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会计理论研究中的热点与分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热点论文,理论研究论文,分歧论文,会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我国会计研究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本文试对会计研究中的热点与分歧,谈些看法。
一、关于会计研究起点问题
传统会计研究的起点有:“本质起点论”和“对象起点论”。前者因对会计本质的不同认识又形成了两大学派——会计管理活动学派和会计信息系统学派。后者从会计对象入手,对复式记帐原理、会计本质、成本控制、利润分块作了全新的探索,形成了独特的“资金运动论——价值与使用价值矛盾论”的会计理论体系。九十年代以来,受西方会计研究的启发,有些理论工作者还提出了“目标起点论”、“假设起点论”、“环境起点论”等,并以此为起点,构建各自会计理论框架。其中,尤以“目标起点论”影响较大。其立论依据是:“会计目标直接反映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是会计理论结构的最高层次,是会计系统运行的导向”。
笔者认为,在会计研究起点上的争鸣,反映了我国会计研究开始关注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从纯规范性研究向应用性研究转化,从纯演绎方法向多元化方法转变。多元化的研究将促进我国会计研究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
二、关于会计人员身份问题
近年来,由于多种原因,会计监督不力,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引起人们关注会计人员的身份问题。出现了几种论点:
①“双重身份论”。认为会计人员既代表国家监督企业,又是企业的管理人员。当两者利益发生矛盾时,明确维护国家利益。这是一种传统的论点。②“会计独立论”。让企业的会计人员从企业中独立出来,变成国家派驻企业的人员,由国家通过职能部门统一管理。它要求国家成立专职会计机构,统一管理全国的会计人员;改革现行人事制度,把会计人员的人事工资关系等从企业中分离出来,纳入会计管理机构;会计代表国家利益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实施直接监督。这种论点会使会计失去实践主体,削弱会计“当家”思想,激化会计人员与企业领导的矛盾。③“回归企业论”。认为会计人员应代表受托人的利益,为受托单位服务,这有利于会计职能的发挥。对会计行为的约束,主要依赖外部监督,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事业,使其成为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经济警察”。“回归企业论”目前比较流行,主要是受美、英等国会计管理体制的影响。此外,还有“国家、企业、投资人三重身份论”、“第三者身份论”等观点。笔者认为,会计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从全局出发,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进行研究探索。比如,会计要回归企业,如何实现会计的监督职能,是否与《会计法》对会计职能的提法相矛盾,是否要修改《会计法》,必须从我国的现实情况出发加以思考。
三、关于会计的中国特色问题
会计具有国际化与国家化的双重特征,会计界已有共识。但是,中国会计有哪些特点,是否需要建立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则有不同的看法。
杨纪琬教授在八十年代末曾写过一篇题为《关于中国会计的特色》的文章,提出四条特色。即:①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理论指导,为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服务;②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讲求宏观效益与微观效益、长远效益与近期效益的统一;③以真实的会计核算与严格的会计监督为基本职能;④以民主理财为重要手段,发挥社会主义民主管理的好传统。
《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使我国会计向国际化迈出了重要一步。曾经作为我国会计特色的许多东西,如多种复式记帐方法并存、专款专用、专户存储等,已退出历史舞台。在我国会计向国际会计惯例接轨中,有些学者认为:会计是一种方法、一种“商业语言”;会计无国界,无所谓国家特色;资本主义国家能用的会计,我国也能用;主张取消“社会主义会计”的提法。
不少学者认为,我国会计有特色,是因为与西方相比:社会制度不同;市场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经济管理体制不同;国家要求不同;经济法规不同。至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则众说纷纭,见仁见智。
笔者认为,研究中国会计特色问题,关键要找到我国会计与其他国家会计的区别,不能把各国会计的共同特征当作中国特色。比如,有的将“会计信息既满足企业外部需要,又满足企业内部需要”,作为中国特色就不妥。笔者觉得会计工作单独立法、以官方制定和颁布会计准则、重视会计职业道德等,似可作为中国会计特色。
中国会计学会在1983年烟台会议上就提出了要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以讲究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但有的学者则主张,不必提“建立中国特色会计体系”,可改提“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会计体系”。
四、关于会计理论体系问题
近年来,会计理论体系(结构)问题引起了会计界的普遍关注。有几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会计理论体系应包括:①会计的对象、职能和任务;②会计的概念体系;③会计的规律体系,如资金运动的规律、会计的基本假设、会计原则;④会计的方法体系,如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会计监督方法体系和会计管理方法体系;⑤会计的学科体系。
第二种观点认为,会计理论体系内容是:①会计定性、定职和目标的研究;②会计理论概念体系的研究,包括起点概念、基本概念、一般概念和具体概念;③会计假设、会计原则的研究;④会计方法体系的研究;⑤会计理论超前性研究,如人力资源会计等。
第三种观点认为,会计理论层次包括:①一般会计理论;②会计目标;③会计对象;④会计要素;⑤会计假设;⑥其他会计特征;⑦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⑧会计报表的分析和利用。
第四种观点认为,会计理论体系可划分为两个基本层次:①会计基本理论,包括会计环境、本质、目标、职能、对象、要素、假设、信息质量特征等;②会计应用理论,包括会计确认与计量、会计程序与方法、会计工作的组织结构、会计制度设计等。
五、关于《企业财务通则》的前途问题
我国《企业财务通则》与《企业会计准则》同时颁布实施,由于国外没有前者,有些学者就认为“通则”是中国特色,认为它适应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适应了转换政府职能、加快改革步伐的客观需要。
有的学者则认为“通则”制定得过于匆忙,与其他法规、准则有重复,未能全面规范财务管理的功能,应由会计准则、税法、公司法、证券法和企业内部财务制度等替代。
笔者认为,“通则”应进一步修改,尽力减少与会计准则的重复,侧重反映筹资、投资和利润分配方面的内容,并缩小适用范围,只规范国有企业和国家控股企业。
六、关于行业会计制度的命运问题
具体会计准则颁布后,行业会计制度何去何从?有两种看法:
一种认为,行业会计制度应该取消,把会计制度制定权交给企业,形成“会计法——会计准则——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会计规范体系。
一种认为,即使全面实施了具体会计准则,行业会计制度仍应保留,仅对会计科目作补充、修改,不同行业的科目,能统一的尽力统一,不能统一的也可另增特定行业的科目。杨纪琬教授也说:“行业会计制度应保留相当长一段时期,作为国家的特殊要求”。
笔者认为,具体会计准则中应包括特殊业务准则和特殊行业准则。这样的准则颁布后,行业会计制度确无存在的必要。准则中如果不包括这两个内容,可将行业的特殊性保留在行业会计制度中,其他内容删减。
七、关于会计理论基础问题
会计学要有理论基础,这没有争议。但会计学的理论基础包括哪些内容,有几种认识:①一基础论认为,中国的会计理论应建立在马列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上;或者说,会计学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为指导;②二基础论主张有政治经济学和哲学;③三基础论认为,会计学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为指导,以政治经济学和数学为支柱。此外还有四基础论、五基础论,除前述内容外,并包括数学、逻辑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
笔者认为,当今会计已离不开电脑,必须具备良好的电子计算机知识,所以会计学的理论基础应有经济学、数学和计算机理论。从发展趋势看,计算机必将成为会计的理论基础。至于哲学、逻辑学是学好每一门课程的手段,不宜在会计理论基础中单独设列。数学虽是一种方法,但它在会计学中极为重要。
除了上述热点外,近年来许多人对会计行为、会计文化、社会责任会计等也进行了研究。今后对具体会计准则的体系、内容、制定方法和程序的研究也将是新的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