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黄平县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 贵州黔东南 556100)
【摘要】目的:观察局部亚低温治疗32例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前者实施综合治疗,观察组则是在是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实施局部低温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临床有效率90.63%明显高于对照组临床有效率78.14%,并且治疗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显著差异,但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8.32±2.9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30.12±3.22)分,且P<0.05;结论:局部亚低温治疗急性脑出血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作进一步推广和运用。
【关键词】急性脑出血;局部亚低温;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741.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8-0050-02
当前,脑出血已经成为神经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传统临床上治疗脑出血主要采用手术治疗,可以成功将病死率减少至0%~22%。虽然采用手术的方式能够成功解决血肿对脑组织产生的压迫,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病情,但是由于脑出血的发病群体为老年群体,其往往在发病之前伴有各种潜在性疾病,因此患者的预后效果较差。而亚低温(32~35℃)已经成为公认有效的脑保护治疗方案,该治疗方法不仅可以降低颅内脑组织的温度,还具有并发症少的优点[1]。近年来,我贵州省黄平县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运用局部亚低温进行治疗,临床疗效显著,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资料来源于2013年1月~2015年12月贵州省黄平县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64例急性脑出血患者,所有患者经神经系统检查和头颅CT检查确诊为脑出血,并且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于1995年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会制定的关于急性脑出血的诊断标准。现采用简单随机化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32人。观察组:男患者17例、女患者15例,患者年龄跨度为51~74岁,平均年龄为(61.2±3.2)岁,出血部位:基底节区出血7例、小脑出血11例、丘脑出血8例、脑叶出血5例。对照组:男患者18例、女患者14例,患者年龄跨度为50~75岁,平均年龄为(62.4±3.6)岁,出血部位:基底节区出血8例、小脑出血10例、丘脑出血7例、脑叶出血7例。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作统计分析,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入院后主要给予综合治疗方案,主要包含:脱水降颅压、促进脑细胞带血以及预防并发症等,观察组患者则是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给予局部亚低温治疗。具体操作步骤为:运用亚低温治疗仪(型号:HGT-200Ⅳ型;生产商:珠海和佳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先将冰帽固定在患者的头部,将其温度设置为4~10℃,在该过程中,注意保护好患者的耳朵,以防冻伤,持续头部降温5~7d,待亚低温治疗结束后再采用自然复温,在治疗过程中注意监测患者心电图情况。
1.3 观察指标和疗效判定标准
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临床疗效。临床疗效主要参照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关于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以及临床疗效判定标准:(1)基本痊愈:治疗后,9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00%,残疾程度0级;(2)显著进步:治疗后,46%<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病残程度为1至3级;(3)进步:治疗后,18%<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5%;(4)无变化: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5)恶化: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临床有效率=基本痊愈率+显著进步率+进步率[2]。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全部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t检验。用SPSS数据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当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差异有显著性。对所得数据进行χ2检验,进行显著性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分析
采取治疗方法后,观察组临床有效率90.63%明显高于对照组临床有效率78.14%;且经统计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下表所示。
2.2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入院时,观察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39.25±2.85)分,对照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38.62±2.78)分,两组患者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经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所降低,但是观察组最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8.32±2.9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30.12±3.22)分,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脑出血已经成为床上常见的脑出血类型之一,严重威胁人们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危重症,病死率高达35%~52%,绝大部分脑出血是因为高血压诱发,因此在治疗的关键在于促进脑血吸收,减轻脑水肿症状。当患者发生脑出血后,其血肿会对周围的脑组织产生损伤,其主要机理为:受到机械压迫给脑组织带来直接损伤,血肿周围脑组织出现继发性损伤。临床上主要运用脱水剂治疗急性高血压脑出血,虽然该类药物可以降低患者在脑出血后脑水肿引起的颅高压,但是无法阻断机体脑水肿的形成。二十世纪90年代后,医学工作者逐渐发现亚低温方法具有改善脑出血患者症状的作用,因此该治疗方法被逐渐运用于急性脑出血治疗中,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在本文笔者运用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运用局部亚低温治疗32例急性脑出血患者,结果发现,临床疗效(90.63%)明显高于传统综合治疗的对照组临床疗效(78.14%),并且运用该治疗方式还有助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运用亚低温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作用机制主要包含:(1)局部亚低温有助于抑制代谢率,从而维持脑血流量;(2)发挥保护血脑屏障的功能,从而减轻患者脑水肿、降低颅内压;(3)抑制Ca+内流,从而阻断钙对神经元产生的毒副作用;(4)恢复细胞之间信号的传递,刺激再生即早基因的形成;(5)减少对脑细胞结构蛋白产生的破坏,促进其结构和功能的逐渐恢复;(6)抑制患者脑损伤后内源性有害因子的产生、释放以及摄入;(7)降低弥漫性轴损伤;(8)降低患者发生脑损伤炎性反应的概率。由此可见,运用局部亚低温治疗急性脑出血有助于降低颅内压,促进患者神经功能修复,促进肢体的恢复[3]。
综上所述,局部亚低温治疗急性脑出血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性高、疗效显著等优点,在积极给予患者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再配合局部亚低温治疗,能够促进患者出血损伤的神经功能恢复,不失为一种治疗急性脑出血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金秉祥.亚低温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 ),2013(8):8-10.
[2]曾宇,龙先瑜,黄晓松,等.早期局部亚低温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师杂志,2011,13(4):506-508.
[3]陈一平,陈良富.亚低温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观察[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0,27(3):221-221.
论文作者:袁开莉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18
标签:脑出血论文; 患者论文; 低温论文; 神经功能论文; 疗效论文; 局部论文; 对照组论文; 《心理医生》2016年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