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力调度数据网能对调度实时数据、管理数据、通信监测数据进行实时传输,是整个电力系统向自动化发展的基础性网络。本文主要对电力调度数据网运维管理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电力调度;数据网;运维管理
1电力调度数据网的结构特性
1.1脆弱性
1.1.1动态脆弱性
调度数据网动态脆弱性的主要表现:当调度数据网中的链路或某个节点一旦出现故障,由于负荷重新分配的原因,极有可能导致相关连锁故障的出现。连锁故障的全过程描述,可分为以下阶段:在对发生故障的初始节点进行选择后,将该节点与相连边进行彻底删除,网络所对应最短路径的分布状况会随之发生变化。此时,如果存在超负荷节点,就会引发相应的负荷分配,周而复始,最终导致连锁故障的出现。将部分节点进行去除,能够从源头处减少连锁故障出现的可能,然而,这一结论仅仅针对双星型结构网,网状结构网仍旧无法彻底规避连锁故障的出现。由此可以看出,最不易出现连锁故障的应为无标度网络。需要注意一点,如果网状数据网出现了相应的连锁故障,那么所对应节点介数也会较高,导致这一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位于连锁故障内部的不同节点,当发生故障时都会打乱现有的负荷分布情况,作为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枢纽的高介数节点,显然更容易被故障所影响,最终发生相应的故障。
1.1.2静态脆弱性
静态脆弱性指的主要是在对部分节点进行彻底删除后,所对应数据网与之前相比更加容易遭受到网络攻击。如果针对节点所开展的网络攻击随机性较强,那么双星型结构网以及网状数据网所对应连通水平,之前相比并不会出现较为明显的波动。当然,如果持续针对数据网结构中的大介数节点展开攻击,极易导致二者所对应连通水平的降低。这一情况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双星型结构网与无标度网络结构相似,也就是说二者所对应网络连通性相对较差,因此,结构本身较为脆弱,一旦遭受到网络攻击,就会被破坏。网状数据网则不然,与上述两种结构网相比,网状结构网最突出的特点在于节点连接紧密,结构显然更为牢固,对于常见的网络攻击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1.2复杂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电力调度行业所涵盖业务的数量与之前相比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也就是说以数据网结构为核心,进行创设的节点数量越来越多,不同节点之间的连接方法也变得更加多元化。总的来说,电力调度数据网常见的结构分为以下两种,分别是双星型结构以及网状结构。以结构参数为立足点对二者加以比较可以发现,上述结构所具有的共性特征在于节点连接紧密、数据传输延时小等,也就是说二者实时性较强。除此之外,数据网结构所对应聚集度极易由于节点所具有易聚集这一特征的影响,而呈现出高度密集的状态。
2调度数据网运维管理分析
2.1调度数据网络的职责分工
(1)从职责分工上讲,调度数据网络运维受大运行体系建设的影响较为严重。首先主站和分站作为运维工作的两部分,主站部分的功能主要由调控中心自动化室完成,分站部分的业务由原来的自动化室调配到变电检修部门。通过相应的职责的变动,一方面使自动化工作人员摆脱了繁琐的分站运维工作,从而可以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网络的优化管理,此外,原本的工作得到简化,检修工作人员的业务流程得到优化。这样调度运维体系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工作流程得到细化,自动化人员的工作思维也转变了,更多的工作从技术方面脱离,转变为管理工作,整个运维体系得到全面协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基于调度功能结构优化和地县调度专业融合工作的推进。调度控制中心规整了系统的业务范围,明确了各专业的分工,班组协作班长负责被细致分工的调度数据网络管理模式所替代,人员不足的现状逼迫单位只有一位调度数据负责人员负责调度数据网络工作,从事各相关专业的协调,确保运维任务的完成。
2.2调度数据网络运维管理制度
通常情况下,调度数据网络运维工作包含了系统故障管理、系统变更管理、系统配置管理以及系统访问限制等方面内容,而原始的运行管理只是解释了系统故障管理、设备变更等工作,且对人员的岗位和责任分工进行确认,难以满足智能电网的运行要求。系统故障管理作为调度网络运维的重点工作,耗费了工作人员的大量时间和精力。现代企业精益化的管理理念,要求将制度进行分级细化,不同等级的突发事件调用不同的预定措施,从而有效的提升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同样,在业务量庞大的调度数据网络,也可以采用相同的管理方式,对系统故障进行细化分级,使数据网络可以对工作进行快速分级,对于影响范围较大的重故障进行优先处理,对于轻故障可以适当延后处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工作节奏的顺畅。
设备变更在调度数据网络运维工作中,主要是指设备的增加或减少以及设备配置的改变等设备调整工作的总称。随着智能电网的建设发展,调度数据网将有更多的业务接入,科学合理的预测接入业务对整个系统造成的影响,维护网络的稳定运行,避免网络的人为破坏,凸显了系统变更管理的重要性。系统变更管理也可以进行分析控制,按照变更工作的重要程度和复杂程度进行划分,例如对高风险业务应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将可能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
原始的调度管理制度没有对系统配置管理进行规定,需要对其进行补充,配置项和配置基线的管理是系统配置管理的主要内容。对配置项和配置基线进行明确定义,制定合理的管理方案,科学合理的配置管理可以使维护人员的工作压力大大减轻。比如,当配置的审核和风险评估通过,进入变更管理流程,就成为配置基线作为配置模板,统一下发到网络设备应用,从而避免了运维人员对配置的重复更改。为确保配置项和配置基线的正确性,需要对其进行定期维护和评估。
2.3调度数据网络安全管理
调度数据网络的调度业务众多,直接关系着电网的可靠运行,因此要求其安全性要有保障。随着智能电网的发展,国家电网制定了新的安全防范制度,地县级调度部门获得了更多的安全管理权限,原始的安全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安全制度标准,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运行管理制度下的访问控制管理对原有的二次系统安全防护专业的接纳,使得业务流程得到简化,工作效率得到提升。调度数据网络应落实访问控制管理,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行事,对工作人员、电力用户以及第三方的行为进行规范。访问控制主要涉及用户管理和设备管理,用户管理主要依靠用户权限控制和密码控制等方法进行,通过对用户权限的限制,满足电网大量用户的访问,实现精益化管理;设备管理主要对设备从网络的物理和逻辑方面进行限制,实现内外网分类、专网专用,杜绝外部用户的非法入侵,保证网络系统的安全。
3结语
随着社会与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电网的智能调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电力调度数据网是实现电网的智能调控的基础性网络,因此电力调度数据网络的运维管理变显得尤其重要。电力调度数据网运维人员要不断探索,促进技术的更新,以更高标准要求自己,按照操作规范进行工作,及时排查故障,提高电力调度数据网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参考文献:
[1]王景川.基于智能电网的电力调度数据网运维管理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4.
[2]虞益诚.基于电力调度数据网相关技术的研究[J].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2):94-98.
[3]侯康.浅谈电力调度数据网及其维护[J].科技信息,2011,(01):772+784.
论文作者:梁彩玲,董巧玲,张德峰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7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
标签:数据论文; 网络论文; 节点论文; 电力论文; 故障论文; 结构论文; 工作论文; 《电力设备》2017年第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