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的秘密——大班科学活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浮力论文,大班论文,秘密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评析:浮力的秘密这一课题的提出,是在让幼儿弄清物体可以在水中沉浮这一物理现象的基础上,继续深化的一个问题。在幼儿园是否需要讲浮力?怎样深入浅出地进行教学?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我们教育教学的着眼点应注重放在培养幼儿乐学和会学这种影响他们终生发展的教育目标之上,使他们获得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运用这种方法,去寻求尚未知晓的知识。基于这种认识,前不久,我园在开展公开教学中,梁琴书老师曾进行了一次探讨性的尝试。现展示教学设计情况,仅供同仁研讨。
设计意图:
在幼儿的生活周围,有许许多多使他们感到不可思议的“秘密”,浮力现象就是其中之一。曾有幼儿发问:“同样是铁,轮船怎么装那么多东西能在海上航行,一块铁为什么就沉下去了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幼儿亲手试验,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认识浮力,调节沉浮,以培养他们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评析:“儿童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对食物的需要更为强烈”,这是蒙台梭利早在50年前就已揭示过的。梁老师在课题的创意中提出,让幼儿探索浮力的“最好方法就是让他们亲手试验”,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对幼儿而言,动作就是思维。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使幼儿认识不同材料的物品在水中为什么沉浮的道理。
2.让幼儿通过动手、动脑,想出调节物品沉浮的办法,培养创新能力。
活动准备:
盛水的器皿、易拉罐、木块、雪花片(塑料)、铁卡子、石子、橡皮泥等(上述学具每人一套)。
活动过程:
1.导出课题,使幼儿对浮力现象产生兴趣。
小朋友们:如果一块石子掉进水里会怎么样?(沉入水底)一片树叶落在池塘里又会怎样呢?(飘在水面上)这是为什么呢?(石头重、树叶轻)那么,用钢铁做成的军舰要比石子重好多倍,为什么不下沉呢?想一想,这是什么道理?老师和你们一起做个实验,请你们动手试一试,谁能把你们发现的“秘密”告诉老师呢?
评析:教学伊始,梁老师就用孩子们在生活中所司空见惯的现象,来引发他们积极思维的动机,激发了孩子们对浮力的好奇心和探索浮力的兴趣。这样就使孩子们产生了一种迫不及待要求获取新知识的欲望。
2.给幼儿提供不同材料的物品,让幼儿探索浮力的“秘密”。
实验1:让幼儿把易拉罐、木块、雪花片一一放入水中。问:这些物品放入水中出现什么现象?(浮在水面上)为什么会这样?(激发幼儿对浮力探索的欲望)当小朋友进入浴池或游泳池时,你感觉怎么样?(身体在水中就觉得轻了许多,有向上升的感觉,好象水在托着一样)。那种向上托你的力,就是浮力。
小结:不管什么物品(物体),当它的重量和水的浮力相等的(一样大)时候,它就能浮在水面上。
实验2:幼儿将石子、铁卡子、橡皮泥放入水中。问:这些物品在水中会怎样呢?(下沉)为什么呢?(引发幼儿探索下沉的奥秘)小朋友们进入游泳池,如果你不会游泳,也没有救生圈保护,会出现什么危险呢?(溺水)池中的水尽管对你有向上托的感觉,但托得动你吗?(托不动)
小结:当物品或身体的重量超过浮力时,就会沉入水底。
评析:梁老师的教学方式没有采取“老师讲、幼儿听,教师演示、幼儿看”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而是采取了让幼儿亲自动手实验,主动参与活动的“发现性”学习方式,不但使孩子们直观地感知物品沉浮的现象,同时,用孩子们已有的生活经验,(洗澡、游泳)深入浅出地回答了幼儿在实验前曾感到迷惘的问题。
3.加大实验难度,提高幼儿思考、创新的层次。
小朋友们想不想让浮上来的物品沉下去,沉下去的物品浮上来呢?(鼓励幼儿大胆尝试)易拉罐、木块、雪花片怎样才会下沉呢?(灌满水、石头压、贴橡皮泥)橡皮泥怎样才能浮在水面上?(捏成碗状或船形)石子、卡子是怎样浮在水面上的?(放在易拉罐里、瓶盖上、橡皮泥捏的小碗或小船上)
总结:橡皮泥自身的形状变大,它在水中占的地方就大,受到的浮力也大,所以,能浮在水面上。把石子、卡子放在大的物品上,它们的重量和它们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相等,所以,也能浮在水面上。易拉罐、木块、雪花片能沉入水底,是因为它们组合后重量增加了,当重量超过浮力时,物品就能沉入水底。例如:铁块放入水中(沉)——做成轮船(浮)——船舱进水(沉)。潜水艇有许多水箱,水箱空(浮)——装满水(沉)。
小朋友们从小要学本领,长大了去探索更多的“秘密”。
评析:在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梁老师能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给幼儿“跳一跳摘到果子”的机会,创设了让孩子们动手试验,想出改变沉浮现象的逆反办法。这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来学校不仅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在听课时,我们看见一凡小朋友,经过再三试验,终于使原来沉入水底的橡皮泥浮上了水面。首先,他把橡皮泥压成饼状,使之面积变大,放进水中没有成功;之后,又用手捏,变成碗状。由于碗状有个缺口,水从缺口处漫进橡皮泥,又沉了下去;这与船舱进水就要下沉是同样的道理。于是,他又及时补好缺口,橡皮泥终于浮了起来。这里虽然有个幼儿不太好理解的关于物体重量、体积、浮力之间的关系包含其中,但梁老师考虑了幼儿的可接受性原则,通过让幼儿亲自尝试,在活动中经过不断的操作、发现、调节,而没有让他们被动地等待老师的指令,把他们对浮力引起的兴趣和探索浮力的需要,有机地协调起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