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微西方文艺复兴与中国文人画
杨 娜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北京市 海淀区100048
在学习了文艺复兴三杰的课程后,在惊叹于文艺复兴三杰,尤其是达芬奇这个在艺术、科学、人体、工程、建筑、天文、密码等方面均有很高成就的天才之外,我也在思考与欧洲文艺复兴同时期的中国是怎样的一种状况?是什么原因导致欧洲文艺复兴追求真实但中国绘画历史却巧妙地躲开了写实这一表现方式?如果达芬奇是整个文艺复兴时期最卓越表性的人物之一,那么在同时期的中国,谁在画坛的代表性又可与之媲美呢?
文艺复兴时期是指14世纪到16世纪西欧与中欧国家在文化思想发展中的一个时期。正是这个时期,欧洲的各大国家实力愈强,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变成以人为本的世界观。这个世界观是在14世纪通过一系列科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重新对古代文化的发掘而得以建立的。资本主义因素最先在意大利萌芽,市民阶层的形成有力地促进了世俗文化的发展。
此时的中国正处于元、明时期,中国文人正处于空前发展的时期。有记载的中国画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中国文化的一个高峰期,由于经济基础的发达,中国的文化有了直线式上升。由于绘画内容的分类,产生了不同领域的画家,有的擅长花鸟,有的擅长山水。加上唐诗的成就和影响,中国书法的高度追求,文人士大夫在绘画中也重情趣和意境,要求抒情和感怀自然。宋代文人士大夫把绘画视为文化修养和风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元代统一,促进民族融合,不少文人失意,他们更注重绘画意趣。写意渐渐取AI写作实,以倪瓒为代表的文人画派成为画坛主力。明代的文人画虽然有所发展,画家众多,画派繁荣,却没有形成巨流。
下面通过达芬奇和倪瓒这两个代表,阐述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艺术特点与中国同时期文人画的主要艺术特点。如果以一棵树作为参考的话,在图中可以看出,达芬奇的树科学理性,倪瓒的树清逸悠远。达芬奇笔下的树与《蒙娜丽莎的微笑》,被后事作为榜样,而科学的客观的精神也影响着当代艺术家。那树是西方写实艺术的灵魂。倪瓒的树与《秋庭嘉树图》,也启发着后世,逸笔草草中所传达出来的孤标高远是当代艺术家所觊觎的精神。代表了东方文人对绘画中境界的追求。
下图分别是两人同一题材不同绘画手法的表现:
左 《达芬奇的树》 右《倪瓒的树》
如今世界文化有融合的趋势,世界艺术兼容并蓄。但早在四百年前的明朝,事情就远非如此了。最先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中心,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凝望着我们的眼睛宁静神秘深邃,一如往昔。意大利的利玛窦说“中国画只画阳,不画阴,看起来画面没有凹凸,对透视原理一无所知,他们的画更像是死的而不是活的,只有黑白,没有彩色。”利玛窦看不出这种并不表现真实的绘画能有多大价值,这位达芬奇的同乡,遭受了不同的艺术理念之间的困惑。
人类本心渴望真实,西方传统绘画在文艺复兴事情的很多作品中强调了求真的道路。达芬奇反复提到镜子,他说:“画家作画时都要有一面镜子,画家的心应当像一面镜子,如实的反映各种物体的色彩和形象。”可见西方绘画对真实与客观的追求。
中国绘画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描摹真实的自然。从唐王维开始,绘画就不再一味追求真实,绘画在追求最高的审美。用精致讲究的笔墨书写画家的感悟和所体验追求的精神境界。东方绘画在精神上更加超脱现实,在形式上更加追求自由。倪瓒几枝舒朗的草,自评:“墨 涓滴,寓我无边春。”在他看来绘画的目的不是为了描绘自然,只是为了抒发胸中逸气,表达对自然万物的感受,宁静悠远平淡天真。
在十三世纪的文艺复兴早期,人们希望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而达到求真的目的,艺术主张有了很大的进步,艺术变得松弛有度,张扬个性,尊总理学的科学严谨。乔托,布鲁内莱斯基,多纳泰罗一代接一代开启文艺复兴的篇章。乔托的《圣弗朗西斯》在中世纪后再次将对自然的真实描摹带入画面,它标志着文艺复兴将以写实艺术作为开端。波提切利将文艺复兴精神推向另一个方向,线条精致唯美却不失真实的再现了客观,使画面的人物既真实神秘也表达了人物的不同情绪和欲望,此时文艺复兴的精神核心,便成了人性的解放。达芬奇继承了表达人性的精神,并在科学的引导下,将这条道路推向无限和永恒的境界。
倪瓒出生在富有的家庭,生性怪癖却备受尊崇。喜欢并擅长画竹子,抒发胸中逸气。以笔墨抒发内心感悟,并非写实,却代表了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而达芬奇的目的是写实的,叶子的大小、距离,树枝的生长规律,树干的粗细长短,都揭示着文艺复兴科学的精神要求。
想要接近真实,要先学会观察,相较于画家的身份,达芬奇更适合科学家这个称呼。倪瓒有感于当下的心境际遇,在下笔的瞬间融入了自己对自然和人文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他的《秋庭嘉树图》兴起而写,意尽则笔停,强调潇洒自然的创作冲动,意味深长。
达芬奇于1519年躲避国内战乱去世于法国,却留下了《岩间圣母》《利达》《圣安娜》等作品于世界,其对待艺术严谨科学的态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绘画学者。倪瓒于1374年离开常年漂泊海上不然丝毫尘埃的小舟,去世于江苏无锡老家中。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也体会到,境界的有无,格调的高下不是与自然有多接近,而是讲究作画的心有多高远。
作者简介:杨娜,1990年10月24日出生,女,汉族,现就读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2015级。主要研究方向:工笔人物创作与教学专业。
论文作者:杨娜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7年5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8/29
标签:达芬奇论文; 文艺复兴论文; 中国论文; 文人论文; 真实论文; 艺术论文; 自然论文; 《文化研究》2017年5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