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黄陂区天河街道卫生院 湖北武汉 430300
手术是许多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而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直接影响手术质量和病人的健康。感染轻者给患者造成痛苦,重者则可能危及生命。因此如何避免和及时发现,有效处理手术室护理过程中的各类感染因素,已成为保证和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措施。
1 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危险因素
1.1 患者因素 术前病人生理病理因素可能与SSI发生危险性增加有关。这些因素包括:年龄、肥胖、营养不良、嗜酒等生理因素,以及创伤、休克、输血、低氧血症、营养状态、肝硬化、免疫缺陷病、内分泌系统疾病、放疗、皮肤病等病理因素以及术前住院时间过长、围手术期使用过特定的血制品等。
1.2 手术部位、时间和类型 同样的手术、不同部位的皮肤切开,其感染发生率不同,择期手术中,当手术涉及或切除有腔脏器时,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增加3-5倍或更高。手术时间越长,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越高[1]。
1.3 术前皮肤准备因素 术前备皮增加了皮肤微切口,这些微切口成为细菌繁殖的病灶,增加了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备皮时间距手术时间愈近愈好,距离手术时间越长,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越高。
1.4 手术中操作不当 手术切口的处理方法不当,手术持续时间延长,术中无菌操作不严,组织处理不当,止血不彻底,切口冲洗不够完善,切口缝合时张力过高,缝合部位的缺血,引流管放置不当或局部存在无效死腔等,均可增加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机会。
1.5 术后护理不当 术后营养不良及代谢紊乱不能有效纠正,切口引流不畅、术后切口护理不当、术后病室环境处理不当均增加手术部位感染机会。
2 手术部位感染控制的预防措施
2.1 患者的全身情况 患者的全身情况与手术切口的感染发生率有着密切的关系。术前积极改善病人的全身情况,使病人处于手术的最佳状态,严格控制糖尿病人的血糖水平,围手术期尤其要防止出现高血糖;吸烟可使伤口愈合速度减慢,增加SSI发生的危险,因此术前要积极鼓励病人戒烟;择期手术病人术前要增加营养,改善营养不良状况,术后在可以进食的情况下,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饮食,以改善局部和全身情况,增加机体防御能力,促进手术切口的早日愈合,降低切口感染率。积极治疗原有感染,尽量缩短手术前住院时间,减少院内固有致病菌定植于病人的机会。
2.2 正确的脱毛方法 急诊手术选择在术前半小时备皮,方式如果能够用脱毛霜的,首选脱毛霜。如果条件不允许必须剪或剃毛的要彻底清洗干净后再进行备皮。择期手术病人应选择术晨备皮,一旦备皮误伤皮肤,要等皮肤伤口痊愈后再行手术。因此只有当毛发确实会干扰手术时才备皮。
2.3 手术室环境的管理 严格控制手术室内人员的流动量,避免不必要的走动或进出,手术开始后尽量保持手术间的门处于关闭状态;无菌手术与污染手术必须分室进行,无条件时必须先行无菌手术,后做污染手术。两台手术之间,应做好环境净化和清洁消毒。严格执行卫生清洁、消毒制度,每天清晨术前30 min湿式清洁和消毒所有的水平表面。手术结束后,要进行彻底的湿式清洁;凡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体表面,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室内装备有效的空气过滤装置,每周固定卫生日进行彻底清洁,每月彻底进行卫生大扫除,每月对空气、物体表面做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2.4 手术期间温度控制 术中低体温、氧摄入降低会损害中性粒细胞的杀菌能力,减少胶原蛋白的沉积,导致伤口延迟愈合。舒适是患者最重要的感受,术前30min预热保持手术间温度恒定,尽量减少暴露部位,采用热灌洗溶液,确保所有患者任何时候温暖,能有效的降低感染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5 人员的管理
2. 5.1 工作人员的管理 进入手术室的所有人员必须更换拖鞋、手术衣裤,戴消毒手术帽子、口罩,穿上手术衣后限于手术区活动,戴帽子时要完全遮住全部头发,戴口罩时完全遮住口和鼻,手术过程中禁止摘下。禁止患病工作人员参与手术,患有呼吸道感染、疖肿或手部有破损的医务人员不得参与手术和进入手术间。应尽量减少手术过程中进入手术间的人数,避免不必要的走动和交谈。所有参与手术的人员必须执行外科手消毒,认真按外科洗手程序进行,保证正确的洗手方法和足够的洗手时间。每月要对医务人员的手进行微生物学监测。
2.5.2 患者的管理 择期手术患者术前使用抗菌剂沐浴,进入手术室前应换穿清洁衣裤,术前护士应仔细检查患者术野皮肤是否清洁,有无疖肿、红肿及皮肤损伤,一旦发现,及时与手术医生研究补救措施,必要时延期手术,以防术后感染扩散[2-3]。尽量减少患者在手术台上的翻动,需要翻动时应尽量轻柔,以免带菌漂浮物沉降在手术区域。
2.6 手术器械、物品的消毒、灭菌及保存 所有手术器械、医疗用品一用一灭菌,凡耐高温者均应采用高压蒸汽灭菌避免使用化学消毒剂浸泡灭菌;严格遵守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规定,对一次性物品应定期检测,存放在阴凉干燥、通风良好,温度、湿度适宜的物架上,距地面20cm以上,距墙壁5cm以上,对于新产品要做抽查,检查其有无热原、包装的透气性、消毒的方式以及物品的无菌性,进口产品要有中文标识;每月必须对灭菌器械、灭菌物品及使用中的消毒剂进行微生物学监测,并符合卫生学标准,不得检测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手术过程中使用的各种消毒剂浓度要达到标准,不得检测出致病菌。
2.7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正确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7.1 手术室工作紧张而繁忙,切勿求快忽略无菌技术而违反无菌原则,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正确执行消毒隔离制度,这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基础。
2.7.2 洗手护士保管好台面上的物品不被污染,摆放及传递手术器械要符合无菌操作要求。手术中用过的器械要及时擦净血迹,以减少细菌污染机会。无菌台上备用的器械覆盖以无菌巾,特别是时间比较长的大手术,以减少细菌污染。手术中已切开感染病灶或空腔脏器如胃肠腔等的刀剪应视为污染,必须与其他器械分开,单独放置和处理。
2. 7.3 术中手术衣或手术巾被血液、汗液、体液浸湿立即更换。切口敷料不宜太厚密,否则影响汗液蒸发,而温暖、潮湿的皮肤又会成为细菌繁殖的有利条件。
2.7.4 其他在无菌手术区域的人员,如麻醉师,也必须遵守无菌原则。麻醉师要进行许多侵袭性操作,如放置血管内设备、气管内插管以及注射静脉药物和液体,在这些操作中如果不遵守无菌原则,都有可能导致术后感染的发生。
2. 7.5 手术室护士,有责任监督任何一个参加手术人员的无菌操作,铺巾是将手术创口与微生物污染隔离的一个手段,若消毒或铺巾顺序有误时应让其重做,手术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无菌原则,无菌物品的放置一定要保持在视线范围内。
2.7.6 准备好合适的手术器械 为缩短手术时间,手术器械和用具应使术者得心应手,在仔细操作的基础上,手术完成愈快愈好,手术感染的发生率与手术暴露的时间密切相关。
2.8 正确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严格把握抗生素预防用药的指征,术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可以有效降低SSI发生率。在手术开始前30 min,经静脉给予初始剂量的抗菌素,以使组织被切开时血浆和组织中的药物浓度达到峰值。总之,手木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应该充分考虑病人的身体状态、手术种类及时间、手术中的污染情况等综合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赵纲.高继东.周常丽.王晓军,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探讨[J].《心理医生》,2016,22(20):252-253
[2] 马立斌.柴琛.曹农.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4(11):1444-1447
[3] 朱冬梅,冉俊辉,毛云海.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9):1405-1406
论文作者:方菊华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4月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4
标签:手术论文; 切口论文; 部位论文; 术前论文; 术后论文; 发生率论文; 因素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4月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