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决策的原创性、突破性、超常性、开放性和规范性的五性_领导者素质论文

论决策的原创性、突破性、超常性、开放性和规范性的五性_领导者素质论文

论决策五性——独创性、突破性、超常性、开放性、调控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独创性论文,开放性论文,突破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学决策,是领导者的基本职能和必备的素质之一,而保证决策科学性的关键,则在于决策思路的正确性,决策思路的正确性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决策者是否能深刻认识与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的规律性。实践证明,思路决定出路。领导者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客观形势中选择正确的决策思路?本文略申管见。

一、从上情与下情的结合中着眼于决策思路的独创性

如何结合下情贯彻上情,是领导者经常碰到的决策难题。这里所说的上情,主要是指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的指示精神。上情,一般分为指导原则和具体要求两种情况。对具体要求,由于针对性和操作性较强,比较易于把握和贯彻。而指导原则由于带有更多的一般性和抽象性,贯彻中难免出现“简单化”或“翻烧饼”乃至“走调”的现象,导致思路缺乏创意。下情,一般指基层的实际情况,主要包括一个地区或一个部门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社风、民俗等,是贯彻上情的载体。由于下情具有特殊性和丰富性的特点,故领导者必须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对本地区或本部门的优势与劣势、有利与不利、基础与潜力等“个性化”的特点做到心中有数。地方的领导决策要做到“不离上级谱,唱活地方戏”,关键是要遵循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吃透上情与摸透下情的基础上,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创造性地提出有地方特色的决策思路。这种“特色”应体现在:既紧扣上级的精神实质,保证正确的决策方向,又切合本地的特点,脚踏实地“走自己的路”;既要用足用活政策,把政策变成发展的机遇和财富,又充分发挥本地优势,把优势转化成发展的动力和资源;既打破唯书唯上的窠臼,又找准工作的着力点,解决干什么最合算、最有条件的问题。总之,这种“特色”应充分体现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

二、从现实与未来的结合中着眼于决策思路的突破性

事物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我们现在进行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它要求我们的领导决策既要立足当前,改造现实,又要着眼长远,为未来的事业奠定基础。而现实与未来的联系,正如列宁所说,“是由一串无穷无尽的环节组成一条无穷无尽的链条”。领导者要想把握住这根链条,必须“找到并且紧紧掌握住最不容易从手中脱落,目前最重要而且最能保证掌握住它的人去掌握整个链条的那个环节。”这个“环节”就是推动“现实”登上“未来”台阶的突破口。找准了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就意味着抓住了主要矛盾,抓住了关键。为了实现领导决策思路的突破性,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按具体情况选择突破环节。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那些影响全局、并能带动整个链条前进的“环节”,可能是发展的薄弱环节,可能是竞争中的优势领域,也可能是转变的关键部位等。要善于冷静观察,深入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主要矛盾,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二是处理好重点环节与非重点环节的关系,抓住重点,带动一般。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虽然规定和影响着非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而恰当地处理好非主要矛盾,也有利于主要矛盾的解决。因此,在领导决策中,必须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的结合,在解决主要矛盾的同时,要注意把主次恰当地结合起来。三是要适应变化的新情况,审时度势,适时转移,突破重点。“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古往今来,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既能把握现在、又能预测未来的领导者,才能成为大有作为的领导者。

三、从需要与可能的结合中着眼于决策思路的超常性

所谓决策思路的超常性,是指领导者决策时不受惯性的影响,不受定势的束缚,在客观需求与现实可能的契合中开启超常规思维,做出常规情况下作不出也不敢作的决策。超常性思路,是领导者超常性思维活动的直接结果,是领导者锐意创新、勇于开拓精神风貌的具体反映。

要作出超常性决策,领导者必须具备以下三种素质:一是要有无所畏惧的胆识。主观符合客观是很艰难的,超常规决策往往是要冒风险的。领导者既不能怕担风险而安于现状,裹足不前,又不能一时冲动,盲目行动。要善于从客观需要中把握发展趋势,从现实可能中捕捉成功机遇,把风险的负效应减到最低限度。二是要有很强的开拓创新精神。超常决策,是领导者以超常的胆识作出无先例的选择和设计。这种决策富于竞争性和挑战性,要敢于冲破陈规陋习,善于领异标新。三是要有务实求实的作风。超常规决策并非是毫无根据的妄想、狂想,而是构筑在客观实践的需要和现实发展可能的基础之上的理智抉择,同时,也是领导者渊博知识和丰富经验的结晶。超常决策的清新之花只有深深扎根于“务实、求实”的土壤里,才会结出丰硕之果。总之,要实现决策思路的超常性,领导者既要当一往无前的“拓荒者”,又要当脚踏实地的“老黄牛”,既不要做安于现状和改良的庸人,也不要做脱离实际、好高鹜远的狂想家。

四、从外因与内因的结合中着眼于决策思路的开放性

有些领导者在处理外因与内因的关系时,往往强调内因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外因的条件作用,从而导致决策时视野狭窄,拘泥于事物的内部,不善于以宏观的外部环境作参照,陷入了“坐井观天”的误区。要避免封闭性决策,一条有效的途径,就是借助外因条件,把“小环境”置于广阔的大舞台之中,扩展视野,拓宽决策思路。首先,多作发散性思维。决策时要从多方位、多层面、多角度、多手段、多途径入手,思路尽可能向不同方向扩散。这样,可以找出多种办法,预测多种结果,提出多种操作方案,从而增强科学决策的回旋余地。其次,多作立体性思维。立体性思维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开放性,即谋划时要善于作全方位的思考。一方面,领导者要学会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包括经验思维与理性思维、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定性思维与定量思维、系统思维与创造思维等,使决策在各种思维活动的作用下,更加趋于科学、完善。另一方面,要广伸思维“触角”,从各个视角锤炼决策思路。这就要求扩大思考问题的空间跨度、时间跨度、联想跨度、前进跨度和实践跨度等,不断提高领导者的智慧杂交能力、思维统摄能力和辩证分析能力。再次,要“善假于物”。利用外因,是领导者做好开放性决策的重要条件。利用外因要抓住两点:一是思考问题要善于借助外部认识工具,包括“探察工具”,主要有秘书、助手、巡视员、各部门工作人员,特别是智囊性人物等;“思维工具”,即电脑、计算器和各种学科知识等。二是确立思路要借助外部发展条件,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外部环境,如“引东拓西”战略即是成功之举。当然,“外因”毕竟是外部条件,开拓性决策思路之形成,“善假于物”之实现,主要取决于“内因”即领导者主体素质和能力的不断提高与完善。

五、从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中着眼于决策思路的调控性

目前,我国正处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渡”时期,宏观与微观这对矛盾的处理更是至关重要。作为地方领导者,在调控宏观与微观的关系时,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以宏观总揽微观,即以宏观局势来调控微观走势。如果宏观环境相对宽松,决策时既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又要防止一哄而上,出现虚热膨胀。如曾一度出现的“开发区热”,不少地方“圈地晒太阳”的教训是值得总结吸取的。如果宏观环境紧缩,决策时既要顾全大局,让局部服从整体,又要紧中求活,避免一哄而下。另一方面,要以微观反弹宏观,通过微观的变化来左右和影响宏观形势。1993年初,中共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委、区政府(当时笔者担任区委书记)根据撤市(原县级常德市)改区后面临的新情况,抓住贯彻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谈话的机遇,针对城乡结合部的特点,确立了“抓城郊经济反弹城市经济,抓乡镇企业反弹郊区农业,抓三资企业反弹国有企业”的发展战略。由于思路比较符合实际,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完善,推进了全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并荣获全市物质文明先进单位称号。

把握决策思路的调控性,从笔者的体会看,还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系统原则。确立系统观念,有助于在调控性决策中处理好整体与部分、母系统与子系统的关系、整体效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二是计划原则。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对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的一种否定,但决不是对计划职能的否定。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不在于有计划,搞市场经济不等于否认计划。问题的实质,是如何使计划这种管理手段在体制转换时期对优化资源配置发挥最佳效能,不要重复过去把计划等同于长官意志和加以行政化的作法,要充分发挥计划手段在筹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指导调节作用。三是适度原则。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辩证统一,而“度”是保持事物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在领导决策中,我们既要创造条件,促进事物量变,突破事物限度,促进事物发展,又要把握适度原则,严格控制量变。纵观改革开放十多年来的运行轨迹,宏观控制与微观搞活容易陷入“二难”境地,这就要求领导者不搞机械调控,避免导致一调就散、一控就死。而要选择弹性调控的决策思路,力求做到调而不乱、控而不死。

总之,领导决策思路的正确选择,一定要善于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全面地、历史地、发展地、联系地、系统地观察、思考和研究问题。只有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在多层面的“结合点”上做文章,我们的事业才能做到路子对了头,更上一层楼。

标签:;  ;  ;  

论决策的原创性、突破性、超常性、开放性和规范性的五性_领导者素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