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海燕[1]2001年在《论责任会计在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入世日益临近的背景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组织结构等诸多方面存在的不足已广为人们所认识。这种不足和不适应将严重制约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和发展,甚至可以这样认为,如果国有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方面不进行必要的完善和变革,很有可能在国外商业银行大举进入时无从应对,丢失众多的市场。本文从当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现状入手,分析了国有商业银行在内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国有商业银行在新形势下如何利用责任会计不断地提高自身经营管理能力,找到自己生存的位置和发展的方向。 本论文正文由四部分组成: 一、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通过这部分内容,我们主要介绍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现状及成因,并对国有商业银行之所以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分别从管理机制、经营目标和内部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 二、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责任会计的可行性分析 责任会计之所以能够在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应用,是有其可行性因素的。 1.外部环境的变化促使国有商业银行采用责任会计。主要从经济,国际,法律,政府等方面对国有商业银行所处的外部环境变化进行可行性分析。 2.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转变与责任会计的应用。主要从国有商业银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入WT O,经营管理方式的转变叁个方面分析应用责任会计的可行性。 3.商业银行加强内部管理离不开责任会计。主要从责任会计在国有商业银行中应用的内容、特点和所发挥的作用出发,分析责任会计在国有商业银行中应用的可行性。 叁、责任会计在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这一部分我们主要介绍责任会计在国有商业银行中的实际应用过程,主要分为叁个部分: 1.责任中心的划分 2.责任预算的编制 3.业绩的考评 四、责任会计在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应用应注意的问题 为了使责任会计能够顺利的在国有商业银行中应用,我们应该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有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对责任会计的影响。 2.行为科学对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责任会计的影响。 3.国有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建立对责任会计的影响。 4.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责任会计应做的准备工作。 5.责任会计在国有商业银行中应用要切合实际注意总结经验。
胡改蓉[2]2009年在《国有公司董事会法律制度研究》文中指出在公司治理机制中,董事会上受制于“股东会”,下监督“经理层”,处于“承上启下”的枢纽地位,其职能定位是否准确、人员构成是否合理、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是否完善,直接决定了公司经营绩效。在以公司制为国企改革方向的时代背景下,董事会制度自然成为国有公司治理机制良性运转的关键。自1994年《公司法》实施以来,国有公司董事会制度逐步得以确立。然而,现实中形似神非的董事会建设难以实现制度设计之初衷,其运作机理的异化、人员构成的“准官员化”造成了国有公司治理机制徒具其表,传统流弊难以根除。2004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大型央企为切入点,积极探索、着力推动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试点工作,彰显了政府希望借助于董事会制度来完善国有公司治理机制的迫切愿望。一时间,“央企改革命系董事会”成为国企改革的经典写照。然而,为时近5年的试点工作,远未达到预期效果。董事会的职权究竟应该如何设计、其人员构成究竟如何配置、评估机制该如何构建、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又该如何完善,这一系列问题,现有制度并未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正是在这样的困惑下,本文以国有公司董事会法律制度为研究对象,将公司法原理与我国国有公司的“个性化”特点进行对接,就相关制度进行反思与重构,希冀能对当下国有公司董事会法律制度建设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本文沿着基点论——角色论——结构论——绩效论——激励论——责任论的逻辑线索逐层展开,以国有公司类型的“纵横”剖析为切入点,探究了国有公司董事会的角色定位,并在此基础上,从功能主义出发,设计了董事会之内部构造;为检测上述角色定位与内部构造之合理性、董事履职之适格性,文章构建了董事会评估机制,并认为在完善相关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的基础上,以评估结果为参数对董事进行奖惩,能够有效促使董事为公司利益恪尽职守、勤勉工作,最终实现国有公司董事会制度设计之目的。第一章基点论:国有公司及其董事会法律制度基本解析本部分是全文研究的逻辑起点,主要是对国有公司类型进行了重新梳理并对国有公司董事会法律制度进行了基本解析。在该部分中,国有公司类型的梳理对全文研究思路起着指导作用,也是本章的核心内容所在。在我国,现有的理论研究和立法实践,对国有公司董事会法律制度的构建都是以单纯的资本结构为依据进行分类设计(即对于国有独资公司和国有控股公司规定了不同的董事会法律制度),而忽视了国有公司所处领域以及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等因素对国有公司治理结构之影响,如此一来,使得政府对国有公司的管理一直在“放权”与“收权”之间摇摆不定。本文的研究突破了上述传统框架,就国有公司类型进行了“纵横立体式”梳理,并以此为脉络,对董事会各项具体制度进行研究。就“横向”分类而言,目前我国国有公司可分为非竞争性领域国有公司与竞争性领域国有公司。前者发挥着“政治功能的延伸”作用,不以营利为最终追求,社会性是其本质所在,在根本上属于特殊法人,无法做到政企的绝对分开,其运作必然受到政府一定程度的干预。后者则是基于我国国情的特殊考虑。尽管依照经典经济学理论,国有公司应当退出竞争性领域,然而在当下的中国,不可能采取极端的退出方式,必然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国有公司治理问题同样存在。因该类公司在本质上属于商事公司,故,政府应当与其保持“一臂之距”,还企业于市场。就“纵向”分类而言,目前对于我国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应当采取“政府——控股公司——企业实体”的“叁级经营模式”。在该模式中,处于中间层的控股公司(即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最为关键,是国有资本与市场运作对接的平台,事关整个经营模式的成败。由于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割裂了政府与处于市场的企业实体的直接联系,因此,企业实体受政府干预的力度必然较小;相比之下,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直面政府,必然容易受到政府的过度干预,因此,对其独立性的保障应成为国有公司董事会法律制度构建的核心之一。由于上述的“纵”“横”类型必然存有交叉,这就形成了本文研究国有公司董事会的“纵横立体式”模式,即“非竞争性领域国有资产经营公司——非竞争性领域普通国有公司”及“竞争性领域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竞争性领域普通国有公司”。当然,由于国有公司出资人的固有“虚位”、政府身份的特殊以及委托代理关系的复杂,无论是针对何种类型的国有公司进行董事会法律制度构建,都应当在顾及“国有”特色的前提下,体现董事会的独立、专业以及责任的严格。第二章角色论:国有公司董事会之职权设计董事会的职权界定是研究董事会法律制度的首要问题。文章以公司权力配置的法经济学分析为视角,基于效率对制度的需求、控制权与风险的匹配以及“股东本位”向“社会本位”的转变,并结合我国国有公司对政企分开以及国有资产保护的特殊需求,提出了国有公司中“董事会中心主义”的立法模式,将董事会的经营决策权予以扩展,同时,确保其对经理层的监督权。文章以经营决策权为分析重点,就不同类型的国有公司进行了分类设计:对竞争性领域国有公司提出了以“商业化”为方向的董事会职权设计思路,并就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与处于市场的普通国有公司进行了分别阐述;而对非竞争性领域国有公司,基于其“社会性”因素的考量,虽然也强调董事会对公司剩余控制权的享有,但是对主营业务的转变、投资方向的更改、产品价格的调整等特定事项的决策权予以了限制。由于董事会的独立性是董事会职权得以正当行使的保障,为使其权能不受“蚕食”,文章就董事会与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会、经理层的关系分别进行了厘定,这对于防止政府过度干预和“内部人控制”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与董事会关系,本文认为应由授权经营关系向监管关系转变;董事会与党委会的关系,应当切实实现“经营决策中心”与“政治核心”的分野;而董事会与经理层的关系,则应当强调各自角色的回归,前者监督后者,后者辅助于前者。第叁章结构论:国有公司董事会之内部构造再好的职权设计必须依靠良好的组织机制才能得以实现。因此,董事会的组织结构是董事会职能有效发挥作用的基础。在本部分,文章对董事会的规模、构成、专业委员会的设置以及董事的选任机制、董事长的确定方式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对于董事会的构成,文章认为基于不同领域国有公司功能之不同,应当进行区别设计:对非竞争性领域的国有公司董事会,应建立“叁叁叁”的制衡模式,即叁分之一的政府董事、叁分之一的独立董事以及叁分之一的内部董事(执行董事和职工董事);而对竞争性领域的国有公司董事会,则应采纳独立董事为主的构建机制。此外,文章在本部分还重点就国有公司的政府董事制度、外部董事制度以及职工董事制度进行了详细分析。对于政府董事,本文认为,应当由适格的政府公职人员担任,在本质上其与公司形成的是混入了政治因素的服务契约,既需要向公司负有忠实义务和注意义务,也需要向国家负有特定的报告义务和信息沟通义务;对于外部董事,当前最大的问题是仅仅独立于经理层而未独立于政府,这虽然有利于对“内部人控制”现象的抑制,但却不利于政企分开目标之实现,因而应向独立董事制度迈进;对于职工董事,目前急需走出“两栖身份”的尴尬,明确以公司利益为其决策依据,当然,为实现该制度设计之初衷,在具体权义配置上要彰显职工董事之特色,使其能够在董事会平台充分反映职工之利益诉求。第四章绩效论:国有公司董事会评估机制之构建董事会的职权设计是否合理、组织结构是否科学、所选任的董事是否适合、权义配置是否得当,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都必须“用事实说话”,而对该事实的公正判断就需依靠评估机制。规范、科学的评估机制既是国有公司董事会有效运作的保障,又是选拔国有公司董事,并对其进行激励和约束的重要参数。通过建立符合国有公司实际特点的董事会评估体系,可以对董事会以及董事的行为进行引导和矫正,提高其履职能力,以实现公司的有效治理和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目前关于董事会的评估方式主要有董事会的自我评估、社会机构的评估以及出资人的评估。基于国有资产的特色,本文尤其强调的是后者,即出资人对国有公司董事会的评估,其中又以国资委享有的评估权为重。在具体的评估内容上,文章认为,对于董事会的整体评估,应当从董事会结构之合理性、董事会履职之尽责性以及公司发展及业绩之良好性叁方面进行;而对于董事个人的评估,则主要依据普通标准和个性化标准分别展开。所谓普通标准,即为董事对公司所负之忠实义务和注意义务;而所谓个性化标准,则为执行董事、独立董事、政府董事以及职工董事基于制度设计的本源而各自负有的特定义务。第五章激励论:国有公司董事激励机制之不足及其补正依据评估结果,公司应当对履职情况较好的董事进行激励,这是对“人力资本”投入的一种认可。因此,激励机制的完善是董事会法律制度构建的关键环节之一。由于国有公司中委托代理关系的复杂性,使得代理人的机会主义与逆向选择更为明显,因此,国有公司董事的激励机制设计必然与私人公司有着不同。这种不同主要体现于以下叁点:首先,政府应对国有公司董事的激励机制享有决策权和监督权。尽管文中对执行董事、独立董事以及职工董事薪酬的确定构建了不同的程序,但是,始终保障了出资人的最终决策权。对于政府董事,本文在借鉴国外有关制度的基础上,认为其不应从公司取得报酬,对其的激励方式可以采取“经营优而升”的模式;其次,激励机制设计应当体现法律的“分配正义”。对于目前较为敏感的国企管理者高薪问题,本文认为不应进行“一刀切”的“倍数”管理,而应区别对待:对于竞争性领域的国有公司,政府不应过度干预,由市场自行决定,体现激励机制的外部公平性,以此吸引有能力的管理者加入国有公司;而对于非竞争性领域的国有公司,由于公司业绩的取得不仅是依靠董事等管理者的经营才能,更多的是依靠其垄断地位或者国家资源,因此,可进行一定的“倍数”管理;最后,为保障激励机制的公允性,文章提出应建立和完善有限的司法审查制度、充分的信息披露制度以及国有公司特有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以防止畸高的董事激励对公司利益的“蚕食”。第六章责任论:国有公司董事法律责任体系之完善降低代理成本的措施应当是对业绩突出者给予丰厚的、可预期的回报,而对经营失败者则施加切实的、可预期的惩罚。此时,责任机制就成了董事会能够有效运作的保障。笔者从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叁方面入手,对完善国有公司董事法律责任体系提出了相关建议。就民事责任而言,文章以董事对公司的责任为视角,从民事责任的强化和民事责任的限制“正”、“反”两反面进行了制度补正,尤其是在民事责任的限制上,对于经营判断原则在我国国有公司中的个性化适用、董事责任限制制度对政府董事和职工董事率先适用的可行性等,分别进行了详细论述;就行政责任而言,文章主要是针对目前制度设计的“统一”做法提出质疑,认为基于政府董事与非政府董事的身份差别,应当分别适用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不能仅因公司的“国有”身份而一律采取行政处分;就刑事责任而言,文章主要就国有公司与非国有公司的“差别保护”进行了剖析,认为在涉及罪与非罪的问题上应当平等对待;在罪名认定上,除政府董事仍适用现行规定外(即按国家公职人员定罪),亦应体现形式平等;但在具体刑罚设定上,基于刑法之法意,对国有公司董事应“从重”处罚,通过对国有资产的“差别保护”,实现实质正义。此外,文章还就背信罪在我国引入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认为立法应引入普通背信罪,并与现行的特别背信罪相结合,构建一个例示加概括的“背信罪”立法模式,体现法律的确定性和灵活性,维护委托人利益。
张红[3]2013年在《基于EVA的企业责任预算管理研究》文中提出面对空前加剧的经济全球化竞争的严峻挑战,我国企业要想求得生存与发展,需要切实将责任预算管理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尽快提高企业的预算管理水平。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经济增加值指标及其管理模式很好地反映了企业价值增值目标对预算管理提出的改良要求。本文基于EVA的基本理论,试图分析EVA的价值驱动模式及其与预算管理的关系,设计在EVA导向下的企业责任预算管理模式,并对企业建立基于EVA的责任预算管理模式进行实证探讨,为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提供管理支持,对增强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有十分现实的意义。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1)讨论EVA对企业实施预算管理的影响。预算管理的理念在企业中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贯彻和执行,成为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工具。但传统的预算管理仍存在很多弊端,尤其是它还不能很好地传导EVA所反映的价值创造的思想。本文对EVA的理念进行充分的剖析,分析EVA对预算管理的影响,找到EVA与企业预算管理的切合点。(2)选择责任预算管理模式为企业实施预算管理的方式。责任预算管理是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一项有效管理方式,通过建立企业责任预算管理模式,完善了,预算管理工具,在保障企业目标实现的同时,也在预算管理的过程中提高企业价值创造的能力。(3)构建基于EVA的责任预算管理模式。在中央企业引入EVA考核体系的背景下,企业的责任预算管理必须与EVA指标契合起来。本文通过分析论述EVA的价值驱动因素,将EVA的驱动因素引入责任预算管理系统,在预算的编制、执行、考评、报告的全过程中体现EVA的过程管理,将EVA与责任预算管理有机融合起来,构建基于EVA的责任预算管理构架,探索该模式的实施路径。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EVA作为预算管理的核心和导向,设计EVA绩效贡献度指标,提出构建基于EVA的责任预算管理模式的框架与实施路径,同时,以A公司为例,例证基于EVA的责任预算管理模式的实施。
张维[4]2016年在《DH施工项目责任成本控制研究》文中提出建筑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每年都为国家及社会创造大量的财富,也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在我国众多的施工企业中,民营性质的中小建筑施工企业占据了非常大的比重,截止到2014年就已经达到全国建筑施工企业数量的90%以上,是建筑行业的主力军。然而,随着建筑行业内大型业务及国际业务量的增多,大型国有建筑施工企业资本雄厚、拥有更多国家优惠政策的优势不断放大,其平均利润率明显优于中小民营建筑施工企业。在这种日趋激烈的竞争态势下,中小型民营建筑施工企业想要进一步提高自身在行业内的竞争力就必须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尽量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采用更加科学、规范的成本控制方法来降低工程项目成本。责任成本控制是根据分权管理思想,在企业内部划分责任中心,明确各责任中心责任范围,并以责任中心为责任成本核算单位进行归集、报告和考核成本控制业绩的一种成本控制方式。在施工企业内部推行责任成本控制制度,可以使企业内全体员工在责、权、利相配比的机制下积极自主的进行成本控制,从而达到强化企业成本控制意识,提高成本控制效益,提升企业利润率,进而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本文以DH施工项目为研究主体,以责任成本控制理论为理论基础,对DH施工项目的责任成本控制现状、存在问题及如何改善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全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了本选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关于责任成本控制理论的研究综述、明示了全文的框架结构及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为施工项目责任成本控制基础理论,主要介绍了责任成本的定义、责任成本控制的原则和内容、施工项目责任成本控制的特点及流程,以此作为本次研究的理论基础;第叁部分为DH施工项目概况及责任成本控制现状,该部分主要介绍了DH施工项目概况,并对DH施工项目责任成本控制的现有状况及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在此部分中分析得出DH施工项目在进行责任成本控制时主要存在五个问题:即缺乏独立的责任成本控制部门、未能科学划分责任成本中心、缺乏及时全面的责任成本分析、对责任成本关键点的把控不力、缺乏合理的奖惩机制;第四部分为DH施工项目责任成本控制改善建议,该部分主要针对DH施工项目在责任成本控制方面现存的五个主要问题逐项提出改善建议,建议内容包括在DH施工项目部内设立独立的责任成本控制部门、科学的划分责任成本中心、改进责任成本分析方法、加强对责任成本关键点的把控、建立以责任成本核算为基础的奖惩机制;第五部分为结论与展望,该部分主要从DH施工项目责任成本控制现状、现存问题和针对现存问题的改善措施叁个方面对全文进行梳理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本次研究的适用性及全面性的展望。
王晓东[5]2007年在《企业社会关联会计问题研究》文中指出落实科学发展观,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和谐社会是当前我国的基本国策。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不仅需要国家从宏观上调控经济走向,在微观上还需要企业在提高企业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致力于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事实上,我国多数企业生产自然资源使用效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员工劳动条件恶劣,这主要是因为企业没有或没有完全承担其行为的外部成本和应尽的社会责任。为从微观上解决企业行为外部性问题,促使企业承担其应尽的社会责任,众多会计工作者作了大量有益的探索,构建了社会责任会计、环境会计和人力资源会计等新型会计学科,但实践证明这些学科只反映企业行为某一方面的信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行为外部性问题,而且不能和传统财务会计很好的融合。社会关联会计则注重和传统财务会计相结合,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完全成本,让企业为其行为的全部后果负责,在此基础上揭示企业行为的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从社会关联会计产生动因入手,阐述了社会关联会计产生的必然性和坚实的理论基础,构建了社会关联会计的基本理论框架。全文包括导论在内共有八章内容,分为导论、理论准备、基本理论框架、绩效评价、现实与展望五部分。第一部分,导论。主要介绍了研究社会关联会计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范围和研究目的,并简述了本文创新之处。第二部分,社会关联会计的理论准备。该部分包括第二章和第叁章,主要论述了社会关联会计产生的动因和理论基础。第二章社会关联会计文献综述,探讨人们在关联系列会计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第叁章讨论社会关联会计的产生基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关联会计产生的动因;二是社会关联会计的理论基础。第叁部分包括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论述了社会关联会计的理论框架。在第四章当中探讨了社会关联会计的会计主体、会计目标、会计假设和计量模式等基本问题。第五章研究社会关联会计成本核算的范围和核算方法,社会关联会计核算的成本包括传统生产经营成本、环境成本、人力资源社会成本等,主要的核算方法是完全成本法和产品寿命周期计算法。第六章研究社会关联会计信息披露和报告模式,鉴于社会关联会计反映的内容比较宽泛,其中包括定性和定量信息,因此社会关联会计信息披露方式仍然采用报表和文字说明相结合的方式。第四部分,社会关联会计评价体系。讨论了社会关联会计评价体系的重要性及作用原理,并根据实践需要构建了社会关联会计的评价体系,设置了关键评价指标。第五部分,社会关联会计研究的现实与展望。本文第八章讨论了目前社会关联会计研究的局限性和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以及社会关联会计运行的保障机制,并介绍了社会关联会计的发展趋势和主要动因,对社会关联会计的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
参考文献:
[1]. 论责任会计在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D]. 韩海燕. 厦门大学. 2001
[2]. 国有公司董事会法律制度研究[D]. 胡改蓉. 华东政法大学. 2009
[3]. 基于EVA的企业责任预算管理研究[D]. 张红. 武汉理工大学. 2013
[4]. DH施工项目责任成本控制研究[D]. 张维. 安徽大学. 2016
[5]. 企业社会关联会计问题研究[D]. 王晓东. 天津财经大学. 2007
标签:金融论文; 会计论文; 责任会计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管理论文; 成本控制论文; 国有商业银行论文; 政府会计论文; 经营管理论文; 项目分析论文; 企业责任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国有资产管理论文; 项目评估论文;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论文; 董事会论文; 董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