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黑龙江对俄贸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黑龙江论文,二十一世纪论文,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黑龙江省对俄贸易,经过改革开放后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已有相当的规模。它在黑龙江省对外经济贸易、在全国的对俄贸易和沿边开放中都占有了显著的位置。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局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黑龙江省对俄贸易正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
一、黑龙江省对俄贸易的历史与现状
黑龙江省对俄贸易按其主体大体可划分为四个时期:本世纪20年代前的对俄贸易时期、20年代~30年代的对苏贸易时期、50年代~60年代的对苏贸易时期、80年代开始的对苏对俄贸易时期等。
20年代前的对俄贸易时期。这个时期从16世纪开始,主要是清朝与沙俄时代两国边民间的互市贸易。当时的贸易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双方边界的卡座贸易(即两国官兵之间的贸易活动)。俄国官兵用马、牛、毛皮、玻璃换取我方的丝绸、布匹、烟草、糖、姜、椒等产品。二是沿边境线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与俄国哥萨克的贸易。俄国人用玻璃器皿、肥皂、鹿茸等交换我方的丝绸、棉布、烟草和酒等。中俄《瑗珲条约》和《北京条约》签订后,我国废除了巡边制,中俄卡座贸易随即停止。但在这一时期,两国签订的一系列条约给予了边民互市贸易以公开、合法的地位。这一时期的贸易热点分布在海兰泡、绥芬河、同江、当壁镇和位于现在俄蒙交界(当时中俄边境)的边境站恰卡图(买卖城)。中东铁路通车后,转移到了哈尔滨。
20年代~30年代的对苏贸易时期。1922年西伯利亚和远东建立苏维埃政权。之后,苏联在黑河设立远东贸易公司,代表苏联办理商务。随即禁止边民互市贸易,视私人贸易为非法,但私下交易未断。日军侵入黑河后,1935年苏联远东贸易公司撤回,边境贸易逐渐停止。
50年代~60年代的对苏贸易时期。这个时期的贸易是在黑龙江省与苏远东地区的阿穆尔、。滨海和哈巴罗夫斯克3 个区(州)地方贸易部门之间进行的。同时,也有边民互市贸易。10年间,黑龙江省对苏联地方贸易进出口总额达34,767 万卢布,最高年份1959年达842.8万卢布,出口商品106 种,主要有大豆、玉米、小麦、生肉、肉制品、蔬菜、酒、服装、纺织品、工艺品等。生产资料占10.7%,生活资料占89.3%。进口商品100多种,主要有汽车、钢材、机械、金属制品、燃料、 木材、自行车、肥皂、毛呢等。生产资料占66.2%,生活资料占33.8%。
前三个时期的对俄贸易是在国家实行对外贸易统制的条件下进行的,其主要形式又是边民互市贸易,而且地位又很不稳定,时有中断,所以它只对黑龙江省边民的生产、生活起到了调剂余缺的有限补充作用。对全省经济发展的作用在建国后才刚刚开始。但由于贸易规模过小,其积极影响远未得到充分发挥。需要说明的是,“一五”时期中苏签订的156项工程有22个项目布点在黑龙江省,涉及纺织、木材加工、造纸、 橡胶、冶金、机械制造(电机锅炉、仪器仪表等)、军工等多个行业。它虽然不是黑龙江省与苏联的合作成果,但它奠定了黑龙江省地方经济的基础,对全省国民经济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龙头和骨干作用。
1982年以后黑龙江省对俄贸易进入了大发展时期。在国际形势逐渐缓和,两国关系不断改善的条件下,1982年经中苏两国政府换文,恢复了边境贸易。接着,黑龙江省对俄利用外资、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技术引进、国际旅游等也先后于80年代末期开展起来,很快于1993年达到了高潮。1996年以前,黑龙江省对俄贸易的方式主要包括地方贸易(地方各级政府和企业与俄各级政府和企业之间的贸易活动)和边民互市贸易。1996年以后经过国家的规范和界定,主要包括对俄一般贸易和边境贸易(包括边境小额贸易和边民互市贸易)两种方式。黑龙江省对俄经贸合作虽有波动,但成绩显著。对俄商品贸易先后登上了10亿和20亿美元两个台阶,经济技术合作(工程承包、劳务合作和境内外投资)也很快地发展起来。1983年~1997 年上半年累计完成进出口贸易额 1,216,487.1万美元。1984年~1997 年上半年累计签订直接利用外资项目194个,合同外资金额10,046万美元。1988年~1997年8 月底与前苏联签订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项目1,571个,合同金额216,020万美元,实际派出人数93,245人次。1989年~1997 年上半年, 共接待俄入境旅游者533,884人次,其中1996年160,535人次,为1989年的47.7倍。
二、机遇与挑战
(一)有利条件。
1.地缘优势得天独厚。黑龙江省位于我国东北部,与俄罗斯的边界段占3,045公里,是我国对俄的边境大省。 北部与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毗邻,西部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毗邻蒙古共和国,南部以吉林、辽宁省为直接依托,东南部与朝鲜、韩国、日本毗邻,属于环日本海经济圈的沿岸地区,既可以内引吉林、辽宁的力量,又可以外联日本和韩国的资金技术;既可以发展与俄罗斯的双边合作,又可以建立和加强与其他周边国家的多边联系。
2.两国政治关系日益成熟和稳定。中俄两国从1989年实现关系正常化到1997年,两国相互消除了核武器的对峙,裁减了边界地区的武装力量,完成了边境划界,并通过签订法律文件的形式确定了“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这是在冷战结束,前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步向多极化的条件下,两国基于自己长远的根本利益的考虑,而做出的战略抉择。这为两国发展经贸关系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3.两国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相应的成果。俄政局稳定,改革稳步推进,通货膨胀得到有效遏制,外贸持续增长,外汇储备不断增加,经济出现稳定和回升迹象。我国改革不断深化,经济实力增强,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国民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更为稳定和宽松。这都为我们扩大对俄贸易,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4.两国经贸合作的组织协调机制已经开始运转。1996年作为“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运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俄建立了两国总理定期(一年两次)会晤制度。“会晤委员会”下设经贸、科技、军技、能源、交通运输等混合委员会,以加强两国中央政府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另外,为了加强两国毗邻省区间的合作与协调,还建立了两国边境省区协调委员会。这些组织都已进行正常工作。这个机制为中俄两国中央和地方政府经贸合作顺利发展,在高层组织方面铺平了道路。
5.两国已就双边贸易发展目标达成了共识。即2000年把双边贸易额提高到200亿美元。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扩大合作领域, 增加合作方式,建设若干个项目。这无疑为黑龙江省充分发挥优势,为中俄贸易发展做出应有贡献,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6.两国都致力于加快边境地区的发展。 我国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党的“十五大”都提出要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建设项目安排、价格、财政、引导外资投向等方面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开发的力度。国家还要投巨资加快老工业基地的改造。这些都将进一步加快黑龙江省经济发展。而俄罗斯方面1996 年制订了《1996 年~2005年远东和外贝加尔经济与社会发展联邦专项纲要》,当年4 月俄总统叶利钦予以签署。俄制定该《纲要》的目的就是要加快这一地区的发展,缩小与其他地区的差别,积极参与亚太经济一体化。该《纲要》计划总投资371万亿卢布,分三个阶段实施。实现上述规划, 既要依靠两国自身的努力,又离不开彼此的合作与交流,而开展边境贸易就是一种较为行之有效的方式。1997年11月,中俄两国首脑会晤期间,我国总理李鹏在北京提出:双方要大力发展两国地方之间,特别是边境地区之间的经贸合作。俄总统叶利钦在抵达黑龙江省时也表示:希望两国在边境地区进一步加强合作,促进双方经济贸易的全面发展。对边境贸易给予特殊的优惠政策,为关贸总协定所认可,符合国际惯例。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放开国内市场,取消相应的优惠政策后,其作用将会日益突出。所以,黑龙江省发展对俄经贸合作具有非沿边省区无法比拟的政策优势。
7.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黑龙江省与前苏联恢复边境贸易前,只有一个开放口岸(中苏边境的绥芬河)。现在全省累计共有25个国家批准的一类对外开放口岸,占全国一类口岸的十分之一,列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第2位。其中正式开通使用的铁路口岸2个、公路口岸3个、 河运口岸13个、航空口岸1个,合计共19个。构成了水陆空俱全、 客货运能兼有的口岸群体,是全国的口岸大省。另有2个航空口岸已建设竣工, 只等国家验收开通使用。上述已开通的口岸,有15个是对俄的边境口岸(我国共有对俄边境口岸21个)。为了克服口岸和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对中俄贸易的瓶颈制约,除了“七五”期间,黑龙江省投资1.31亿元,建成了北安至边境城市黑河的303公里的地方铁路外,“八五”以来, 据不完全统计,省政府及交通、航运、铁路等部门自筹或利用外资或与国家有关部门、地方各级政府联合投资累计70亿元,完成口岸查验配套设施约20万平方米;新建改建从边境线到口岸市县的公路105.3公里, 建设哈尔滨至绥芬河的301二级国道450公里、哈尔滨至边境城市同江公路中的哈尔滨至佳木斯段二级公路324.6公里已经通车, 为发展汽车的跨国延伸运输创造了条件;建设和改造河运口岸的客货码头、仓储设施等15个项目,使河运口岸过货能力提高到200万吨以上; 通过两期工程改造扩建了绥芬河火车站场,使通过能力从110万吨提高到500万吨,并结束了不能接国际集装箱运输业务的历史;哈尔滨国际机场的扩建工程也已竣工,旅客年通过能力从140万人次增加到660万人次;江海联运(从松花江经由俄罗斯的哈巴罗夫斯克,在尼古拉耶夫斯克入海)和陆海联运(走滨绥铁路,从绥芬河出境,在俄罗斯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入日本海)两条黄金通道的开通,为黑龙江省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积极参与区域合作,提供了便捷和经济的交通条件。随着各口岸建成开通,货物运输正常进行的同时,旅客运输业务也不断发展。改革开放前,黑龙江省只有北京——莫斯科的国际旅客列车经过通往俄罗斯。到目前为止,共获准开通了10条水上客运航线,10条公路客运线路,2条铁路客运线路,3条定期国际飞行航线和18条不定期直航包机航线,以及1条临时飞行航线。这些客运线路, 大部分都是直通俄罗斯的有关城市,它不但为黑龙江省出国经贸团组和对外劳务合作提供了方便,而且为发展对俄旅游和边民互市贸易创造了条件。
(二)制约因素。
1.结构制约。俄罗斯的农业、轻工业很落后,农副产品、食品、轻工纺织品的自给率很低,而黑龙江省农业、食品工业等相对发达。这既决定了现在对俄贸易的互补性,同时也制约了贸易水平的提高(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商品较少,黑龙江省地方产品比重小、产业化水平低)。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俄罗斯完成以发展消费品工业和农业为目标的产业结构调整后,经济互补性将大大减弱,我们将面临新的形势与困难。
2.市场制约。一是90年代初,我国对俄贸易的秩序一度混乱,不少假冒伪劣商品流入俄市场,毁约纠纷不断出现,我国商品和商业信誉出现危机,出口商品的市场占有率大幅度下降。二是国内外客商纷纷进入俄罗斯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国内沿海地区对与俄进行经贸合作有极大的兴趣,俄商人也愿意直接与他们建立和发展关系。国外日本、韩国、新加坡和美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都在积极涉足俄罗斯市场。三是黑龙江省对俄贸易的市场发育程度较低,流通渠道不畅。虽然部分地区在俄境内建立了一些出口产品专业批零市场,但规模有限,覆盖范围较小,功能不很健全。四是中俄贸易的市场机制不健全。两国的银行结算、商业保险和纠纷仲裁至今都没有建立起来,经贸合作还没有按照国际规范动作,履约率很低,贸易风险很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两国经贸的发展。
3.要素制约。尽管中俄经济存在广泛的合作领域,但在资金和技术上都难以互补。这个问题对于地方财政实力较弱的黑龙江省表现更为突出。而我国沿海地区,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则存在较大优势。
4.政策制约。俄罗斯的对华贸易政策多变,而且执行中有较大的随意性。投资环境也让人生畏,中方很难适应。我方1996年初开始对边境贸易进行规范和调整,新的政策既给予了边境贸易一定的优惠,但也有脱离实际、紧缩过度,限制发展的问题。
三、对策与建议
(一)战略对策。
1.要科学认识省情,把对俄贸易摆上战略位置。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改革开放后的高速发展,到目前为止,除了资金、技术合作黑龙江省与俄罗斯尚未形成优势(主要市场在西方)外,在进出口贸易、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国际旅游等方面,俄罗斯都是黑龙江省的第一大伙伴、第一大市场。其中,对俄商品进出口贸易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比重,最高年份(1993年)为63.88%,1996年为40.38%;俄入境旅游人次占黑龙江省接待海外旅游人次的比重最高年份(1994年)为75.47%,1996年为61.97%;与俄签订工程和劳务合作的项目数、合同金额等指标平均占全省同类指标约70%~80%以上。对俄经贸合作已经成为黑龙江省对外开放的支柱和主体,其地位举足轻重,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以进出口贸易为例,黑龙江省进出口贸易总额从10亿美元(1987年)登上20亿美元(1991年),对俄贸易的贡献率近70%。由20亿美元登上30亿美元(1993年),全部是中俄贸易贡献的。1993年后黑龙江省进出口总额增长缓慢,到1996年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实际增长了近10亿美元,但同期对俄贸易下降了5亿多美元,其反向拉动, 使全省进出口总额比1993年只增长4.5亿美元,抵消增幅15%左右(这期间, 如果对俄贸易持平,全省进出口贸易总额可增长30%)。由此可见,对俄贸易对全省外贸的正负效应都很大。由于黑龙江省与西方国家经济技术发展差距相对更大,因此,与俄罗斯开展经贸合作不仅存在地缘优势,同时,还有比较优势。虽然,随着市场多元化战略的推进,黑龙江省与其他周边国家、西方发达国家的经贸合作会有不断发展,但俄经济技术实力在与我国接壤的国家中是最强的,待其经济关系理顺、经济结构调整到位后,其发展速度不可低估,黑龙江省对俄经贸发展的潜力巨大,在长时期内,是其他国家和地区都不能取代的。大力全面发展对俄经贸合作,与建设农业强省、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一样,都是黑龙江的特色经济,关系全省经济的发展。同时,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在全国各省市区中一直名列前茅。其最高年份(1993年)占中俄进出口贸易总额的三分之一左右。综上所述,发展对俄经贸合作是一件关系全省、影响全国的大事,应高度重视,认真抓紧抓好,切不可因一时的困难而发生动摇。根据国际国内的环境和黑龙江省的条件,黑龙江省“南联北开”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应具体布局为:南联,主要联资金、联技术;北开,主要开放贸易、开放服务(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国际旅游)。
2.为了保证对俄贸易的快速、持续和健康发展,我们应对黑龙江省、我国和俄罗斯以及有关国家和地区的经贸情况、未来变化等,进行全面、系统和深入地调查预测,在此基础上制订黑龙江省对俄贸易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实施阶段和战略措施,科学地指导全省的对俄经贸工作。
3.采取切实措施,重塑我国商品在俄罗斯的形象。实施这个“形象工程”,一要强化质量意识。要坚决摈弃急功近利的破坏性、自杀性的市场开发行为,坚持质量第一、信誉至上的宗旨,牢固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二要严格检查监督,加大打击力度。工商、商检、海关等各个环节要齐抓共管,严禁假冒伪劣商品出境。一经发现,坚决收缴,并给予当事人以经济乃至法律上的严厉处罚,使其无法继续生产或经营。三要实行名牌战略,强化市场营销。可由政府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国有大中型企业在俄有关大中城市、商品集散中心建立中国名优特新商品一条街,开设中国精品店,举办中国名牌商品展销定货会等。还可利用俄的宣传工具和新闻媒介,宣传我国的名牌商品。四要按国际标准进行生产。逐步创造条件,鼓励或强制出口产品生产企业推行ISO9000体系认证, 从根本上恢复和建立信誉,逐步重返和占领俄罗斯市场。
4.实施大经贸战略,多层次、全方位地开拓俄罗斯市场。为了保证黑龙江省对俄经贸合作的长期稳定发展,在继续搞好商品贸易,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扩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出口的同时,应加大对俄经济技术合作的力度。当前,尤其应加大相互投资,多上一些大中型的长期合作项目。一要把“第二次合作”摆上议程。“一五”时期前苏联援建的、在黑龙江省布点的22个大项目,早已陈旧和老化,应对其进行全面系统地调查摸底,并同时搞清俄罗斯和发达国家、地区的有关情况,把能与俄进行合作的项目分类排队,拟出技术改造的可行性报告,提交给国家有关部门,力争列入中俄国家间经济技术合作项目清单,求得国家的支持和帮助,以带动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和战略升级。二要搞好“三个开发”,即能源开发、森林开发、农业开发。俄远东地区石油和天然气、森林、土地等资源十分丰富。而黑龙江省有大量的生产能力闲置,劳动力和技术优势突出。通过与俄进行跨国合作,可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为黑龙江省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创造机遇。另外,中俄两国都处在经济转型时期,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和秩序已被打破,新的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外经外贸的全面对接远未完成,因此,迫切需要各级政府发挥组织和调控功能。黑龙江省发展对俄贸易,当前尤其要加大各级地方政府参与和支持的力度,开展多层次的合作。既要积极参与中俄国家间的合作项目,又要扎扎实实搞好与俄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项目。要大中小型项目同时推进,把省地县的积极性、主动性都调动起来。
5.基地与市场两手抓,实现生产与流通的对接。这是国际贸易的普遍做法和基本规律。它能保证外贸出口有高质量的、充足的货源,有健全的市场、畅通的流通渠道和合理的网络,有利于增加我国商品出口,加大对省内产业和经济的拉动。这方面黑龙江省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今后要抓紧推广和完善。如农副产品生产基地,要进一步扩大规模。工业品出口生产基地,要有重点地选择地方名牌产品进行启动,在政策、资金等方面进行扶持,大力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力争2年~3年内大批打入俄罗斯市场。完善提高,主要是向体系化推进,如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建设,包括规划设计、研究开发;市场建设,要把包装运输、售后服务、信息反馈等扩展进去,以形成出口商品的生产与营销两大体系,适应现代国际贸易发展的要求。
6.充分运用优惠政策,大力发展边境贸易。1996年国务院颁布了新的边境贸易政策,经规范和界定后的边境贸易仍占黑龙江省对俄贸易的一半。1997年其增长更快,比重继续上升,1月份~9月份已达70%多。黑龙江省边境贸易规模一直列全国沿边9省区的第一位, 素有全国边贸龙头之美誉。我们应抓紧落实新的边境贸易政策,加快边境经济技术合作区和边民互市贸易区的建设,进一步发挥沿边开放城市的作用,把对俄边境贸易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7.实行集团化经营,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向俄罗斯市场。中俄经贸合作欲按国际规范运作,提高其层次和水平,加大相互投资和技术交流,多上大项目,只有大型企业才能担此重任。国有大中型企业经济技术实力强,人才聚集,信誉好,抵御风险能力强,在发展对俄贸易中具有独特的优势,理应成为主力军。当前一要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加快推行现代企业制度,探索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二要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龙头骨干,通过改组、联合、兼并、出售、股份合作等形式组成企业集团,壮大黑龙江省对俄贸易的实力,发挥规模优势,运用“联合舰队”的力量,开拓俄罗斯市场,与外国企业进行竞争。
(二)政策建议。
1.国家应依据国际上边境贸易的规范和惯例、我国长期经济发展战略和边境地区的实际,尽快完善实施国务院1996年2号文件, 并延长执行期限,为发展边境贸易创造更为宽松和稳定的环境。
2.国家应把与俄的资源深加工合作项目、能源合作项目,按照接近原料地的原则并考虑石油、森工、煤炭等传统产业的后继发展,优先在黑龙江省布点,以充分发挥黑龙江省地缘、产业和劳动力优势,降低我方的合作成本,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3.中俄政府协商,建立和完善双方经贸合作的银行结算、纠纷仲裁、信用保险等市场机制,以把经贸活动引入市场轨道,按照国际规范进行运作。
4.由国家或有关部门出面,建议和敦促俄方尽快落实优惠政策,改善投资环境,为扩大双方投资合作创造条件;开办沈阳总领事馆驻哈尔滨办事处,就近处理对俄经贸合作的护照、签证等事宜,提高办事效率;开通哈尔滨至莫斯科的空中航线,增辟新的对俄经贸往来通道;尽快批准黑龙江大桥(桥址在黑河市)立项,落实俄方资金;确认黑龙江省黑河、绥芬河两个边民互市贸易区,并签署协定,使其地位法律化,尽快达到规范化运行。
标签:边境贸易论文; 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中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