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院校体育专业体操本科课程教学内容与考核方法改革的调查研究_体操论文

对全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体操课程教学内容及考核办法改革的调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内容论文,调查研究论文,体操论文,专业本科论文,考核办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909(2002)02-0037-04

1 前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中提出了“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健康第一”就是必须把学生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因此,体育与健康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及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为了实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这一共同的目标,首先,将课程名称从以传授各种运动技术及提高生理学意义上身体素质为主要教学任务的“体育”,改变为“体育与健康”。“体育与健康”课程进一步强调通过体育手段使学生达到一个身心健康的状态。为此,必须重新修订以培养体育师资为主要目标的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并制定新的“课程标准”。而体操课程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开设有着悠久的历史。为了使其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及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需要,我们在对全国体育院系体操课程教学改革有关问题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南京体院学院体操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进一步研究该课程教学任务、教材内容、课时比例及考核方法,并提出建设性。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问卷调查法

就体操普修课程教材内容及课时比例、考核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制成问卷表,向全国30所体育院校及师范院校体育系发放问卷,回收问卷28份,回收率为93.3%。

2.2 实验法

以南京体院体育教育专业98、99级本科208名学生为实验对象,采用98年修订的南京体院体操普修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实验。

2.3 专家访谈法

通过面访及电话访问,咨询并收集体操课程改革的设想及具体方法。

2.4 文献资料法

收集有关学校体育教育改革方面的文件、文章及部分院校教学计划、体操教学大纲等。

3 结果与分析

3.1 各体育院系均在进行切实可行的体操课程的教学改革

3.1.1 整体缩减体操课程教学时数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各校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进行了多次的修订(最多修订次数为5次,平均修订次数为3.18次)。随着教学计划的修订,体操课程教学时数逐次减少。特别是1995年以来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规定,加强基础理论课教学,适当缩减技术课比例。体操课程的教学时数也随之进行了较大幅度的削减。根据调查统计的数据看,各校教改前体操课程的平均课时为235.26学时(最高达312学时),目前各校体操课程的平均课时仅为108.58学时,减少了53.85%(见表1)。从各校体操教学大纲看教学时数差异较大,教改前课时最多达320学时,历时四个学期,最少的仅144学时,历时二个学期;而目前使用的体操教学大纲最多仍保留190学时(三个学期),最小的仅有72学时(一个学期),差距甚大。总体看缩短课程周期,减少教学时数是发展的总趋势。

表1 教改前后体操课程学时对比表

最高课时数

最低课时数

平均课时数

教改前大纲   312

   144

235.26

现行大纲

  190

   72

 

 108.58

3.1.2 进一步完善体操课程教学任务

从调查资料看,各校均将传授体操基础知识、基本技术、技能及身体锻炼的方法;培养体操基本教学能力及组织群众性体操比赛的能力,作为体操教学的基本任务(见表2),最终达到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体操教学工作的目的。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开展,部分学校已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组织开展社区健身活动的能力。这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以培养体育师资为主要目标的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同样应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因此,必须将掌握利用体操场地、器材及手段,发展力量、柔韧、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提高健康水平作为体操教学的主要任务。这就要求我们体操教学工作者进一步认真研究教材内容,钻研教法手段,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实用性体操练习的方法,达到锻炼身体、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更好地使学校体育从竞技体育向强身健体的“体育与健康”课题过渡。

表2 体操教学主要任务一览表

 主 要 任 务赞同学校数量百分比

承担中学体育课及课外活动体操

 28 100

教材内容的教学任务

掌握并能介绍有关体操基础知识 28   100

及身体锻炼方法

组织群众性体操比赛及体操等级

 24

85.71

比赛的能力

承担校体操队的训练工作

16

57.14

承担业余体校运动队的训练工作

 5

17.86

具有组织、指导开展社区健身活

 4

14.29

3.2 调整教学内容及课时比例,使体操课程向实用型、小型化发展

3.2.1 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加强基础性教学,重视能力培养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具体说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思想品德、文化修养、身心健康及劳动技能等全方位素质为目标,注重个性发展及能力培养。因此,各校体操教学改革首先从教学内容着手,一改过去以体操技术动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模式,为以教授体操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现行教学模式。而基本体操作为体操的重要内容,是体操教学的基础部分,基本体操的运用能力则是一名体育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从调查可知各体育院校体操课程均将基本体操作为主要教材内容,加以重视(见表3)。通过基本体操内容的教学,使学生具备最基本的组织能力和口令运用能力,培养正确的身体姿态,提高协调性。为学习其他各种技术打好基础。体操课程的另一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组织能力、讲解示范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基本教学能力,而准备部分实习则为培养该能力的主要手段被各校所重视,并成为体操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见表3)。

备注:

1.按各校重要程度排列顺序进行记分,具体方法为1-10名得分分别为10、9、8、7、6、5、4、3、2、1分。

2.部分学校已将形体练习和团体操单独开课,故未按正常重要程度排序。

3.2.2 根据社会需要,强化形体练习、健美操、团体操等实用型教学内容,使体操课程向小型化、系列化发展

根据社会的需求,突出基础性、实用型教学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因此,各校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增加了部分实用性强,锻炼效果好的教学内容,如有利于形成良好身体形态及培养正确身体姿势的形体练习课;有利于提高身体素质及技能水平,又便于操作的健美操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组织教学能力的团体操课及体育舞蹈等。部分学校并将这部分内容从原体操课程中分离出来,加以深化和扩展,使其各自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开设。一方面缩短体操课程教学周期,同时又有助于教学任务的确定及课程目标的制定。虽然以上课程各校大多数以选修课形式开设,且教学时数、课程要求、教材内容各不相同(见表4),有待进一步研究,但对学生了解健身知识、掌握一些锻炼的手段及方法、培养创新精神,树立终身体育意识有着积极的意义。

表4 实用型课程开设情况统计表

 课程名称形体练习

 团体操

 健美操

开设学校数量(所)  11

 12 15

课程性质选修课、普修课 选修课 选修课、普修课

最高学时数

 32

 

36 72

最低学时数  18

 

10 18

3.2.3 降低体操技术动作难度,减少教学时数,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原体操教学大纲是以竞技体操技术为主要教学内容,配以体操理论、基本体操等内容教学。体操技术要求达到或接近体操等级三级运动员水平。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体操教学以教育部颁发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纲要及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为依据,本着从实际出发,考虑到体操技术动作难度及危险性大、对场地器材条件及练习者身体素质要求较高,相反,练习密度小,锻炼效果不显著等不利于普通学校广泛开展因素,修订了体操教学大纲,降低了原有的技术动作难度(68.4%的学校认为考核动作因低于三级规定动作,31.6%的学校认为可接近三级动作),并调整了教学时数。以南京体育学院为例95体操教学大纲体操技术动作教学时数为111.5学时,占208总学时的53.61%,教改后的98教学大纲降至48学时,占190总学时的25.27%。另从调查资料看,各学校体操技术教学的平均学时为53学时,其中北京体育大学仅为27.6学时,占128总学时的21.56%。

此外,在体操动作技术教学中应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正确、灵活地运用区别对待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有一定的机动灵活性。首先制定出课程各部分内容的基本考核标准,同时列出一定的内容作为加分因素或高一等级考核标准。如:北京体育大学采用加分的方法,弥补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的问题。南京体院学院一改原有的统一教学,统一考核的方法为分级教学,分级考核的方法。即将体操技术动作分为A、B、C三个等级,A级为过关级,人人必须较好地完成,并考试合格,否则体操不于结业;B、C级为提高级(C级为三级运动员等级规定动作),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练习并考核。

3.3 考核内容及考核办法有待进一步完善

3.3.1 考核内容及比例改革不力

课程考核内容的确定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了课程的培养方向和教学任务,因此,必须符合教学改革的大方向。从调查资料看部分学校体操考核并未完全跟上教学改革的步伐。体操考核内容虽基本包括体操理论、体操技术、基本技能、平时(包括身体素质)四个方面。但各部分的具体内容、比例及要求各校有一定的差距,有相当一部分学校仍停留在以体操技术考核为主要考核内容的阶段,并没有特出学生能力的培养。从表5发现有10所学校技术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以上,占学校总数的45.45%,其中技术比例最高占总成绩的70%。相反,基本技能的培养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有一所学校未将基本技能列入考核内容,这与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改革精神相违背,应引起高度重视。

表5 各校体操考核内容所占比例统计表

15%及以下 20%-25% 30%-35% 40%-45% 50%-55% 60%及以上

体操理论

1

412 

4

体操技术

 1110 

 5

 5

基本技能

118 2

素质及平时 143

南京体育学院体操课程现行大纲采用的考核内容及比例为体操理论、体操技术、基本技能(包括基本体操)及平时成绩分别占总成绩的30%、25%、40%和5%。此大纲在适当减低技术考试比例的同时,重点加强了基本技能的考核,其考核主要内容包括:口令指挥能力、操的领做示范能力、准备部分综合教学能力、体操技术教材的教法运用能力及团体操的创编和排练能力等方面内容。通过多种能力的考核,强化了基本技能的培养;同时,身体素质内容的考核作为技术考试的过关考试(不计成绩,但必须通过,否则不于参加技术考核),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为顺利地完成技术动作教学打好基础,以弥补技术动作教学时数减少的不足。通过两轮的实践,效果较好,基本符合以基础性教学为主,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教改方向。

 3.3.2 考核方法尚需修订并完善

在确定考核内容之后,主要需考虑采用的考核形式、制定考核标准和确定考核方法,从调查内容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见表6):其中理论考试基本均采用闭卷笔试的方法;技术考试则有阶段考试和课程结业考试二种形式,并以考评小组考核为主;基本技能及身体素质以任课教师评分及随堂考试为多,配合阶段性考试。

表6 部分体育院系体操课程考核办法实施情况统计

考核内容

 考核形式

 考核标准

 考核方法

体操理论

 阶段考试

任课教师评分

 口试

 结业考试 小组流水作业评分 闭卷笔试

 标准试卷评分

体操技术

 随堂考试

教研室讨论并

任课教师评分

 阶段考试

统一技术规格

考评小组评分

 结业考试

及考核标准

基本技能

 随堂考试 教研室讨论研究统一考 任课教师评分

 阶段考试核标准 考评小组评分

 结业考试

身体素质

 随堂考试

 统一规格

 任课教师考核

 阶段考试

质量、数量

 考评小组考核

从调查了解情况看,目前各校基本采用固定时间、固定内容、固定方法的考试形式,这种传统的考核方法较简便易行,但未能很好地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易造成考试不及格现象,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据教改精神并结合本院体操教学改革的实际。

4 结论与建议

1).各体育院系体操课程改革仍停留在调整教学内容及比例等方面,对课程的考核方法缺乏切实有效的改革措施。

2).强化实用性、基础性教学,使体操课程向小型化、系列化发展是课程改革的方向,有利于实行学分制。

3).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及综合能力培养符合现代化教学的要求,体操课程改革应重点在教学手段和考核方法上下功夫。

4).体操课程增加实用性体操练习的教学内容,如:介绍利用体操器械进行各种身体练习的方法及采用体操练习手段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5).为弥补课堂教学时数的不足及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可采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课堂教学是以讲授知识、技术原理、传授教学方法等为主要任务的教学课,课外则以兴趣小组或俱乐部形式,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主要任务,校外则以培养实际工作能力为主要目标。

收稿日期:2002-01-11

标签:;  ;  ;  

我国体育院校体育专业体操本科课程教学内容与考核方法改革的调查研究_体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