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粹主义到列宁主义:俄罗斯知识分子思想的艰难跋涉_赫尔岑论文

从民粹主义到列宁主义:俄罗斯知识分子思想的艰难跋涉_赫尔岑论文

从民粹主义到列宁主义:俄国知识分子思想的艰难跋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俄国论文,列宁主义论文,知识分子论文,艰难论文,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整个19世纪至20世纪初是俄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在这个政治风云变 幻、思想狂飙突进的一百余年间,社会主义思想长久存续,不仅影响了几代俄国知识分 子,而且呼唤起一场场社会变革运动。曾经在思想上经历了民粹主义、马克思主义和自 由主义演变过程的俄国著名哲学家别尔嘉耶夫曾经说过:“19世纪的俄罗斯意识中,社 会课题占有优势地位。甚至可以说,19世纪俄罗斯思想的重要部分都染上了社会主义色 彩。”①从民粹主义到列宁主义,俄国先进知识分子经历了一个心灵的艰难跋涉过程。

一、民粹主义思想的历史遗产

别尔嘉耶夫认为:“民粹主义是俄罗斯的特殊现象。”②之所以称之为特殊现象,是 因为俄国拥有极具特殊意义的农村村社。“村社”即是俄国民粹主义者考察俄罗斯社会 进程的立足点。

“村社”(有时取其音译“米尔”,即Мир)产生于俄国由原始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的过程之中。最初,它一般是由地域相连,拥有一定血缘关系,并且拥有一定经济联系 的村落或居民点自然组合而成。村社是农民自我管理的形式,每年一次的村民大会是它 的最高权力和决策机构,决定土地的分配问题、税务问题以及公职人员的选举问题。在 土地关系上,村社实行的是土地公有制,定期在村社成员中分配使用。在生产方式上, 实行的是劳动组合与协作。在身份地位方面,实行地位平等、权利共享。在管理方式上 ,实行连环保甲制。进入封建社会之后,村社制度得到强化,村社成为国家机器上必不 可少的一个零件。

村社既是生产组织和社会组织,也是农民的精神共同体。“这种极其封闭的村社制度 ,不仅在经济方面对农民的行为方式产生较大影响,而且也为农民的精神世界造成深刻 的影响。”③村社的自我管理和村社成员的相互监督除了依靠国家法律和教会的有关规 定外,主要依靠的是长期以来形成的、由村社成员共同创造并世代相传的村社原则和道 德规范,农民称之为“真理”(истина)。

集体主义和平均主义是村社最重要的原则和道德规范之一。俄罗斯的先民在抗拒大自 然的恶劣生存压力、抗击外敌入侵的过程中,建立了集体主义和平均主义原则。它们既 是维持村社内部秩序的公认原则,也是村社成员共同遵守的良好美德。尽管后来阶级压 迫取代了平等互助,私有制取代了原始公有制,然而村社精神和原则却保存了下来。这 种集体主义和平均主义精神被赫尔岑等思想家视为“原始主义思想”,即“在俄国农民 的小木屋中,我们发现了建立在共同掌握土地和本能性的农业共产主义基础之上的经济 与行政的机构”④。

赫尔岑是俄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创始人。他所提出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不仅是基于对专 制制度和农奴制度批判的政治立场,而且同样是基于对俄国村社的性质和历史影响的角 度之上的。在1848年欧洲革命之前,赫尔岑在思想上曾倾向西欧派,但欧洲革命的爆发 以及各国政治局势的发展,使赫尔岑看到了“两个欧洲”——革命的欧洲与资产阶级反 动的欧洲。西欧资产阶级的表现使他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严重问题,在思想上转向斯 拉夫派,进而转向社会主义。在对西欧发展模式极度失望之后,他试图到俄罗斯历史和 文化中去寻找社会主义的答案。他找到了村社,找到了俄国农民的“天性”。赫尔岑在 1849年的《俄国》中得出结论:“我们称之为俄国社会主义的是这样一种社会主义:它 来源于土地和农民的生活,来源于每个农民实际有一份土地,来源于土地的再分配,来 源于村社占有制和村社管理——并且将同劳动者的组合一起去迎接社会主义所普遍追求 的和科学所承认的那种经济上的正义。”⑤赫尔岑认为,俄国人民,首先是俄国农民, 用自己全部的生活和历史为社会主义作好了准备,因为他们就生活方式来说早就是集体 主义者。俄国社会主义者实现社会主义可能比西欧实现社会主义还要快,因为西欧的村 社制度已经过早地瓦解了。俄国不必把西方所经历的全部道路“再重复走一遍”,也不 必再次踏入“罪恶的、鲜血铺就的”资本主义河流。⑥

在普列汉诺夫和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社会主义运动之前,俄国社会主义运动的主力是 民粹主义者。民粹派领袖及其拥护者继承了赫尔岑等人的“农民革命”理论。民粹派认 为:“1848年的失败如果说能证明什么的话,那就是只能证明一点,即这次尝试对于欧 洲是失败的,但并不能说明在我们这里,在俄国不可能建立其他的制度。难道欧洲的经 济条件和土地条件与我们的相同吗?难道他们有农民村社吗?他们可能存在农民村社吗? 难道他们的每一个农民和每一个公民能成为土地所有者吗?不!而我们则能。”⑦民粹派 信奉的是“行动的哲学”,他们更多的是试图把赫尔岑等人的思想落实到实践之中。从 19世纪70年代起,民粹派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到民间去”的运动,热情的知识分子深入 俄国各地农村,试图以通俗的语言鼓动农民革命。但是,民粹主义者的忘我牺牲精神和 革命苦难气概并没有唤起他们认为“天生就是社会主义者”的农民的响应,广大农民对 他们的宣传不理解,甚至视他们为国家的敌人。“70年代的民粹派的命运是悲剧性的, 因为他们不仅受到政府方面的迫害,而且人民本身也没有接受他们。”⑧民粹派“在实 践中不得不深信农夫具有共产主义本能的想法是幼稚的”⑨。

在“到民间去运动”失败后,一些知识分子慷慨激昂地走上了无政府主义和恐怖主义 的道路。倡导无政府主义的民粹派领袖巴枯宁强调:“为了人民得到政治解放,我们主 张首先彻底地摧毁国家,废除一切国家制度,包括它的一切宗教的、政治的、军事官僚 的和非军事官僚的、法律的、学术的、财政经济的设施。”⑩民粹派的乌托邦式的政治 理想、试图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极端个人英雄主义的斗争方式使他们更加脱离人民。 同时极大的人身风险、恐怖活动之后政府的愈加反动以及造成的巨大的社会动荡,也消 磨了他们的斗志。80年代后,民粹派在政治上最终转为保守以至反动。

二、探寻新路:布尔什维主义与列宁主义

赫尔岑、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的思想催生了俄国社会主义运动,影响了几 代俄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它不仅促成了民粹派运动,而且教会了俄国知识分子如何认识 俄国这个农民国家。“19世纪末,俄国的马克思主义奠基者试图建立一种与民粹主义和 革命恐怖主义相反的革命运动。一旦工业化终于迈出了试验性的第一步,有望打破俄国 停滞不前的外壳时,他们便转向产业工人。但是,尽管他们否定了19世纪的革命运动, 并嘲弄它的代表人物是反科学的、浪漫主义的和理想主义的,其实他们无法拒绝自己这 份如此独特的遗产。”(11)19世纪80年代民粹主义的“农民社会主义革命”理想的幻灭 ,震动了俄国先进知识分子,也使得俄国思想文化界一度陷入迷途的境地。俄罗斯向何 处去?是继续发动革命,还是与政权和解?俄国应该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是走社会主义道 路?在农民政治上极端保守的情况下,哪个阶级能够承担革命的使命?这一系列问题是摆 在俄国先进知识分子面前的重要问题,也是导致19世纪末俄国知识分子阶层再次进行政 治分野的关键问题。

以普列汉诺夫、查苏利奇、列宁等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属于革命知识分子阵营。他 们相继放弃民粹主义立场,转向马克思主义。称自己80年代前是“彻头彻尾的民粹派” (12)的普列汉诺夫(1856—1918年)于1880年流亡国外。他在精神极度苦闷、左右彷徨之 际,欣喜地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感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仿佛是一条引路线, 引导我们走出了矛盾迷宫,我们思想由于受到巴枯宁的影响,而在矛盾中挣扎。由于这 个理论的指引,使我们完全懂得了,为什么革命宣传在工人中比在农民中取得的效果要 大得多,马克思的理论给了我们一把利剑”。(13)在阅读《共产党宣言》之后,普列汉 诺夫宣布开始了自己“一生中的新时期”。他在《共产党宣言》俄译本的导言中写道: “《宣言》及其作者们的其他著作开辟了社会主义文献和经济文献史上的新时代——无 情地批判现时劳资关系以及与任何乌托邦不同的、科学地论证社会主义的时代。”(14) 他在另一文章中写道:“对于马克思主义文献的最密切的了解将向我们社会主义者们指 出,他们如果拒绝理解和掌握‘全世界无产者’的伟大导师的学说,就等于使自己失去 一个多么有力的武器。那时他们会相信,如果俄国的民粹派分子们和俄国的民意派分子 们,最后终于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话,我们的革命运动不仅不会受到丝毫损失,而且相 反地,会赢得很多东西。”(15)普列汉诺夫的巨大转变影响了他最亲密的战友阿克雪里 罗德、捷依奇、查苏利奇等人。政治上获得新生的普列汉诺夫、查苏利奇、阿克雪里罗 德、捷依奇等人于1883年在日内瓦成立了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组织——劳动解放社, 并且立即着手系统地向国内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列宁也是在1888年与民粹主义彻 底决裂,“饱经苦难才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惟一正确的革命理论”(16)。他们的理论 活动创立了19世纪末俄国思想文化界最具生命力的马克思主义流派。

19世纪80年代末,在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和已经加入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阵营的民粹派 之间展开了一场新的大论战。论战的焦点是俄国是否应该和是否已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无产阶级在未来的社会大革命中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普列汉诺夫在这场论战中充当 了主要角色。他批判了民粹派的错误观点,肯定地告诉他的论敌和俄国工人阶级,俄国 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之大幸事,因为伴随 着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必将诞生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两大政治力量——无产阶级和资 产阶级,它们必将在未来的俄国革命中发挥重要作用。1881年12月,普列汉诺夫在致民 粹派领袖拉甫罗夫的信中就写道:“正如您所知道的,我是持这样一种观点的,这已经 是定论。俄国‘已经走上自己发展的自然规律的道路’,而其余一切道路对我国来说都 是走不通的。”(17)普列汉诺夫认为:“我们完全不害怕资本主义的发展。我们坚决相 信资本主义越是有力地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矛盾越是大大地尖锐化,社会主义革 命的胜利就越会临近。”(18)“俄国马克思主义与一切形式的‘俄国社会主义’的区别 在于,它确信俄国不可能越过在俄国已经成为主要生产方式的资本主义。”(19)“俄国 的革命运动只有当它是工人的革命运动的时候才能获得胜利。我国是没有,而且也不可 能有别的出路的。”(20)这场大论战的结果是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了广大的 工人阶级。它明确地告诉一切关注俄国历史发展的人:俄国已经踏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道路,未来革命的主力军——俄国无产阶级正在集结之中。

普列汉诺夫以高深的理论修养和真诚的爱国主义精神赢得了他的战友以及他的敌人的 尊敬。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决议,“对俄国社会民主主义的奠 基人表示极其的尊敬”(21)。恩格斯也曾经称赞说:“我认为只有两个人理解和掌握了 马克思主义,这两个人是梅林和普列汉诺夫。”(22)1900年,普列汉诺夫翻译的《共产 党宣言》俄文第二版出版。他在序言中再次强调了“从原始公社土地所有制瓦解以来的 一切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的思想。他说:“凡是存在阶级的地方,阶级斗争就不 可避免。凡是有阶级斗争的地方,相互斗争着的任何一个阶级都必须而且自然地力求取 得对敌人的完全胜利和对敌人的彻底统治。”(23)从而再次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 级革命思想,再次强调了俄国工人阶级的历史性使命。这一阶段(直至1903年11月)是普 列汉诺夫革命生涯和思想发展最为辉煌的时期。他与列宁在《火星报》中并肩战斗,批 判自由主义民粹派、合法马克思主义者、经济派等派别,清除了俄国社会主义运动中的 错误思想。在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掌握会议进程的普列汉诺夫 在一切重大问题上都支持列宁,促成了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的建立。

与列宁相比,普列汉诺夫更热衷于理论研究和思想论战,并且长期在国外生活,这使 他的思想与俄国革命的实际脱节,到20世纪初就越来越跟不上革命形势的需要了。从19 03年12月起,普列汉诺夫在政治上开始与孟什维克“合流”,变成了“一个狂热的孟什 维克”(21),与以列宁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分道扬镳了。二月革命后,普列汉诺夫认 为俄国革命的任务已经完成,宣布支持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坚持把帝国主义战争进行到 底。他最终被自己热情呼唤出来的“革命魔鬼”所吓倒,以革命条件尚不成熟为由,反 对布尔什维克继续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他在1917年8月的公开演说中表示:“我们每个 人的责任不是去提出使我们分裂的东西,而是提出使我们团结的东西”,“无论是无产 阶级,也无论是资产阶级都应当bone fide(根据自愿)寻求一条经济和政治妥协的道路 ”(25)。他最终成为俄国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右翼——孟什维克的代言人,至死不理解并 坚决反对十月革命。

如果说普列汉诺夫的功绩主要表现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宣传和理论建设方面,并且完成 了他的历史使命的话,列宁则是继续了普列汉诺夫的理论工作,并且积极投身于革命实 践活动。1895年12月,列宁将彼得堡的马克思主义小组联合成“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 ”,成为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萌芽,也成为1898年成立的俄国第一个社会主义政党——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903年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 列宁坚持原则并采取灵活的策略,团结和联合了与会的大多数人,在社会民主工党中建 立了拥护马克思主义的“多数派”(布尔什维克)。从此,布尔什维主义就“作为一种政 治思潮,作为一个政党而存在了”(26)。列宁以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将布尔什维克锻练成 一支坚不可摧的核心力量,致力于发动俄国最广泛的阶层——工人、农民和士兵,积极 为社会主义革命做准备。二月革命后,列宁极为透彻地分析了俄国的政治局势,分析了 俄国历史的发展前途,指出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政策及其统治表明,这个阶级已经根本 丧失其进步性,资产阶级制度也已丧失它在俄国存在的意义,只有布尔什维克领导的无 产阶级才能拯救俄国。“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成为——而且按其阶级地位来说不能不成 为——彻底的民主主义者,坚决反对专制制度的战士,而不会作任何让步和妥协。只有 无产阶级,才能成为争取政治自由与民主制度的先进战士。”(27)列宁总结出的另一个 重要结论是只有社会主义革命才能推动俄国历史发展。他并没有像普列汉诺夫、苏汉诺 夫那样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的原理,而是认真地分析了国内和国际的形势,分析了俄国经 济发展的特点,分析了俄国各派政治力量的对比,“由此就应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 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28)。

列宁主义是对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思想传统的继承,是俄国历史传统及其具体国情与西 方文化——马克思主义结合的产物。“法国的雅各宾派,左翼黑格尔派和马克思,斯拉 夫派的两重唱者——赫尔岑和车尔尼雪夫斯基,涅恰耶夫和特卡乔夫组织的思想,民粹 派的宣传,而后是马克思主义者,普列汉诺夫等因素的影响在列宁一生中产生了明显的 作用。”(29)列宁一向把赫尔岑等革命民主主义者——民粹主义的思想家看成无产阶级 革命运动的先驱,承认民粹主义同社会民主主义、布尔什维主义之间存在着历史联系, 并且相信:“从19世纪80年代老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中,可以看到为取得这种宝贵的民主 主义内核一贯所作的努力。总有一天,历史学家会系统地研究这种努力,并且考察出这 种努力同20世纪头10年内被称为‘布尔什维主义’的那种思潮的联系。”(30)列宁继承 了斯拉夫派的爱国主义热情,也继承了西欧派的反叛主义精神。曾经是民粹主义信仰者 的经历不仅没有成为列宁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包袱,反倒促成列宁分析俄国的一个独特国 情,即俄国是一个农民国家,无产阶级革命如果解决不好农民问题,解决不好工人和农 民的联盟问题,那么任何革命者就要变成“孤鸿哀鸣”。农民的感受、农民的呼声成为 列宁考虑问题的最关键因素之一。

列宁作为一个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战略家,与书生气有余和唯理论的普列汉诺夫 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的灵活性和策略性。列宁始终强调: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 应该成为行动的指南。列宁并没有因经典作家的论断而坐等时机,而是积极地到马克思 主义理论中去寻找答案。他极其明了地分析了俄国的现实情况,分析了俄罗斯社会的各 种政治力量对比情况以及俄国的政治前途,果断地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俄国取得胜 利,并且成功地领导了这场革命。因此西方学者、法国历史学家、政治心理学家阿兰· 别扎松认为列宁堪称是“十月革命和占地球三分之一的国家新型政权的缔造者、组织者 和领导者”(31)。

俄国著名的革命家和理论家、曾经是列宁的战友、苏维埃政权领袖的季诺维也夫认为 :“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战争时代和在一个农民占多数的国家里直接开始的世界革命时 代的马克思主义。”(32)季诺维也夫的评价突出强调了列宁主义的实质和最重要的成分 ,即如何在一个经济文化非常落后的农民国家以非常规的跳跃形式建设新政权,如何以 “迂回”的方式,而非“直接”的方式建设社会主义。列宁主义也是勇于实践和大胆尝 试的代名词。十月革命前,布尔什维克党不放过任何革命时机,最终在极特殊的条件下 完成了一场极具世界意义的大革命。十月革命胜利后,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书本上的指导 落实到实践中是新政权面临的问题。列宁及布尔什维克仍然是信心百倍地勇于摸索和实 践,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被实践证明是错误时,列宁便果断宣布废止这个政策,改行新 经济政策。

列宁主义是俄国先进知识分子百余年来觉醒、探寻、思考、抗争的结晶,是思辩的马 克思主义、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它产生于俄国现代化陷入历史性困 境的20世纪初,为俄国现代化指出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

----------------------------------------

注释:

①②⑧别尔嘉那夫《俄罗斯思想》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99页,第102页,第113页 。

③普罗科菲耶娃《18世纪后半期到19世纪前半期俄国的农村村社》列宁格勒1981年版 第9页。

④⑥瓦洛京《俄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莫斯科1985年版第38页,第140页。

⑤马里宁《俄国空想社会主义简史》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185页。

⑦《俄国民粹派文选》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9页。

⑨《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1卷第242页。

⑩《俄国民粹派文选》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7页。

(11)刘易斯·科塞《理念人——一项社会学考察》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72—17 5页。

(12)(14)(21)(22)(25)约夫楚克、库尔巴托《普列汉诺夫传》三联书店1980年版第35 页,第74页,第77页,第190页,第156页,第396页。

(13)《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55页。

(15)(20)《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1卷北京三联书店1956年版第99页,第46页。

(16)《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9卷第6页。

(17)《普列汉诺夫遗著》第8卷莫斯科1937年版第210页。

(18)《普列汉诺夫机会主义文选》(上册)三联书店1964年版第172页。

(19)《普列汉诺夫全集》第24卷莫斯科1927年版第86页。

(23)《普列汉诺夫著作选集》第2卷第560页。

(24)《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2卷第295页。

(26)《列宁选集》中文第3版第4卷第134页。

(27)《列宁选集》中文第3版第1卷第147页。

(28)《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20卷第90—91页。

(29)(31)阿兰·别扎松《列宁主义的精神来源》莫斯科1998年版第199页,第189页。

(30)《列宁选集》中文第3版第2卷第301页。

(32)季诺维也夫《列宁主义》东方出版社1989年版第15页。

----------------------------------------

标签:;  ;  ;  ;  ;  ;  ;  ;  ;  ;  ;  ;  ;  ;  ;  ;  

从民粹主义到列宁主义:俄罗斯知识分子思想的艰难跋涉_赫尔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