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英 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紫阳乡紫阳中心小学 341204
【摘要】现阶段,在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过程中,国家的整体经济和科技水平都得到了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逐渐开始关注到校园教育工作的进展状况。主要就是因为,校园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因此本文也顺应时代发展,重点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工作的开展方式。以最新社会发展时代下提出的微课教学模式为例,剖析这一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所具有的作用,进而找到科学有效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式,希望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进步。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微课;设计;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9-159-01
前言
小学校园教学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其长久以来都属于难点,同时也是教学的重点,主要就是因为数学课程属于学生学习的三大主科之一,是学生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培养的关键所在。但是也是由于数学学科本身的复杂性,导致其对学生逻辑性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因此很多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都望而生畏。所以本文也提出微课教学的方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融入,希望能够有效改善传统课堂弊端,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为学生的成长做出贡献。
一、微课设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一)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激发出来
小学阶段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想要保证学生真正的学好数学,提高学习的效果,最为主要的就是激发学生对于知识学习的兴趣,并且帮助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才能够真正的突显出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进步。所以最主要的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引发学生对于知识学习的兴趣。而微课的教学方法,能够改善传统课堂枯燥乏味的特点,也能够充分的对高科技技术进行利用,融合多媒体视频的教学手段,进而提高课堂整体效果,使学生参与课堂学习之中。
(二)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进行有效的拓展
数学知识的学习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逻辑性思维能力,通过微课程教学方法,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动手和动脑的能力形成,进而为其知识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例如:在学习《数一数》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使用微课,观察图形之间的位置关系,使学生分清楚物体的数量,并且通过视频的观看,真正的探讨和分析,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程度,巩固学生数学知识学习效果,尊重学生主体意识,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微课设计及教学方式
(一)微课教学素材具有针对性与时效性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工作开展中,结合使用微课的教学模式,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需要对微课进行设计,一般情况下就是借助使用多媒体设备,辅助课件的制作,以此实现课堂教学工作的效果和目的。在微课设计的阶段,教师需要把视频、动画、声音、文本等基本性的素材,作为制作的主要内容,并且在设计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对于数学知识内容科学合理的思考,实现因材施教、与教育学等效果。同时教师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提前掌握课堂教学的核心和重点内容,利用微课突出重点,这样才能够实现教学的最佳效果和最终目标,也能够突出针对和时效性的特点,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微课制作要具有个性化特点
不论是哪一个年级,或者是哪一个学科的教师,在教学的阶段都需要达到因材施教、理论和实际相互结合的效果,所以教师在微课设计的过程中,也需要提前了解到班级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特点和学习状态,按照学生的个体上存在的差异,有针对性的进行微课课件的制作,融入与学生有关的知识内容,有机的把学生的主体和教学的内容进行结合,这样才能够实现微课设计的最佳标准。在设计微课的阶段,需要灵活、有趣,避免出现生搬硬套的教学现象,一定要有目的的开展活动,把实际生活和书本上的知识结合,把抽象的概念向着具体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也是最主要的内容就是,教师需要全面、综合性的考察学生知识学习的状况,根据得到的最终结果,设计微课的形式,以及微课的具体内容,这就是微课的个性化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每一个学生通过微课的内容都得到进步,进而在根本上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之中,通过个性化的微课实际,突显出学生个体的重要性,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结论
综上所述,纵观我国小学校园教学工作的开展形式能够看出,长久以来,小学校园教学工作都受到了传统教学思想理念的束缚,特别是数学课堂的教学,更是受到了严重影响,导致教师认为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并不成熟,因此课堂上以基础知识内容为主,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所以在以上内容中,本文重点提出微课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的设计及教学方法,希望能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微课教学的效果,进而促使小学生更好的学习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万可宜.“互联网+”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情境教学与学习优化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7):82.
[2]吴文娟,纪美玲.微课:走近数学文化的新途径——小学数学文化类微课程的开发与应用[J].江苏教育研究,2019(16):76-79.
[3]江澜.基于STEM理念的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整合设计——苏教版六下“大树有多高”教学设计[J].新教师,2019(05):73-75.
论文作者:李忠英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9月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1
标签:学生论文; 课堂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效果论文; 内容论文; 教师论文; 过程中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9月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