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综合性论文,语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一种全新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它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多元独特体验等起了积极的作用。那么,如何正确认识语文综合性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又该如何走向纵深?笔者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整理分析,希望有助于进一步推进综合性学习的研究与实践。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提出
2001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首次提出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概念和目标,并把它纳入语文课程体系之中,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共同组成语文学习内容的五大板块。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提出,是教育改革使然。众所周知,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课本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师是唯一的信息传递者,教室是唯一的信息交流场所。在呼吁“让学生学会学习”的今天,语文教学的这种封闭状态再也不能继续下去。可以说,综合性学习进入到我们的视野,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是一种必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综合性学习是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这就体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价值所在。语文综合性学习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重在学习过程,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等特点;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较好地培养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等等。
所以,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提出是教育的必然走向,我们的教育若能使我们的学生拥有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从而促发他们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最终让他们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可谓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含义
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涵,至今教育界也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统一界定。从教育研究来看,孙菊霞于2007年的统计显示:“2000年以来关于‘综合性学习’的论文已增至749篇之多,和‘语文’相关的有699篇,占93.3%,非语文的只有50篇。”[1]这一数据足以证明,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语文学习活动,而不是其他学科的活动。郑国民、冯伟光、沈帼威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课程的整合为基点,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强调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结合,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2]郭根福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注重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它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综合性的学习内容和综合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综合性的发展。”[3]显然,这些主张均严格界定综合性学习姓“语”。有学者还将是否把握这一点视作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成败的关键,旗帜鲜明地指出:“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能否把握语文的课程特征,有效地进行课程的开发是实施综合性学习成败的关键”[4]。
与此相对,也有不少学者认为不应单一地从学科角度理解语文综合性学习,认为将语文综合性学习仅局限于语文学科,是一种浅层次的认识和简单化的理解。熊梅认为:“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课程组织形态,它超越了传统单一学科的界限而按照水平组织的原则,将人类社会的综合性课题和学生关心的问题以单元的形式统整起来,通过学生主体的、创造性的问题解决学习过程,有机地将知识与经验、理论与实际、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强调从外在的内容形式转化为内在实际的结果,实现从内容到形式、从手段到结果的统一。”[5]孙菊霞认为:“人们将眼光单纯局限于学科层面,以学科视野去理解跨学科领域,简单地将作为课程形态出现的‘综合性学习’与作为学习方式的‘综合性学习’画上了等号。”[1]
笔者以为,上述两种观点似乎泾渭分明,但落脚点其实是一致的,即都关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最终价值——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都认为语文学科是很难从生活中截然剥离出来,这就决定了语文综合性学习学科的模糊性。不管我们的学习活动涉及哪个领域、哪门学科,采取哪些方式,其落脚点都应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不是对其他学科知识的掌握。正如《标准》指出的那样,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在于“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类型
探究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类型,要植根于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特性的正确理解。杨世碧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类型分为“学科综合型”“观察实验型”“专题活动型”“课题研究型”四大类。[6]黄笑南则分别以“课文”“生活”为触发点,又派生出“教材内容质疑式”“课文内容拓展式”“主题归类探究式”以及“生活趣闻专题探究类”“社会热点问题调查类”“主题综合实践活动类”等类型。[7]其分类虽说立足于初中、小学不同的学段,但也有很多共通之处。
在杨世碧的“学科综合型”中,又分两种类型,一种是“语文学科目标体系的综合”,另一种是“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无论哪一种都是以语文教材为基础。这和黄笑南主张的第一大类型相似。他们都强调《标准》的主张:“能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是综合性学习的目的。”如学习了《中国石拱桥》,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可联系美术教材中的《家乡的桥》《我为祖国造大桥》和科学教材中的《桥》,设计题为“桥”的学习活动。对此,可拟定以下活动程序:(1)“知桥”: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获取有关“桥”的资料,了解古今中外著名的桥梁和相关的力学知识;(2)“画桥”:画一幅自己设计的桥的图纸;(3)“造桥”:按照设计图纸,用胶泥或其他材料造一个自己喜欢的桥模型;(4)“颂桥”:写一篇关于赞美桥的文章。
杨世碧提出的“专题活动型”,也就是黄笑南所说的“主题综合实践活动类”。这种类型的核心在于关注生活,将生活中的活动专题化,再以专题为纽带,把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和社会生活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并围绕专题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创造生活,从中获得亲身经历、体验和感悟。如“走向生活,我来当家”活动,可开展“拟定倡议书、拟定当家计划、小当家技能展示会、知识竞赛、作文展评”[7]等一系列活动。又如秋天来临,可设计题为“正是柚熟飘香时”的综合性学习系列活动:“写柚,组织学生到沙田柚种植地区观察,描述沙田柚(写短文);画柚,为沙田柚写广告词,作广告画(广告策划,上街展示);访柚,采访种植户,了解沙田柚的生长周期及经济效益(口语交际,写采访稿);看柚,实地察看种植沙田柚的环境及土壤,访问科委,提出改良沙田柚的建议(调查访问,小组汇报);致信,为了沙田柚更香甜写一封《致沙田柚种植户的公开信》(应用文)。”[7]这些设计,既要有内容的综合,又要有能力的综合,活动步骤要层层递进,环环紧扣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听、说、读、写综合运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杨世碧提出的“观察实验型”“课题研究型”与黄笑南提出的“探究类”“调查类”异曲同工,都讲求“以现代社会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保护、社会福利、健康问题等)为基础,超越学科的框架”闽来组织语文综合性学习。如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开展学生近视情况调查、学生看电视情况调查、交通拥挤情况调查等活动。[8]其核心就是关注社会热点,活动过程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笔者以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类型设置应有助于引导学生参与生活,关注生活,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四、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活动应该怎样开展呢?杨世碧认为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应注重“探究、过程、方法”[6];刘云生则提出“活化、自主、过程”[9]原则;朱群英认为应该“有明确目标、分工,并辅以正确的评价”[8]。综合各方观点,笔者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策略,可以从下几个方面把握。
(一)重探究,重运用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前提是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问题意识。教学的关键在于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现实生活并加以调查研究,寻找出隐藏于内的因果关系,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的活动应该是“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6]。只有这样,知识不再是单薄虚拟的,长时间积累起来的各种语言材料在实践中会显得越来越丰满,综合性学习的运用意识以及“学”和“用”之间的联系、反应会越来越强。
(二)重过程,重参与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目标一般不指向某种知识或能力的达成度,而是提出一些学习的活动及其要求,主要指向过程。[7]也就是说,教学是通过一个个项目来展开的,它侧重在过程中形成语文素养,而不是通过获取最后的结论来把握语文知识。[9]因此,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关键要引导学生参与到过程中来,引导学生注意积累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具体开展情况,并关注自己的收获,初步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
(三)重方法,重体验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将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所以,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各个环节都要重视“方法”的学习引导。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教学中,学生掌握的方法主要在于各种知识和能力的“整合”、课内外学习的“综合”、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结合”、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等。具体地讲,教师要参与到学生当中,让学生学会制订学习活动计划和方案,要指导学生在活动结束后写总结报告。‘地就是说,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学生掌握这些方法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教师点拨、示例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体验。
笔者以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核心在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所以教学要注重“探究·运用”“过程·参与”“方法·体验”,要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中探究实践,在探究过程中掌握方法,从而真正体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价值。
五、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思考
语文综合性学习自提出以来,传统狭隘的语文教学观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化,制约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开展与深入。
有教师把语文综合性学习仅仅局限于单一的作文训练。人教版教材中,“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三合一,教师们就误以为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只是为了写作收集资料、积累素材。例如,在组织实施“我爱我家”这一综合性学习单元时,把课文中设置的“老照片的故事”“我家的一件珍品”“妈妈的唠叨”三个情境看成是为作文而设置的活动主题,把这一单元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完全“上”成了“作文活动课”。笔者以为,综合性学习固然和写作、口语交际密不可分,但是操作时首先应该参与到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而口语交际乃至后面的写作训练都应由活动而触发。这其实也是教材板块组合三合一的目的之一,因为这样既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又可以让学生在后续的口语交际和习作时有话可说,有话可写。
也有的教师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当做课文中的选文放在课堂按部就班地进行,完全背离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本质特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置,是对“课堂中心”“课本中心”的突破,是对知识授受教学模式的挑战。笔者以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绝不能变成课堂教学和知识传授,一定要让学生自主地开展实践活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把语文学习引向社会生活与实践,把社会生活与实践融入语文学习。教师要转变观念,拓宽视野,培养识别、开发语文学习资源的能力,特别是要调动学生留意关注、组织加工、优化整合身边可以利用的语文学习资源。
还有的教师开展活动时直奔目标而去,既无视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的目标不确定性、丰富性和生成性,又忽视目标的展开性和表现性。笔者以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急需适当的评价、激励手段。如开展“探索月球奥秘”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其主要目的并不是要学生探寻出多少有关月球的奥秘,也无意于让学生来解开月球之谜,而是要让学生在“月球文化”的“潮汐”里接受一次冲浪,培养探求自然奥秘的兴趣与基本的科学方法,并在唐诗宋词的“月亮”里想象、漫游……所以,在指导这一活动时,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在“投向”“对话”“结交”的具体活动过程中的投入、体验和表现,调度、引导学生以心灵贴近自然,并在与自然相融、相知、相交的过程中获得自己独特的体验、感悟和遐思……学生可能有各自不同的表现和言说方式、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感受,但这正是要达成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活动目标。教师的责任就是在这一活动的过程中给予引导、激发、激励,而不是仅在活动结束后来评价优劣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