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中学的教学实例看“做历史”的途径_美国中学论文

从美国中学的教学实例看“做历史”的途径_美国中学论文

从美国中学教学实例看“做历史”方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实例论文,方式论文,中学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做历史”是美国中学历史教育所倡导的重要方法,它以美国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中的要求为依据,通过采用多种丰富多彩的方式,实现深层次的培养目标。

一、创设情境的体验学习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美国不少专家和教师主张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体验式的学习。例如,在教授涉及20世纪的工业革命、共产主义革命、经济危机等经济史内容的历史课上,为了帮助学生获得他们自己关于公正和平等观念的认识,以及更好地理解革命团体、企业、社会组织和政治候选人的经济动机,有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上设计了让学生体验自由市场、政府控制下的经济体制的模拟活动:

在学生进入教室前,老师在教室里的某处事先放置一堆“回家作业证”,上面张贴一张写着“免除回家作业”字样的标签。这些“回家作业证”的数量仅够一半学生使用,且要被放在不明显但每个人都有机会看到的地方。等正式上课时,学生注意到这堆东西,就会争相抢夺。之后,当老师问“谁对这种‘回家作业证’分发方式满意?”时,学生开始的反应有两种:抢到作业证的学生倾向于用“适者生存”的观点为自己辩护。对他们而言,生活就是竞争,胜者获利。他们说情况是公平的,因为任何学生都有可能抢到作业证。但另一部分学生认为这种情形完全是不公平的。因为在他们看来,抢到作业证的人违反了课堂纪律:在教室里奔跑,站到椅子上,很自私。可遵守纪律的人却没有拿到作业证,他们感觉被欺骗了。老师注意到学生讨论时,常会把“公平”与“平等”混同起来,而抓住这两个概念的不同,是理解自由市场和计划经济的基础。为了阐明这两个术语,老师又进而要求学生围绕“怎样分发才平等”、“怎么定义‘公平’”等问题展开讨论并解释理由。通常在讨论这些时,学生的观点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根据优点分发。这种观点的一类说法是那些率先抢走作业证的人,通过主动进取的精神赢得了它们。持这种观点的另一类说法认为应当依据学识来分发,那些班里学习努力的人应该拿到作业证。学生会认识到这两种观点之间的区别是奖励作业证的标准。支持按优点分发的学生关注公平和平等的机会。他们担心如果每人平分,就会破坏积极性并滋生平庸。而同样地,自由市场的赞成者也认为得“A”的学生不必对其他学生所得的“F”负责。第二种是学生相信社会稳定和平等的需要,应该取代竞争和个人的奖励。因为即使有平等的机会,但学生的能力不同,老师不应通过不给作业证的方式来惩罚那些欠缺能力或进取心的学生。第三种观点涉及到某种形式的累进税,它认为拥有作业证的人必须与其他没有证的人分享一部分他们的证。因为有证的人仍然对整个社会负有责任。进取心要被奖励,但一个相对稳定的体系也是需要的。讨论进行中,学生投票表决。最后,老师再帮助学生正式定义和评价“资本主义”、“自由市场”、“计划经济”等名词及其优缺点。[1]

在上述活动中,老师起初特意避免使用诸如“资本主义”、“自由市场”、“计划经济”、“共产主义”和其他类似的术语,因为学生可能对它们的理解有限,这些词常会使问题变得更加模糊。学生在个人经历而不是在抽象概念的基础上,发展和审视了自己的社会和经济价值观。虽然他们在完全准确理解这些名词时,尚需老师的帮助,但“回家作业证”的模拟活动,使他们最后在分析每种经济体制的优缺点时,困难已少很多。而且每当课程中出现公平和平等的经济问题,或经济大萧条等内容时,学生先前的“回家作业证”的活动经历就会被激活。

二、重视历史小论文的撰写

重视学生在阅读历史作品的基础上学写历史小论文,是美国中学“做历史”的另一方式。但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专家认识到:“一些学生将一直钟爱历史,可是几乎所有学生都必须被教怎么写历史教师感兴趣阅读的这种历史。可如果我们能有效地和他们分享吸引人们到历史领域里来的思考过程的话,相信大部分学生会做得更好。”[2]因此,教师评价学生小论文的重点,往往不仅只是论题和内容,而更侧重于写作过程。下面是一篇学生样文的序言段落:

历史学家可能会争论是否盟军对德国的轰炸,帮助结束了二战,但没有人怀疑最后几天这些战役的破坏性。到了战斗的最后时刻,盟军轰炸部队能不遭遇德国飞机的猛烈阻击,就可以攻击目标,这是很令人吃惊的。因为德国拥有许多明显的空中力量优势:长期在空中作战的战术经验;先进的飞机设备;一套精良的国家防御系统和发展良好的飞行战术素养。可盟军怎么能不受损失地轰炸德国呢?到了二战即将结束时,德国空中防御力量遭遇两种限制它保卫国家能力的厄运:飞行战斗原则的限制取决于攻击,以及生产新式战斗机的严重不足。这些因素导致德国尽管优势明显,但还是失败了。[3]

有教师提出了该段怎样能被用来发展成为分析论文后面部分及其论点的“路线图练习”框架,以此作为评价论文成功与否的工具:

1.问题:

考虑到德军拥有长期的战术经验、先进的飞机设备与发展良好的飞行战术素养等这些明显的优势,盟国的空军怎能在二战即将结束时,不受损失地轰炸德国呢?

2.问题内在的前提:

德国空军拥有几个优势,这些暗示它有能力阻止盟军轰炸行动的效率。例如,

a.空军战术力量的长期经验(这是它在西班牙内战中形成的);

b飞机设备(如Bf-109和Focke-Wulf、FW-190)超过了同类的盟军飞机;

c.一套精良的保卫国家的系统。

到战争即将结束时,盟国不知怎么地使这些优势无效并能轻而易举地轰炸德国的目标。

3.主题:德国空军防御面临两种限制它保护国家能力的厄运。

4.主题的组成部分:

a.取决于攻击的飞行战斗原则的限制;

b.生产新式战斗机的严重不足。

建立在以上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读者可以期待像这样组织起来的论文:

1.论文的第一部分将提出问题:

a.到战争即将结束时,盟军能不受损失地轰炸;

b.德国空军力量的战术经验;

c.精良的保卫国家的防御设施;

d.德国飞机设备极其地好;

e.德军飞行战术素养的发展。

2.然后论文将切入主题本身,或者问题的解决方案:

a.生产的不足;

b.素养问题;

c.导致尽管优势明显却仍被击败的因素。[4]

此外,他还强调了小论文评价的要点:“为了总论点的成功,路线图上的每个分论点都必须被论证。每个分论点应该被有历史出处或辅助的权威论据所支撑,且作者必须以自己的看法和分析来说明论据是怎样支持论点的。”[5]由此可见,这样一种“路线图练习”通过问答“发生了什么”和“为什么会发生”等系列问题,考察的是学生在撰文过程中,能否做到“史由证来,论从史出”,注重的是其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以及历史写作基本原则的掌握。

三、“学做历史学家”的历史探究

除了在课堂上设计让学生体验的活动和撰写历史小论文以外,美国中学还积极鼓励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学生像“历史学家”一样进行探究。在这一方面,著名的美国“国家历史日”比赛活动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国家历史日”是一项旨在让学生学习历史探究、分析、交流技能的、一年举办一次且持续一年的比赛。6年级至12年级的学生要运用第一和第二手资料,探究与每年主题有关的课题。他们通过个人或最多5人的团队工作,以原创的展品、戏剧表演、多媒体纪录片等形式展示成果。学生先是参加地方性的比赛,获胜方再参加州比赛,每年6月,“国家历史日”决赛在马里兰大学举行。[6]这里,我们选择曾震惊世界的“一个瓶子里的生命”课题来加以介绍:

来自于堪萨斯乡间的高中生发现了一位叫伊瑞娜·辛德勒的天主教妇女,在二战期间拯救犹太儿童的故事。1999年秋,老师鼓励这些学生从事为期一年的“国家历史日”项目,并给这三名9年级学生和一名11年级学生看了1994年3月那期《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中的一段剪报。它提到:“伊瑞娜·辛德勒在1942、1943年间,从华沙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救出2500名儿童。”这几个学生便在这一年中开始了他们的调查,寻找相关第一手和第二手的资料。他们的调查揭开了原本不太为人所知的伊瑞娜·辛德勒的事迹:

伊瑞娜·辛德勒是一位信奉帮助他人的社工。从1939到1942年,她为身处险境的人们制作假文件,并在一个25人组成的网络的协助下,营救华沙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儿童和成人。接着,她参加了波兰的抵抗组织。学生们得知当时伊瑞娜·辛德勒曾进入华沙少数民族聚居区,告知犹太儿童的父母和祖父母居住在那里或死亡集中营的所有人都会被杀死,说服他们让她带走他们的孩子。然后,伊瑞娜·辛德勒带着这些孩子设法躲开了纳粹警卫,通过另一条路线逃离了聚居区。她安排非犹太裔家庭来抚养这些儿童,或是将他们藏匿于女修道院和孤儿院。她还制作了一份有这些孩子们真实姓名的名单,把名单放进大口瓶,再把瓶子埋在一个花园内,以便将来能挖出它们,找到这些孩子,说出他们的真实身份。后来,纳粹逮捕了伊瑞娜,并对她严刑拷打,波兰地下党贿赂了一名守卫,才释放了她。以后,伊瑞娜便隐藏了起来。

学生们编写了名为《一个瓶子里的生命》的剧本,把伊瑞娜·辛德勒的故事编成戏剧,并为许多社区俱乐部和市民团体表演。他们从堪萨斯演到整个北美,再演到欧洲。学生的探究和演出活动,使伊瑞娜·辛德勒这段被人遗忘的英雄事迹在全世界流传开来。他们还寻找伊瑞娜的最后栖身地,并发现她仍然在世且生活在华沙。以后,在老师的带领下,这几个最初揭开往事的学生还到华沙拜访了她。2008年,伊瑞娜去世,但至今不断有学生通过戏剧、网络等形式继续诉说着这段历史。以伊瑞娜·辛德勒为原型的故事还被拍成了电影。[7]

美国中学和教师以这种让学生进行历史探究和社会调查的方式,把历史课堂延伸到了社区家庭,甚至到世界,从而使学生在与历史“面对面”的对话过程中,懂得了关心和忍让的品格,提升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做历史”特点的思考

综观美国中学“做历史”的几种方式,我们可以发现其具有两方面的鲜明特点,分析它们亦能给予我们一些启示。

其一,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做历史”的重中之重。美国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在“历史科的意义”中指出,精通历史所需要的,是尼采提出的“批判的历史”(Critical History)以及克雷格(Gordon Craig)阐释的“经过艰苦的探讨和清晰的分析,才能决定哪些历史与现实问题有关、哪些无关的能力”,这些能力可用以评估某一情况形成自己的看法,或者对问题采取主动的立场。[8]美国学者强调批判性思维不是死记硬背日期、史实和事件,而是在各种第一和第二手资料的帮助下,通过解释、比较、推理和评价,深入研究历史发展的意义。学生们要学会对有关历史信息、包括历史学家是怎样构建那些信息提问。[9]而无论是小论文的写作,还是“国家历史日”等活动中的历史探究,都是与资料及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方面,材料引出了问题,提供了证据;另一方面,问题拓展了材料,激发了思维。”[10]体验式学习在这一方面的作用更为明显,有教师援引了柯林伍德的史学思想:

要知道其他人的思想活动,唯一的可能是假设相同的思想活动在某人自己的思维里能被重现。这也就是说,要知道某人想什么,就涉及自己是怎样思考这个问题的……

我考虑到作为过去思想知识的历史,可能是怎样的;并且我关心的是除了自己重新体验以外,要知道他人的思想活动是不可能的。[11]

在此思想影响下,他们设计了如前所述的模拟活动,使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环境中,促进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其二,“做历史”注重的是学习方法的掌握和运用。美国专家认为教师每次安排给学生的阅读任务,不只是一次简单地模仿好的历史作品的机会,而是学习一系列历史研究方法和写作风格的机会。[12]而他们之所以关注历史小论文的撰写过程,也正因为这是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法的过程。“学生们在写作时,发现或建构他们以前不知道或不理解的主题观点和看法,区分、归类相关的和不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并分出重要的和次要的观点,去做推论,建立语言上的逻辑关系,构思文章结构。[13]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本,美国历史教育对此尤为重视,其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提出的“历史思考”五个方面的要求,几乎都不能离开史料运用的方法。美国学校组织的“学生历史学家”活动,主旨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像历史学家那样搜集、分析和使用各种史料探究历史问题的方法。总之,正如“做历史”被美国专家描述为:“分析各种初始资料,然后理解它们的思维过程。当做这些时,学生学习怎样阅读和处理信息、找出偏见,并组织信息。”[14]以上两个目标于“做历史”种种方式中的渗透,是十分值得我们注意和借鉴的。

标签:;  

从美国中学的教学实例看“做历史”的途径_美国中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