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流通业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医药论文,对策论文,现状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国医药流通业现状及主要问题
1.医药流通业销售额增加,利润额下降。2003年医药商业销售增幅虽创历史新高,但全国18个省市总体呈亏损状态,亏损额达4.4亿元,行业利润率仅为0.74%,费用率高达8.75%。从企业层面来看,468家重点企业中,共有127家亏损,亏损面为26.13%,亏损额达3.36亿元。2004年,中国医药流通业平均利润也只有0.76%。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统计,2004年,我国3152家医药商业企业中,年销售额5000万元及以上的重点企业仅500余家,而亏损企业数高达1482家。医药流通业利润空间进一步下降,降费增效任务依旧突出。
2.并购、重组加速进行,市场集中度已有所提高。2004年,医药行业的并购、重组呈现出抢占市场优势资源的特点,2004年年初的国药控股有限公司控股深圳一致药业,中国医药工业有限公司入主云药集团,华源入主北京医药集团,其原因都是大集团、大企业已不满足于作为区域霸主的地位,而是想占有更大市场份额。从统计数据来看,目前医药流通业的集中度越来越高。医药流通排名前十家的企业占全国医药市场的比重已从2000年的18.76%上升到2003年的 26.14%,2004年达到30%。与此同时,随着医药企业规模的扩大,其所占市场份额也越来越大。2003年,年销售额超过50亿元的企业有 6家,超过20亿元的有17家,我国医药批发企业已由“十五”初期的1.6万家精简重组至2004年底的7445家,在个别区域商业垄断趋势已较明显。
3.物流费用居高不下,专业人才缺口大。近年来,医药流通业的毛利一直在下降,现在批发行业毛利有12.6%,而费用却占到12.5%;我国的平均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比重达10%以上,而美国医药批发商的该项指标仅为2.6%;我国医药商业纯利润率仅有0.72%,而全美医药批发商利润率为1.55%。相比之下,物流费用居高不下已成为我国医药商业的桎梏。
目前,国内商业的费用率偏高,零售费用率占销售额的20%左右,批发在7%~8%,原因除了中间环节过多导致销售费用较高外,物流的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也是主要因素。物流费用已占批发销售额的4%左右,销售费用和物流费用在大多数情况下未分开核算,建立配送中心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举措,有利于资源整合和规模经营,并使质量的监控更加有力。
医药商业企业在连锁规模化扩张的过程中,面临着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数量不足的问题。据有关方面的数据统计,目前我国执业药师奇缺,尚不能满足目前零售药店需求的一半,有些连锁药店甚至只在总店配有执业药师,且零售药店执业药师的配备缺乏统一规范。此外,在医药商业企业连锁化经营过程中,其急需的物流管理人才和有药学专业背景的管理人才更是微乎其微。此外,中国医药商业企业在连锁规模化扩张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不同企业文化背景、不同经营机制和体制、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员的碰撞和磨合。这使得高效率地对人力资本进行重新配置和优化组合,成为中国医药连锁企业成功经营的关键所在。
4.医药分销业完全放开,代理利润受到威胁。医药分销业务的放开,是我国加入WTO的承诺之一。2004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药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规定了新开办药品批发企业的准入标准;国家商务部也发布了《外商投资商业领域管理办法》,允许外商投资建立药品经营企业。这两个规章的发布,标志着长期以来按照行政区划设置药品批发企业的格局被彻底打破,标志着医药流通业对国内外投资者敞开了大门。2003年,经中国商务部批准,第一家中外合资的药品分销公司——永裕新兴药品公司正式开始组建。永裕新兴与国内经营进口产品的几大医药公司的竞争缘于进口产品代理权的争夺。裕利方面拥有很多跨国公司产品在亚太地区的代理权,但在中国内地,这些产品早已拥有固定的代理商,并且这些代理商早已与相应的跨国公司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是因为国内企业拥有网络、客户关系等方面地利、人和,在竞争中仍占有一定优势。而2004年,全球排名第二的研发、生产型制药企业——葛兰素史克,竟然成为第一个作为外商独资的企业在中国获得药品经营许可证。葛兰素史克进入中国多年,目前已经在处方药、非处方药领域树立了自己的品牌,特别是在肝炎等治疗药物领域处于垄断地位,葛兰素史克在拿到药品经营许可证之后,药品代理由其自己来做,国内药品经营企业将只是为其配送药品,丧失了代理利润。
5.医药零售市场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但竞争明显加剧。 2003年,医药零售市场保持了旺盛的发展势头,销售规模达400亿元,其增幅稳定在15%左右。随着医疗保险制度、药品分类管理制度、跨地区连锁经营管理办法的逐步实施,为更好地适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及开放药品分销服务领域的需要,许多企业积极投身到医药零售业中,连锁药店成为医药流通业发展得最为迅速的一种业态。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连锁药店分会统计,2003年,全国药品零售连锁销售前100强企业的销售总额为 194.22亿元,其中前10位的企业销售合计为69.57亿元,占销售百强企业的35.82%。2004年医药连锁企业增加到1624家,门店数达6.3万多家,约占我国药品零售市场份额的60%,成为药品零售市场的主要经营方式。
6.药品招标采购亟待规范。 2004年以来,全国绝大多数省、市、县级医疗机构轮番进行了招标采购活动。据反映,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后,消费者没有享受到招标降价后的实惠,药价仍然居高不下,医药商业企业利润被压到最低点,同时还要承受不合理的经济负担,亏损和濒临亏损的企业增多;工业企业赚不到利润,甚至有的品种出现了“药品一中标就死”的怪现象,使国家税收大量损失,卫生部和国家发改委出台的相关政策规定,医疗机构临床用药支出的80%以上要纳入招标范围。但某些医院的临床用药量不确定。对此,医院的解释是:集中招标每年一次,周期太长,为确保医院用药和病人需求,应该多给自己留点余量。此外,在招标过程中,生产厂家和医药公司联手以低价投标,挤掉其他投标品种,但中标后却以种种理由不予供货,造成医院缺药;或将中标规格停产,改产其他规格,如果医院需要该品种,只能以市场价格购进。一些药厂和商家通过改变药品的剂型或规格后,成为“独家产品”,从而在招标竞争中由于对手少而获得中标机会;还有一些药厂同时以两种不同规格的产品委托不同的商业单位投标,常用规格定价很低,即使中标也不销售,而另一种特殊规格则依靠高价中标夺得市场。
二、中国医药流通业发展对策
1.继续大力推进医药流通业的并购、重组。批发与零售的规模化、集约化是大势所趋,在美国三大批发商销售额已占90%以上,而我国现存一万多批发商,数目太多。目前只有五家最大经销商的销售总额超过50亿元。全国还没有超过100亿的医药商业企业,规模效应仍无从谈起。整个行业亟需优化产业结构,实施企业间的并购、联合,按照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实行产权主体多元化。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已经将现代物流建设、连锁经营、电子商务作为国家技术改造项目的支持重点。国家将扶持建立5-10个面向国内外市场年流通销售额达到50亿元左右的特大型医药流通企业集团;建立40个左右面向国内市场或国内区域性市场、年流通销售额达到20亿元左右的大型医药流通企业集团。对连锁经营企业,发改委、食品药品监管局等政府有关部门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大力支持医药零售企业实现连锁化的规模经营,鼓励药品零售企业进行集中。这些计划和政策的出台,无疑为医药物流的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
2.创立医药商业品牌,走特色经营之路。在国外,建立自己独立的商业销售品牌,拥有自己的商标、包装、服务等方面的形象标识,已成为企业参与竞争的一个重要模式。在我国仅有几个“老字号”,近年出现的连锁药店也仅仅处在探索阶段。我国的传统医药商业没有自己的注册商标,企业名称大多是地名+医药公司(站),谈不上什么品牌识别。事实上,我国的国有医药商业有良好的销售网络、较高的信誉和商誉,充分利用这些无形资产,发展自己的品牌,应该是大有可为。目前已有一些医药商业或医药生产企业在尝试以商业品牌为核心的医药连锁经营,为连锁药店设立的统购配送中心将有利于产生规模效应和组合效益,从而降低费用和价格。商业品牌的良好信誉,也有助于提高品牌忠诚度,促进药品销售。
3.完善总代理、总经销制,推进药品电子商务模式。21世纪的医药发展重点将是生物工程、基因工程、天然药物和老年人用药,医药商业根据自己的经营专长,选择合适的品种,做到真正的总代理、总经销,与厂方风险利益同担,结成真正的合作联盟,这不失为一条可行的商业出路。一方面,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控制市场;另一方面,可保证药品市场“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利润。目前,通过总代理进入我国的国外药品有七八十种,总代理药品的效益往往是惊人的。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商业运作模式已在世界范围内推行。我国未来药品电子商务,不仅包括医药信息的共享和电子结算,还将包括合法的医药生产企业与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及医院的网上交易,包括合法的医药流通企业与流通企业及医院的网上交易,包括零售药店对消费者的网上销售等多层交易活动。目前我国的药品电子商务仅仅作为试点在探索性地开展。在发展过程中,条件好的企业可在内部实行电子化管理的基础上,从内到外、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逐步达到信息流、物流、现金流的高效统一,积极参与、推进中国药品电子商务工程,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4.发展现代医药物流模式,降低物流费用,在医药商业中,仓储管理、运输、配送、流通加工等业务组成了物流服务。而现代物流强调的是对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对系统进行重新规划,对服务层次进行大幅度的提升。物流信息化并不是对原有物流系统的全盘否定,而是对其进行升华,使之趋向高效和合理,使物流的时间和空间得到拓展。现代网络通讯技术的运用能为医药物流质量的本质性提升提供一个新的平台。信息的传递在医药物流流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使用条形码(BC)、电子扫描(ES)、电子数据交换(EDI)等技术能使信息流动快速准确。物流信息网络加强了用户与供货方、供货方与供货方之间的信息联系,它在为生产企业提供产品及客户服务需求信息的同时,也为医药商业企业及时地反馈了市场动态,以达到改进产品质量,提高服务水平,适应市场需求的目的。在医药商业企业内部的信息化中,仓储中心的信息化和流程重组是重中之重。提高了理货、盘点、流通加工等过程的效率,也就是提高了整个流程的效率,这会大大降低物流费用。而采用先进的仓储管理系统(WMS)将大大提高原物流系统的技术性和先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