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图书馆岗位设定的依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时期论文,岗位论文,图书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许多图书馆正在进行管理体制的改革,其最重要的一着棋是“全员竞聘上岗”,但这“全员竞聘上岗”中的岗位是怎样设定的呢?有何设定依据?与传统图书馆时代的定编定员又有何不同?而新时期,图书馆岗位该如何设定?本文讨论的正是这些问题。
1 传统图书馆岗位设置依据与图书馆人事制度改革现状
1.1 传统图书馆“定编定员”依据
传统图书馆有其“定编定员”依据,大约为每万册藏书一个工作人员。举个例子,1982年12月文化部《关于颁发〈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工作条例〉的通知》第二十一条“省馆要根据精简的原则确定人员编制。定编可参照下述标准:以五十万册书、七十名工作人员为基数,每增加一万至一万三千册图书,增编一人。……行政人员一般不得超过总编制额的百分之十七。”传统图书馆每万册书一个工作人员的依据是什么?这与传统图书馆的职能——换句话说,与其工作性质相关。传统图书馆为什么“以书为本”,因为其讲究的是“藏以致用”。在只有印刷型图书的年代,没有藏书或藏书不够就难以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所以要十分珍惜、爱护图书。这是受时代影响的,不论中国外国都一样。中国有个古老的传统是“爱护字纸”,所以要“爱护字纸”,那是因为当时纸很少,有字的纸一定有手抄的文章甚或是雕版印的文章,那上面有大学问,因此要爱护。“三言两拍”就有个讲“爱护字纸”因而得到上天好报的故事。
“以书为本”,当然以藏书多少来考虑需要多少工作人员,因为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保管好藏书。但是,图书馆不能仅有保管图书的工作人员,因为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一个单位就是一个规模不等的“社会”,所谓“大而全”或“小而全”讲的就是这样的意思,即每个单位自行满足其对外、对内的大部分要求,甚至管到职工的子女入托儿所、上幼儿园及中小学的事。当然,一个单位的后勤保障、行政管理更是自己份内的事,而这些事是要依赖行政人员来完成的。因此,“行政人员一般不得超过总编制额的百分之十七”。
在物质供应不充盈的年代,“行政人员”——官和非官往往享有明文规定的待遇之外的好处,例如食堂管理员甚或是炊事员,虽然不是官,但在分福利品时多少享有分大一点或分鲜一点的好处。又如小车驾驶员,自己的家人多多少少可免费享用一下公家的汽车,最少的是同单位有抽烟习惯的工作人员要嘻皮笑脸来讨一点市场上难以买到的打火机用的汽油。显然,当行政人员比当生产人员或一般的工作人员甚或是教员、教授、研究员、学部委员还好。因此,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人员队伍急遽膨胀,往往超过“百分之十七”,在大学里,行政人员甚至比教师还多。
其实,这也是目前我国机关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中精简人员的要点。但我们的人事制度改革的现状怎样呢?
1.2 现阶段图书馆“全员竞聘上岗”岗位设定现状
目前通行的人事制度改革是“全员竞聘上岗”,且有一套“全员竞聘上岗”的原则和办法。但其岗位是如何设定的呢?
1.2.1 最简单的“原则”与办法
“原则”是减员增效或“按需设岗”的原则。办法则莫过于按上级的指示,如“精简10%”,则依现有各部门的工作岗位,一律砍去10%,岗位设定的工作也就完成了;再在此基础上“竞聘上岗”,管理体制的改革也完成了。这样的“改革”并未对臃肿的行政人员队伍消肿,其“减员增效”之效果令人生疑。
1.2.2 “按需设岗”的原则和办法
这里所指的“按需设岗”的原则是“根据学校下达给图书馆的控制数和图书馆工作的特点”,然后采取“根据学校的规定,岗位聘任分为校聘岗位和馆聘岗位两个层次”的办法。这一办法看起来和1.2.1相同——简单、省事,所不同的是,这一办法是在“本着合理利用资源,简化管理层次,提高工作效率的精神”下,“把原有的七部一室合并成五个部,即采编部、流通部、期刊部、信息技术部、综合管理部(办公室)”,接着再“根据学校下达给图书馆的控制数和图书馆工作的特点”“按需设岗”的。学校的控制数是什么?“根据学校的规定,岗位聘任分为校聘岗位和馆聘岗位两个层次,馆聘岗位分为重点岗位、基础岗位和一般岗位三档七个级别(学校共分四档十级,其中一档的三个级别为校聘岗位)。各档对应为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初级职称及其他。学校按职称人数的不同比例,下达控制数,其中重点岗位数为高级职称的80%,基础岗位数为中级职称的90%,其余为一般岗位”(此为宁波大学图书馆的实际做法,见沙民华《高校图书馆内部管理制度改革的实践与体会》,《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2(1))。毋庸讳言,这里的“需”还是“虚”的,且作者承认“各级岗位的比例不一定合理,是受职称因素造成的”。并且,岗位设置的依据是原来的编制及职称结构,按一定比例削减,和1.2.1没什么实质上的不同。当然,这样的岗位设定也达不到“减员增效”的目的。
那么,怎样才算科学地设定了岗位?
2 新时期定编定员定岗位的依据
2.1 馆外需要——由图书馆工作职能转变而来的依据
我们的国家正在从工业经济走向知识经济,我们的图书馆正在从传统图书馆走向现代图书馆,因此,这一时期通常被称为新时期。新时期,图书馆的定编定员定岗理应有新的依据。其理论依据应该来自图书馆职能的转变。
在工业经济年代里产生的传统图书馆的主要职能是保存图书,保存图书的目的一是保护文化资源,一为让普通老百姓也能满足其阅读图书、增长知识的需要。
现在世界正在走向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是在计算机技术、现代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其本质属性是知识和信息的生产、配置和开发利用。而传统图书馆转变为现代图书馆,除了充分运用计算机管理图书馆外,对知识和信息的占有与开发利用也成了现代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分野。因此现代图书馆的职能有了很大的变化。国际图联(IFLA)1975年在法国里昂举行的关于图书馆职能的学术讨论会达成了以下的共识:现代图书馆具备“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智力资源、开展社会教育、传递文献信息”四项职能。而有关现代公共图书馆的使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是这样描述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核心是与信息、扫盲、教育和文化密切相关的,主要使命为:(1)养成并强化儿童早期的阅读习惯;(2)支持个人和自学教育以及各级正规教育;(3)提供个人创造力发展的机会;(4)激发儿童和青年的想象力和创造力;(5)加强文化遗产意识,提高艺术鉴赏力,促进科学成就和科技创新;(6)提供接触各种表演艺术文化展示的机会;(7)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支持文化多样性的发挥;(8)支持口述传统文化的保存和传播;(9)保证市民获取各种社区信息;(10)为地方企业、社团群体提供充足的信息服务;(11)促进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12)支持并参与各年龄群体的扫盲活动和计划,在必要时组织发起这样的活动。
图书馆四项职能要求图书馆要开展下述工作:保存各种载体形式的人类文化遗产,这是图书馆已经在做的并还将做的事,传统图书馆“以书为本”说明了这一点;“传递文献信息”在现阶段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文献,因为计算机技术、现代通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不仅可从图书馆获得文献信息,还可在家里或办公室里从网络上获得文献信息,因此,图书馆要想生存、发展,就要一,“以人为本”“为人找书,为书找人”;二,把馆藏数字化上网提供给读者;三,提供经过加工整序链接的网上信息。“开发智力资源、开展社会教育”要求图书馆经常举办一些展览、讲座、读书活动及各种年龄段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培训班。还有一些工作是有些图书馆在条件许可下可以做的,例如,要“支持口述传统文化的保存和传播”就需派员采集民间艺人口述的民间故事、笑话等,并整理成文以利传播,更高级的做法是为其录音、录像上网播放。又有一些工作是应由一些特殊的图书馆来完成的,如社区图书馆就应采集社区信息包括熏蚊子、禁止燃放鞭炮及提倡火化反对土葬等。
上面讲的是“以人为本”的新时期一般图书馆要做的三大项工作,能否具体一点?美国图书馆协会1995年在(美国图书馆)杂志上发表了“美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12条宣言”可以作为借鉴。(1)图书馆向市民提供信息获取的机会。即地方政府有向市民公开政府信息的义务,而图书馆有向市民提供社会信息的义务。(2)图书馆应当消除社会的障碍。这一条主要指扫除文盲,鼓励和推广读书活动。(3)图书馆是改变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基础。这是指电子信息时代不应歧视信息穷人,应帮助他们使他们也有获得电子信息的机会。(4)图书馆尊重个人的价值。指图书馆应配备各种历史、文化、政治等方面的资料,为具有探索精神和向权威挑战的人提供服务。(5)图书馆培育创造精神。图书馆保存着成为历史过去的思想,但是今天人们在追求新思想的时候,在交流不同思想的时候,过去的思想也将成为人们释疑和解题的原料。(6)图书馆为儿童打开心灵的窗户。公共图书馆应提供从给学龄前儿童讲故事到为高中生进行就业选择的服务。(7)图书馆服务会得到社会的回报。(8)图书馆构建社会群体。就是图书馆通过信息将各种群体结合起来的意思。(9)图书馆系紧家族的纽带。在暴力、赌博、离婚以及虐待老人等社会现象日益严重的今天,图书馆成了美国家庭最好的朋友。在不少图书馆里还专门设立了为家庭学习、家庭识字教育、幼儿故事会、暑假阅读活动以及健康咨询等服务项目和活动。(10)图书馆激励每一个人。即将特定的资料提供给特定的人。(11)图书馆是心灵的圣地。指人们到图书馆不为别的,仅为了感受一下那里读书做学问的气氛。(12)图书馆保存历史记录。(吴建中《21世纪图书馆新论》上海科技出版社.1998,8)
从“美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12条宣言”可以看出,图书馆至少是儿童图书馆应设立给儿童讲故事的岗位,一般图书馆应设立高中生择业咨询岗位、健康咨询岗位以及组织社区、家庭活动的岗位。这是由新时期图书馆职能所决定的。
2.2 馆内需要——在现阶段让图书馆得到良性运转的依据
论述的是依据现代图书馆的职能来设置图书馆对外的工作岗位,但在目前情况下一个图书馆仅设对外岗位是不够的,因为一个图书馆的阅览室应该宽敞明亮、干净整洁,一个图书馆的环境应该闲静优雅、赏心悦目,而这,就需有后勤保障人员。又为了使整个图书馆的工作能有序地开展起来,还需有管理人员。这两类人员过去统称行政人员,在1982年文化部对省馆的规定中他们“不超过总编制额的百分之十七”。按说这“17%”也不算多,例如250人的一个省馆,行政人员43个,在传统图书馆时期,这样的比例算少的了,因为时至今日,大多数馆的行政人员数还都超过17%。
2.2.1 后勤保障岗位的设置
目前,高校后勤保障社会化的进展比较快,但其他单位这一方面的改革就不尽如人意。比如供水、供电,由于整个社会仅此一家,别无分店。单位自不得不重视一点。电视上报道自来水管爆破,抢修人员多次通知不来,反正流走的水不是自家的;社区变压电容不够,电压忽高忽低,经常烧坏电器——那是社区的事,否则你不用我的电你就没得用。在这种情况下,单位是不敢不保留一些后勤保障的岗位以应付不测,虽然这些岗位上的工作人员一年也许只有三个月有事。
2.2.2 管理岗位的设置
一个单位要良性运转,管理和协调是必不可少,因此,要设置一定的管理岗位。但设置多少,这也是目前人事制度改革的一大难题。计划经济时期,大家的工资差不多,对表现好的同志的奖赏,就是提级——升官。于是就形成习惯,“官”越设越多,而为了要有越来越多的“官”的岗位,部门也就越来越多。图书馆的部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多起来的。例如武汉大学图书馆(不含分馆)下设部门有:办公室、采访部、编目部、典藏部、技术部、外借部、阅览部、参考部、特藏部、文科中心、视听资料部。而与武汉大学规模相当的美国匹兹堡大学图书馆(不含分馆)下设部门只有办公室、技术服务部(含采访编目)、流通部、参考部、信息系统部(负责计算机应用系统)、藏书发展部(见邓珞华、周欣平。中美两国高校图书馆管理之比较。大学图书馆学报,2001(1))。
那么图书馆管理岗位设置的依据是什么?首先是部门构造,部门要依图书馆职能的开展而设置。部门一定,管理岗位的设置也就定了。不过在这之前,还有待社会先解决“官本位”的“官待遇”问题。
2.3 图书馆岗位设置的数量依据
在承认了图书馆应依其职能或另外一种提法即依其工作任务设立岗位这一大前提下,只要求出每种岗位设置的数量,将其连加,得出的和即是图书馆设置的对外岗位总量。
问题是每种岗位应设置多少。这里,我们不能不引入最简单的绩效管理的概念。换句话说,要考虑投入和产出。单纯地引入“定量管理”的概念和方法是无益的,因为图书馆的工作大部分是难以计量的。但如以图书馆工作的公益性大于经济效益性为借口而不考虑图书馆的投入和产出也是不对的。因为财政拨给图书馆的款都是从纳税人那里来的,我们不能不考虑花了多大的代价才为纳税人做了多少的事。
但是,怎么样从量的角度来考虑岗位设置问题。最简单的办法是“最少做成法”,即每一种图书馆职能或每一种工作任务最少要几个人才能完成,得出结果后,如是整数,则没问题,如是小数,则需要兼岗。举个例子,如给儿童讲故事的岗。我国每周休息两天,一年52周休息104天。每个休息天讲两场故事,每场故事一个半小时至两个小时(对一个工作人员来说应不会太累)。但工作人员讲故事是要准备的。每个工作人员每年的法定工作日是252天。252减104等于148天,148天够不够准备208个故事?如果够了,则讲故事的岗是一个人的岗。如果不够,两个人是否多了。如多了,多多少?多出来的部分要兼岗,即兼做别的岗的事。同样的,如果给的准备时间太多了,那么,多出多少,即负责讲故事的那个工作人员应该兼多长时间别的岗。对柜台岗来说也可这样考虑。如图书馆一天开放13小时,每年365天共4745小时或593个工作日(每天8小时计),那么一个人的柜台岗需约2.4个人。按“最少做成法”安排3个人,但他们应兼岗,即兼做别的岗位该做的事。至于兼岗后怎么调配,则由部门主任去负责。
对于某些可松可紧的工作任务,设置多少岗位才合适,这一要根据图书馆现有人力资源状态,一要从人性管理角度去看待问题。譬如,图书馆有提供接触各种表演艺术文化展示的机会;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支持文化多样性的发挥的职能,换句话说就是举办各种文化艺术讲座、展览等文化交流活动。一个人可不可以办一场讲座或展览,可以。两个人合力去做,也可以。三个、四个,也不是不行。但一个人去做时常有“势单力薄”、“孤立无援”的感觉,从做好工作的愿望出发,为什么不能设立两个、三个或四个岗位呢?只是有一条,对一个岗或多个岗的工作数量的要求是有区别的。
谈工作绩效当然不能没有工作量的规定。在可能的情况下对具体的工作岗位应给出一定量的要求。即使对很难给出具体量的工作岗位,也要给出某种参考量。
图书馆通常碰到的量的难题是“没有那么多读者来借书”或“没有那么多用户来咨询问题”。怎么办?其实,这与我们所提供的服务产品是否对路、对服务产品的宣传是否得力以及我们的服务态度是否良好等有密切关系。具体岗位的工作人员要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一问题。不管怎么说,图书馆管理者不能不考虑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
2.4 图书馆岗位设置的质的依据
岗位的设定除了量的考虑还有质的考虑。我们不能仅依据图书馆现有职称结构状态去决定岗位级别,而应根据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去考虑岗位质的要求。例如前述的高中毕业生就业选择咨询岗、承办讲座或展览的工作岗,显然就不是初级馆员可以胜任的。当然还有诸如古籍版本鉴定、情报分析研究、局域网管理监督等工作岗位,显然是需要高级馆员去就位的。
总之,新时期图书馆工作岗位的设定应有新的依据,否则图书馆的人事改革就是在“穿新鞋走老路”。本文仅提出一些疑虑与设想,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