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 上海 201799
摘要:目的 观察活动技术训练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70 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和对照组相同的常规护理方法加活动技术训练,比较两组病人护理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平均住院天数、下床活动时间及Harris髓关节评分标准评分。结果 观察组的Harri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 < 0.01);观察组病人下床活动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数据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1)。结论 观察组护理模式有助于改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促进康复。
关键词:活动技术训练;股骨粗隆间骨折;护理干预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最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多见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1]。股骨粗隆部骨折包括大粗隆骨折、小粗隆骨折、粗隆间骨折和粗隆下骨折。这类骨折较股骨颈骨折更为多见,且好发年龄平均约增大10岁[2,3]。股骨粗隆部是老年人骨量丢失最严重的部位之一,加之老年人因身体各器官功能衰退,多行动不方便,动作协调性差,极易跌倒摔伤,使得骨质疏松症引发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成为常见病之一,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2]。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生影响病人的日常生活,甚至危及病人生命,给家庭及社会造成重大压力。本研究将系统的术后活动技术训练(Movement Skills Training,MST)用于本院收治的7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病人,探讨该护理模式对患者术后康复进程及改善生活质量的影响。
1 .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3月-2017年3月我院骨科病区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70 例,依照就诊时间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MST组)和对照组(常规护理模式组)各35 例。试验组:男21 例,女14例;年龄26-65 岁,平均年龄(60.5±5.0)岁;Garden 分型为Ⅰ型5例,Ⅱ型15 例,Ⅲ型7 例,Ⅳ型8 例。对照组:男20例,女15 例;年龄24-65 岁,平均年龄(60.8±5.7)岁;Garden 分型为Ⅰ型6 例,Ⅱ型17 例,Ⅲ型6 例,Ⅳ型7例。经统计学检验,2 组患者在性别比例、年龄、骨折分型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 > 0.05),具有可比性。
1.2入选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术前经CT 检查确诊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住院病人。排除标准:多发性骨折、合并有严重心、脑、肾器官功能障碍者及有精神障碍史者。
1.3方法
两组病人均予骨科术后专科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术后活动技术指导及系统康复功能锻炼。
1.3.1 一般护理
术后密切关注病人的生命体征、患肢末梢血运、肿胀、皮温、颜色、切口渗血等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汇报。采用“疼痛评估量表”进行疼痛评估,根据分数采取“舒缓疗法-使用口服止痛药-使用肌内注射止痛药”的阶梯式处理模式。落实心理护理,使患者有计划、有步骤的配合康复训练。
1.3.2 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活动技术训练(MST)
1.3.2.1 早期活动技术训练(术后1周内)
术后第1天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双上肢扩胸运动,患肢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足趾的主动运动及踝泵运动训练,每天3次,每次10-20min。术后第2天行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屈伸被动运动,每天3次,每次20min。运动强度以患者无疼痛、有轻度疲乏感为宜。
1.3.2.2中期活动技术训练(术后1~2周)
指导患者进行屈髋、屈膝等主动运动。屈膝从最初的15°开始,逐渐>90°。指导患者进行直腿抬高运动,患肢抬高幅度<30°,每天3次,每次5 min,视病人情况逐渐增加。
1.3.4.3后期活动技术训练(术后2周后)
协助患者扶拐不负重下地行走,每天3次,每次下床10 min,以后逐渐增加行走次数和行走时间。术后1月、3月和6月定期随访,行x线检查了解患肢骨痂生成情况。
1.3.4.4 维持期活动技术训练(术后2~3月)
指导患者在安全范围内进行活动,如:从事日常家务劳动,穿脱衣裤及鞋袜,自行入厕,上下楼梯等。目标为逐步恢复到骨折前的水平。
1.3.5 评价方法及疗效评价标准
1.3.5.1 随访观察
两组患者共70例出院后,采用定期电话回访及定期门诊复查的方式,经为期6~36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21个月。
1.3.5.2 疗效标准
按Harris髓关节评分标准判断疗效:(1)优(90分以上)骨折局部无疼痛,行动无障碍,生活自理能力完全恢复至伤前水平;(2)良(80-90分)骨折局部偶有疼痛,需用手杖帮助行走,生活基本自理;(3)可(60-79分)骨折局部中度疼痛,生活不能自理,行动需人搀扶;(4)差(60分以下)骨折局部疼痛剧烈,生活不能自理,下床活动不能。
1.3.5.3并发症评价
观察术后有无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关节僵硬、肺部感染、褥疮等并发症。
1.3.6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MST组和对照组患者手术后疗效比较
MST组优良率为94%,而对照组为75%(表1)。
3. 讨论
3.1 系统的活动技术训练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重要性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类型以不稳定骨折多见,手法复位困难,复位后不稳定,畸形愈合等并发症多,股骨粗隆间骨折目前主张以手术固定治疗为主[4]。病人术后需卧床一段时间,易引发各种并发症。术后及时进行正确的康复训练有利于患肢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
3.2 系统的活动技术训练能促进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肢体功能恢复
系统的下肢肌肉训练和髋、膝、踝部功能锻炼是恢复功能的重要环节。本研究MST组与对照组患肢骨折愈合时间无显著性差异,但MST组患者经过积极有效的系统康复干预,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时间较对照组提前,疗效较对照组为优,并发症发生率降低。做到全身和局部情况兼顾,锻炼患者的同时应注意全身其他部位的活动,这样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促进早日康复[5,6]。
3.3系统的活动技术训练对临床护士康复护理具有指导作用
有研究指出患者约只有4% 的清醒时间是接受治疗的,而护士则是24小时都在病房中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是与患者互动最多的专业人员[7,8]。国内现有的康复师满足不了临床需求,患者的康复训练指导落到了护士身上。系统的活动技术训练有助于护士为患者提供全面的康复指导。
4.结论
系统的活动技术训练可有效预防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肢功能的恢复,对提高临床护士康复护理及促进患者整体康复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夏睿.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治疗进展[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11,8(2):36-38.
[2]Takada J,Iba K,Yamashita T. Diagnostic imaging of treatment in osteoporosis:serm. Clin Calcium,2011,21(7):1047-1055.
[3]Sadowaki C,Lubbeke A,Saudan M,et a1.Treatment of reverse oblique and transverse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 with use of an intramedullary nail or 95 degrees screwplate,a prospective,randomized study [J].J Bone Joint Surg(Am),2002,B4-A:372-381。
[4]葛向煜,王君俏,刘邦忠,秦薇. 老年髋部骨折病人术后抑郁水平追踪调查[J]. 护理研究.2009(01):8-13.
[5]王旭华,张经纬. 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危险因素分析与护理[J]. 现代实用医学. 2014(04):11-13.
[6]涂春兰,卓俐贤,彭文.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应用床上康复操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08,11:1.
[7]陈述祥.早期康复干预对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后疗效的影响[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09,8(3):4.
[8]李润玲.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后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12):1999-2000.
论文作者:陆春芳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4
标签:股骨论文; 术后论文; 患者论文; 并发症论文; 对照组论文; 技术论文; 病人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