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随着新课程理念的逐渐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成绩,还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素养,尤其是文学素养方面。在小学语文知识中包含着很多文学素养的相关内容,教师应当在实际教学中对该内容进行充分地挖掘,并且采取最佳的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模式。在提高其文学素养的过程中,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其形成优秀的思想道德观,以此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文学素养;渗透策略
引言:
文学素养具体是指个体或组织创作文学、相互交流等思想方面的水平。但是,在具体的生活中又具有丰富的文化素养内容。它既是指文化素养水平的高与低,又包括了文化素养知识的宽度和复杂性,涵盖了对于了解社会、历史等诸多层面的内容。正确地了解文学素养的含义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基础。小学作为学生初步接受教学的阶段,是整体教育的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不仅对于开展语文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方面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培养小学生文学素养的具体意义
1.1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小学语文新课标对小学语文的学科教学活动提出更高的教学要求,为促进现代语文教育的发展,学科课程教学活动需要将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作为重点。文学素养为科学文化素养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文学素养也成为语文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语文学科教学活动重视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有助于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革新和教学方法的优化,从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
1.2有助于促进学生写作技巧的掌握和提高
写作是学生语文学习和表达能力的重要表现形式,同时也是学生应用语文知识的主要途径,对学生进行文学素养培养,有助于促进学生写作技巧的掌握、提高。语文课程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能够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掌握和拓展词汇量,奠定学生的文学基础,掌握并灵活应用技巧,不断提升学生应用词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作水平。
1.3有助于促进学生思想的不断完善
小学是学生自身思维认知方式和模式发展的重要阶段。语文课程教学活动不仅需要重视学生的学科知识教学,同时还需要通过语言知识和语言文化的学习,不断完善和发展学生的正确思想观念,通过语言文化的熏染和浸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能够提升其对文章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在文字中感受真、善、美,促进学生思想的不断完善。
2培养小学生文学素养的合理对策
2.1以教材为核心,促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教材作为学校开展教学的基础,在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同时,教师必须将教材进行有效地开发。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同时,教师既要合理地讲解教材上的知识,还要与学校资源相结合,并将其时代的实际发展状况,融入新型的教学实例,促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以此来培养小学生的文学素养。
2.2在古诗教学活动中渗透文学素养培养意识
古诗是小学语文领域表现古汉语语言艺术和体现文学价值的主要形式,对学生进行文学素养培养需要重视古诗教学活动。在古诗教学活动中渗透文学素养培养可以从下方面进行。
2.2.1在古诗意境中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古诗中往往蕴含着一定的意境,教师对学生进行文学素养培养,要深化学生对古诗意境的理解,使学生能够在特定的意境中产生与诗人的情感共鸣,以促进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2应用诗人的人生阅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诗人的人生经历丰富,不同的人生阅历能够给予诗人不同的创作灵感。古诗的创作过程是诗人应用字、词表达自身思想的过程,教师可以应用诗人的人生阅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使学生对人生有更多的感悟,以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
2.2.3以诗人的字词应用方式渗透文学素养
培养诗人在进行古诗词创作时需对字词进行反复推敲,使作品能够唤起诵读人的情感共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对诗人的字词应用方式进行深化讲解,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用词、用字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古诗词中体会汉语言文化的魅力。
2.3丰富教学内容,满足小学生探究精神
基于小学语文课本而言,部分文章具有时代精神的象征,然而距今发展快速的时代而言,还具有一定的距离。小学生认为那是非常遥远的事情,学生虽然对此有些许了解,但是并未对其多加关注,教师应积极发挥辅助学生的作用,拉近学生与时代的距离,进而引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教师要想在课堂上进行演示教学,应该从学生对于学习方面的相关需求着手,适量的为学生添加和减少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教学素材,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长久以来,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并未重视学生的生活学习方面的经验。这严重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以及掌握文本和语文知识的能力。教师通常对学生讲述的都是分析文本当中的知识,评判与结果,学生大多都处在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课堂上,使得阅读教学丧失了该有的人性和生命魅力。
2.4寻找突破点,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
教师的工作必须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点和亲身经历相结合,促使课本知识内容和学生产生一种良好的间距,引发学生对新知识探索的兴趣,实现理性思维和感性知识的融合,能够实现相互促进的作用,以此促使传统文化的合理映射,实现重构教学策略以及知识迁移的良好作用,并最终促使教学课堂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2.4.1以重新组合教材为基础,创新学生的意识
教学属于一种极具创作性的工作,能够对学生的创作意识进行有效的培养。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教材处理等方面都要勇敢的面对挑战,积极地创新教材。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相关理念,教师可以对教学材料进行创造性的应用,合理运用与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创新性,有效的应用教学材料并合理地补充教学材料,将教材进行重新组合与有效的处理。
2.4.2建立有效的教学情境
在语文教学课堂上,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掌握情感知识。该教学方式既能合理地展示情感,还能促使学生体验情感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认知方面与情感方面。同时,学生也获得和谐发展的空间,最终实现综合发展的教学目标。所以,小学教师应该积极地运用不同的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在实际教学中对情感加以体现,激发学生对学习知识的兴趣,从而实现小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
2.5完善教学评价模式
在评价文学素养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评价范围过于片面和单一等情况。基于学习语言的角度而言,极易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教师通常都会应用考试与测试的方式进行,要想评价虚拟的过程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在具体学习语言的同时,不管学生在哪种实践语言中,都会应用相应的方式,伴有相应程度的情感态度及相应的价值取向,这存在着一定的客观性。所以,对其加以评价作为我国评价课程的意义,并非额外。
结束语
小学语文教学活动需要重视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通过日常教学活动渗透文学素养培养意识,不断深化学生对语言文化和文学艺术的理解、鉴赏能力。教师可以将基础知识教学、古诗词教学作为文学素养培养的主要途径,并通过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引导学生拓展文学视野等方式,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从而促进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徐晓燕.小学语文教师文学素养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影响[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28):193-194.
[2]陈知晓.浅谈文学素养对小学语文课堂的重要影响[J].新教师,2018(08):59-60.
[3]唐月娥.论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提升[D].苏州大学,2018.
论文作者:向开辉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6
标签:素养论文; 文学论文; 学生论文; 知识论文; 教师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古诗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9月3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