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企业管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经济体制转轨中企业管理有深刻的改革内容
首先要说明的是,无论就历史的经验和发展的趋势看,搞好国有企业的根本出路就在于改革,这是千真万确的。但是,改革不能代替管理,过去的“以包代管”,“以改代管”都没有、也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同样也不能期望实行股份制和改建成公司制后,企业管理水平就可以自然地提高。对我们来说,管理就是管理,管理就是要持之以恒地做艰苦细致的工作。
当然,我们所说的加强企业管理,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再原封不动地重复单纯生产型企业的那一套管理。加强管理中包含丰富的改革内容,许多改革是以管理思想、管理制度、管理内容和管理方法为对象,同时又以其为载体而实现企业改革的。在企业外部,改革就是要重新铸造企业与政府、企业与主管部门、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创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外部条件,这往往是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等来实现的。在企业内部,改革就是要更加有效地调动企业自己可以控制的人、财、物和时间等各项生产要素,实现资源有效配置,而这又往往是通过企业的组织和管理而实现的。
当前企业管理面临大量的改革内容,一些企业恰恰由于忽视了这些改革内容而使自己的优势发挥不出来;一些企业因内部管理没有及时跟上已经变化的外部环境而陷入困境。
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管理,就是要围绕捕捉市场机遇,对市场信息和宏观调控信号能及时作出反应,形成科学、高效的内部组织,通过对企业各项活动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不断优化配置企业各类资源,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允许的经营手段,获取最高的经济效益。
由此看来,在企业转向市场经济的竞争主体时,企业管理正在经历一场脱胎换骨的变化。企业的功能变了,企业追求的目标变了,经营管理的观念变了,企业管理的方式变了,企业管理的手段也变了。这一切是极为丰富的企业改革的内容,这一切又构成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管理。
从企业功能看,在旧体制下,企业是附属于某一级行政机构的生产单位,在一定阶段,甚至把企业当成无产阶级专政的基层组织;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独立的经济组织,是市场竞争的主体。
从企业的目标看,过去企业追求的是完成国家计划;而现在企业追求的是最高的经济效益。
二、当前强调管理工作的现实意义
如果说管理也是生产力的话,那么,目前大多数国有企业并未充分调动起这一生产力。
一方面,企业基础管理有所削弱;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跟不上企业走向市场的需要,企业管理水平不高成了企业增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的薄弱环节。面对逐步形成的市场经济,一部分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思想观念的转变滞后;企业组织体系与进入市场参与竞争不相适应;企业管理的方式方法改变迟缓,有一些当年很好的企业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望洋兴叹,不知所措,甚至叫苦不迭。国家在这些企业多年积蓄形成的技术优势,没有变成适应市场经济的新产品优势;管理优势没有变成适应市场经济的质优价廉优势;人才优势没有变成适应市场经济的、真正的企业家优势。
近年来确实出现了一批班子强、产品好、机制活的企业,但在新旧体制转轨中,一些企业由于对某些问题的片面理解而忽视了改进和加强管理工作。一些厂长、经理把市场上的灵活经营与企业中的严格管理对立起来,相互混淆,管理失之于不严;由于企业外部矛盾热点增加,一些厂长、经理主要精力转移,削弱了内部管理;承包制和职工收益与企业实现利税挂钩,引起不少企业急功近利,短期行为,放松了管理;面对市场竞争和内部关系诸多问题,一些企业急于求成,情绪浮躁,心理失衡,不安心抓艰苦的管理工作,出现了“以包代管”、“以罚代管”、“以奖代管”等倾向,总是想找到一剂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可超越艰苦具体的管理,而能解决企业的各种问题。
今年企业外部环境仍然不够宽松,搞好企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但是一些涉及旧体制的深层次改革尚在试点阶段,对于多数国有企业来说,目前切实下大功夫,通过加强管理克服不利因素,搞好国有企业,这是现实有效的选择。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这是各个企业都可以采取的成本最低的措施。一些优秀企业的经验表明,抓企业内部管理潜力很大,就是在现有的条件下,只要企业管理能提高到新的水平,使国有企业昔日的技术、管理和人才优势能变成市场竞争的优势,通过改革管理,而能充分运用市场经济允许的经营手段,国有企业的总体状况就会大为改观,经济效益就会提高。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在管理方面程度不同地存在一些问题,有些问题还相当突出。
一是管理思想落后,经营观念陈旧,一些企业领导管理思想滞后于改革和经济形势发展的要求,仍然存在着“生产靠计划、盈亏靠财政、发展靠政府”的思想观念。
二是管理不严,纪律松弛。
三是基础工作薄弱,管理整体素质下降。在某些企业中,劳动无考核,物耗无定额,质量无检验,设备无人管,生产无核算,大量生产能力被闲置浪费。据某省调查,有40%的国家级企业质量、消耗、效益达不到原评定时的水平。
四是企业领导素质低。有些企业领导缺乏事业心、责任感,满足现状,无所作为;知识老化,经营管理能力差;缺少民主作风,听不得不同意见;甚至滥用职权、以权谋私。领导班子不和,遇事相互推诿、扯皮、拆台,纪律涣散。去年某省集中了158 名企业领导人测试企业有关知识,竟有58%的人不知道什么叫增值税,可见企业领导人素质急需提高。
五是企业经营决策能力差,不讲信用,急功近利。有的企业不重视对市场的调查分析,不顾客观条件甚至放弃自身的优势,盲目争上新项目,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重复引进,给企业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有的企业缺乏长远经营战略,看到别人的产品赚钱,就跟着人家后面跑,等到搞成,时机已过,造成产品积压、企业资产浪费和亏损。
针对当前生产经营中的突出问题,我们提出了在全国开展“转机制、抓管理、练内功、增效益”活动。同时,还要指导企业着重抓好质量、资金、成本、营销这四项管理。
1.抓质量管理首先要牢固树立“质量、信用”的观念。“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信用也是一种质量,是履行承诺的质量。企业领导者要成为企业产品质量和信用的第一责任者,这是任何其他人员所不能替代的。要健全以质量否决权为核心的责任制,加强技术基础工作,继续深入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凡引进技术的产品,必须全部采用国际标准;凡新开发的产品,都必须有标准,没有标准的一律不准生产,今年内要确保我国主要行业50%的产品按国际标准组织生产。要强化质量监督的有效性,坚决打击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经营行为。
2.资金问题是当前国有企业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造成目前企业资金紧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资金运营效率低下,拖欠增加,使用结构不合理。其次,确实也有流动资金总量不足的问题。从目前宏观经济形势看,今年的资金总量仍相当紧张。当前抓资金管理,对于走出资金紧张的困境,改善宏观经济形势,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第一,提高资金运营效率。目前全国国有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周转过慢,占压、沉淀严重,是当前资金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全国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平均一年周转1.35次,即周转天数为272天。 这种低速运转加大了本来就不足的资金压力,在负债率高达90%以上的情况下,经济效益无法提高,生产经营资金要增加10%、20%或30%,要有上千亿的投入,这是非常困难的,但周转速度要提高30%,经过努力是完全有可能做到的。
第二,要严格执行结算制度,认真实施“两则”,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形成有效的审计监督机制,把有限的资金花在刀刃上。统筹安排使用各项资金,优先满足企业生产经营资金需要。当前造成企业资金紧张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边生产、边积压。当前,要按照“增畅、限平、停滞”的原则,做好限产压库,加强货款回收,严肃资金结算纪律,采取各种措施,加强促销,盘活资金存量,加快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第三,从思想上,要树立勤俭办厂的精神,想方设法开源节流。
3.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企业消耗高,资源浪费严重的问题十分突出。据对92个主要物资消耗指标统计, 1992 年比1985年上升的指标有44个,占47.8%,持平的2个,占2.2%。由于消耗高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一些企业的经验已经证明,抓住了降低成本就抓住了企业经济效益的“牛鼻子”。我们要继续推广邯钢的经验,健全以节能降耗为主要内容的成本管理责任制,首先要健全消耗定额指标体系,完善成本核算,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原材料消耗、能源消耗、经费开支都要有科学合理的定额,分解到各车间(部门)、班组、岗位和个人,实行严格的考核,堵塞管理中的漏洞。
4.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营销管理直接关系到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下大气力抓好。从全局情况看,目前企业营销管理水平还比较低,潜力还很大。抓营销管理首先要加强市场调查和分析,抓好市场预测,提高营销队伍素质,及时把握市场变化。充分运用现代营销技术手段。政府部门也可以组织力量对一些行业的主要产品的生产、需求、价格和库存进行月度、季度和年度调查,进行分析、预测,定期发布信息,协助组织区域性营销活动,开展营销技术培训,帮助企业改进营销管理。要积极开展创名牌活动,提高名牌意识,以名牌产品带动产品结构调整。
三、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中的政府行为
加强企业管理本身是企业行为,任何外部机构都不能替代企业自身所作的努力。企业在这方面努力的程度和所取得的效果从某种意义上决定着这一企业的兴衰成败。企业管理者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是必须明确的,但是并不能因此就说政府对此可以无所作为。在新旧体制转轨这一特殊时期,政府至少应做三方面的工作。
1.减少对企业不必要的干预。企业改善和加强管理遇到的一个困难是政府部门不必要的干预过多。例如,政府机构要求企业对口设置相应部门,否则就为企业设置障碍;有的政府部门搞拉郎配式的企业联合,摊派式的“兼并”,翻牌的“集团”,把好企业拖垮;乱评比、乱评优仍然很盛行,甚至发展到荒唐的地步,就是花钱买,企业感到评比缺乏权威,但不参加又不好,经常处于两难境地;另外,企业正常工作中的各类审批依然较多,应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企业机制的转换而减少。
2.为企业创造改善管理的条件。首先,要改善宏观调控,特别是进一步完善金融、投资等体制改革,完善各类市场,为企业的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其次,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企业解脱办社会职能,分离离退休职工,安排富余人员创造条件。再次,要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法规体系,为企业实现规范化管理奠定基础。
3.对企业管理进行必要的指导。第一,总结好的典型,通过宣传,起引导作用。第二,抓紧建立企业经营管理状况考核指标体系。目前要抓紧建立两大类指标体系。一类是反映企业经营管理状况的财务指标;另一类是反映企业经营管理状况的技术经济指标。第三,建立资产经营责任制。一方面落实企业法人财产权,另一方面落实国有资产经营责任,维护国有资产所有者权益。国家经贸委已起草了一个《国有企业资产经营责任制暂行办法》,待协调完稿后,下发实行。第四,组织社会力量,为企业管理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咨询。
四、企业加强管理和政府“管”好企业
加强企业管理主要是企业的事,而“管”好企业却主要是政府的事。这里讲的“管”好企业,主要是指如何充分地运用市场经济的方法和手段,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这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
过去,我们为搞好国有企业,下了不少功夫,但在1994年宏观体制改革以后,政府搞好国有企业的方式方法正发生着大的变化。过去搞好企业在方式方法上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以企业资产的不同所有制为对象而轮番进行政策调整。国有企业有困难,实行减税让利;乡镇企业要发展,得给点优惠政策;为鼓励引进外资,搞好三资企业,又要给予优惠条件。另一特点是针对单个企业而区别政策,最典型的做法是承包制,即通过政府与企业一对一的谈判,实行一厂一制,承包基数有高有低,每年上交的递增率也有高有低,甚至有的连税一起实行“总承包”,就是在同一行业中,不同企业都不同,如钢铁行业中,首钢,武钢,宝钢办法就不一样。这在财税体制改革前,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实行包干制的前提下是可以的,但在去年财税体制改革后,这种办法已失去继续下去的体制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在深化企业改革,搞好国有企业的思路、方法和手段上,必须以市场经济为取向作相应调整。
1.搞好国有企业与搞好国有经济统筹考虑。以计划经济为基础长期形成的国有经济,在进入市场经济过程中结构性的不合理暴露得越来越明显,这是国有企业运营效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市场竞争的大环境中,要把单个国有企业放到区域或全国国有经济之中定位,才能发现比较优势,找到发展的机会,区域经济才能克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状况。通过对国有资产分布即国有资产存量的调整,对产业结构、企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进行结构性优化,会调动出新的生产力,给企业带来新的活力。在新旧体制转轨中,结构调整这是一项搞好国有企业势在必行的巨大工程。上海等地卓有成效的工作已显示出这一工程的巨大潜力。要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基本情况进行系统调查,对产品结构、企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对企业经营现状和资产结构进行认真分析,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地区经济发展优势,明确区域经济增长的生长点。确定重点支持的、鼓励发展的、需要调整的行业和企业,进行战略调整。调整结构只有以存量的优化配置为主,以增量作为催化剂。资产存量的重组,使国家确需掌握和控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结构合理,实力增强,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企业组织结构重组或调整,可以更多地通过产权转移的方式,在做好资产评估的基础上进行,有计划地兼并、分立、合资、承包、租赁和出售。出售的收入,用于企业资本金注入,实现国有资产的战略转移。这是一项效益极大,暂时又不需要支付更多成本,各级政府和企业都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操作的现实可行的工作。
2.企业改革与企业环境的改善同步进行。企业改革的深化,要求外部环境不断改善,配套改革要到位;流通、金融、税制等体制改革又要求企业实现机制转换。企业既是宏观管理体制服务的对象,又是各类经济杠杆调控的对象。因此,企业自身改革与各项配套改革的关联性变得特别强,这已经成为深化改革的一大特征。
在去年财政、税收实现体制转轨之后,企业改革与社会保障、金融和流通体制改革相辅相成的局面进一步明显。在全面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税制改革,加速专业银行企业化的进程,充分发挥税率、利率的杠杆作用,建立健全以间接调控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要尽快确立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抓紧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大力发展商品市场努力推进流通体制改革的同时,要积极稳妥地发展、完善各类市场,特别是要素市场。组建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和直接为企业服务的中介机构。建立和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严格市场秩序,规范政府和企业的行为,维护和保障国家、企业和职工的权益,为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独立进入市场创造必要的外部环境。
3.转换经营机制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相结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转换经营机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当政府转变职能、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达到一定程度,才具备对企业按现代企业制度加以规范的必要条件;但是只有最终以现代企业制度取代了传统国有企业制度之后,机制转换才能到位。
所谓转换经营机制,就是使国有企业由生产活动围绕国家计划运行,转变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对市场信息和宏观调控信号能及时作出适当反映。我们讲目前企业没有转换经营机制,主要在于企业得到信号后有很多逆动作。最明显的是1993年,政府为控制经济过热,两次调高利率,但这并没有降低企业投资热情。人民币对外币的汇率一贬再贬,而各类进口却有增无减,这说明企业机制没有转变。真正实现机制转换,涉及旧体制许多深层次问题。不改变传统的企业制度就难以奏效。当前,要在进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的同时,重点打好转换经营机制基础。在整体推进“转机建制”的前提下,针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难点,采取必要措施,在制度创新和配套改革方面,实现重点突破,解决企业中存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为普遍实行企业制度的转变创造条件。
4.企业的改组—改制—改造相结合。企业改组是指国有企业资产存量实现优化组合,提高国有经济的配置效益;改制是指企业在转换经营机制的基础上,实现企业制度的创新;改造是指集中必要的投入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这三者关系,我个人看,应把改组摆在前面。首先是通过改组使经济结构趋于合理,在此基础上,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在结构合理,机制转换的情况下,再加大技术改造,就能收到好的效果。如果没有结构合理和企业机制转换这个基础,只是一味地投入,往往事倍功半,难于收到预期的效果。
5.加强企业管理与解脱历史包袱结合。目前,国有企业的优胜劣汰机制、自负盈亏机制、激励和约束机制还未真正建立起来,许多管理人员经营管理观念尚未转变,一些企业的非正常行为和短期行为时有发生,管理粗放,国有资产运营效率低下。眼睛向内,转变经营观念,不断改善和加强企业内部基础管理,使企业的财务、质量、人事、劳资等项管理符合企业进入市场参与竞争,提高经济效益的企业目标,切实提高各项管理的有效性仍是十分繁重而艰巨的任务。
企业办社会的结果,造成国有企业同时追逐多个相互抵触的目标,经常处在两难之中。追求经济效益的目标往往由于各种现实矛盾而被冲淡,因而造成企业行为经常错乱,财务变得越来越不透明。违背企业作为经济组织的行为屡屡发生。它制约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资产运营效率的提高。不解脱企业办社会的负担,直接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经营机制和现代化管理就难于完全到位。
解脱办社会包袱要调动企业、职工特别是地方政府的积极性。首先在企业内将生产经营部分与富裕人员和办社会部分从编制、财务到组织上实行分离,再创造条件使公益性机构逐步转交社会,福利性机构逐步转作三产,进入社会。这是一个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分离的难处是职工思想观念的承受能力和财政的承受能力。为此,一方面要加大三项制度改革力度,通过在企业内的分离过程转变一些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观念;另一方面政府要压缩非急需的基建及其他各项开支,把本应由政府做的事承担起来,企业也必须准备为此付出一定的成本,以实现分离的平稳过渡。
6.抓关键的少数。现在大家越来越发现,抓住少数关键的大型企业,比如500—1000户,就抓住了国有经济的大头, 就可以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要集中精力和政策措施把这批关键的少数真正培育成有发展前途、有市场竞争实力的优强企业。一方面这是中国经济走向国际市场的主力军,另一方面,通过专业化协作和产品、服务的辐射作用,会带动一大批相关企业。优强企业还是经济结构调整的主体,这批优强企业的出现,就会给危困企业的改组、兼并、联合、破产等调整措施创造更广阔的空间。因此要研究和实施大集团大公司战略。
五、培育企业家队伍,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提高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管理水平的一项长远的根本性任务是培育一代职业企业家队伍。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一批达到国际水平的企业家,就不可能带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
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遇到的极大困难是物资短缺,资金紧张,十多年企业改革的实践一再教育我们:在发展生产力所必需的各类要素中,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馈乏,是比物资和资金短缺更难解决的问题。
现实生活的大量事实表明:一个企业有了高水平的经营管理者,没有好的产品,可以开发出好产品;混乱的管理,可以在短期内扭转局面;企业亏损的状况,可以经过努力而改变;企业没有市场也可以开拓出市场。在全国已出现了一批像黄关从、万德明、张瑞敏等优秀企业家。相反,一个不称职或怀有私心、野心的管理者,可以把一个好企业整垮、掏空。
企业管理,要靠企业家带领一班人去抓,去实现企业目标,随着政企职责分开的进程,企业经营权力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家及企业领导班子的素质和个人品质对一个企业来说就成了头等重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