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分散竞争到寡头垄断:中国工业市场结构调整的路径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寡头论文,结构调整论文,中国论文,分散论文,路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分散竞争:现阶段中国工业市场结构的基本形态
市场结构是指在某一产业市场中企业总体规模分布与生产集中的状况,一般用市场集中度 指标来衡量。日本著名产业组织专家植草益根据市场集中度CR8(注:CR8指产业内前8位企业的销售收入(或产值、利润)的合计占整个产业相应指标的比重。)值从大到小的顺序,将市 场结构划分为高寡占型(CR8≥70%)、一般寡占型(40%≤CR8<70%)、低集中竞争型(20%≤CR8 <40%)、分散竞争型(CR8<20%)四种市场结构形态(注:[日]植草益:《产业组织》竹摩1982年版,第16页。)。按照这一划分标准,根据国内有关专 家对我国37个工业行业的集中度计算,1993、1994、1995、1996、1998年我国分散竞争型行 业数占工业行业总数的比重分别为74%、72%、66%、71%、71%,低集中竞争型和分散竞争型 行业数占工业行业总数的比重分别为87%、85%、92%、92%、95%(注:1993、1994、1995年的数值根据戚聿东:《中国现代垄断经济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年,第129-130页的集中度数值计算;1996、1998年的数值是根据国家统计局、综合 司、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杂志社:《经济发展、体制转轨、对外开放与中国大型工 业企 业的成长》,《管理世界》1999年第5期第122页的集中度数值计算。)
。高寡占型的产业是石油 天然气开采业,接近于一般寡占型的产业是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和烟草加工业,这些都是存在 较高的行政性进入壁垒和巨额资金投入以及具有较高沉淀成本的产业。从总体上看,现阶段 我国工业行业呈现明显的分散竞争性市场结构形态。但从1993至1998年,分散竞争性行业所 占比重逐步减少,这说明我国工业集中度呈现出缓慢上升的趋势。
按照主流产业组织理论的观点,市场结构决定企业行为,并进而决定市场运行绩效。分散 竞争型市场结构对我国经济运行效率带来不利的影响。
首先,它扭曲了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导致市场无序现象频频发生。分散竞争往往表现为 企业的过度进入。企业过度进入会把市场上可能存在的用于产生和维持“信誉”的经济租金 降 为零,而缺乏足够的经济租金,企业将会倾向于追求短期生产目标,这样市场在资源配置方 面就会被“逆淘汰”所困扰,并可能产生市场的无序运行。而市场无序运行将导致市场信号 失真,需求与供给脱节,从而导致资源配置严重偏离帕累托最优状态。
其次,分散竞争难以实现规模经济。规模经济实现的一个基本前提是企业要保持一定的生 产批量,企业至少要达到最低经济规模(MES)水平。由于任何一个产业的市场容量都是有限 的,在分散竞争条件下,企业过度进入将使达到起始经济规模的企业比重下降,同时又直接 压缩了原有大企业的市场份额和产量,使那些未达到经济规模的企业成为市场的主要供给者 ,从而导致规模经济水平的下降。
再次,它是导致近年来企业恶性价格大战及其它不正当竞争行为的重要诱因。在分散竞争 的市场结构下,市场进入、退出不对称,表现为进入壁垒过低而退出壁垒过高,产业内存在 着大量生产能力过剩和库存积压严重的企业。为维持生存,企业之间只能竞相降价以削减库 存。而这种价格大战,尽管可以增加一部分消费者剩余,但却使厂商的价格降到产业平均成 本甚至边际成本之下,导致生产者剩余的大量减少。一旦生产者剩余减少的幅度超过消费者 剩余增加的幅度,则这种降价竞争将导致全社会福利的净损失。
最后,分散竞争是导致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在分散竞争条件下,企业 规模过小,导致企业从事研究开发的实力不足和规模效益较差。即使规模大的企业在竞争无 序的市场环境中,也时常面临着技术创新成果被模仿或剽窃的可能,从而使进行技术创新的 收益与成本之比降低,企业从事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
二、寡头垄断:中国工业市场结构调整的目标模式
现代产业组织理论把市场结构划分为四种基本形态,其中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仅是一种理 论上的抽象,缺乏必要的现实性。尽管现实中存在接近于垄断市场的自然垄断,但随着技术 进步和相关替代品的加入竞争,使这种市场的竞争性愈来愈强。垄断竞争市场的“垄断”主 要指一种产品与同一产业其他产品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别不同的性质,它与一般意义上的由生 产集中引起的经济垄断或市场垄断存在很大的差别。这种市场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其内在 地具有转化为寡占型市场结构的机制。原因是产品差别产生于人们需求偏好的变化,而随着 需求偏好变化节律的加快,促使企业通过创造更多方面的产品差别与非价格优势来满足消费 者的需求,并进而控制产品产量及价格,形成一定的市场垄断力量。这样,建立在产品差别 基础上的垄断竞争市场就有可能转化为非价格竞争占主导的寡占型市场。在寡占型市场上, 少数几个大企业之间易于采取策略性博弈行为,协调各自的行动,从而达到具有相对稳定性 的纳什均衡状态。同时,在寡头垄断市场上,较高的规模水平和沉淀成本,使企业退出市场 面临巨大的退出成本费用。再者,大企业显著的品牌效应和在广大消费者心目中形成的较高 的信任度和忠诚感,以及广泛而高效的经销网络和较多的技术专利支配权等优势,都使寡头 垄断市场成为一种具有现实性且呈现出稳态性的市场结构形态。
寡头垄断市场结构不但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稳定性,而且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率,表现在:
第一,资源配置效率。以往的垄断理论依据福利经济学原理,总是把包括寡头垄断在内的 垄断型市场结构与资源配置的低效率联系在一起,认为垄断将减少产品产量,提高产品价格 ,进而减少消费者剩余,从而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实际上,这种观点是基于新古典主义 的完全竞争假设推演出来的,而完全竞争又依附于一系列较严格的条件。事实上,以上条件 在现实中很难完全具备。因此,完全竞争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就缺乏现实可行性。相比之下 ,寡头垄断市场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率。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取决于市场的竞争性,但这种 竞争不是原子式企业之间的分散竞争,而应是建立主体实力相当基础上的寡占型企业之间的 竞争。前一种竞争主要是一种降价竞争,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市场运行的无序,从而降低资源 配置效率。而寡头垄断竞争是规模较大、实力相当企业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超越了单纯的 价值竞争的限制,而在技术创新、售后服务、广告促销、产品差别等多个方面进行竞争,因 而竞争强度大,形式多,竞争效率高。传统理论认为,寡头垄断市场由于易形成企业之间的 “合谋”而弱化竞争,实际上,这只是暂时的和表面的现象。由于合谋过程中机会主义行为 的存在,总有某些合谋企业暗中降价或削减产量,导致卡特尔的解体,并引发新一轮的竞争 。同时卡特尔的垄断行为历来受到政府反垄断法的规制和指控。因此,从一个较长的时间跨 度看,寡头垄断不但没有降低竞争水平和强度,恰恰提高了企业竞争的水平和强度。
第二,规模经济效率。规模经济是指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张而出现的生产成本的降低,或者 说成本相对于收益产生的弱增效应。它产生于现代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与寡占型市场结构相 对应的大批量生产运营体系。首先,在寡占型市场上,规模较大的企业内部才更有利于发展 专业化分工、协作,而分工与协作是规模经济产生的组织基础。其次,寡占型市场上的大企 业有利于采用大型、高效和专用设备,特别是在钢铁、石油、化工、汽车和机械等行业表现 得尤为突出,大多数发达国家的这些产业都是寡占型市场。再次,寡占型市场上的大企业所 采用的大批量生产方式有利于进行标准化和简单化操作,从而有利于增加产品产量,提高质 量,降低生产成本。最后,寡占型市场上的大企业一次性大批量购进原材料、零部件等生产 要素,有利于节约购销费用,大批量销售又有利于降低单位产品的促销费用。
第三,技术创新效率。以往的垄断理论认为,垄断减弱了大公司所面对的竞争压力和利润 压力,从而减弱了其技术创新的动机。这种观点尽管在抽象的理论意义上貌似合理,但却得 不到现实经验资料的支持。据统计,在当今各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几乎所有的重大 技术创新都源于垄断性大企业。从投入方面看,在经合组织(OECD)范围内,全部工业研究开 发的2/3左右是由那些雇员超过1万人的大公司完成的。美、英、德、日等国的研究开发总支 出的80%—90%是由那些雇员超过1000人的公司完成的,62%—90%是由那些雇员在5000人以上 的公司完成的。美国最大的100家垄断企业的研究和开发费用支出曾达到全部科研支出总额 的82%(注:付家骥:《技术创新》,企业管理出版社,第129页。)。寡占型市场结构促进技术创新的机理是:大公司的垄断地位使它们有更强的经济 实力开发新技术;大企业可以利用其垄断地位,防止新技术被其他企业迅速模仿,避免了“ 搭便车”情况的迅速发生。这样,居于垄断地位的大企业往往具有更强烈的技术创新动机和 积极性。正如创新主义学派代表人物熊彼特所指出的,垄断大企业最有利于促进技术变革, 是资本主义社会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力(注:Schumpeter,Joseph.1950.Capitalism,Socialism,and Democracy.3r ed.New York:Harp r and Row.45.)
。莫尔顿·卡曼和南赛·施瓦兹根据战后经济运行 态势进一步指出:决定技术创新的三大因素是竞争程度、企业规模和垄断势力。企业规模的 大小通过它与技术创新后所取得的市场份额的高相关度而决定着技术创新动力的强弱;垄断 势力则使企业能对市场有所控制,从而影响着技术创新的持久性(注:见罗志如等:《当代西方经济学说》,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582—583页。)。
第四,主导产业发育和产业结构升级效率。一个国家主导产业的发育成熟和产业结构的升 级,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条件。世界产业发展的历史表明,主导产业通过对其它产业的 支持、带动,发挥较强的关联效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刺激国民经济各部门与产业生产率的 持续增长。正如罗斯托所说:“现代经济成长的实质是(主导)部门的成长过程。”(注:罗斯托:《从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中译本,四川人民出版社,第135页。)而主导 部门或产业的迅速成长首先需要大量投资,且面临着比成熟产业大得多的市场风险,这就决 定了筹集资本和承受巨额风险的主体只能是大企业。根据对称原理,高风险必须以高收益率 作为回报,以静态效率标准为根据的完全竞争市场显然无法支撑以较高收益为前提的主导部 门发育的。高收益率只能在投资主体对市场运行具有较强控制时方可获得。这种控制的结果 ,一方面是高收益的获得;另一方面则造成了生产与资本的集中,形成寡占型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从分散竞争转向寡头垄断,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结构演进的基本趋势,是生产 力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必然要求。西方国家的市场结构也曾经历过这样一个转变过程。19世纪 60年代以后几十年的时间里,经过企业之间的竞争,特别是第一、二次企业并购浪潮的推动 ,这些国家的生产和资本趋于集中,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完成了市场结构从自由竞争到寡 头垄断的转变。此后,又经过几次大规模的企业兼并浪潮的推动,西方国家市场结构的寡占 程度进一步提高,企业规模愈来愈大,并在20世纪下半叶形成了许多从事跨国经营的大型或 特 大型企业集团,它们在各自的行业乃至在整个国家经济生活中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目 前,在美、日、欧等国,钢铁、汽车、炼铝、飞机制造、机械、香烟等重要行业几乎都是寡 占型市场结构。
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的历史条件下,跨入WTO的门槛,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形势是 相当严峻的。进入20世纪90年代,世界范围的竞争态势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伴随着经济全 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经济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竞争的焦点是企业实力和经营效率的竞争 ,取胜的关键是具有一批在国际市场上占有较大市场份额的“巨无霸”企业。近年来,发达 国家掀起了新一轮企业并购浪潮,其规模之大、涉及行业之广都为前几次企业并购浪潮所不 及。在这次企业并购浪潮的推动下,西方国家的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工业制造业4企业 集中度由1982年的37.7%上升到1992年的39.9%(注:Frederic L.Pryor.New Trends in US.Industrial Concentration.Review of Industri al Organization 18,2001.301.)
。二是寡头垄断由一国范围向全球范围扩张 ,多个行业全球范围内的寡头垄断格局初步形成。目前,全球10大化学公司、10大半导体公 司分别垄断了各自行业90%以上的国际市场;10大轮胎企业则一直占据着世界轮胎市场80%以 上的份额。在航空制造业,自麦道公司被波音兼并后,全世界只剩下波音公司和欧洲空中客 车工业公司;在汽车领域,美国两大汽车公司外加大众、戴勒姆——克莱斯勒、丰田等少数 厂商控制着全球90%以上的汽车生产和销售;在钢铁领域,10-12家大企业控制着世界钢产量 的2/3;在移动通讯领域,诺基亚、爱立信、摩托罗拉、松下、西门子和飞利浦手机占据了 国际市场绝大部分份额(注:王洛林、余永定(2001):《2000—2001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世界经济黄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238页。)
。面对入世后面临的严峻国际经济竞争态势,我国工业市场结构的 调整路径必须也只能是加快实现由分散竞争到寡头垄断的转变。
三、市场竞争和政府作用:中国寡占型市场结构实现的机制
发达国家寡头垄断市场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大致存在两种基本模式:一种是以英、美为代表 的通过企业自发竞争促进市场集中,进而形成寡占型市场结构的模式;另一种是以日、韩为 代表的主要通过政府产业政策的推动迅速实现企业规模扩张和市场集中,进而形成寡占型市 场结构的模式。实践证明,以上两种模式各有利弊。第一种模式充分发挥了市场机制在市场 结构转换中的作用,有利于培育企业的竞争实力和应对各种市场环境的能力,但通过这种方 式实现市场结构由分散型向寡占型的转换往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第二种模式尽管也是 建立在市场竞争的基础上,但政府力量在市场结构的转换中发挥十分突出的作用。政府作用 主要表现在政府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促进大型企业的快速生成和发展,迅速提高 市场集中程度,从而较快的促进寡占型市场结构的形成;但与此同时,通过这种方式成长起 来的大企业,往往过分依赖政府的扶持和保护,缺乏应对外部经济环境变化的能力。1997年 东南亚金融危机中韩国大公司的纷纷破产即是一个例证。
根据我国现有的体制条件和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实现市场结构由分散竞争到寡头垄断的 转换,必须以市场机制作用的充分发挥作为基础,通过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和优胜劣汰,实 现资源和要素向优势企业的转移,逐步实现市场集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电业市场集中 的经验有力的证明了市场机制在促进寡占型市场结构形成中的重要作用。这一行业在80年代 初期也曾处于小型企业众多、分散生产严重的状态,但经过十几年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企业之 间的兼并、重组,到90年代中后期,各行业产量便主要集中到几大名牌企业之中,如电冰箱 前四位企业(科龙、海尔、新飞、美菱)合计占全国总产量的61.6%,空调业前5位企业(海尔 、春兰、格力、美的、科龙)合计占全国总产量的50%,洗衣机前7位企业(小天鹅、海尔、荣 事达、威力、金松、金羚、小鸭)合计占全国总产量的71.4%(注:史清琪、赵清彻:《中国产业发展报告》(2000),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第170页。)。可以说,正是在激烈的市场 竞争推动下,这些产业才初步形成了寡头垄断市场结构。
但与此同时也应当看到,我国市场发育尚不成熟,市场机制的作用还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 ,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远未形成,这些都限制了资产的优化重组和要素的合理流动,制约着 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完全依靠市场的力量实现市场结构的转变,不但要 经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而且还将产生巨大的转换成本。考虑到这种情况,再加上我国已经 加入WTO的现实,国内企业面临着来自国外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的巨大竞争压力。在此情 况下,要加快实现市场结构由分散竞争型向寡头垄断型的转换。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 制的重要作用。为此,要进一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形成富有竞争活力的市场主体,这 是实现市场结构转换的微观基础;进一步发育市场,形成包括产权市场、资本市场和劳动力 市场等在内的完善的市场体系,这是实现市场结构转换的基本依托;以市场为手段,推动企 业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和跨所有制的兼并和资产重组,这是实现市场结构转换的强大杠 杆。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市场结构转换中的重要作用,具体包括:
第一,大力推动企业兼并重组。要采取联合、兼并、破产、控股、参股、收购、拍卖、嫁 接等多种形式,促进存量资产的合理流动,尤其是要彻底清除那些阻碍存量资产合理流动的 体制和非体制障碍,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在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的过程中对国有存量 资产进行重组,国家应明确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布局政策,并在政策上对国有企业 的退出加以引导,鼓励非国有企业对国有小企业的兼并与重组。
第二,按照规模经济的原则组织生产和建设,提高重点产业的生产集中度。在规模经济效 益显著的产业,要形成以少数几家大公司、大集团为竞争主体的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要使 大企业之间围绕市场、中小企业之间围绕大企业开展起有序的竞争。在规模经济效益不显著 的产业中,形成以中小企业为主,大中小企业共同发展的竞争格局。要加快投融资管理体 制改革,赋予大企业、大集团更大的投融资权利,对符合规模经济要求、有利于增强我国产 业竞争力的大项目给予重点的支持。
第三,通过综合配套改革,为大型企业集团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进一步推进政 府机构改革,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简化企业购并的审批程序,减少企业向集团化发展的行 政性障碍;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对比较重要产业的企业购并行为给予财税政策方面的支持; 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建立全国统一市场,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产重组。
标签:寡头垄断论文; 垄断竞争市场论文; 市场垄断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垄断优势理论论文; 规模经济论文; 生产效率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