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隐喻研究的认知转向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致力于从社会认知的角度探讨中国英语专业大学生关于“生活”隐喻概念化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发现:中国英语专业大学生较喜欢用“旅程”或者“游戏”来阐释“生活”;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家庭的经济状况以及学生自身的文学水平都会对隐喻概念化的选择产生影响。本研究丰富了相关领域的研究,对社会因素与隐喻概念化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解释,进而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概念隐喻。
关键词:隐喻概念化,影响因素,社会认知
概念隐喻作为人类认知的基本方式,是我们概念化世界的一个重要且不可或缺的部分,并且建立在与物理,社会和心理世界互动的基础上。因此,从社会认知角度探究在概念隐喻产生中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隐喻的应用(Putz,Niemeier,Dirven 2001)以及概念隐喻理论的欣赏和批判上(Moore 2006,刘正光 2001,李福印 2005)。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特定语言层面的隐喻意义的产生和构建。
概念隐喻的研究主要讨论隐喻建构的认知基础和映射机制,而较少从社会认知视角下探究概念隐喻生成和理解的影响因素。虽然一些研究已经开始探究隐喻理解中的影响因素(Constance Dean Qualls&Joyce L.Harris2003)。然而,很少有研究探讨社会因素与某些目标域(如生活)的隐喻概念化选择之间的关系。
一、研究方法及过程
考虑到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隐喻的产生,本研究邀请了10名中国英语专业大学生完成调查问卷。问卷包括11个半开放式问题和一个开放式问题。RékaBenczes和BenceSágvári(2017)的调查问卷和以往相关研究为本研究问卷中的变量设置提供了参考。
本研究主要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首先,本研究探究了中国英语专业大学生较喜欢用哪些源域来阐释目标域生活。然后利用stata软件来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探究社会因素与隐喻概念化之间的关系。
二、研究结果分析
(一)中国英语专业大学生关于“生活”的隐喻概念化
7名学生完成了整个调查问卷,3名学生未回答开放式问题。其中在完成问卷的7名学生中,3名学生的答案可以被视为用以阐释目标域生活的源域。通过数据分析可见,源域“旅程”是学生用以阐释生活的较为受欢迎的选择(28.57%)。第二个较为常见的源域为“游戏”(14.29%)。
(二)影响“生活”隐喻概念化的社会因素
根据上述结果,当涉及到“生活是一场旅程”这一隐喻表达时,旅行频率及居住地类型与源域旅程的选择之间存在强相关,且这两个社会因素与旅程的选择呈现正相关。例如,旅行的频率越高,人们越可能选择 “旅程”这一源域来阐释目标域 “生活”;其次,性别与网络使用频率这两个因素与旅程这一源域的选择无关;此外,年龄、专四考试成绩、网上游戏时长和阅读时长与旅程这一源域的选择存在弱相关,其中年龄与网络游戏时长同旅程的选择呈现负相关,例如,网络游戏时长越长,人们越不可能选择“旅程”这一源域来阐释目标域生活;另外,学生自身的英美文学成绩、每月的生活花销以及父母的受教育水平与旅程这一源域的选择存在中度相关,其中每月的生活花销以及父母的受教育水平这两个因素与旅程的选择呈现负相关。
当涉及到“生活是一场游戏”这一隐喻表达时,英美文学成绩、父母的受教育水平、网络游戏时长和阅读时长这四个社会因素与游戏这一源域的选择存在强相关,特别是英美文学成绩和父母的受教育水平这两个因素。此外,英美文学成绩与游戏这一源域的选择呈负相关。也就是说,英美文学成绩越低,人们就越有可能选择 “游戏”这一源域来阐释目标域 “生活”;其次,性别、居住地类型和网络使用频率这三个社会因素与游戏这一源域的选择存在中度相关,其中网络使用频率与游戏这一源域的选择呈正相关,例如,网络使用频率越高,人们越有可能选择 “游戏”这一源域来阐释目标域“生活”;最后,年龄、旅行频率、每月的生活花销和专四考试成绩这四个社会因素与游戏这一源域的选择存在弱相关,其中旅行频率和专四考试成绩与游戏这一源域的选择呈负相关,例如,旅行的频率越高,人们越不可能选择 “游戏”这一源域来阐释目标域 “生活”。
三、结语
本研究基于社会认知视角来探究中国英语专业大学生关于“生活”隐喻概念化的影响因素。通过定量及定性分析,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二个结论:第一,关于对目标域“生活”的隐喻概念化,中国英语专业大学生倾向于两种源域选择:旅程和游戏;第二,旅行频率及居住地类型是影响中国英语专业大学生选择“旅程”作为源域的主要因素;而英美文学成绩、父母的受教育水平、网络游戏时长和阅读时长这四个社会因素,特别是英美文学成绩和父母的受教育水平是影响其选择“游戏”作为源域的主要因素。
参考文献
[1]Constance Dean Qualls and Joyce L.Harris.(2003).Age,Working Memory,Figurative Language Type,and Reading Ability: Influencing Factors in African American Adults’ Comprehension of Figurative Language.American Journal of Speech-Language Pathology :Vol.12.
[2]Lakoff,George and Mark Johnson.(1980).Metaphors we live by.Chicago &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Moore.K.E.(2006).Space-to-time Mapping and Temporal Concepts.Cognitive Linguistics.
[4]Putz,M.,Niemeier,S.,Dirven,R.(2001).Applied Cognitive Linguistics II: Language Pedogogy.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5]Réka Benczes and Bence Ságvári.(2017).Where metaphors really come from: social factors as contextual influence in Hungarian teenagers’ metaphorical conceptualizations of life.Cognitive linguistics.volume 29 issue1.
[6]李福印.(2005).概念隐喻理论和存在的问题.中国外语.
[7]刘正光.(2001).莱柯夫隐喻理论的缺陷.外语与外语教学.
作者简介:李伽(1993.10-),女,辽宁葫芦岛人,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应用语言学。
论文作者:李伽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8
标签:这一论文; 因素论文; 旅程论文; 社会论文; 认知论文; 中国论文; 游戏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9月3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