国务院管理执业资格的职能部门是国家人事部;内贸部会同人事部根据《拍卖法》的规定,对拍卖师的考核工作做具体的细化和规定,是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拍卖法》;拍卖师考核的具体工作由中国拍卖行业协会承办,是与《拍卖法》精神一致的。为进一步做好拍卖师的考核工作,今年准备再考一批。拍卖企业的条件之一是要有拍卖师,现在虽考了两批,但面还不够广,还要再考一批才能使全国符合条件的拍卖企业基本上都有拍卖师。同时,还要进一步搞好持证上岗的培训。今后,这两项工作要更多地依靠各地主管部门协助组织。
5.加快拍卖业整顿的步伐。对整顿工作《拍卖法》已作了明确规定,目前一些地方已开始了这项工作。清理整顿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有许多问题需要大家在实践中去摸索解决。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在整顿中既要注意贯彻《拍卖法》的基本精神,又要防止搞一刀切。在清理整顿的同时和今后的管理工作中,各地一定要按照《拍卖法》的要求,严格执行“先审批、后注册”的规定,企业须先通过审批才能注册。
6.加强管理力度,注意管理方法。拍卖业已经有法可依,管理体制也基本建立起来了,所以,各地在清理整顿中要加大管理力度,依法从严审批新的拍卖企业,淘汰不合格企业。管理力度不大就建立不起权威,特别是涉及企业和其他部门扯皮的事情,有《拍卖法》规定,有国务院的精神,主管部门要理直气壮,遇到有些部门按原有规定审批、收费时,要积极支持企业合法经营,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在加大管理力度的同时,要注意管理方法,强调以服务为主,要多扶持企业,千万防止管得过多、过严。只有这样,主管部门的威信才能建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