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前景_经济全球化论文

中国经济发展前景_经济全球化论文

中国经济发展前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经济发展论文,前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萧灼基是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中国经济改革中著名的“萧股市”,其经济理论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2001年12月22日,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本文是萧灼基先生就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预测。

一、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经济全球化这个问题是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的,但是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却是在资本主义制度诞生之后随着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地向外扩张就不断进行了。所以说,全球化的过程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最早对经济全球化进行理论概括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提到:资产阶级正在用自己的面貌改造世界。那么资产阶级是怎样改造世界的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资产阶级用“自由、平等、博爱”的意识形态来改造世界,反对封建时期的愚昧野蛮的统治思想。其次,资产阶级用其政治体制和政治制度来改造世界,即用资产阶级所谓的民主制度来反对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第三,资产阶级用商品经济和等价交换为特征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造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经济体制。第四,资产阶级用新兴的生产方式所创造出来的产品来改造传统的手工劳动产品。很显然,资产阶级在把使用比较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大机器生产所创造出来的产品推广到全世界的同时,也把市场经济体制逐渐推向全世界。当时,由于许多国家还处在前资本主义社会,所以资产阶级要想用他们的面貌来改造世界,就必然会遭到很大的抵制和反抗,资产阶级就用暴力的手段推行自己的政治体制、思想意识、生产方式和经济体制。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大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是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阶段。这一时期,经济全球化的速度比较慢,其特征是采用暴力的手段将经济全球化与对外扩张、殖民奴役相结合。第二是帝国主义阶段。时间从1871年普法战争到“二战”结束。这一时期,帝国主义国家之间采用战争的手段来重新划分殖民地,其本质也是用强力来推行经济全球化。第三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这30年间,世界主要分裂为两种制度,给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带来很大阻力。但是,不论怎样,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还是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不可逆转。第四阶段,80年代以来全球化加快发展。

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

我们谈论经济全球化主要是在20世纪90年代,实际上这一进程在80年代就已经在不断加快了。那么,哪些原因促使这一速度加快呢?

第一,经济发展的需求。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普遍提高,生产规模大型化的速度也在加快,经济的发展要求突破民族国家的范围,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开拓市场。这是经济全球化能够快速发展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因。

第二,运输和通讯的条件大为改善,成本大大降低,国际间商品、人才和资源的交流更加便捷,客观上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第三,体制上的障碍逐步消除。经济全球化遇到的一个巨大的障碍就是体制上的障碍。80年代以前,苏联和东欧实行计划经济,西方国家实行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也是两种不同的市场运行机制,这样就妨碍了国际经济的沟通。80年代以来,原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普遍采取了不同的方式进行改革,改革的总目标都是搞市场经济。苏联和东欧社会制度和经济体制发生了变化;中国的改革在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同时,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这就为经济全球化扫清了体制上的障碍,东西方的经济往来更加密切了。

第四,国际经济组织的作用日益加强,国际经济惯例逐渐被推广。我国没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前,世贸组织国家出口量占世界总量的90%,中国和台湾加入后,世贸组织国家和地区的进出口量将达到95%以上。也就是说,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要遵循世贸组织的规章制度,这是经济全球化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

第五,一些地区性经济组织发展起来了,其作用也越来越大。如欧洲共同体、北美自由贸易区、东南亚国家联盟等,这些地区性的经济贸易组织实际上是一个准全球化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全球化的过渡阶段。在这些组织内部,物流、现金流、人流大大加强,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重要条件。

第六,国际间人才的交流更加频繁,国家间的相互了解大大加强。特别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各种形式的考察、访问、求学、研究增多,我们与外部世界有了更多的接触,相互间的了解也不断加深。中国既不像外国有些人所说的那么强大,已经构成了对世界的威胁;也不像有些人所说的那么落后,人民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目前,尽管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家的经济实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这是不争的事实。

以上六个原因说明,经济全球化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大势所趋。面对这一趋势,我们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管经济全球化对我们是机遇还是挑战,近期是利大还是弊大,我们都必须积极参与。只有积极参与,我们才能趋利避害,才能在挑战中抓住机遇,最终实现利大于弊。如果现在我们不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我们就有可能背离世界经济技术发展的大道,就不可能享受人类在新时期创造的科学技术成果,那么再过20年,当我们放眼世界的时候,就会感到自己落伍了。这个教训,我们以前已经有过,就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三、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面临巨大挑战

加入世贸组织,参与经济全球化,我们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挑战是现实的,机遇是潜在的,机遇是通过挑战来创造的。那么挑战有哪些呢?我认为至少有五个方面。

第一,我国经济与一些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比较大,甚至同一些发展中的国家和地区也有较大差距,国际竞争力不强。谈到国际竞争力,指标有很多,其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国际竞争力的一个基础指标。以2000年为例,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相当于美国和日本的3%,相当于新加坡和香港的4%,相当于台湾和韩国的不到10%。从经济实力的角度来看,我们的差距还很大,面临的挑战也很严峻。

第二,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在我国的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的比重只占1/3,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发达国家第三产业比重可达70%~80%)。第三产业不发达带来很多问题。首先是提高经济增长率难度大;其次是就业问题比较突出;最后是科技、金融、教育等产业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此外,在第二产业中,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过小,只占13%~14%,而一些发达国家已达到了30%(我国只有深圳达到了40%)。第一产业中,劳动生产率偏低,自然资源严重不足,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就更少。这样的产业结构在国际竞争中是不利的,必须尽快调整。

第三,我国许多企业素质不高。与国外的一些跨国公司或有实力的公司相比差距很大。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一些外资企业将享受国民待遇,放宽了对外资企业及其产品的限制,势必对我国一些企业造成巨大的冲击。怎样尽快提高素质,转变观念,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是当前每个企业都面临的现实问题。

第四,我国的法律、政策和体制还存在一些与国际惯例不相适应的地方。世贸组织实行的是市场化,而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阶段,无论是在法律、法规还是政策体制上都还留有计划经济的痕迹。因此,为了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要求,我们必须对法律、法规、政策进行重新修订,对一些行政审批手段进行调整。

第五,人才的挑战。中国是一个人多才少的国家,政府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正千方百计地培养更多的高质量人才以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和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需要。

四、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冲击不可低估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将会受到一些不可避免的冲击,具体有哪些呢?

第一,加入世贸组织后,外资企业将享受国民待遇。一些国内的企业在竞争中就会处于不利地位,有的企业甚至会破产。这在一定时期来看是不利的,给我们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但长远看却是有利的,有些经营不善的企业被淘汰,有些企业却可以在竞争中提高素质。

第二,加入世贸组织后,由于对外贸易扩大,可为我国增加大量就业岗位。但从目前来看,有可能面临压缩就业岗位,增加下岗人员的压力。道理很简单,有些企业在竞争中破产,职工下岗,有些企业要通过改革减员增效,一部分富余人员将被精减。因此,短期内,就业形势比较严峻。

第三,加入世贸组织后,分配领域会出现一些复杂问题。例如,城镇工作人员中外企职工、专业服务人员等收入会比较高,而其他职工收入增长不快,特别是一些下岗职工的收入还可能下降,这样收入差距还会拉大。这是必然的,我们只能采取多种方式来缓解这一矛盾,完全解决是不可能的。

第四,国内垄断行业将受到很大的

冲击。我国的垄断行业历来受到国家的保护。现在,要对外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开放一些垄断行业,这些企业就会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

有人说,加入世贸组织是“引狼入室”、“与狼共舞”,我认为不准确。我们引进的不是“狼”,而是竞争伙伴和合作伙伴。加入世贸组织,我们可以扩大出口,增加投资,增加与外资企业的经营合作,有利于我们开拓国际市场。我们只有在国际经济的大环境中锻炼自己,提高素质,才会越来越缩小与经济发达国家的差距。

还有人说,世贸组织是一个“陷阱”,这也是不正确的。世贸组织的一些原则和规章是很透明的,关键是看我们怎样去理解和使用。不理解就会寸步难行,利用好了就会出现机遇。还有人认为,我们现在加入世贸组织时机还不够成熟。那我要问,我们都准备了15年还不成熟,那么再给你20年时机就成熟了吗?目前加入,对我们的企业来说是置之死地而后生,会促使我们加快改革,提高素质。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将要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要有充分的准备。

五、做好充分准备,应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挑战

第一,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实现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如果我国经济每年平均增长7%~8%,那么,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就会达到2000美元,2030年就可以达到1万美元,相当于现在的韩国和台湾的水平,与国外一些发达的国家的差距就会大大缩小。尽管我们目前还面临许多的困难,但还是要把发展放到第一位,千方百计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

第二,大力培养社会需求的各方面人才。这与我们从事职业教育的同志有很大关系。关于人才,我讲几个观点。

(1)什么是人才?我认为人才有两类:一是科学技术人才;另一类是人文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人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既包括自然科学,也是包括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技术既包括工程技术、医疗技术,也包括管理技术。如果只看到科技人才,而不看到管理人才,那是不全面的。从某种角度来说,管理技术人才要比工程技术人才还重要。从国家来说,宏观的管理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整个中国的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企业来讲,有的企业原来技术力量比较雄厚,经济实力比较强,但是缺乏一个有能力、有水平的管理班子,结果技术力量走失了,先进的技术不能转化为生产力,情况严重的还会导致企业的亏损和破产。相反,如果一个企业技术力量并不雄厚,但却有一个高水平、高素质的领导班子,那么没有技术可以引进技术,没有人才可以引进人才,没有资金可以引进资金,没有市场可以开拓市场。反而能实现企业的振兴。

(2)受到系统教育和没受到系统教育的人才都要用。现在很多单位比较重视有高学历和高学位的人才,这很好。但是,不能片面地追求人才的高学历和高学位。社会上有些职业需要有高学历的人来做,有些则不需要。我认为,只要在本行业的工作中有突出表现的都是人才。现代教育应该是终身教育,没有受到系统教育的同志,可以通过进修来提高,受过系统教育的同志也是要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

(3)要处理好海外学成人员和本地培养人员的关系。海外学成的同志有他的优势,一是受到现代管理知识的教育,在知识上有超前性;二是比较了解规范化的市场运作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的问题。而我们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才,生长在国内,研究的是国内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比较强。两方面的人才都有各自的优势,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前进。

(4)要处理好外来人才和本地人才的关系。俗话说“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是否可以改成“本地的和尚好念经”。为什么呢?首先,外来“和尚”不一定知道本地需要什么“经”,“念经”的针对性不强。其次,外来“和尚”与本地没有什么利益关系,念完“经”就走人,而本地“和尚”的利益与当地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第三,外来“和尚”是一个个体,本地“和尚”是一个群体,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的力量,所以还是要把眼光放在本地“和尚”身上。

(5)要创造条件留住人才。市场竞争的重点是科技竞争,科技竞争的重点是人才竞争。那么,怎样留住人才呢?我看光有感情留人是不够的,还要讲求待遇留人和事业留人,优秀的人才就应该得到优厚的待遇。有的地方待遇不高,但事业很有前途,很吸引人,也能够把人留住。我们只讲人才是不够的,还要把人才和待遇挂起钩来,创造条件留住人才,造就人才迎接挑战。

第三,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国际惯例实际是市场经济惯例。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就是融入国际市场经济的过程,也是经济按照市场惯例运作的过程。虽然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十年时间,但从总体上说,还未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因此我们要利用加入世贸组织的契机,加快建立全国统一、规范有序、平等竞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着重培育和完善要素市场,尤其是发展资本市场。

第四,按照国际惯例修订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转变政府职能。

标签:;  ;  ;  

中国经济发展前景_经济全球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