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议提高蚕茧综合质量的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徐靖楠[1](2021)在《以蚕桑产业为主导的特色田园乡村发展研究 ——以盐城市特庸镇王村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首次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并将乡村建设行动作为“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江苏特色田园乡村的创建,是乡村建设行动的先行探索,更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有效实践。目前,江苏省的特色田园乡村的试点和命名村庄的数量都在逐年增加,分布也在逐年改善。中国地大物博,各地区的乡村资源各有不同,如何找到适合当地乡村建设的发展方向成为现如今最重要的目标与任务。作为全国唯一的无病优质桑苗生产基地——盐城市特庸镇,其“蚕桑产业”在盐城市甚至是江苏省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王村村的蚕桑产业发展又占据特庸镇主导地位。2019年王村村凭借其独特的蚕桑产业优势幸运入选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第三批试点乡村。因此,对特庸镇王村村特色田园乡村的规划建设进行研究显得很有必要,旨在为盐城市乃至江苏省甚至全国的乡村振兴提供借鉴和参考,更好地助推乡村振兴。本文通过对盐城特庸镇王村村特色田园乡村规划建设的个案分析,采用文献查阅、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等方法,介绍了特庸镇王村村特色田园乡村发展的历程及其建设优势,比如:优越的特色产业优势、生态优势、政策优势和便利的交通区位优势等。围绕王村村特色田园乡村一期规划建设的现状和成效,发现其在规划、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存在一二三产规划投入不均衡、规划同质化明显、筹资渠道不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完善、种养环节机械化程度不高、专业人员严重不足、政府目标与村民利益冲突、村民参与度低和监督反馈渠道不完善等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均衡三产规划促进融合、深入调研提高规划特色、拓宽投资渠道、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强化品牌竞争力、发挥典范带动性提高村民素质、加强人才引进实施人才战略、加大宣传调动全民参与和完善监督反馈渠道等王村村特色田园乡村后期规划建设的对策和建议,加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佘赛[2](2020)在《海通茧丝绸有限公司基层员工考核满意度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环境和的不断变化,传统企业想要在风云变幻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拥有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人才,是企业和社会发展最核心的要素。尤其对于企业来说,人才是极为关键的要素。作为企业的方向是“合理利用资源,创造更多价值”。人力资源可以说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资源,是否能够充分发挥组织中“人”的主观能动性,管理好“人”—这一组织中核心的因素,已经成为决定企业经营成败的要害。绩效考核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主题环节,是改进员工和企业绩效水平的首要工具。基层员工是公司成长的基础,在公司成长壮大的历程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加强基层员工的绩效考核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升高公司运作效率,避免人才的流失。本文以海通茧丝绸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在充分研究绩效考核理论和满意度理论的基础上,梳理出影响绩效考核满意度的因素(如公正性、透明度、流程合理性、结果使用的有效性等),制定了《海通茧丝绸有限公司的员工绩效考核满意度调查问卷》,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该公司总部的基层员工绩效考核满意度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并根据满意度调查的结果,利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了分类别整理和全面分析,从而发现绩效考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根据问题提出相对应的意见建议,为海通茧丝绸有限公司提升基层员工绩效考核满意度与整体绩效发挥作用。
唐玉瑶(KULWADEE KULLAPAKPHONG)[3](2020)在《泰国丝绸出口竞争力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来,泰国的丝绸出口额逐年递增。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费水平不断提升,世界各国国民对于丝绸的需求量上升,高、中、低档丝绸出口竞争十分激烈,市场波动明显。研究泰国在丝绸贸易中的竞争力状况有利于提升泰国丝绸出口竞争能力,进而提高泰国丝绸的国际市场地位。通过实证分析,运用科学的计算方法,详细地分析泰国丝绸出口竞争力,找到制约泰国丝绸出口竞争力提高的影响因素。为泰国出口丝绸产业提出有针对性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对进一步推动泰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泰国丝绸出口竞争力分析为主要内容,以提高泰国丝绸出口竞争力为最终目的,采用了 OLS回归模型对2003-2018年的泰国丝绸出口数据进行了分析,并对改善泰国丝绸出口竞争力提出了相关建议。首先,论述了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总结了国内外研究成果。其次,运用国际市场占有率、竞争力优势指数、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对泰国丝绸出口竞争力进行分析;再次,总结了泰国丝绸出口竞争力提升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生产成本较高、存在其他国家竞争等;最后,本文选取显示比较优势指数作为被解释变量、人力资源、泰国丝绸工厂数量、东盟出口、政府效果、文化传播作为解释变量,对泰国丝绸出口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根据以上的实证分析结果,为泰国提高丝绸出口竞争力提出以下建议:政府管理部门应该建立健全的丝绸出口机制,合理制定丝绸最低出口限制价格,以形成丝绸出口良性循环,保持丝绸出口稳定、健康发展,以提升泰国丝绸在国际市场的地位。
刘早辰[4](2019)在《广西靖西市达腊村的桑蚕经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达腊地处广西靖西,靠近中越边境,自古以来就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自然条件恶劣,交通闭塞,而桑蚕养殖是广西的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桑蚕产业则是广西扶贫攻坚战中的重要手段,在广西的全面脱贫战役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于是桑蚕产业就借着扶贫攻坚这一春风,在达腊迅速发展。本文主要使用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等多种方法,总结归纳了国内外有关桑蚕养殖,扶贫攻坚以及后发展理论的相关研究。以后发展理论作为重要的理论依据,结合达腊当地的历史和现状,介绍达腊当地的桑蚕养殖产业,分别从政府官员以及村民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桑蚕养殖的发展所获得的成果和所存在的问题,思考蕴含其中的种种“经济”和“不经济”的现象。笔者认为,从当地的地方政府和村民的角度出发,这些现象都拥有着其存在的合理性的。村民们更注重眼前看得到的利益,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最大化,所以他们经常会做出一些非常经济化的选择;而地方政府看重的是长远的社会效益,追求的是整个达腊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一些看起来不符合传统经济效益的“不经济”的政令事实上却隐藏着我们一般人所想不到的深意。因此,在达腊这个特定的环境下,对于这种伴随着扶贫攻坚发展起来的特殊的桑蚕养殖产业,应当更多地以人文关怀的眼光,去理解存在其中的种种政治经济现象,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尽管达腊的桑蚕养殖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但地方官员和村民们本质上是在向着同一个目标奋斗,这也正是政策制定者的愿望:构建一个和谐而又富裕的达腊。
于欢[5](2017)在《融水县桑蚕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桑蚕产业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农业组成部分,为我国农村和农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广西作为全国最大的桑蚕产区,桑蚕产业是融水县是全面建设小康的生态保障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山外农民重点收入来源之一,顺应国家“东桑西移”这发展形势,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带动融水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国家“+三五”攻坚精确扶贫中,桑蚕产业成为融水县特色产业带动农民致富。从上世纪60年代,融水开始种植养蚕,有一定的历史,但是发展缓慢,90年代,开始有了一定的发展,国家东桑西移后,融水县桑蚕产业快速发展,2001年桑园面积553公顷,鲜茧产茧量627吨,2014年桑园面积达到峰值,产茧量最高2207.7吨虽然前两年有所下降,到2016年茧量产量到达2176.5吨。本文介绍了蚕桑产业的特点,综述了国内外蚕桑产业发展现状,阐述了比较优势理论、主导产业理论、特色产业理论、后发优势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相关理论;回顾了融水县蚕桑产业的发展历程,结合当前融水县蚕桑产业发展的背景,从自然资源、区位优势、效益对比分析等方面深入分析了融水县发展蚕桑业的优势;总结归纳了融水县蚕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桑园基础设施薄弱,专业化水平程度低。二是蚕业劳动者综合素质低,技术利用率低。三是桑蚕养殖户规模小,组织化程度较低。四是桑蚕产业服务体系不能适应发展需要。五是蚕茧市场不稳定,价格波动大。六是桑蚕的资源综合利用率低,产业链短。七是面临水果和甘蔗产业的竞争,政府资金投入不足。这些问题阻碍了当前融水县桑蚕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点对策:一是政府加强理论研究,加大政策扶持;二是加强桑蚕产业基础建设和管理;三是发展规模经营,培育养蚕专业户;四是建立高效桑蚕产业化科技服务体系;五是落实优茧工程,规范鲜茧收购市场;六是延长桑蚕产业链条,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七是结合苗族风情发展蚕桑旅游,打造特色产业,打造和宣传好“融江两岸现代蚕业示范园区”。
祁广军[6](2013)在《“东桑西移”背景下广西蚕丝业发展实证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是种桑养蚕的发源地,至今仍是世界茧丝绸生产、加工与贸易第一大国,在国际市场上占据着主导地位。长期以来,我国蚕丝业主产地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等东部地区。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起,我国东部地区蚕桑生产规模逐步缩减,桑蚕茧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逐步下降。进入新世纪,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实施“西部大开发”,国家有关部门顺势提出了“东桑西移”产业发展战略。地处西部地区的广西,紧紧抓住机遇大力推进蚕丝业发展,短短10年异军突起,用两个5年迈出了坚实的两大步。即第一步“十五”末桑蚕茧产量跃居全国第一,第二步“十一五”末桑蚕丝产量登上全国首位,从而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桑蚕茧丝生产与加工基地。本研究以“东桑西移”为时代背景,运用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即主要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查、问卷调查,以及比较分析与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广西蚕丝业发展进行系统研究。在综合产业结构理论、竞争优势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创新理论等相关理论基础上,建立了广西蚕丝业发展研究理论框架。围绕经济效益、政府政策、科学技术三大关键要素,重点研究广西在承接东部蚕丝业转移过程中,产业链各环节取得的实质性发展成效、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分析各大要素对推动产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探讨推进广西蚕丝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一)我国蚕丝业产业转移存在其必然性,地处西部地区的广西有效有序的承接了东部产业转移。蚕丝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表现出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的趋势。2000年以来,广西桑园面积、蚕茧产量和生丝产量占全国比重逐年加大,规模效益迅速扩大,并连年位居全国总量第一,在我国乃至世界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广西首先承接第一产业种桑养蚕的转移,随后第二产业茧丝加工再转向广西,成功实现了“东桑西移”和“东丝西移”。同时“东桑西移”以来广西蚕丝业产业生命周期处在快速成长阶段,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发展势头。与全国蚕丝业发展进入一个衰退期相比,广西蚕丝业表现出一个朝阳产业的基本特征,成为现阶段促进广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特色产业。(二)经济效益、政府政策和科学技术三大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广西蚕丝业的快速发展。其中,经济效益是驱动产业发展的推手,政府政策是引导产业发展的关键。在自然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拉动下,政府通过加强制度创新、推进公平竞争、放开蚕茧市场,同时加大政策引导和财物扶持,组织发动蚕农种桑养蚕,鼓励企业投资办厂;广大蚕农和加工企业在较高经济效益驱动下,转变为自主发展生产的行为意愿,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要素的自由流动,促进产业规模不断扩增、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不断优化调整,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此外,在经济效益驱动和政府政策引导等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为广西蚕丝业科技创新注入了动力,有力的支撑了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从而在理论和实证上阐明了我国“东桑西移”花落广西的根本所在。(三)现阶段广西蚕丝业发展表现出较强的内部优势和一定的内部劣势,同时发展机遇与威胁挑战共存。突出表现的优势为资源禀赋优、比较效益高、科技创新强、市场机制活、政府支持大、管理体制顺等;同时也存在基础设施脆弱、茧丝质量欠佳、精深加工滞后、资金投入不足、技术人才紧缺、经营组织松散等劣势。另现阶段广西蚕丝业的主要发展机遇表现在国家扶持政策力度加大、区域经济合作步伐加快、市场需求持续稳定增长、区域产业中心正在形成等;但市场价格变化多端、国内外竞争日益激烈、其他替代品构成威胁、其他高效农作物影响以及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等多种威胁与挑战无时不在。鉴此,本研究构建了SWOT分析矩阵,通过产业发展战略对策模型,提出了广西蚕丝业发展应坚持“发挥优势、克服劣势、利用机会、化解威胁”,选择符合实际并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战略对策,进一步做大、做强、做长、做优广西蚕丝业,全面提升广西蚕丝业在国内外的地位和影响力,促进产业大省向产业强省迈进,续写我国“丝绸之路”新篇章。
韦素萍[7](2012)在《浅议广西蚕桑产业链存在的突出问题》文中提出本文针对目前广西蚕桑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即蚕桑品种选育、栽桑养蚕、缫丝、印染、丝绸加工以及综合资源利用等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完善措施和改进意见,从而为促进广西蚕桑产业链良性发展提供依据。
李岑,刘晓鸽,陈龙,何建[8](2011)在《杭嘉湖平原蚕桑业发展制约因素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蚕桑业是浙江省传统特色优势产业,素以"丝绸之府"闻名中外的杭嘉湖地区作为中国蚕业的发祥地之一和传统的重点蚕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蚕茧生产规模不断缩减,桑园弃管面积日趋增加,浙江省蚕茧产量已滑到江苏、广西、四川之后,列全国第四位。重振杭嘉湖平原蚕桑经济,对该地区的长足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在对杭嘉湖平原蚕桑产业发展进行亲身走访与深度调查的基础上,以分析该地区蚕桑业的发展制约因素为重点,全面分析后提出科学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孙春来[9](2011)在《黑龙江省柞蚕茧产量影响因素及对策》文中指出介绍了影响柞蚕茧产量与效益的因素,包括种茧质量、种茧管理不当及自然因素等,并提出了依托政策稳定、以市场为导向、加强综合利用等对策,以提高柞蚕产量与经济效益。
乐波灵[10](2011)在《浅议如何提升广西蚕业综合竞争力》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分析广西蚕业发展现状、竞争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加大种业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推广良种良法、狠抓精深加工和合作组织、抓好蚕桑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建议,以期为广西蚕业的稳步、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二、浅议提高蚕茧综合质量的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议提高蚕茧综合质量的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以蚕桑产业为主导的特色田园乡村发展研究 ——以盐城市特庸镇王村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查阅法 |
1.5.2 问卷调查法 |
1.5.3 实地调研法 |
1.5.4 案例分析法 |
第二章 特色田园乡村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知识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辨析 |
2.2 特色田园乡村的内涵及建设的重点任务 |
2.2.1 内涵 |
2.2.2 规划建设的重点任务 |
2.3 特色田园乡村的理论基础 |
2.3.1 乡村振兴理论 |
2.3.2 乡村规划 |
2.3.3 乡村振兴与特色田园乡村的关系 |
第三章 盐城市特庸镇王村村特色田园乡村规划建设现状 |
3.1 特庸镇及王村村概况 |
3.2 特庸镇王村村入选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村庄 |
3.3 特庸镇王村村建设优势 |
3.3.1 交通区位优势 |
3.3.2 生态优势 |
3.3.3 特色产业优势 |
3.3.4 传统文化优势 |
3.3.5 政策优势 |
3.4 王村村特色田园乡村规划建设现状 |
3.4.1 发展历程 |
3.4.2 规划分区 |
3.4.3 已投入项目现状及建设成效 |
3.5 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3.5.1 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3.5.2 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3.5.3 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第四章 王村村特色田园乡村规划建设的对策 |
4.1 规划对策 |
4.1.1 均衡三产规划促进融合 |
4.1.2 深入调研提高规划特色性 |
4.2 建设对策 |
4.2.1 拓宽投资来源,稳定全局建设 |
4.2.2 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提升服务功能 |
4.2.3 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强化品牌竞争力 |
4.2.4 发挥典范带动性,提升村民素质 |
4.3 管理对策 |
4.3.1 加强人才引进,实施人才战略 |
4.3.2 加大宣传推广,调动全民参与 |
4.3.3 规划运营管理机制,完善监督反馈渠道 |
第五章 结语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5.2 创新点与不足 |
5.2.1 创新点 |
5.2.2 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村民问卷调査表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2)海通茧丝绸有限公司基层员工考核满意度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绩效管理理论 |
2.2 绩效考核满意度理论 |
3 海通茧丝绸公司基层员工绩效考核现状分析 |
3.1 公司简介 |
3.2 公司基层员工绩效考核现状分析 |
3.3 公司基层员工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
4 海通苗丝绸公司基层员工绩效考核调查与结果分析 |
4.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
4.2 样本统计描述分析 |
4.3 因子分析 |
4.4 方差分析 |
4.5 回归分析 |
4.6 结果分析与讨论 |
5 海通苗丝绸公司基层员工绩效考核满意度提升策略 |
5.1 严格区分基层员工的工作性质和强度 |
5.2 合理设置基层员工的绩效考核周期 |
5.3 科学使用绩效考核结果提高基层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
5.4 增强绩效考核的透明度以提升基层员工的参与度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基层员工绩效考核满意度调查问卷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泰国丝绸出口竞争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出口竞争力的文献综述 |
1.2.2 泰国丝绸业的文献综述 |
1.2.3 文献综述评价 |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1.3.1 研究方法 |
1.3.2 论文结构 |
1.3.3 研究框架 |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1.4.1 本文的创新点 |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2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2.2.1 绝对优势理论 |
2.2.2 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
2.2.3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
3 泰国丝绸出口竞争力现状分析 |
3.1 泰国丝绸出口现状 |
3.1.1 泰国丝绸出口规模 |
3.1.2 泰国丝绸出口商品结构 |
3.1.3 政府政策和文化传播 |
3.2 泰国丝绸出口的竞争力对比分析 |
3.2.1 泰国与东盟国家的丝绸MS指数对比分析 |
3.2.2 泰国与东盟国家的丝绸TC指数对比分析 |
3.2.3 泰国与东盟国家的丝绸RCA指数对比分析 |
3.3 泰国丝绸出口竞争力面临的主要问题 |
3.3.1 生产成本较高 |
3.3.2 面临其他国家竞争 |
4 泰国丝绸出口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4.1 变量选取及分析模型 |
4.1.1 变量选择 |
4.1.2 变量的数据来源 |
4.2 变量检验 |
4.2.1 ADF检验 |
4.2.2 协整检验 |
4.3 OLS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 |
4.3.1 OLS回归模型分析 |
4.3.2 OLS回归模型的结果 |
4.4 实证研究与结果分析 |
5 政策建议 |
5.1 制定符合丝绸企业和行业及产业链需求的新政策 |
5.2 适度调整丝绸出口商品结构 |
5.3 加强泰国丝绸向国际市场的传播 |
5.4 加强出口促进活动 |
5.5 丰富丝绸产品的出口形式,以积极的态度应对技术壁垒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4)广西靖西市达腊村的桑蚕经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
一、关于广西桑蚕养殖的研究回顾 |
二、关于扶贫攻坚的研究回顾 |
三、相关发展理论的研究回顾 |
第三节 研究的框架和方法 |
一、研究的框架 |
二、研究的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石旮旯里的达腊村 |
第一节 边境山村:达腊 |
一、达腊由来 |
二、历史沿革 |
三、乡村见闻 |
第二节 民俗民风 |
一、民族来源 |
二、民间信仰 |
三、节日纪念 |
第三节 经济生活 |
一、达腊产业 |
二、衣食住行 |
小结 |
第三章 达腊村的桑蚕养殖 |
第一节 桑蚕养殖的历史由来 |
一、历史回顾 |
二、现实状况 |
第二节 种桑养蚕 |
一、桑树种植 |
二、蚕的养殖 |
三、桑蚕销售 |
第三节 养殖桑蚕的比较优势 |
一、比较优势 |
二、不足之处 |
小结 |
第四章 桑蚕养殖中的干部和村民 |
第一节 “表格化”的桑蚕养殖 |
第二节 村支书谈桑蚕 |
一、村支书的生活 |
二、书记的见解 |
第三节 基层干部在达腊 |
一、扶贫攻坚中的N哥 |
二、N哥的主要工作 |
第四节 村民的收获 |
第五节 配合默契的干部和村民 |
小结 |
第五章 达腊桑蚕的地方逻辑 |
第一节 桑蚕养殖的经济与“不经济” |
一、达腊桑蚕的经济特点 |
二、“不经济”的政策指标 |
第二节 “经济人”与“社会人” |
一、村民的经济化行为 |
二、高瞻远瞩的政府 |
第三节 桑蚕养殖与地方社会的扶贫攻坚 |
一、作为扶贫攻坚任务的桑蚕养殖 |
二、政府权力的扩散 |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融水县桑蚕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桑蚕产业的概述 |
1.1.1 桑蚕产业的基本概述 |
1.1.2 蚕桑产业特点 |
1.2 国内外桑蚕发展现状 |
1.2.1 国外桑蚕产业发展现状 |
1.2.2 国内蚕业发展现状 |
1.3 桑蚕产业的研究动态 |
1.3.1 国外桑蚕产业研究动态 |
1.3.2 国内桑蚕产业研究动态 |
1.4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4.1 研究背景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思路 |
1.5.3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技术路线 |
2 研究的相关理论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2 研究的基础理论 |
2.2.1 比较优势理论 |
2.2.2 主导产业理论 |
2.2.3 特色产业理论 |
2.2.4 后发优势理论 |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 融水县桑蚕产业发展现状 |
3.1 融水县基本情况 |
3.2 融水县桑蚕产业发展条件分析 |
3.2.1 自然资源 |
3.2.2 区位优势 |
3.2.3 劳动资源 |
3.2.4 效益对比分析 |
3.2.5 政策及服务体系 |
3.3 融水县桑蚕产业发展 |
3.3.1 融水县桑蚕产业发展历程 |
3.3.2 桑蚕生产的分布与规模 |
3.3.3 缫丝生产情况 |
3.3.4 桑枝食用菌生产情况 |
3.3.5 桑蚕产业技术推广情况 |
3.3.6 种桑养蚕的农户收入 |
4 融水县桑蚕产业发展主要存在问题 |
4.1 桑蚕产业基础设施薄弱,生产专业化程度低 |
4.2 蚕业生产者综合素质低,技术利用率低 |
4.3 桑蚕养殖户规模小,组织化程度较低 |
4.4 桑蚕产业服务体系不能适应发展需要 |
4.5 蚕茧市场不稳定,价格波动大 |
4.6 桑蚕的资源利用率低,企业带动力不强 |
4.7 面临水果和甘蔗产业的竞争,政府资金投入不足 |
5 融水县桑蚕产业发展相应的对策分析 |
5.1 政府加强理论研究,加大政策扶持 |
5.2 加强桑蚕产业基础建设和管理 |
5.3 发展规模经营,培育养蚕专业户 |
5.4 建立高效桑蚕产业化科技服务体系 |
5.5 落实优茧工程,规范鲜茧收购市场 |
5.6 延长桑蚕产业链条,提高资源综合利用 |
5.7 结合苗族风情发展蚕桑旅游,打造特色产业 |
6 小结及展望 |
6.1 小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东桑西移”背景下广西蚕丝业发展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关于产业含义和产业分类的研究 |
1.2.2 关于产业转移和产业发展驱动因素的研究 |
1.2.3 关于蚕丝业产业结构与产业特征的研究 |
1.2.4 关于蚕丝业产业转移与“东桑西移”的研究 |
1.2.5 关于蚕丝业发展问题与发展对策的研究 |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方法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1.1 产业结构理论 |
2.1.2 竞争优势理论 |
2.1.3 生命周期理论 |
2.1.4 创新理论 |
2.1.5 相关理论的启示及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
2.2 研究理论框架 |
2.3 研究设计 |
2.3.1 研究方法 |
2.3.2 研究过程 |
2.3.3 研究内容 |
2.3.4 论文结构 |
第三章 广西蚕丝业发展进程与“东桑西移”成效 |
3.1 我国蚕丝业发展历史回顾 |
3.1.1 蚕丝业的起源与发展 |
3.1.2 新中国蚕丝业的复兴 |
3.2 广西蚕丝业的形成与发展进程 |
3.2.1 广西蚕丝业的形成 |
3.2.2 建国后广西蚕丝业的发展 |
3.3 广西蚕丝业生产发展现状 |
3.3.1 种植规模稳步扩展 |
3.3.2 蚕种饲养量稳定增加 |
3.3.3 蚕茧生产量持续增长 |
3.3.4 桑蚕丝产量快速递增 |
3.4 “东桑西移”实施成效 |
3.4.1 “东桑西移”花落广西 |
3.4.2 “东丝西移”已成定局 |
3.5 产业生命周期分析 |
3.5.1 我国蚕丝业产业生命周期分析 |
3.5.2 广西蚕丝业产业生命周期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经济效益的驱动效应 |
4.1 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 |
4.1.1 自然资源优势突出 |
4.1.2 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 |
4.1.3 生态环境较为适宜 |
4.2 区域布局与规模效益 |
4.2.1 区域布局趋向合理 |
4.2.2 规模效益日趋凸显 |
4.3 蚕桑生产成本与收益 |
4.3.1 蚕桑生产成本构成 |
4.3.2 广西蚕桑生产成本与收益分析 |
4.3.3 广西与全国主产区成本与收益比较分析 |
4.3.4 与广西特色经济作物成本收益比较分析 |
4.3.5 蚕桑生产效益对蚕农生产生计的影响 |
4.4 工农业产业结构效益 |
4.4.1 加工企业规模效益突显 |
4.4.2 工农业结构效益日趋合理 |
4.5 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 |
4.5.1 国际市场需求相对稳定 |
4.5.2 国内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政府的管理体制与政策引导 |
5.1 组织管理体制 |
5.1.1 政府组织机构及其作用 |
5.1.2 行业组织及其效用 |
5.2 政府的行为定位与公共政策 |
5.2.1 制订产业发展规划 |
5.2.2 实施产业扶持政策 |
5.2.3 建立公平交易制度 |
5.3 蚕茧开放市场的效应分析 |
5.3.1 我国蚕茧主要收购模式 |
5.3.2 广西蚕茧市场的机制创新 |
5.3.3 蚕茧市场的开放效应 |
5.4 新型生产经营方式的探索 |
5.4.1 商品小蚕共育模式的推广应用 |
5.4.2 蚕桑生产专业合作组织的兴起 |
5.4.3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 |
6.1 科技创新的动力源泉 |
6.2 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
6.2.1 科研教育机构及其作用 |
6.2.2 科技队伍的建设与提升 |
6.2.3 科技交流合作与重大项目实施 |
6.3 蚕桑生产技术体系的创建 |
6.3.1 蚕桑品种创新研究 |
6.3.2 蚕桑生产技术的创新集成 |
6.3.3 科技进步对蚕桑生产的贡献 |
6.4 蚕农的技术参与效应 |
6.4.1 蚕农的技术需求 |
6.4.2 蚕农的首创技术及其效用 |
6.4.3 妇女在蚕农家庭中的地位 |
6.4.4 蚕区环境卫生的变化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主要研究结果与发展策略讨论 |
7.1 主要研究结果 |
7.1.1 广西成功承接我国蚕丝业产业转移 |
7.1.2 三大要素共同推进广西蚕丝业的发展 |
7.1.3 广西蚕丝业发展历程的启示 |
7.2 广西蚕丝业可持续发展策略讨论 |
7.3 研究局限性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
7.3.1 研究的局限性 |
7.3.2 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浅议广西蚕桑产业链存在的突出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广西区蚕桑产业链存在的问题 |
1.1 产前阶段存在问题 |
1.2 产前与产中之间的链接问题 |
1.2.1 蚕种市场不够完善 |
1.2.2 蚕桑产业技术推广人员缺乏 |
1.3 产中阶段存在的问题 |
1.3.1 蚕农养蚕规模小 |
1.3.2 蚕农协会的数量相对较少 |
1.4 产中与产后的链接问题 |
1.5 产后阶段存在的问题 |
1.5.1 蚕茧收烘厂收茧不规范、烘茧质量差 |
1.5.2 蚕桑企业规模普遍比较小、龙头企业数量少 |
1.5.3 蚕茧加工产品价格波动明显, 影响蚕桑产业稳定的发展 |
1.5.4 茧丝绸加工和经营管理的技术人才缺乏 |
2 广西蚕桑产业链良性发展的一点建议 |
2.1 政府职能方面 |
2.2 企业方面 |
2.3 人才方面 |
2.4 蚕农方面 |
2.5 市场方面 |
(8)杭嘉湖平原蚕桑业发展制约因素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杭嘉湖平原蚕桑业发展现状 |
二、杭嘉湖平原蚕桑产业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
1. 产业供需主体对杭嘉湖平原蚕桑产业发展制约 |
4. 消费者对蚕桑产品的价值认同度等因素影响了蚕桑业的 |
三、对杭嘉湖平原蚕桑产业发展的建议 |
(10)浅议如何提升广西蚕业综合竞争力(论文提纲范文)
1 广西蚕业发展现状 |
2 广西蚕业发展的竞争优势 |
2.1 气候宜 自然条件优越 |
2.2 创新强 推广体系健全 |
2.3 市场活 竞争能力较强 |
2.4 规模大 市场占有率高 |
2.5 潜力大 发展空间有待挖掘 |
3 广西蚕业面临的挑战 |
3.1 生产成本大幅度上涨 |
3.2 丝绸产品受国际经济影响较大 |
3.3 国外亚热带和西部蚕区竞相发展蚕桑生产 |
4 广西蚕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4.1 蚕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
4.2 蚕业专业人才缺乏 |
4.3 蚕桑产业链较短 |
4.4 蚕业生产专业化、组织化程度低 |
5 提升广西蚕业综合竞争力的主要措施 |
5.1 调整优化区域布局 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
5.1.1 科学制定发展规划 |
5.1.2 调整优化区域布局 |
5.1.3 加快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
5.2 加大种业体系建设的投入 确保良种安全生产足量供应 |
5.2.1 桑种子生产 |
5.2.2 蚕种生产 |
5.2.3 蚕种市场管理 |
5.3 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 加快蚕业科技创新 |
5.3.1 加大桑、蚕品种选育 |
5.3.2 加强蚕桑生产关键技术的研究 |
5.3.3 加强提高茧丝质量关键技术的研究 |
5.4 大力推广良种良法 努力提升蚕茧单产和质量 |
5.4.1 优良品种的推广普及 |
5.4.2 省力化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普及 |
5.5 狠抓精深加工和合作组织 打造广西茧丝品牌 |
5.5.1 大力抓好蚕业合作组织的建设 |
5.5.2 狠抓茧丝绸精深加工 |
5.6 抓好蚕桑资源开发利用 提升产业综合效益 |
5.6.1 桑枝的开发利用 |
5.6.2 蚕沙的开发利用 |
5.6.3 蚕蛹的开发利用 |
5.6.4 蚕丝被的开发利用 |
5.6.5 果桑的开发利用 |
5.6.6 冬闲桑园的开发利用 |
四、浅议提高蚕茧综合质量的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以蚕桑产业为主导的特色田园乡村发展研究 ——以盐城市特庸镇王村村为例[D]. 徐靖楠. 扬州大学, 2021(09)
- [2]海通茧丝绸有限公司基层员工考核满意度提升策略研究[D]. 佘赛.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5)
- [3]泰国丝绸出口竞争力分析[D]. 唐玉瑶(KULWADEE KULLAPAKPHONG).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2)
- [4]广西靖西市达腊村的桑蚕经济研究[D]. 刘早辰.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1)
- [5]融水县桑蚕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于欢. 广西大学, 2017(01)
- [6]“东桑西移”背景下广西蚕丝业发展实证研究[D]. 祁广军. 中国农业大学, 2013(04)
- [7]浅议广西蚕桑产业链存在的突出问题[J]. 韦素萍. 广西蚕业, 2012(03)
- [8]杭嘉湖平原蚕桑业发展制约因素的调查研究[J]. 李岑,刘晓鸽,陈龙,何建. 商场现代化, 2011(22)
- [9]黑龙江省柞蚕茧产量影响因素及对策[J]. 孙春来. 现代农业科技, 2011(09)
- [10]浅议如何提升广西蚕业综合竞争力[J]. 乐波灵. 中国蚕业, 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