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几个深层次理论问题——访我国著名经济学家王珏教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深层次论文,经济学家论文,经济体制改革论文,当前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0 —6249(2000)04-0005-04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有企业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世纪之交,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进入关键时期,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面临着一系列认识上的问题,需要在理论上加以解决。由此,本刊记者就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几个深层次理论问题采访了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会长、中共中央党校王珏教授。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实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必须解决三个理论问题。
记者:在迈向新世纪、迎接新挑战的世纪之交,您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著名经济学家,请您谈谈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面临着哪些深层次的理论问题?
王珏:我国二十年改革的巨大成就是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社会主义走上了通往繁荣的发展道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就是实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改革实践表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主要面临三个方面问题。一是对国有经济的认识问题,也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地位、作用问题。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问题。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问题。这三个问题既是理论问题,解决起来又是实践问题。对这三个问题的解决就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过程。
●在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既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最高形式,也是在大小行业、所有领域无处不在的一般形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是一种特殊经济形式,只在特殊领域存在和发展。
记者: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问题是国有企业改革问题,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坚持有进有退,不过认识并不统一,看来分歧主要在于对国有经济的认识问题。请您谈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在四中全会之前您曾经提出“国退民进”,这是否符合中央的精神?
王珏:对国有经济的认识问题,必须改变传统的认识。传统理论认为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最高形式,于是,国家所有制成为社会主义的目标模式。在这种理论的影响下,很多人把国有经济与社会主义划等号,国有经济成为社会主义基础。根据邓小平理论和我国实践来看,这种传统理论是不正确的。要改变这种传统理论对国有经济的认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只能是一种特殊的形式。国有经济的功能是保证社会安全与稳定,只能在这个条件下发挥作用。要实现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效结合,国有经济只能发挥特殊作用,在特殊领域存在和发展,一般领域就不应该发展,应该从一般领域退出来。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主要为了解决安全与稳定,十五大以后,人们认识逐步一致了。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国有经济有进有退,指出国有经济进入的领域:一是安全性行业,如军工企业、造币业,它们关系到国家的安全。二是公益性行业,如水、电、煤气、公交、环保等,它们是全体公民都需要的,保证居民基本生活条件,保护社会的稳定。这两个行业生产都属于公共产品生产,在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如此,以社会效益为主要目的。三是自然垄断性行业,如稀有金属、矿产开采等,其资源短缺而社会需求,由市场经济调节,少数人垄断会造成社会不公和两极分化,不利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而由政府来经营,则更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的实现。这三个领域应该由国有经济支配,现在认识基本统一。
国家要控制经济命脉,骨干企业应由国有资本控制,这也有传统理论影响的因素。不过,不是所有企业都要控制,只是控制骨干企业。然而,比较笼统,难以界定,究竟什么是经济命脉,统一认识相当困难;但经济命脉是存在的,数量应该有多大,认识也不一致。如果命脉都是竞争性的,是不是国家应该控制?初级阶段是否国家控制更有利于发展?从生产要素重要性来考虑,基础产业的能源、交通、通信;支柱产业的冶金、机器设备制造,在工业化阶段的机械化生产中,冶金(如钢铁)是工业生产主要原料,它是生产劳动对象的主要行业,机器设备制造业是提供重要劳动手段的行业;先导性的高新技术产业;还有金融业也是命脉行业。这七个行业中骨干企业由国有资本控制,通过控股形式,可采取绝对控股或相对控股来控制。国有资本控制骨干企业意味着这些经济命脉的骨干企业必须进行公司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样一来,严格地说,它就不再是国有经济,而是混合经济了。
关于退的问题,四中全会没有明确讲从哪里退。因为分歧很大,理论界认为一般性、竞争性领域国有经济都应退出来。但不赞成的很多,主要有两个理由:一是盈利的行业不让国有企业办,让国有企业办不盈利的,国有企业就办不成了;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数领域是竞争的,不竞争领域的很少,这样,国有经济就几乎不用办了,社会主义也就很难保持住了。因此,从哪里退就没有明确界定。我认为现在不指出从哪里退更有利于退,除了进的领域,其他领域都可以退,所以更有利于改革的推进。这说明一个问题,四中全会等于确认了国有经济是起特殊作用的,这个认识来得不容易,经过二十年时间改革,认识终于达到这个水平。
四中全会前,我写文章提出国退民进,有人认为题目有片面性,容易产生误导。我们一直在进行增量改革本身就是国退民进,只是国有经济相对的退出,由独资退为控股或参股。现在提出有进有退,显然,只靠增量资产的改革是解决不了进的问题,必须解决存量资产问题,也就是说得先有退,不解决退的问题就无法进。所以,我主张先退后进。主要是国有经济的存量资产,民有资本主要是进的问题,过去不允许民有资本进,现在改革二十年了,有些领域可以进,有些领域仍不能进。这是针对当前改革的实际情况,是符合中央精神的,说误导肯定是理解的问题。
退是个很难的问题。应先易后难,容易退的是中小企业,其资本量小,技术水平低,转让比较容易。实际上早就提出来了,实践中也早就在做了。中小企业多种形式改革中的破产、拍卖、股份合作制都是退。然后,大型企业的退,大型企业通过证券市场退是最好形式,好企业可以收购、兼并差企业。最后,一般性、竞争性领域国有经济都应该退,最多十年时间,国有经济可以从一般性、竞争性领域中都退出来。最终把所有制结构调整到位,国有经济回到特殊领域中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是民有民营经济,民有民营不等于私有私营,民有经济就是非国有经济,它包括公有、私有、公私混合三种经济。
记者:传统计划经济的微观基础是国有国营经济,您刚才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只是一种特殊形式,只在特殊领域存在和发展。那么,请您谈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或者细胞应该是什么?
王珏:从理论上讲,计划经济要求财产主体单一化,传统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以行政权力为中心,通过行政手段分配资源,这种经济体制叫做计划经济体制,它的基础是国有国营经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要求相反,是以资本权力为中心,股东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作用下,通过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市场经济要求财产主体多元化,利益主体多元化,市场经济的交换最终是财产权的交换,它要求财产主体多元化,显然是民有民营经济才能实现多元化,因此,市场经济必须是民有民营经济为基础。问题主要在于对民有民营概念有不同认识。从改革历史看,民有民营被等同于私有私营,有一个时期工商局文件不提民营经济。因此,必须对民有经济作一个科学界定,民有经济就是非国有经济,非官办经济,不能把民有经济和私有经济划等号。十五大指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从性质上讲,民有经济包括公有、私有、公私混合三种经济,非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有人认为过去也有交换,也有货币,传统经济就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其实这只看到了现象,从本质上讲过去是一种大自然经济,国家成为一个大家庭,自给自足,没有票证有钱也买不到东西,直接分配,货币、交换只是计算的技术问题,实际上是一种计算手段,没有交换关系。
市场经济是财产主体分散的,基础是民有经济,改革就是要使民有经济发展起来。发展民有经济有两个途径:一是体制内国退民进,也就是非国有化的问题,就是把原来的国有经济变为民有经济。浙江国有经济只占11%,外资占7%,其余是民有经济。另一个途径是体制外发展。中国改革的特点是在发展中改革,主要靠体制外发展,如私有经济、合作经济、乡镇企业等,特别是欠发达地区,个体私营经济更应大力发展。公有经济是从私有经济来的,现代公有制是在私有制基础上产生的,私有制是公有制之母。过去那种公有制只是财产归大堆,而公有制的内涵是在生产力社会化基础上财产社会化。过去把公有与私有抽象对立起来,只能阻碍生产力发展。现在应理直气壮地大胆发展私有经济,温州过去是典型的私有经济,现在集体的多了,先个体,到合伙,再到集体,温州没有下岗问题。私有和公有可以结合,大力发展个体、私有、混合经济,才有公有经济的出现和发展。现在已经很清楚了,市场经济发展是以民有民营经济为基础。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经济主体的不同,资本主义制度是资本家为经济主体的雇佣劳动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是劳动联合与资本联合相统一的联合劳动制度,社会主义劳动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
记者:您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是民有民营经济,而一般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是以民有民营经济为基础,那么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在哪里呢?社会主义劳动者的权益如何实现呢?请您谈一谈。
王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民有民营企业主体是劳动者,劳动者成为主体才能达到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社会主义劳动者应该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是雇佣劳动制度,在流通领域劳动者是所有者,在生产领域劳动者就不再是所有者。其最大特点就是在生产领域劳动者不是所有者,不分配利润,只拿工资。劳动者消费工资再生产劳动力,工资理应逐步提高,因为劳动力素质要不断提高。只拿工资的人永远富不起来,不会有财产,所以在典型资本主义,劳动者成为无产者,这是雇佣劳动制度造成的,它具有持久性。社会主义就是要改变雇佣劳动制度,建立联合劳动制度,将劳动联合要与资本联合统一起来,如股份合作制。社会主义联合劳动制度与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有本质差别,劳动者不仅在流通领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选择职业的形式)而且在生产领域仍然是所有者。劳动者是活的生产要素投资者,活的生产要素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实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这是社会主义特点。只有直接结合才能使生产成果与劳动者利益结合起来,劳动者才能关心生产过程。这种直接结合是指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也是所有者。马克思所说的资本主义雇佣制度是指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权规律,社会主义要与之根本不同,必须使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仍是所有者,参与利润分配,有了积累,劳动者就会成为所有者、成为有产者,这样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过去斯大林对马克思的基本理论都教条化了,传统的社会主义即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是被扭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的最大贡献就是把扭曲的社会主义变为科学社会主义。苏联社会主义失败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而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再生。社会主义劳动者应成为有产者,成为知本家。现在认为社会主义应是高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根本区别在于经济主体,资本主义经济主体是剥削者,社会主义经济主体是劳动者即劳动者又是投资者。劳动者个人财产权在资本主义被剥夺了,社会主义应该恢复劳动者个人财产权,建立劳动联合与资本联合相统一的制度。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主义劳动者应成为知本家。西方国家都提出人力资本问题,发达国家如美国白领工人变成了有产者,员工持股计划使部分劳动者成为投资者,离退休工人的退休基金有个人帐户,也成为投资者,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社会主义因素越来越多,人类社会发展的成果正在量变之中。社会主义应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成就基础上形成。我国当代社会主义正处在初级阶段,正向社会主义中级阶段、高级阶段发展,也就是向共产主义发展。有人认为这是趋同论,其实,按照马克思观点,资本积累的趋势是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都要走向更高社会制度。趋就是趋势,因此,趋同论是必然的,但等同论是错误的。我国社会主义要解决劳动者成为财产主体、知本家的问题,这需要很长时间,但现在正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劳动者持股已逐步打破限制,小企业劳动者已成为投资主体,经营者持有股票期权的改革已经浮出水面。说明我们正朝这个方向走,尽管道路是曲折的,但方向是正确的。前几年我提出劳者有其股,劳动者应成为有产者。现在不仅得到了广泛共识,而且已成为现实了。在现实条件下光有经济体制改革是不够的,应有政治体制改革相配套,经济体制改革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是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的结果。当前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也正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从人治走向法治,建立法治国家,前景是乐观的。
标签:经济体制改革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国有经济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经济学论文; 市场经济地位论文; 王珏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民营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