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诗歌教学的育人价值论文_康小红

中国现当代文学诗歌教学的育人价值论文_康小红

西安外事学院文学院

摘要:诗歌是一种用言语来表达思想情感的文章样式。它按照一定的音节、韵律的要求,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诗歌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学习它可以从文学和文体两方面对诗歌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教师在教授诗歌的时候,要摆正观念,积极引导学生,学习诗歌中传达的正确价值观念,深入体味诗人诗作中的思想情感,细细体会诗人作品中散发的人格魅力,以此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诗歌,教学育人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学习诗歌不仅可以获取知识和文化价值,锻炼人的思维,提升人的审美能力,还可以达到教书育人的价值。中国现当代文学诗歌是高校中文系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两大特点:感性和抽象,诗歌直接表达了主人的情感。本文以中国现当代文学诗歌为例,针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诗歌中表现的教学育人的价值进行了解析。

1中国现当代文学诗歌在高校的发展史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高校的一门重要课程,其主要构成为“文学史”和“作家作品”。20世纪50、60年代到80年代,高校在“史”上比较重视,主要强调文学史的规律及文学性质的判别,其重心侧重于文学思潮的争论,忽视了文学作品本身的审美能力的鉴赏。到了80年代,高校教学的重心逐渐向作家作品方向发展,为作品鉴赏能力的培养逐步提高,这既符合初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又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随着近些年来,各种各样的外来理论(社会学、人文学等)的渗透,高校现当代文学课程中又融入了“科学主义”的教学,在分析文学作品的时候追寻其实际操作性,类似于对自然规律本质的分析,虽然这种创新既大胆又给教学带来了生机,但是弊端却随之显现出来,这种对文学作品的分析,抹杀了作品本身美感,脱离了文学本身的感知,忽视了文学学习中教书育人的目的。

中国现当代诗歌,其思想表达上,注重社会实际,注重人的命运,社会的发展,诗人们肩负了时代的重担,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起到了宣传、教化的作用;从形式上来说,早期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诗歌用白话作诗,分为格律诗、自由诗,后来,在吸取传统文学诗歌和外来经验的基础上,诗歌的写作手法也不断的创新,出现了“格律诗派”、“象征诗派”、“现代诗派”、“朦胧诗派 ”,中国现当代诗歌的写作不拘泥于形式,可长可短,在行数的设置上也是比较随意,语言表达以直白或朦胧为主,艺术表现形式也是各式各样。在高校教课上,中国现当代文学诗歌的课程设置仍然没有脱离应试教育的苦海,其教学一味的强调其知识性、计划性,最终致使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讲授,如何操作,缺乏领悟性的教学意识。中国现当代文学诗歌中教书育人的价值被忽略了,文本将诗歌教学为例,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诗歌中教育育人的价值进行了论述。

1中国现当代文学诗歌的赏析方法与课堂运用

诗歌,主要以抒情为主,除了叙述诗之外一般没有什么故事,这就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学习诗歌脱离了故事的衬托,其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甚至是枯燥乏味,因此,教师必须要选择好的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情。一些观点人认为,诗歌比较抽象,不能具体化,致使我们无法理解其中的内涵,实际上,诗歌距离我们生活并不遥远,因为诗歌的侧重点不是纯碎的介绍知识,而是重视情感的抒发和表达,诗歌带给大家的,更多的是心灵上的安慰。以某种程度来看,诗歌被分为了音、象、义三个部分。例如,在学习戴望舒的《雨巷》的时候,这首诗作是诗人的早期作品,因此,戴望舒也被冠以“雨巷诗人”的称谓。音乐美和丰富的节奏感,这是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本诗以复沓、叠句、重唱等写作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 诗中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反复的朗读,才可以体味到作品本身的音乐美感和节奏感,只有深入解读诗歌的内涵,才能体现出诗歌本身的欣赏性,

2中国现当代文学诗歌是实现教书育人的重要渠道

2.1文本细读:培养悟性思维

中国的诗歌一直有都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中国现当代诗歌也不例外。通过诗歌教学的开展,培养学生的悟性思维能力,这是一条非常好的道路。悟性思维的主观性比较强,在诗歌学习的过程中以主体为基础,寻求对事物本身的“直觉”、“领悟”。对诗歌文本的细读,可以很好的领会诗歌本身的韵律、风格及对诗歌的判断能力。具体来说,可以将其分为内在形式和外在形式两个层面。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诗歌的外在形式,指的是诗歌以其本身展现在我们面前,可以直接领悟其语言的写作方式,这是一种特殊的文本写作样式,它可以直接作用于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其主要表现在诗歌句式和音律上面。诗歌突破了口头语言采用的散体文形式,直接以行的形式排列开来,句式井然有序,听觉上给人以轻重缓解,节奏分明。例如徐志摩先生的《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2.2意境分析:培养鉴赏能力

意境分析,诗歌中的意境分析在这里可以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诗歌本身构建的意境,另一方面指的是读者从诗中意境体会到的审美情趣的上升。从本质上来看,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词语汇成了诗篇、意象构成了意境,意境的探究是中国诗歌赏析的一个重要部分,从意境的形成来看,既可以了解诗人创作的历程,又可以深入了解读者的心理活动。在诗歌学习中,只有深入了解诗歌的意境,才可以理解其中所表达的内涵。诗歌的奥妙之处,从意境中就可以学到很多。在中国现当代诗歌课堂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注重意境的区分:诗人意境的形成、诗歌意境的体现、读者意境的感知,在欣赏诗歌的开始,要注重诗人的主观意象和客观事物的相互融合;深一层次的欣赏要站在诗人自身创造的意境环境中去;最后的欣赏,读者要在前两个层次的基础上,有自身的认知,让自己在诗歌的学习中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在诗歌学习的过程中,其自身的审美能力也在逐渐提升,当师生进入到诗歌的第一层次的时候,以往的审美经验瞬间被叫醒,就像回到了熟悉的环境中,有一种老友重逢的感觉。读《再别康桥》,我们可以跟随诗人的脚步,一起在夕阳的余晖下漫步,赏《雨巷》?,感受诗人的迷惘和期待的情怀......拜了“康桥”,别了“雨巷”,我们被诗人营造的情境所惊叹,从意象情境的设置到象征的比喻,都让我们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最后,跟着诗人的步伐迈入了艺术的大殿,会让人们感受一种人格走向巅峰的喜悦之情,超越了自己,让自己更干净、更具智慧。诗歌的境界感染了读者,让读者的精神世被填满了,这种“意境教学”,有助于学生高雅兴趣的养成。

3情感体验:渗透人格教育

诗歌因情而生,诗歌和情感,就像生命与灵魂。如何在高校教学中深入诗歌的情感教育,这是教师们面临的一大难题。如果,诗歌教学中的“细读”是对诗本身的体味,“意境”解析,是对诗整体的掌控,那么,诗的情感体验就是诗歌教学中的人格教育了。以上提到的戴望舒的作品为例子,他的作品主要以抗战为分界线。抗战前期的作品《雨巷》是在大革命失败的背景下创作的,诗歌主要表现的是一部分有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找不到出路而惶惑、迷惘的心境的真实反映。整首诗作是诗人追梦的过程。后期的代表作《我用残损的手掌》写于1942年春天,诗人因为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寇逮捕入狱,在饱受折磨的情况下写下的。诗歌的风格从软到硬,诗人用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象,让它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随着“手掌”的移动,作者的情绪也发生了变化。诗作通过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形象,表现出诗人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和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盼望。朗读本诗,应努力的把握它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上的变化,并仔细品味诗中所描写的具体形象,所寄寓的诗人的主观情感。在品味诗歌的情感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要给诗歌强加政治、道德的符号,将文学作品变成思想和道德的抨击。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是为了充实人们的心灵,深入的了解诗人的情感,以一颗博大的胸襟去领略郭沫若式的落拓不羁,也能体会徐志摩的的缱绻绮丽。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教育,既是对读者精神世界的熏陶,也表现出现代教育中注重人、尊重人、理解人的教育观念;第二,逃脱对诗人艺术风格的单一分析,坚持风格既是“人格”的观念,将诗人诗作的艺术风格的解析延长到诗人人格的范畴,实现对诗人诗作整体的把控,进一步的将人格的教育教学深入到文学诗歌的教学中去,让中国现当代文学诗歌教学逐渐的向“人性化”迈进。

结束语:

中国现当代文学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是语言的精华,是诗人们智慧的象征,是人类最为纯粹的精神家园。中国现当代的诗人们,用自己的人生历练和智慧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歌,超越了灵魂,不断击打着人们的心灵,让我们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得以享受和感染。中国现当代文学诗歌反映着实际生活,对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它不仅是知识上的扩充,也是人精神境界和心灵上的提高,更是人格魅力的提升。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诗歌教学中,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的时候,要注重借助诗歌的力量来达到教育育人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杨路宏。淡化文史知识 强化育人功能—中国现当代文学课教学反思。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

[2]刘丽霞。文化研究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冲击与廓新。[J]。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21(6)。

论文作者:康小红

论文发表刊物:《成长读本》2017年2月总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1

标签:;  ;  ;  ;  ;  ;  ;  ;  

中国现当代文学诗歌教学的育人价值论文_康小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