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经济理论视野下的乡村振兴论文_唐琴

二元经济理论视野下的乡村振兴论文_唐琴

(四川大学,四川 成都 610200)

摘要: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存在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发展经济学家提出了二元经济理论模型,但是现实却存在许多更具体的问题,回顾我国自建国以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历程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可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明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历史的要求,进入新时代,“三农”问题依然突出,农村依然是我国发展的短板,坚持乡村振兴战略是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二元经济结构;剩余劳动力;乡村振兴

一、古典二元经济理论

(一)刘易斯模型

刘易斯模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方法来解释在经济发展初期国内储蓄占国民收入的份额快速提高的原因。刘易斯认为储蓄的主要来源是利润,因此他根据利润的情况把整个国家的经济分为两个部门,即资本主义部门和非资本主义部门。资本主义部门主要是工业,非资本主义部门即生存部门的主体是传统农业。他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前提条件是无限劳动供给。刘易斯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存在着现代工业部门和传统农业部门这种二元经济状态,在传统农业部门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使得超过供给的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几乎等于零,因而劳动力的供给弹性是无限的,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在现行的一个工资水平上能够得到所需的任何数量的劳动供给。

(二)拉尼斯-费景汉模型

该模型认为现代部门不仅要靠传统部门提供劳动力,而且要靠传统部门提供农产品和储蓄。他认为因农业生产率提高而出现农业剩余是农业劳动力流入工业部门的先决条件。农业剩余的多少,对于现代部门能否顺利扩张具有重要意义。该模型关注工业与农业的平衡发展,强调农业部门必须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与工业部门平衡发展,并主张“通过市场进行发展”,弥补了刘易斯模型忽视农业的不足。拉尼斯-费景汉模型将农业劳动力的流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剩余劳动力阶段,是劳动生产率等于零的那部分劳动力的流出,劳动力无限供给;第二个阶段是隐蔽性失业阶段,边际生产率大于零但小于不变制度工资的劳动力的流出,农产品价格上升,工业工资开始上涨,到达“第一个转折点”;第三个阶段是农业商业化阶段,劳动的边际产品的价值大于不变制度工资的劳动流出,引起工资上涨的“第二个转折点”,转折过后便进入一元经济。这两个转折点亦称为“刘易斯拐点”。

二、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

1、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历程

1949年我国的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产值只占30.1%,而农业产值所占比重高达69.9%,工业严重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国家开始重视工业的发展。1953年-1957年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国家开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从农村招收大批职工,工业化迅速发展。1958年开始在农村搞起了人民公社化的运动,经济上搞大跃进运动,试图快速发展重工业,在这两种运动强势推动下,我国的工业产值达1637亿元,全国城镇人口达到了13073万人,但这其实是一种超过实际能力的畸形发展。这一年国家为限制农业人口继续无限制的转移到城镇,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该条例标志着我国户籍管理制度的诞生,该制度把我国人口分为农业户口和城市非农户口,把农民限制在农村里,并进一步把农民限制在农业上,固定起城市搞工业、农村搞农业这样一种严格分工而不交融的二元经济结构,形成了我国社会的城乡二元格局。我国农村人口多,是一个典型的存在劳动力无限供给的二元经济国家,但国家通过强制干预阻断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在二元经济的基础上形成了二元社会结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

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对劳动力需求大幅减少,加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施,城市工业和服务业蓬勃发展,城市已有的劳动力无法满足其发展所需,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陆续向城市转移。1978年-1983年国家为了推进乡镇企业发展,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乡镇企业转移,很多农民成为了以非农为主的兼业农民。1984年-1991年国家为推动改革,为适应城市的快速发展,放松了对农民流动的限制,但到了1989年出现了民工潮现象,诸多社会问题涌现。因此国家加强了对于农村劳动力盲目性流动的管制,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速度放缓。1992年-2000年由于党的十四大召开及邓小平“南巡讲话”,东南沿海地区的城市开放发展,大量外资进入,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农民大规模的向东南沿海一带转移。2001年至今政府鼓励支持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同时关注农民工权益。

三、乡村振兴:破解二元经济结构的有效路径

进入新时代,“三农”问题依然突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依然明显,为此十九大提出了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何以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第一,实施乡村振兴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城乡发展不均衡问题一直突出。工农业平衡发展,经济才能健康发展,这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农业农村经济是一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振兴乡村,实现城乡、工农均衡发展,符合经济发展规律,这样才能跨越“刘易斯第二拐点”。第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符合我国国情。我国现处于“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在追求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相对忽视了农业农村的发展,“三农”问题突出,城乡差距大,我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解决好“三农”问题,破除二元经济结构。第三,振兴乡村可为工业的发展保驾护航。工业决定着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速度和水平,工业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物质基础,是逐步消除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差别的条件。农业是工业的基础,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原材料和动力,振兴农业同时也是为工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如何振兴乡村?第一,从农业的角度来看,要坚持产业兴旺的总要求,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促进农村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引进技术、机器,推动农业机械化和科技化水平。第二,从农村的角度来看,要坚持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总要求。生态宜居是提高乡村发展质量的保证,要保持村容整洁,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保护农村的生态系统。乡风文明是乡村建设的灵魂,要发挥乡村的优良文化传统,摒除陋俗,挖掘家族优秀传统,以优良家风促进乡风。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社会基础,加强乡村治理是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持续整顿涣散的村党组织;要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提升村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要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建设法治乡村。第三,从农民的角度来看,要增加教育投资,提升农民的文化水平,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增强农民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要打好脱贫攻坚战,保障贫困农民的基本生活;农民要争做现代化的农民,协力推动农村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王学荣: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逻辑理路[J].理论月刊,2017(11).

[2]何建新:城市化进程中农村转移劳动力的配置结构与配置效率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26-28.

[3]袁航,张金山:乡村振兴:消解二元经济结构的必由之路[J].税务与经济,2018(06).

[4]贺雪峰:城乡二元结构视野下的乡村振兴[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5).

作者简介:唐琴(1996.07-),女,四川省成都人,成都市双流区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论文作者:唐琴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4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29

标签:;  ;  ;  ;  ;  ;  ;  ;  

二元经济理论视野下的乡村振兴论文_唐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