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古代灿烂文化的载体,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学习文言文,可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语感和思维,提升精神品格。
语文文言文教学
那么,如何建构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的文言文阅读教学呢?
1 加强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文言文是我们文化的根,是我们传统的血脉,是我们精神的摇篮,它的背后是我们五千多年灿烂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我们的传统文化蕴涵着深厚的人文内涵,传统文化中诸如生命意识、宽容意识、责任意识、超越意识等等,都是我们今人须拥有而缺少的。所以,对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重视,就是对语文素养的重视,就是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视。
2 建构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文言文的阅读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好奇心强、肯动脑、爱表现、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渴望成功是青少年的天性,教师应理解和鼓励学生的表现意识、期望意识、成功意识。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鼓励尤为重要,因为他们的心理障碍是缺乏自信,教师要善于从他们的反馈中,敏锐地捕捉到他们理解、分析、观察、感悟、体验、联想、想象、思想、情感、品质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各方面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扬起他们自信、自强的风帆。
创新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预读。其主要目标是:读准字音,准确停顿,把握节奏;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具体做法是:淤查阅工具书,结合注释给生字生词注音。于清楚准确地朗读课文。盂结合课文注释和语文工具书,结合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从整体上了解课文。榆通过解题和通读全文,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文体特征。
抄读。其主要目标是:熟悉课文,自学存疑,明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具体做法是:淤勾划或抄写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于勾划或抄写课文中的难句。盂记录在阅读课文时产生的疑难问题。榆结合单元学习的提要、课文预习提示、思考和练习,确定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解读。其主要目标是:通过语言分析,具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观点、态度或思想倾向。具体做法是:淤结合语境,从句子结构和上下文去深入理解疑难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于利用古汉语常识具体分析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盂翻译(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课文或课文片断,以求深入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品读。其主要目标是:就思想内容、章法结构、表现技法、语言艺术、艺术风格等方面对文章进行文学和美学的鉴赏性阅读。具体做法是:淤从文体特征出发,总体上把握文章作为一种“类型”的基本特征。于比较阅读,从内容和形式方面对文章的具体特征和作者的艺术个性进行分析。盂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就重要的实词、虚词和语法问题撰写语文小论文,以巩固所学知识,强化能力训练。
诵读。其主要目标是:加深理解,强化记忆,丰富语言,积累材料,训练语感,培养素质。具体做法是:淤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朗读,力求熟读成诵。于朗读品味,背诵名篇、名段和名句,准确记忆。盂扩展阅读,研读与文章相关的材料,扩大知识面,以求更为全面深刻地理解课文。榆整理学习笔记,编写学习小结,以突出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语感,教师得适当教给学生文言学习的方法。培养文言语感,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起始阶段,教师要尽量少做枯燥的语法分析,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之后,教学的重点应放在积累丰厚的文言词语和语句这些感性材料上。离开了这个根本,文言学习恐怕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这就是俗语说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目前中学文言教学的主要问题不在学生“不知其所以然”,而在“知其然”的不足上。学生一旦有了足够的“知其然”之后,则所谓“所以然”即使自己不能悟出,也是一点就通的。
所以教文言文学法,首先要教给积累知识的方法。可以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准备一本笔记本,建立“文言知识库”,学习一篇文言文,即把这篇文章的主要实词、虚词和句式记录到笔记本上,记录时按照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文言句子的特殊形式(包括文言句式和一些固定用法)等分门别类进行。其中“词类活用”一项初始阶段可放低要求,学生若理解有困难,也可把这些词暂时归到古今异义或一词多义中,待积累到一定程度,文言阅读能力有所提高以后再细化出来。至于文言句子的特殊形式,有人认为学生无需特别留心,因为“功到自然成”,此点我不敢苟同。有了文言语感,这些文言句子的特殊形式确实不需死记,但尚未培养出语感之前,对这些进行记忆、积累,见效很快,也可以说是科学的方法。教学实践证明,文言文中一些固定用法掌握与否,对文言文的阅读影响非常大。
其次,要教给学生推断语意的方法。推求语意首先要注重新旧联系,善于联想迁移。文言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固然重要,但如果不善于类推,就是学而未化,文言学习要善于举一反三。我们要引导学生去联想、迁移、推导,从已知推未知,凭借“旧知”去解决新问题,这对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无疑是极有益处的。
论文作者:金敏
论文发表刊物:《新疆教育》2013年第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1
标签:文言论文; 文言文论文; 课文论文; 语感论文; 学生论文; 其主要论文; 文章论文; 《新疆教育》2013年第3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