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经济波动节奏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经济论文,节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经济波动问题作为研究中国宏观经济的基础问题,近些年来一直被人们所关注。这是理论研究的需要,也是经济实践活动的需要。它关系到如何从中国经济波动的历史过程中,认识和把握中国经济波动的规律,从而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纵观这方面的研究,可谓论述多,分歧也多。这些分歧,不仅表现在关于中国经济波动的成因上,也反映在关于中国经济波动有无周期的认识上。本文以中国经济波动有无周期的分歧为起点,通过实证分析,提出一种关于中国经济波动的新观点——中国经济波动节奏,并对其在1953-1996年间不变的原因作初步的探究。
一、关于中国经济波动的不同观点
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存在着波动,这是不争的事实,学术界对此并无不同意见。但对于是否存在经济周期,却有不同意见。
一种观点可称之为中国经济发展“有波动无周期说”。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认为:“经济周期从经济增长曲线的波动看,应是有规律地周而复始地波动,……,我国经济波动,无论从波动的时间间隔上,还是从波动振幅上,都是不规则的,不能说周期性”。(注:张立群:《论中国经济增长与波动》,《经济研究参考》1994年第131期。)
相反的观点则认为,中国的经济波动具有经济周期的特点。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较多。例如,认为:“社会主义虽然不存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但同样存在着周期性波动。……经济周期首先基于宏观经济运行中的总失衡。”(注:孙可娜:《中国经济周期问题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2页。)“从1952-1990年的39年中,中国经济波动出现了6次大的高涨与收缩的反复交替,平均间隔5到6年。显然,在社会主义宏观经济活动中,存在着周期性波动。”(注:景体华:《中国经济潮——增长与波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7页。)
从以上引文的观点可以看出,“无周期说”和“有周期说”都不否认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多次起伏。所争论的只是这种起伏有无规律性,能不能叫经济周期。
那么,中国经济波动有没有规律性,尤其是短期波动有没有规律性?如果有规律性,是不是一种经济周期现象?这就需要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将中国经济波动中的每一次波动与整个波动的历史过程联系起来,将每一次有差异的波动与对它们之间的比较联系起来,分析考察中国国民经济的实际变化。
二、中国经济波动的实证分析
(一)中国经济波动的实际情况
建国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结束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如下:
根据表一和图一所展示的实际情况,按照波峰—波峰和波谷—波谷的度量方法,可以分别得到二组关于波长的数列(见表二)。这两组波长数列精确反映了从1953到1996年,中国经济发生的11次波动。
(二)对中国经济实际情况的具体分析
1953-1996年中国经济波动的具体形态呈锯齿状,各次波动的波幅和频率相互之间很不一致,这样的波动形态似乎没有什么规则。
然而,当把波峰到波峰的波长和波谷到波谷的波长各自排列起来,便会发现二组数列所存在的规律(见表二)。
第一,由波峰到波峰的波长所组成的数列为:
从由波峰—波峰所组成的数列看,每隔一个奇数波长总伴随着偶数波长,而两个奇数间总有1-3个偶数波长出现。而未完成的部分,即第7次波动到第10次波动的波长数的组合,又与第1次波动到第4次波动的波长数组合相似。
从波谷—波谷的数列看,如在第7次波动与第8次波动间划一条区分线,同样可见,每隔一个奇数波长也伴随着偶数波长的出现,且更为规则。第1次到第7次波动均为两个奇数波长间有两个偶数波长,第8次到第10次波动均为两个奇数波长间有一个偶数波长。而所划的区分线,正是我国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革的年份,即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正式起步的年份。这种由奇数波长与偶数波长交替的现象是很有规则的。据此,可作一个推测,下一个低谷年很可能发生在1998年或是2000年,而以可能出现的奇数(3、5、7)推断,下一个波峰年可能发生在1997年或是1999年。当然,这只是顺势推理,只有在今后的各种经济条件、经济变量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才可能发生。本文的目的并不是要对未来作出预测,而是对已发生的经济波动作出分析,以求找出所存在的某种规律性。
从对中国经济波动所做分析中,已表明了中国经济波动确实存在着特殊的规律性。
第二,将两组波长数列进行对比,即将峰到峰的波长与谷到谷的波长进行对比,会发现在1979年以前(除了1958-1966年外),7次波动中有6次,每次波动从波峰到波谷的时间在1至2年。而从低谷到波峰的时间却很不一致,有的只需一年,有的却历时5年(第三次波动),每次波动的高峰年后,紧接着就是低谷年。这说明,1979年以前,中国经济波动形态呈现出扩张与收缩交替的特征,并且具有经济收缩期短,扩张期缓的特点。1979年之后,在已发生的三次波动中,从峰到谷的时间(分别为:3、2、2年)和从谷到峰的时间(分别为:3、2、2年)很一致,波形的对称性比较好。这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波动的收缩期有所延长,收缩力度减小,收缩期与扩张期趋于一致。
第三,由波峰划分的波长数列,改革开放前后没有变化,从已发生的10次波动看,其奇数波长与偶数波长之间的交替是连续的(见表二)。这反映了推动中国经济高涨的内在因素和机制没有变化。而由波谷划分的波长数列却存在明显的变化。以1981年为界,81年以前,由波谷划分的波长数列,均由两个奇数波长和两个偶数波长构成。而81年以后,则表现为两个奇数波长与一个偶数波长构成。这说明,改革开放以后,尤其在1981年之后,城市经济、国有企业的改革对形成中国经济低谷的内在要素和机制产生了作用,减轻了它们对经济波动的影响。但同时也看到了,这种作用并没有使原有的交替变化的规律发生根本的变化。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中国经济波动,尤其是中国经济的短期波动,在过去40多年的时间里,存在着波动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表现为以奇数波长和偶数波长交替出现的波动过程,或者说,不同波长的波动按照奇数波长和偶数波长交替出现的规律在波动。显然,这种波动规律与经济周期的规律有所不同。经济周期所反映的波动规律,从波峰到波谷,从波谷到波峰不是直上直下的,是循着如下过程进行的:高峰→收缩→低谷→扩张→高峰……。从高峰……高峰,或从低谷……低谷,称之为一个周期。当然,各个周期间隔的长短与波动幅度是有差别,但其周期过程的阶段性却是存在的。中国经济波动所表现的特征则是扩张与收缩之间的交替变动,这种变动按照奇数波长与偶数波长交替循环的规律在进行。我们把这种波动现象称之为经济的波动节奏。
三、关于中国经济波动节奏的思考
经济波动节奏是指经济波动在延续过程中,不同波长有规律地交替循环的现象,它反映了经济波动的“自然节律”。中国经济的短期波动中,其相邻的波长并不规则,但在波动过程中所表现的奇数—偶数波长交替循环的现象,就象似波动按照一定的节拍在进行。
中国经济波动节奏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稳定性;二是对称性。稳定性表现在,中国经济波动在40多年的时间内,无论波动形态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差异,引起波动的初始原因有什么区别,由奇数—偶数波长构成的波动节奏不发生变化,在经济波动的全过程中,总是循环反复出现。对称性表现在,由奇数波长和偶数波长所构成的波动节奏相互之间具有一致性和对应性。如,由波峰—波峰,波谷—波谷划分的波长,在其不同的波长数列中,前后具有一致性和对应性。中国经济波动节奏的稳定性和对称性,反映了中国经济的短期波动,实际存在着按照恒定的规则在运动。这种规律性可能来自于经济系统内在的稳定因素。
经济波动节奏与经济周期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的基本联系是,二是都是对经济波动规律性的反映,都是对国民经济宏观状态的描述。它们之间的区别则在于,经济周期是由经济总量的变化,以高涨—衰退—低谷—扩张四阶段的形式构成,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度量是要剔除无规则波动的。而经济波动的节奏与经济周期相比,主要反映经济的短期波动,从形式上看,仅由扩张与收缩之间的交替循环构成,它不排除无规则波动,所要揭示的规律是包含无规则波动的波动规律。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经济周期所反映的波动规律是经济波动节奏的一种特殊状态,而波动节奏则是最为基本的波动规律。
揭示经济波动节奏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于:(一)通过分析考察经济波动的节奏,可以从无规则的或者说不成周期性的波动中发现经济波动的规律性,为短期波动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二)有助于通过考察分析经济波动节奏的变化状况,来认识经济系统内部结构及其运行方式的变化状况。(三)经济波动的节奏所反映的经济波动规律可以用来分析判断经济波动的趋势。
四、关于中国经济波动节奏不变的原因思考
建国40多年来,我国经济经历了两个历史阶段,即计划经济阶段和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阶段。在这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国经济都发生了波动。从波动的具体情况看,经济波动有所变化(如前文实证分析所述),但没有实质性的变化。虽说波动幅度小了,但频率并没有减少(79年以前,大约每10年平均发生二次波动,79-92年,已发生了三次),波动的基本节奏没有变,由奇数—偶数波长构成的波动节奏依然存在。这些客观事实表明,引起中国经济波动,形成经济波动节奏的主要因素,在改革开放之后,仍然在发挥主导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相对稳定的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是社会经济结构的主要部分,它的变化必然引起经济结构的变化,而经济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经济波动具体形态。从统计资料看,我国的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28.4:48.6:23.0变化为1992年的24.2:48.1:27.7。也就是说,我国产业结构,在改革开放前后,有了一定的变化。这个变化明显反映在第一产业份额相对下降,第三产业的份额相对上升。但这个变化,也表明三次产业之间的相对比例变化不大,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的基本格局没有变化,见表3。
二次产业增加值循环波动与国民收入增长率的波动相合拍,尤其是二者波动的节奏相一致。而其它两个产业的波动与国民收入增长率的波动差异很大。从历史的角度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产业结构,一直存在着社会基础设施、农业和基础产业的投入和发展落后于加工工业,投资重心过大地倾向第二产业特别是加工工业,以致形成了重工业,加工工业优先发展的产业结构。而这种产业结构,在改革开放以后,并未得到根本的改变,产业结构保持着相对稳定。这种产业结构的相对稳定,是中国经济波动节奏没有改变原因之一。
(二)形异神似的宏观调控方式
宏观经济调控方式对中国经济波动有着很大的影响。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宏观调控体系的基本特点是以行政隶属关系为基础,以计划指标的逐级分解为手段,中央政府直接控制了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政府的经济决策通过这种体制直接作用社会经济活动。它的变化构成了中国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经济体制改革之后,中国的宏观调控方式逐渐发生变化,直接调控更多地让位于间接调控。尤其是1992年之后,中国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间接调控的作用增大。但是,从现实看,自改革开放以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宏观调控体系仍未健全,尤其是国有经济部门的改革,金融体制的改革,要素市场的建立等等还在起步阶段,离市场经济的要求还存在很大距离。因此,政府在运用市场调节手段时,仍然常常依赖于直接调控手段,从而使宏观调控方式带有较强的计划体制的痕迹。这种计划调控方式在现实经济活动较多地运用,是中国经济波动节奏未变的另一个原因。
(三)相似的微观机制
首先,国有经济领域,国有企业的基本体制(如预算软约束,政企不分等)尚未根本改变,而国有经济又主要集中在工业、交通运输、物资流通以及进出口贸易等国民经济重要部门,量大面宽。与之相比非国有经济基本分布在小型的消费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的服务业,据初步估计,“拨改贷”后,专业银行贷款总量的80%以上为国有经济部门占用。在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结构中,国有企业的效率,国有经济的扩张——收缩,仍然是经济增长与波动的主导力量。
第二,中国金融体制改革进展缓慢,中央银行职能化和五大专业银行商业化仍未取得实质性地进展,对资金市场、信贷市场的垄断地位未变,国有企业与专业银行间的债务约束仍旧不强,致使企业与专业银行借贷关系,只是国家对企业财政拨款的转化形式,银行对企业的借贷风险最终还是由国家承担。
第三,改革开放10多年来,中国市场经济的范围不断扩大,市场经济度已达37%(美国为55.6%;英国为50.4%;德国为50.6%;法国为47%;日本为46.6%),产品和劳务的价格已基本放开。但一些上游产品,如主要农产品,工业原材料,能源等产品的价格还是由国家定价,利率、汇率仍由国家管制,在已放开价格的产品中,国家干预还是存在。这是导致中国经济波动节奏未变的又一基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