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学生网络思想与法制教育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法制教育论文,青年学生论文,几点思考论文,思想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面对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上网已成为青年学生及社会知识阶层最酷的时尚。网络教育是一种福音,也是一种非常经济的选择。在高校的学生宿舍里,电脑逐渐增多。学生们通过“伊妹儿”(E-mail)互相联系,成为最大的求知和受知群体。据调查统计,目前我省网民总量为34.65万,其中青少年网民约为30.5万。青少年网民构成的总体状况是城市青少年比乡村青少年上网率高,大中城市青少年比小城市青少年上网率高,大专院校青少年比中专学校、中学青少年上网率高。[1]在各年龄阶段中,青年学生上网率最高。据我省某高校调查表明,上网青年学生中,58.1%的偶尔上网,40.7%的经常上网,有1.2%的上网青年学生把大部分时间“泡”在网上。未来的社会,将因网络带来很大的改变。然而,今天的网络远远还没有合理化。同时,随着因特网的发展,网络上信息的内容日益呈现出其复杂性,“黄”、“赌”、“毒”,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其他非马克思主义思想也都会在网上“尽力表现自己”,争夺青年一代。世界观并没有完全形成的青年学生,很容易受到网上信息内容所隐含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如何认识因特网对青年学生的影响,探索和思考因特网对于青年学生思想与法制教育提出的新课题,是对高校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在人才培养方面提出的挑战。思想与法制教育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重视青年学生网络思想与法制教育,是高校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四有”人才的必然要求。作为高校思想与法制教育,很有必要重视网络信息时代对青年学生身心发展带来的影响,把网络思想与法制教育作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内涵。具体来说,应当重视青年学生以下方面的思想与法制教育和引导工作:
一 正确辨别网络信息
网上内容丰富,包括新闻、最新的技术等等。但也有一些对青少年学生成长不利的信息,“垃圾”,这些东西不仅会耗费青少年学生大量的时间,也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可塑性很强。网上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形形色色的思潮、观念给大学生的思想成长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据有关专家调查,互联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有47%与色情有关。[2]在被调查的包括大学生在内的上网青少年中,有46.9%的人承认访问过色情网站,2.1%的人表示经常访问,这对是非判断能力不强,易受新奇、刺激东西吸引的青年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调查表明,在上网青年学生中,42.1%的青年学生出现了个性情绪,14%的青年学生有情绪低落和孤独感,8%的青年学生与同学、朋友和家人疏远,7.2%的青年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下降。此外,青年学生“网恋”现象比较严重,1名18岁的青年学生,在两个月里,竞悄悄约见了5个“网上情人”,这种现象不可避免地会对他们身心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上网的青年学生,对网上“黑客”的认识也不尽相同,有22.0%的人认为黑客是“能人”,有7.6%的人认为黑客是“侠客”。互联网信息的高度图像化,它所营造的平面化、标准化的“快餐文化”,导致经常上网的青年学生思考力的不足,或放弃思考。在电脑网络中,各种观念、思潮互相交织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开展思想与法制教育,批判坏的观念,扶植好的观念,特别是对西方制造的“西化”、“分化”我国的舆论加以驳斥,澄清是非,辨别真伪,帮助和引导青年学生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牢牢把握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网络条件下高校思想与法制教育的一个突出的特征。互联网产生于信息化大国,发展于发达的西方国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输出网络技术设备的同时,也在积极输出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美国的“强权政治”,在互联网上正演变为一各“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美国CBS、CNN、ABC等媒体发布的信息是世界上其他各国发布的信息量的100倍,是不结盟国家集团发布的信息量的1000倍。这种由信息内容产生的地域性与信息传播方式的超地域性,是当前我国青年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倾斜的一个主要诱因。据对我省某高校的调查,发现少数大学生对英语的狂热和对母语的冷漠,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产生了盲目的崇洋媚外的思想认识,甚至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产生怀疑。可见,高校思想与法制教育是促进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的必要保障。江泽民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始终不渝地用邓小平理论教育干部群众,要求把用邓小平理论武装青年学生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教育和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分析和处理接触到的各种形形色色的信息,留下真、善、美,抛弃假、恶、丑,使青年学生真正掌握正确的理论,树立法制观念。邓小平理论包括邓小平法制思想,是我们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教育和引导青少年学生从因特网浩如烟海的信息中,对有益自己身心发展的信息和不良的信息作出正确辨析的理论依据。在网络条件下,高校思想与法制教育的目的是升华青年学生的思想境界,能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和法制观念。高校思想与法制教育的着力点在此,生命力在此,优势在此。因此,运用正确的理论教育和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辨别和分析信息,是高校思想与法制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 正确对待网上游戏
作为知识经济的产物,电子游戏和各种电子出版物挤占了一些青年学生的大量时间和精力。有的青年学生因迷恋各种电子游戏和CD变得身心疲惫。特别是一些自制能力差的学生,因沉迷其中,不能自拔,无心读书,荒废了学业,为玩游戏而旷课的现象频频发生。电子游戏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可机器复制,批量生产,有大量的受众。目前,一些游戏卡、游戏软件较多地模仿二战时期德、日侵略战争,多次出现战犯的头像,部分日本出品的电子游戏甚至宣传“大东亚圣战”的主张,配有日本军歌。宣扬“马踏南京,占领支那”,强者为尊,胜者为王。这种游戏给人的感觉是混淆历史是非,没有正义和非正义的区别。电子游戏不仅仅是游戏,游戏内容对青年学生价值观方面的影响,跟电视、书籍实际上是一样的,他们接触的哪方面内容多,就容易认同哪方面的内容,在现实生活中就会模仿,就会对现实社会做出错误判断。一些专家学者呼吁:现在有些青年学生缺乏起码的民族情感,民族自豪感也在下降,有的青年学生因玩游戏,参与偷盗、抢劫,甚至杀人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因此,加强青年学生的思想与法制教育,用高尚的精神陶冶青年学生的情操,寓教于乐,是促使青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天生中存在着游戏倾向。有的社会学家主张要爱护和鼓励青年学生的游戏倾向,并认为游戏是科技创新的基本前提之一。所以对于已经迷上电脑游戏和因特网游戏的青年学生要积极引导,培养他们正确对待游戏的态度,例如,通过游戏,使青年学生开发智力、提高英文阅读能力等等,从而使电脑和因特网游戏在他们成长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 抵制恶意信息流传与不法行为导向
网络上信息的直接性,既可能为我们打开直通世界各国信息资料库的大门,也可能为少数好色之徒和牟取暴利的奸商通过网页传播淫秽和暴力的图文提供方便。虽然黄毒自古以来就已经存在,但可怕的是电脑网络使色情内容更容易传播。由于网络传播成本越来越低,传播手法更为隐蔽并且快捷,一些人出于不良的目的,将信息垃圾发送到他人的信箱里。既然网络在本质上来说仍然是一种信息传播工具,你就不可能将有着各种不良动机的人完全排除在外。一些电脑科学家认为,电脑令人担忧之处,是它放大了我们最恶劣的倾向。网上聊天、网上旅游、网上麻将、网上弈棋、网上影视,网络成为了许多人的娱乐天地。然而,人类的弱点也在网络上暴露无遗:网上骗情、网上赌博、网上色情,比比皆是。根据美国的一项统计,1997年的色情网站有1万个,盈利1亿美元。统计还推测2000年以后,色情网站可达5万个以上,盈利可超过20亿美元。这些色情信息的传播最常用的旗号便是言论自由和“网络民主”。
现代社会常常使人感到迷茫,放在人们面前的生活方式不是太少而是太多,生活方式多样化之中表现出社会价值的多样化。[3]社会结构的松动和分解使不少人包括部分青年学生一时找不准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于是,不正当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便会用种种诱惑来吸引人。混沌状态中的网络便是一个诱惑不断的地方,各种生活哲学、处世推测、宗教信仰、道德规范都在网络中展开了一场混战。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认为,新社会“确实造成了更多的小生境,人们可以自由地选择,有更多的条件可以创造自己的小生境。在这一点上,即使拿以往社会的总和来相比,也望尘莫及。”[4]不难看出,网络推动了社会“小生境”的分化。如果对网络放任自流的话,主流社会的理想、信仰、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消解。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紧随在色情、暴力之后,邪教也热衷地运用网络而在其中大行其道了。因此,加强高校青年学生思想与法制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据不完全统计,接触过网络上黄色信息的青年学生60%是无意中的,而接触过网络上黄色信息的青年学生90%以上有性犯罪行为或动机。[5]青年学生的好奇心理,对于身边事物的不满甚至少数人对社会的仇视心理,很可能引发电脑行为、网络行为的出轨,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前不久,让电脑业者闻之色变的"CIH"病毒,据说是一名台湾大学生的玩笑之举。上海、江苏都发生了利用电脑进行金额、经济犯罪的案例。教育和引导青年学生确立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和法制观念,规范网上行为,杜绝破坏性事件的发生,是青年学生网络思想与法制教育的又一重要内容。
四 增强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
据我省某高校作的调查表明,该校有各类在校青年学生近万人,有46.8%是利用周末上网,有23.9%是利用假期上网,另有29.3%的表示只要有时间就上网。但值得注意的是,有8.0%的青年学生经常缺课上网,6.1%的上网学生承认上网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当前,上网青少年学生诸多问题的存在,从客观上看,是网络媒体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和局限性,网上环境比较复杂以及缺乏有效的管理和保护。从主观上分析,则是青年学生身心发育和社会化尚未完成,生理、心理等方面处于成长期,对上网时间、上网地点、上网内容以及上网身份等,既与他们的学业密切联系,又同他们的思想状态、法制观念密切相关,这些在上网过程中实际遇上的问题,很难都能够具有强有力的来源于他们的主观价值体系,包括他们思想道德与法制观念的自律。对与错、应该与不应该、道德与不道德、守法与违法,一些平时看来界限十分清楚的问题,在网络环境下,有的青年学生可能会感到模糊并动摇起来,甚至于做出作为当代大学生不应做的事,影响自己身心健康发展,更有甚者,还可能会对社会产生危害。因此,加强思想与法制教育工作,对增强青年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十分必要,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部门、教师,不仅仅是思想品德课、法律课教师,所有教师都要结合教育与教学,责无旁贷地担当青年学生网络思想与法制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他们身心发展和成长的规律,结合网络信息传播的新特点,加强青年学生网络思想与法制教育工作,并且形成一种健康、文明、有序利用网络的强有力的他律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如上所述,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高校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和法制教育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和更加繁重的任务。做好青年学生网络思想与法制教育工作,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责任。由电脑网络的信息传播方式所决定,高校应积极地创造及利用有益于青年学生网络思想与法制教育的条件、氛围和环境。为此,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首先,学校应高度重视网络技术的发展对青年学生思想与法制教育的影响,网络时代青年学生的思想与法制教育,既不能割断历史,又不能固守传统,一切按“老皇历”办事。我们几十年的传统教育,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方法,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共产主义精神与法制教育体系,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讲话》中明确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6]网络时代,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传统优势,并结合新的时代特点,注入新的内涵,使高校学生思想与法制教育工作优良传统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不能无视网络传媒对青年学生思想与法制教育的作用,应面对现实,把网络传媒作为对青年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的极好手段,并且充分利用网络传媒这一先进手段巩固和发展青年学生思想与法制教育的成效。
其次,要立足长远,加大投入。西方不惜代价,在网络传媒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一刻也没有放松通过网络传媒对我国青少年学生进行拉拢和腐蚀。对此,有关部门以及学校应紧密配合,结合青少年学生的特点,加大在电脑网络上的投入。例如,加强和完善校园网络的建设,通过专项投资,设置工作站或创办电子刊物等,也可以通过本地的局域网,共同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思想与法制教育,让他们接触更多正面的声音,开展正面和优化的引导宣传。
第三,充分利用社会已有的网络建设成果。高校应与社会公益机构,例如,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中设立的网络工作站联手,把对青年学生思想与法制教育同社会公益服务结合起来,通过采取多种方式,开展有益于青年学生身心健康的,为他们所乐于接受的网络思想与法制教育,集教育、知识和趣味于一体,使他们受到熏陶和培养,获得收获和启迪,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理想效果。互联网的发展使青年学生思想与法制教育的空间大大拓展,互联网带来的,既有青年学生思想与法制教育观念和内容的现代化,又有青年学生思想与法制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因此,改进高校青年学生思想与法制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广泛运用新的技术手段,通过包括校园网在内的互联网络,进行在线思想与法制教育,利用网络计算机声、光、影像技术,以青年学生乐于接受的生动方式,更广泛、更迅速、更紧密地贴近青年学生的思想实际,将思想与法制教育渗透到富有吸引力的内容和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只有采取得力的措施,加强思想与法制教育对高校青年学生的影响力,发挥思想与法制教育对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应有的战斗力,才能使网络真正成为促进青年学生进步,帮助和引导他们身心健康成长,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教育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现代化需要的接班人和建设者的有效手段和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