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盘锦市兴隆台区新世纪小学 124000
摘 要: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全球信息化的飞速发展,网络游戏深刻影响着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和认知方式。所以教师们把网络游戏的一些元素引入到教育中,让学生在游戏的情境中学习,久而久之,教育游戏应运而生。游戏化学习方式不仅能达到良好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说明教育游戏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是有意义的。
关键词:教育游戏 小学数学 教学案例 快乐学习
对于懵懂无知的小学生而言,学习是一个相对枯燥的过程。因此,老师应该学会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以一种玩游戏的方式传授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收获知识。
一、教育游戏的特点
教育游戏采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应用电子多媒体教学。在游戏中加入数学知识的讲解,使课堂学习的氛围更加轻松,让孩子们对学习产生兴趣,具有很好的教育性。通过接触游戏,可以开阔视野,拓展小学生的知识。
二、教育游戏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1.游戏是数学内容获得的有效方法之一。因为游戏为不同年龄层次的人提供了这样的机会——通过具体的经验去为今后所必须学习的内容作准备。例如折纸的游戏,一张正方形的纸进行折叠后,留在正方形的纸张上的折痕揭示出大量几何性质:相似、轴对称、心对称、全等、相似形、比例等等。
2.教育游戏有利于数学思维的培养。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游戏能在数学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和谐的气氛。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胜、好强。他们渴望学到新的知识,但他们年纪比较小,注意力不稳定,感兴趣的就愿意去做,不感兴趣的就心不在焉。而游戏正可以顺应儿童的这一特点。如:一年级的“分类”这一课知识,老师可以充分利用书上的插图,设置“给小动物找家、文具回家、汽车开进停车场、水果放进果盘中”等游戏,引导启发学生把同一类物品归在一起,使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初步理解分类的含义,学会分类的方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游戏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如:在“空间与图形”这一课的教学时,可开展“图形捉迷藏”的游戏,使学生动手摸图形,动脑想图形特征,动口说图形名称来巩固对图形的认识,既轻松愉快地学会了新知识,又促进了大脑思维。
(3)教育游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儿童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容易被一些新奇的刺激所吸引,在一般情况下,低年级学生只能连续集中15分钟左右。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组织学生通过灵活多变的游戏来学习数学知识,他们就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把注意力长时间稳定在学习对象上。
3.教育游戏可以培养正确的数学态度。游戏还可以培养学生养成寻找和创造不同的思路、方法的良好学习习惯。如学生在玩积木游戏时,可能会尝试着用不同的组合方法来观察并尝试着把一块积木放在另一块的上面,摆多少块可以不倒下来。他们边玩边对自己的设想进行判断,充分发挥了主动性和创造性。
4.游戏可以使学习生活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应该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把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与社会生活结合在一起。这样的游戏教学能使学生从所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来学习数学知识,学得轻松又愉快。
三、教育游戏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1.数学教学中游戏设计的原则。
(1)思想性,激励性。游戏必须寓教于教学之中,以正确的思想激发学生的竞争精神。如游戏“攀登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在“高耸入云”的山峰两侧贴上题卡,选两组学生当“登山队员”分别从两侧向顶峰挺进。其他学生当裁判员,哪组答对一题就插上一面红旗,表示前进了若干米,先到达顶峰的一组就可以夺得山顶的优胜旗。全体学生愉快地在游戏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2)多样性,情趣性。游戏新颖,富有情趣,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地学、愉快地学。将教育游戏一一展现在学生们面前时,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组织纪律性。
(3)直观性,形象性。直观形象的数学游戏可以在学生的“具体形象的思维”与“抽象概念的数学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法则等知识。
(4)针对性,启发性。运用的游戏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有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2.游戏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创设游戏情境。游戏情境的创设,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游戏情境中,激发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2)注重角色扮演的魅力。游戏教学法只有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场景中,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游戏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
参考文献
徐真 刘维龙 学习动机视角下的教育游戏设计策略研究[J].软件导刊,2015,(4),178-180。
论文作者:徐丹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10月第25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9
标签:游戏论文; 学生论文; 知识论文; 数学论文; 图形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兴趣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10月第25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