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多边活动,学生较高的参与意识对落实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效率,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 指导学法,是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的基础1.1 指导预习的方法。
1.1.1 鼓励质疑问难,学做预习笔记。刚开始时,给学生布置预习的范围,帮助学生找到重点、难点,以后逐步给学生布置预习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从书上找答案,这种学习主动积极,效果当然高了。学生预习时,除了抄写课文的重点词句外,还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把弄不懂的问题记下来,为上课时弄懂这些问题做好思想准备。这样,学生的学习就有了方向性。
1.1.2 教给“圈、点、批、注”的预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首先要学会对书圈、点、批、注,把看了书的感想、想到的问题批、注在书上。做记号的方法对学生也是非常有用的,因此,我和学生商量几种常用的记号,如直线(_____) 表示比较重要的内容;曲线(~)表示特别重要的内容;重点号(.)表示关键的词语;问号(?)表示对句子或观点的质疑等等。
1.2 指导学生听课方法。听好课是学生获得新知识、发展智力的中心环节。一个学生学习成绩的好与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课堂上听懂多少,当堂消化多少。对学生进行听课方法指导,让学生明确听课目的,听课时要集中注意力,动耳听清知识的来龙去脉。要指导学生学会动脑思考,加以分析、归纳,将知识进行整理以便加强记忆,动手将重点内容做笔记以备复习。
1.3 随机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思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学法指导应及时把握随机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不自觉地运用了学法而获得了结论,教师就应顺势肯定学生的学法。《我要的葫芦》(第三册)一文的教学实录片断对我很有启发:师:“盯”是什么意思?生:专心地看。
生:只注意一点,不管旁边的一切。师:哪个同学能把“盯”的样子做给给大家看看。(学生争着要做)生:(做出盯的样子)师:课文前面说,“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用的是“看”。这句话中,“他盯着小葫芦”,用的是“盯”。想一想,这里为什么用“盯”不用“看”?
生:因为小葫芦可爱。(学生大笑)生:“看”的范围大,不只是在一点上,“盯”就只在一点上。这里的“盯”是说那个人没有注意叶子上的虫子,只注意了葫芦。生:说明那个人不懂得叶子与葫芦的关系,盯的是葫芦,心里想的只有葫芦。(学生热烈鼓掌)师:(赞许地)答得很好!不过,你们注意了没有,我们之所以能把“盯”理解得这样好,是因为我们不仅理解了这个字的字面意思,还……生:(抢答)我们还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生:我们还联系那个人的内心来理解。师:对,同学们今后要注意运用这种理解词语的方法。
这段教学实录的精彩之处,不仅表现在学生能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更重要的是,教师及时把握课堂教学中的最佳时机,肯定了学生的学法。
1.4 指导复习方法。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具有先快后慢的特点。这就要指导学生及时复习。复习时,不仅仅是复习字词,还应复习到课文大意,重难点、优美的句子、段落、人物形象、作者的思想感情等,其实也是一个积累、提高的过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复习方法一旦被学生掌握,课堂教学效率就必将大大提高。
2 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增强学生参与意识的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具体体现就是积极参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程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呢?
2.1 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参与兴趣。
2.1.1 自编自演,诱导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超过一百种良好的教学方法。学生是否有学习语文的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率。要想让学生学好语文,最重要的是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苦柚》时,可组织学生按学习小组将这篇课文改编成一个小型课本剧,自编自导自演,效果很好。
2.1.2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学生感知课文不是孤立的进行,多利用现代教具,如挂图、小黑板、投影仪、录音机、多媒体课件等,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感知课文。如教学《鸟的天堂》,可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媒体辅助手段,为学生描述鸟的生活画面。学生被深深吸引,产生了“情境即在眼前”、“我即在情境中”的感受。
2.1.3 声情并茂,激发兴趣。斯霞老师讲得好:“讲课讲到快乐的地方,就自然的露出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情绪就激昂;讲到悲伤的地方,声音变得很低沉。”教师要充分利用面部、眼神、语言等传递自己所获得的情感,要将自己融入课堂,全身心的投入,对文本的理解要表现出最纯最浓的真情。只有你的情感真诚,学生才能真正被感染。如《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中,当讲到爸爸的灵柩运来、看到爸爸血染征衣的惨状,老师低沉缓慢、悲伤的语调,不但能与作者产生共鸣,更能感染学生。
2.1.4 尝试成功,激发参与欲望。要根据不同学生,给他们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并适时表扬强化。例如学生的练习和家庭作业,可分层设计,分为基础型、发展型、综合型三个层面,让学生在各自所处层面上感受成功的喜悦,坚定参与的信念。
2.2 多方启发,提高参与能力。
2.2.1 让学生参与学习目标的制定。如《蛇与庄稼》,有学生提出:课文介绍蛇与庄稼、猫与苜蓿等事物间联系,这跟我们有什么关系?我们为什么要学?这和“让学生通过学习,懂得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研究它们的规律,才能把事儿做好”这一难点一致,于是教者组织学生积极讨论,学生十分兴致很高。
2.2.2 让学生参与学法的选择与创造。如教学《蛇与庄稼》,提供画关系图、讲故事、复述、抓重点词句等“参考学习方式”,建议学生根据自己所选内容和方法来学习,并鼓励他们创造新的学法,效果非常理想。
2.2.3 让学生参与教学的总结与评价。如教学《蝙蝠和雷达》,教师出了一道填空题:人们从( )得到启发,发明了( ),使( )能够( )。学生说出了许多种填法,并发现这是一道永远做不完的题,因为许多发明还不了解,新的发明还会出现。
3 强化师爱,是提高学生参与意识的根本教学过程不只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还是情感沟通的过程。教师在处理师生关系上应强调学生独立的主体和人格的尊严,应与学生多沟通、多协商,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从而使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和独创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强化“师爱”的作用,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和关爱融入课堂,把信任留给学生,把温暖送给学生,让竞争走进教室,使学生产生最佳的学习心态,主动参与学习。
总之,以指导学生学法为基础,以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为途径,以强化师爱为根本,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和能力,对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打造高效课堂,必将产生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作者单位:甘肃省秦安县兴国四小
论文作者:杨文治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研究·教研版》2014年2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23
标签:学生论文; 课文论文; 学法论文; 的是论文; 方法论文; 兴趣论文; 教师论文; 《教育研究·教研版》2014年2月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