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自贸区对我国广西农业及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以龙眼、荔枝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盟论文,广西论文,为例论文,荔枝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推进和“早期收获计划”的实施,区域内贸易不断扩大,从2002年的38.11亿美元增长到了2007年的110.38亿美元,区域社会总体福利明显改善。但是由于区域贸易自由化导致的贸易增长和产业结构变迁对于不同产业的影响不同,过快的开放和过大幅度的降税会对一些贫困农户和弱势群体的生产、就业、收入造成一定的冲击,这些弱势群体在贸易自由化过程中通过提高农业收入改善自身福利的余地变得越来越小。深入研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快速推进对我国农业和农民收入的不利影响,一方面能够为进一步完善自贸区、助力政府采取更加直接的措施帮助在自由化中生存状况恶化的农户提供实证依据,另一方面也能够为我国在快速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中提供经验和借鉴。
从本质上说,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自由贸易区就是局部范围的贸易自由化。贸易自由化会不会影响一国就业和居民收入?从早期的国际贸易理论到近期的赫克歇尔—俄林定理和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都对此问题做过研究,结论也不一而同。伴随着我国不断加快和不同层次国家及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进程,国内文献分别从国家角度、不同部门、不同产业、不同品种等对自由贸易区造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对农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侧重于分析我国和东盟各国农产品的竞争优势上。孙林和李岳云(2003年)、吕玲丽(2004)、孙林和赵慧娥(2004年)等研究发现,就中国和东盟的比较而言,存在相互竞争的农产品是少数,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是以互补性为主,且中国在农业上的比较优势不及东盟的主要国家(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和越南),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对东盟国家农产品出口的增长。二是主要侧重于自贸区的发展对我国农业的影响研究。金泽虎(2004)、丁敏(2005)、孙俊平(2005)在分析了2003年到2005年我国与东盟各国热带水果贸易状况及自贸区协议后发现,自贸区的建立使得东盟地区的热带水果进入到我国的数量大幅增加而且呈持续增长之势,认为这种状况对华南地区众多果农造成了一定冲击。但同时也扩大了我国热带水果消费市场、消费者得到了实惠。此外,杨军、仇焕广、黄季焜(2007)利用GTAP模型预测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我国区域经济和农业的影响。从现有研究看,虽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是目前研究对自贸区建立后对农业的影响跟踪不够,此外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影响我国农业的机制和实地调研不足,从而降低了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基于此,笔者利用关税理论,结合实地调研,从特定产业和特定地区出发分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农业的影响。
从自贸区推进以来各产业的表现看,由于东盟国家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以生产和出口热带和亚热带农产品为主,其和我国华南省份具有相近的自然条件,但热作条件又明显优于我国,因此我国热带水果产业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和冲击。其中,龙眼、荔枝产业由于其生产的集中性和难以储存、运输性受到的影响更为明显。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热作地区,是龙眼、荔枝的主要产地,又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门户,在贸易开放背景下受到的冲击较大。基于此,笔者以广西龙眼、荔枝为例分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相关产业和相关人群带来的影响和冲击。
二、自由贸易区关税效应分析
自由贸易区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经济体之间通过签订自由贸易协定(Free Trade Agreement,也缩写为FTA),相互取消关税和数量限制,实现区域内商品自由流通而达成的经济一体化组织。其最大特征在于,只在成员国之间降低或取消关税、减少或消除贸易障碍和扩大市场开放。自由贸易区最大的效应在于关税削减对不同主体国和不同社会群体的影响不同。关税的经济效应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研究。如“局部均衡”方法、“一般均衡”方法和“可计算一般均衡”方法等。“局部均衡”方法对研究一种商品的关税经济效应或两种有关联的商品的关税经济效应是很有效的。笔者主要采用“局部均衡”方法对关税的经济效应进行分析。
考虑到笔者关注的研究对象龙眼、荔枝90%以上的产量都在中国和东盟国家,而且由于其运输和保鲜的技术难题一直没有克服,贸易量很少,基本上消费区域和生产区域重合,另外也为了更直观和方便地分析关税经济效应,笔者将减少考虑因素,假设龙眼、荔枝仅在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进行贸易,别国基本没有生产和贸易。
(一)没有对外贸易时的国内供求均衡和国内供求方损益
为研究在对外贸易条件下的国内供求均衡与关税效应,需要从没有对外贸易的国内供求开始逐步进行分析。
在没有对外贸易时,商品的国内市场价格是根据商品的国内供求均衡条件决定的。所谓供求均衡是指在某一价格下,供给方(此时供给方仅为国内生产供给)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数量与需求方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相等的一种稳定的状态。在均衡点上,价格称为均衡价格,供求相等的数量称为均衡数量。如图1为无进口时的均衡,图中各记号含义如下:纵坐标0P为价格坐标,横坐标0Q为数量坐标,从左上向右下倾斜的斜线D为需求曲线,从右上向左下倾斜的斜线S为国内生产供给曲线,点为国内龙眼、荔枝供求均衡点。为龙眼、荔枝的均衡价格,为国内龙眼、荔枝的均衡数量。其中,国内生产者剩余为图中所示的直角三角形A,国内消费者剩余为直角三角形B。
图1 无进口时国内供求方利益图
(二)有对外贸易但无关税时的国内供求均衡及国内供求方损益
在有对外贸易时,上述原理并没有改变,但国内供给不单是国内生产供给,而是由国内生产供给和进口供给两方面组成。这两方面的条件并不相同,进口供给的价格是由国际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在一般情况下,它不受进口国国内需求量变化影响。相反的,当国际供给条件优于国内供给条件时,国内市场价格受进口供给价格的影响,以进口价格为国内市场价格。在有进口时的国内供求均衡图中,进口供给表现为一条水平线。在国际贸易理论中,这种情况称之为“小国效应”。为了能够更直观地反映小国进口效应,图2以夸张和直观的方法进行了表示。 (由于所分析的龙眼、荔枝属于鲜活产品中的鲜活产品,供给的少量增加就能明显地影响价格,比较符合国际贸易中的“小国效应”)。
当国际供求均衡价格低于无进口时的国内供求均衡价格时,国内均衡价格服从于进口供给价格。如图2所示,水平线I为进口供给曲线,国内供求均衡点移动至,国内供给由国内生产供给和进口供给两部分组成。为国内生产供给量,-为进口供给量。其均衡价格由下降到,国内生产供给愿意提供的数量从下降到,国内生产的发展受到限制(这里不分析国际供求均衡价格高于国内供求均衡价格的情况)。进口后国内供求方利益也发生了变化。从图2中可以看出,有对外贸易且无关税时,国内消费者剩余为大直角三角形(2+3+4+5),比无进口时增加了梯形面积2和三角形面积(3+4)。而国内生产者剩余减少,进口后国内生产者剩余减少梯形面积2,只剩下三角形1。损益抵消后,社会总剩余等于1+2+3+4+5,比无进口时增加了三角形面积3+4。从局部均衡分析可知,对外贸易能够使社会总福利增加,但会降低国内价格,打压国内生产,降低国内生产者利益。
(三)征收关税时的国内供求均衡及国内供求方损益
如果对进口商品征收关税,如图3所示,图中水平线I+T为关税后进口供给曲线,国内市场价格为进口商品的关税后价格(I+T),它高于进口价格I。与图2相比较,均衡点向左上方移动至, 国内市场价格从向上移至。国内需求量减少,-,为国内需求减少量;国内生产供给量增加,-为国内生产供给增加量;进口供给量减少,(-)-(-)为进口供给减少量。这说明关税的征收至少将影响国内三方面的利益:国内生产者的利益、消费者的利益和进口商的利益。
由于关税的征收,政府增加了收入,即关税收入。在图3中,政府的关税收入等于面积4。国内消费者剩余为大直角三角形(7+6),比有进口没有关税时减少了梯形面积(2+3+4+5)。国内生产者剩余比有进口没有关税时增加梯形面积2,变为(1+2)。损益抵消后,征收进口关税使得社会总福利减少(3+5)。这也是自由贸易主义反对关税保护的一个重要依据。
总结起来,如果关税从无到有或从低到高,就会使国内生产供给增加,国内需求减少,进口供给受到这两个方向的挤压而减少;同时会使国内消费者剩余减少,国内生产者剩余增加,政府关税收入增加,社会总福利减少;如果关税从有到无或从高到低,就会使国内生产供给减少,国内需求增加,国内消费者剩余增加,国内生产者剩余减少,政府关税收入减少,社会总福利增加。此外,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还会对国内技术水平较低的加工企业形成冲击,抢占国内加工企业的市场空间。
以上仅从关税理论上分析了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国内产业及相关利益主体的影响机制,以下以龙眼、荔枝为例,从实际案例出发分析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特定产业和相关利益主体的影响。
三、自贸区的推进对广西龙眼、荔枝形成了较大冲击
我国是龙眼、荔枝的原产地。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其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①。广西是我国重要的龙眼、荔枝产区。2005年,广西龙眼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全国的42.87%和34.27%,荔枝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全国的38.18%和23.15%,分别居全国第二位。龙眼、荔枝是广西水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主产区县尤其是一些边远落后地区,如崇左市的大新县、钦州市的灵山县② 等,农民收入的50%左右来源于龙眼、荔枝及其制品的开发。龙眼、荔枝产业已经成为这些地区脱贫致富、劳动力就业和维持家庭生活的重要途径。但是随着自贸区的推进,关税骤降,进口大幅增加,广西龙眼、荔枝产业发展陷入困境。
(一)龙眼、荔枝及其产品关税骤降
根据我国与东盟各国签署的《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和“早期收获”计划,龙眼、荔枝及其制品都包含在“早期收获”产品范围内。根据协议,对东盟老六国(泰国、菲律宾除外)龙眼的关税从2004年的12%削减为2005年的0%;龙眼干、肉从2004年的20%削减为2006年的0%;鲜荔枝的关税从2004年30%削减为2006年的0%;荔枝干的关税从2004年的25%削减为2006年的0%,菲律宾从2006年起执行,一次性削减为0%。其他四个国家享受了更多的过渡期。根据中泰两国政府的协议,中泰两国自2003年10月1日起提前实现两国间蔬菜和水果的零关税。
(二)进口快速增加
相比东盟国家的泰国、越南等,我国的热作资源明显处于劣势,生产龙眼、荔枝的成本较高。在贸易开放的刺激下,我国从东盟国家进口的龙眼及其制品、荔枝及其制品大幅增加。其中,鲜龙眼进口数量从2001年的7.57万吨增加到2006年的16.85万吨,增加了122.68%;龙眼干及肉从2001年的3.27万吨增加到2006年的5.89万吨,增加了80.37%;鲜荔枝从2001年的0.72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0.84万吨,增加了15.92%。以2006年的数据分析,将进口的龙眼干和肉折合成鲜果③,总进口量为37.46万吨,占当年广西龙眼产量的97.05%。这些仅仅是通过海关统计的数据。广西边境线较长,很多地方长期活跃着边境贸易,由于管理困难,边境贸易数据难以掌握,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国从东盟国家进口的龙眼、荔枝及其制品的实际数据远大于海关统计数据。
(三)价格大幅下跌
泰国、越南等东盟国家热作条件好于我国,龙眼、荔枝上市时间较长。广西荔枝收获季节晚于泰国和越南半个月左右,泰国还有反季节栽培。广西龙眼收获季节为8月上旬至8月下旬,上市时间只有一个月,而泰国为7月中旬至10月上旬,越南则全年均可收获。我国进口龙眼、荔枝主要是国内生产较少的时期,而这一时期刚好是产品的高利润时期,进口产品不仅抢占了国内的高利润市场,还大大压缩了国内产品的盈利空间,促使国内产品价格向进口产品价格看齐。调查表明,广西龙眼农户平均销售价从1998年的10.5元/公斤跌到2006年的2.4元/公斤,下降了77.14%;荔枝农户平均销售价从1998年的10元/公斤跌到2006年的2.6元/公斤,下降了74%。2004年,一些荔枝产地销售价仅为1.6-1.8元/公斤,有的甚至更低,很多农户都不愿采摘任凭果实烂在树上。
(四)种植面积下降
随着价格的下降,龙眼、荔枝的种植面积也出现了下降。广西龙眼种植面积从1998年的354.9万亩下降到2006年的250.1万亩,减少了29.53%;荔枝种植面积从1999年的351万亩下降到2006年的326.3万亩,减少了7.04%(根据典型调查,龙眼、荔枝种植面积的下降远远超过了统计数据所显示的幅度)。一些主产区已经出现了较明显的砍树现象。据调查,广西崇左市扶绥县龙眼种植面积从2000年的9.8万亩减少到了2006年的1万亩左右。
(五)干果加工业萎缩
龙眼、荔枝极不耐储存,在市场流通体系不发达的情况下供给稍微增加就会形成鲜果销售压力,而干果耐储藏、易运输,市场空间大,可以很好地调节市场供求。因此干果加工业对维持鲜果市场平衡、保护农民收入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根据在广西南宁市金泰加工企业进行的调查,如果该企业在龙眼荔枝上市期两天不收原料,市场上龙眼、荔枝的价格就会下降1毛钱。加工业稳定原料价格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由于越南、泰国龙眼、荔枝及其制品成本低,加工品替代现象严重。根据在广西“龙眼之乡”崇左市大新县的调查,2004年下半年,从硕龙口岸进口的龙眼干价格只有6.3元/公斤,比当地产品价格低47.5%;进口鲜龙眼价格只有1.6元/公斤,比当地低46.7%。如此低价严重冲击了国内干果加工业。据广西果农反映,以前每到龙眼上市旺季,都会有大批福建、浙江一带的客商到当地收购鲜果加工。受进口干果的冲击,多年来当地加工的客商已基本退出。失去干果加工业的支撑后,广西龙眼、荔枝价格连续几年在低谷徘徊,产业地位严重下降。
四、龙眼、荔枝产业萎缩对当地农民收入和农业发展的影响
龙眼、荔枝曾经是广西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就业的主要来源,当地曾经有“家是万元户,不如有一亩龙眼荔枝树”之说。2005年,广西荔枝、龙眼种植面积39.45万公顷,产量71.65万吨,约110万户以上农民从事荔枝龙眼生产。随着龙眼、荔枝产业地位的下降,农民收入、就业、当地农业发展等都受到了很大影响。
(一)农民收入下降
龙眼、荔枝市场价格下降、产业萎缩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果农收入下降。收入减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民出售龙眼、荔枝的直接收入减少。2002-2006年,广西龙眼亩均毛收入由622.43元下降为504.93元,下降了18.88%;荔枝亩均毛收入由566.01元下降为404.95元,下降了28.46%。考虑到生产资料价格快速上涨和通货膨胀的因素,农户实际收入下降的更多。在调查的120户农户中,近几年只有17.0%的农户家庭收入增加,35.2%的农户家庭收入基本不变,47.7%的农户家庭收入减少。在回答家庭收入减少的原因中,78.4%的农户认为家庭收入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龙眼、荔枝收入减少。二是产业衰退导致的就业机会减少带来的收入减少。在龙眼、荔枝发展旺盛时期,生产的发展带动了加工业、包装业、运输业和服务行业等一系列二、三产业的发展,如广西钦州市灵山县每年需要2万多人参与荔枝收购和调运工作,创造了一大批就业机会。但是随着东盟国家大量廉价果品的进入,广西当地加工业的就业能力已经大大降低,加工商贩迅速减少,农民的就业机会丧失,收入下降。
面对曾经是主要收入来源的龙眼、荔枝收入的减少,不同的农户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措施。对于那些经济基础较好,头脑较为灵活,市场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农户,其迅速调整了种植业结构。对于那些在发展龙眼、荔枝前期投入过大,由于资金、外部环境等各方面制约很难调整种植结构、又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农户,大都选择弃管果园出外打工。而那些经济条件较差、文化程度较低、思想较为保守的农户,只能被动接受水果价格下降带来的收入减少的事实。因为这部分人出外能够寻找到打工的机会较少,又无力调整种植结构,只能继续种植龙眼、荔枝。可以看出,在社会经济结构变化迅速的社会中,受影响最大的往往是那些文化程度较低、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缺乏相应技能适应环境变化的农户,而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推进过程中,受影响最大的就是这一部分人群。
(二)农业生产基础削弱
在龙眼、荔枝主产区,水果收入下降不仅导致大部分农户家庭收入下降,而且削弱了农业生产基础。
一是劳动力结构发生重要变化。在所调查的广西崇左市大新县、扶绥县和钦州市灵山县的五个村屯发现,在前些年龙眼、荔枝效益较好的时期,由于龙眼、荔枝所需投入的人工较多,家中主要劳动力均在家专门从事龙眼、荔枝种植,外出打工的较少,而现在由于龙眼、荔枝效益下降,很多农户出外打工。在所调查的五个村屯中外出打工的人口占到总人口的21.46%。而且转移出去的都是年轻的、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在120名留村受访者中,45-50岁的劳动力占50.7%,50岁以上的占到35.5%,30岁以下的劳动力仅为13.8%。其中67.42%的劳动力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仅占1%。显然,目前农业就业结构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老龄化、低素质已经成为农村劳动力的两大特征。
二是保持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难度加大。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削弱了农业发展的基础。虽然一些农村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去有利于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农民增收,但是由于转移出去的大部分都是青壮年,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和粗放经营等问题,影响了当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三是科学技术推广难度加大。随着近几年年轻的和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转移出农业生产,科学技术的推广难度加大。在广西水果办了解到,近年来为了促进水果产业发展,全市水果部门引进了一大批新技术,如荔枝果实套袋技术、龙眼疏花疏果技术等,这些技术对于增加水果产量、提高水果品质有非常明显的作用。但是由于大部分高素质青壮年劳动力流失,这些成熟的技术也很难推广。
四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组织起来更加困难。由于广西地处丘陵地带,农作物取得高产对农业基础设施要求很高。以前都是村民组织起来共同搞基础设施建设。但是这几年,出外打工的农民越来越多,很多农民都是一年回来一次或者好几年回来一次,并且对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没有什么积极性,更不愿出钱出力。这些问题导致当地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组织起来更加困难。
五是有害生物入侵的风险加大。随着贸易双方环境的改善,贸易规模快速增大,来自东盟有害生物的入侵风险也随之增大。一些来自越南、泰国的进口水果,在输入广西市场前没有经过必要的检疫和处理,带活虫、带植物枝叶的情况严重。在从贸易进口或旅客携带入境的泰国水果中,截获过番石榴实蝇、桔小实蝇、辣椒实蝇、金锦香实蝇等我国二类检疫性有害生物。一旦这些有害生物侵入,将会对当地环境和农业生产造成极大的危害。
(三)加工业萎缩
广西是我国传统的龙眼、荔枝加工基地,拥有很多水果加工企业,这些加工企业对于平衡鲜果市场供求,增加当地农民就业和收入具有重要作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以后,从周边国家特别是越南进入广西的桂圆干和桂圆肉每年就达5000吨以上,而且价格低于广西的生产成本,对广西当地的水果加工业冲击很大。目前广西许多小生产厂家和小作坊已不再从事荔枝、龙眼加工,散布在主产区农户中的小作坊也几乎全部消失,龙眼、荔枝加工业出现明显萎缩。加工业的萎缩最终传递到生产上游,从两个方面影响农民收入:一是加工量减少,加工企业调控鲜果市场的能力下降,鲜果市场价格下跌,农民收入减少;二是给农民提供的就业机会减少。由于龙眼、荔枝加工都是季节性作业,在鲜果采收、收购、包装、运输、加工过程中需要大批劳动力,以往当地农民都能通过参与鲜果加工获得一定的收入。但现在随着龙眼、荔枝加工业的萎缩,这种就业机会也丧失了。
以上这些现象尽管并不完全是由于自由贸易区的推进引起的,龙眼、荔枝产业前些年的快速发展以及市场流通体系的落后也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但毫无疑问的是自由贸易区的推进确实起到了相当大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五、结论、启示与建议
对广西龙眼、荔枝产业的调查分析表明,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推进促进了双方贸易结构的优化,给国内消费者提供了更丰富更廉价的产品,但是却对国内一些产业、地区的发展和相关人群造成了不利影响,这些产业、人群和地区在自贸区的冲击下发展陷入困境。目前我国正在加快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借鉴已有自由贸易区的经验教训对于在发展自由贸易区过程中更好的保护农业、农民等弱势产业和弱势群体,发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作用方面至关重要。
(一)充分认识自由贸易区的局限性和负面影响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以及北美自由贸易区等的实践充分证明,自由贸易区只是一个国家在某个时期实现经济和贸易快速增长的工具,自由贸易区不仅会带来贸易增长、区域内福利扩大,而且会带来就业问题、产业及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弱势群体收入下降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很多社会问题,因此需要予以高度重视。尤其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其国内生产发展速度较快,很大程度上掩盖了自由贸易区推进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忽视了对国内产业的保护和支持。一旦国内发展减速,自由贸易区对整个社会的负面作用显现,届时调整国内政策将会面临更大的困难和难度。因此,在推进自由贸易区的过程中,必须清楚和了解自由贸易区的局限性和负面影响,不可能指望自由贸易区解决各种经济发展问题。
(二)自由贸易区谈判中要尽量争取对农业全方位的保护措施
由于自由贸易区一般都是在地缘上较近的国家之间达成的(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也出现了很多超越地缘关系的自由贸易区),这些临近国家很多具有气候趋同、资源趋同的特征,因此一旦达成自由贸易区,容易对一些竞争力较弱参与方的相同或相似产品形成冲击,从而影响以此产品为生的农户收入和生活。而且在自由贸易区推进过程中对产业的冲击往往具有长期性、激烈性、一定程度上的难以事前充分预见性,所以在农业开放的过程中,不但要采取事前措施进行产业保护,还应保留使用事后措施进行补救、保护的权力。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实践来看,不仅在南北之间建立的自由贸易区会对较弱竞争力的国家和产业造成冲击和不利影响,在南南之间建立的自由贸易区也会对一些产业造成冲击和影响。因此,今后无论在南北之间还是在南南之间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过程中都要加强对双方资源、产业竞争力等的研究,加强对农业全方位的保护,积极采取合理措施,避免造成冲击。
(三)在自由贸易区谈判中要特别加强对弱势群体所依赖的产业的保护和关注
从我国龙眼、荔枝产业的遭遇看,尽管相比棉花、粮食等大宗农产品,龙眼、荔枝对整个国家来说其重要性远远不如大宗农产品,但是这些产业对于特定地区的农户来说是其现金收入和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一旦受到冲击,这些农民的收入和生活将受到较大影响。因此未来我国在自由贸易区谈判中不仅要关注大宗产品产业,更要关注和保护那些弱势群体赖以生存的产品产业。
(四)加强国内农业政策的调整
适时对国内农业政策进行调整能够充分发挥自由贸易区功效,减少或者消除其对农业、农民收入和农村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包括对国内结构调整采取政策性扶持政策、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对小规模农户的生产投资、加强对广大农民的教育培训,增强其从事非农产业的就业能力等。通过这些国内政策措施弥补小农户在贸易开放中的利益损失,降低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其造成的冲击。
注释:
① 龙眼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60%,荔枝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80%。
② 大新县和灵山县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750元和3320元,低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
③ 根据调查,一般8斤龙眼能够加工1斤龙眼肉,3.5斤龙眼能够加工1斤龙眼干。但是由于在海关统计中没有将龙眼干和龙眼肉区分,在折算时只能完全按照进口龙眼干计算,因此计算数据小于实际进口数据。
标签:自由贸易区论文; 农业论文; 进口税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供求关系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供求理论论文; 市场均衡论文; 三农论文; 东南亚国家联盟论文; 桂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