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涛[1]2001年在《水稻微卫星连锁图构建及稻米若干性状的QTL定位》文中研究指明以两系杂交稻强优组合培矮64s/E32的一个加倍单倍体(doubledhaploid,DH)群体(含有86个株系)为供试材料,构建了一张微卫星(Microsatellites)或简单序列重复(simple sequence repeats,SSR)标记连锁图,并利用此图谱定位了一些水稻米粒性状的QTL。 从业已发表的水稻微卫星引物中挑选出149对覆盖水稻6条偶数号染色体的引物对两亲本进行多态性检验,共检测到56个简单序列长度多态性(simple sequence length polymorphism,SSLP)座位,然后对群体进行SSLP分析。将获得的SSR基因型数据加上另外6条奇数号染色体上的68个SSR标记座位基因型数据,用Mapmaker/Exp3.0(Lincoln等,1992a)进行连锁分析。建成的全基因组连锁图谱全长801.7cM,共有124个标记座位,标记间平均距离为6.47cM。其中本人所作的偶数号染色体的图谱全长386.7cM,共有56个标记座位,标记间平均距离为6.91cM,标记顺序与Temnykh等发表的图谱大致相同,仅少数区域出现了顺序颠倒,但长度要比Temnykh等的图谱短得多,二者共有标记所覆盖的长度相差313.4cM。 将稻米除糙之后,对糙米粒长、粒宽和粒重进行测量。用基于最小二乘法的复合区间定位法(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CIM)进订数量性状基因座(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定位,并用逐步回归对定位的QTL进行重新检验和效应估计。共检测到18个QTL,其中8个控制粒长,4个控制粒宽,6个控制粒重。它们对粒长、粒宽和粒重表型变异的贡献率分别为78.61%、68.62%和72.06%。在18个QTL中,几个效应较大的QTL的位置与前人报道过的极其相似,一些效应较小的QTL所在的染色体在前人的报道中也有出现。
李小辉[2]2005年在《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抗性QTL的精细定位》文中指出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简称细条病)是中国南方水稻上的一种常见病害,近年来已经成为影响我国水稻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为了控制病害流行、减少生产损失,开发和利用水稻本身的抗病性,培育抗病品种,是从根本上解决病害问题的有效途径。 本研究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3个控制水稻细条病抗性的QTL进行了精细定位。主要结果如下: (1) 构建了3号染色体短臂上目标区段的区域连锁图,并定位到qBlsr3d。在RM231和RM7之间添加RM523、RM569、MRG2807.IRRI2807;用复合区间定位法将qBlsr3d定位在RM231与RM523之间,距RM523较近,为6.19cM,对表型的贡献率是11.52%。 (2) 构建了5号染色体短臂上目标区段的区域连锁图,并定位到qBlsr5a。在RM153和RM437之间添加RM413、MRG6029.IRRI6029;用复合区间定位法将qBlsr5a定位在MRG6029.IRRI6029和RM413之间,距离MRG6029.IRRI6029较近,为4.01cM。 (3) 构建了5号染色体长臂上目标区段的区域连锁图,并定位到qBlsr5b。在RM516和RM538之间添加标记MRG3674.MRG3674、RM146;用多区间定位法将一个与qBlsr3d有加性互作效应的QTL——qBlsr5b定位在RM430与RM173之间,距RM173较近,为2.20cM,对表型的贡献率是3.80%。
马大鹏[3]2004年在《水稻农艺及品质性状的基因定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杂交稻大面积推广为我国的粮食增产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然而目前生产上应用的一些优良组合稻米品质较差。如何在保持较高单产的水平上改良杂交稻稻米的品质,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深入研究水稻产量及品质性状的遗传基础,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水稻进行遗传改良,就可以实现这一目标。本研究以大粒亲本SLG与珍汕97构建的重组自交系为基础,通过构建其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全基因组定位与水稻粒重、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等相关的数量性状位点,探讨粒重与产量,粒重与品质的相关关系。主要结果如下: 1.利用177个均匀分布在水稻全基因组的微卫星标记对重组自交系群体进行了基因型分析,构建了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图谱全长约为1676cM,标记间平均间距9.5cM。所有标记顺序与已发表的图谱一致性较好。 2.在所有考察的性状中,重组自交系群体均表现出与F_2相似的超亲分离。粒重与产量不相关,与粒长、粒宽、粒厚等外观品质极显着正相关。充实度与粒重不相关。 3.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各性状进行QTL定位。各个性状定位的QTL数目在1—5个之间,单个QTL的贡献率在3.5%—71.1%之间。部分性状如有效穗数、结实率、粒重、粒长、粒宽、粒厚等,所检测到的QTL效应方向相同,均来自一个亲本。 4.粒长、粒宽均受一主效QTL控制,粒长、粒宽有不同的遗传基础。 5.QTL存在一因多效,即一个QTL影响多个性状表达。 6.粒长、粒宽、粒厚是影响粒重的主要因素,但是粒长要比粒宽对粒重的贡献率高。
赵守环[4]2003年在《水稻RFLP-SSR连锁图谱的构建和稻米品质的QTL定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翁清妹等(2000)利用圭630(籼稻)/台湾粳(粳稻)的一个加倍单倍体(DH)群体,建立了一个包含来自日本和美国的两组DNA探针的水稻RFLP连锁图(记为RFMAP)。该图谱共含175个RFLP标记,全长1224.6cM,相邻标记间平均距离为7.0cM。但该图的RFLP标记分布不够均匀,存在较多的空白区,特别是在第4和第8号染色体上存在两个断点。本研究试图在原有RFLP图谱的基础上,添加一些SSR标记,以使该图谱标记更加密集和均匀,同时补上两个断点。共筛选了361对美国康耐尔大学(Temnykh等,2000、2001)公布的SSR引物,获得了183对多态性标记,多态性水平达55.97%。在12条染色体上共整合了57个SSR标记,连锁图总长度延长到1811.2cM,标记密度基本不变,但分布均匀性变好。不过,两条染色体上的两个断点仍未消除,这暗示在这两个断点区域多态性标记数量较少,且重组频率较高。 利用新构建的图谱(记为RSMAP),用基于最小二乘法的复合区间定位法(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CIM)对控制稻米直链淀粉含量(amylose content,AC)、垩白粒率(chalkiness rate,CR)和垩白度(chalkiness score,CS)的数量性状基因座(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进行了定位。共检测到33个QTL,其中8个控制直链淀粉含量,12个控制垩白粒率,13个控制垩白度。它们对直链淀粉含量,垩白粒率,垩白度表型变异的贡献率分别为59.22%、64.90%和67.50%。
胡霞[5]2011年在《利用回交导入系剖析水稻产量与品质QTL及其表达的遗传背景效应》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对稻米品质的要求亦越来越高,如何在维持现有高产水平基础上不断改善稻米品质是水稻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利用优质恢复系测258和和优质常规籼稻中广香1号为轮回亲本与从国际水稻研究所引进的锌含量高的粳型糯稻新品系IR75862杂交创制的BC1F7回交导入系群体,在广西南宁和海南叁亚定位了产量相关性状(二次枝梗数、穗总粒数、穗实粒数、千粒重和穗重)、粒型(粒长、宽、厚)、碾磨品质(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及微量元素铁、锌、镉、汞和铅的主效QTL,并剖析QTL检测的遗传背景效应与环境互作效应。得到以下主要结果:1测258与IR75862双亲在穗实粒数、千粒重、粒长、粒宽、整精米率及铁、锌、镉微量元素浓度等性状上存在显着差异;中广香1号与IR75862则在穗实粒数、穗总粒数、千粒重、单穗重、精米率及铁、锌微量元素浓度上差异达显着水平。多数产量及粒型相关性状与3种碾磨品质相关不显着。2在南宁和叁亚环境下,分别检测到影响测258/IR75862和中广香1号/ IR75862群体产量相关性状、粒型、碾磨品质和5种微量元素浓度的主效QTL 98个和90个,分布在所有12条染色体上。3 2个群体在南宁和叁亚两种环境检测到的9个整精米率QTL中,有7个QTL存在显着的环境互作效应。相似地,中广香1号/IR75862群体在两种环境没有检测到影响各微量元素浓度的相同QTL,仅测258/ IR75862群体检测到影响Zn浓度的2个相同的QTL,说明与产量和粒形性状相比,影响整精米率和微量元素浓度的QTL具有较强的环境互作效应。4 IR75862供体基因导入测258品种背景的平均导入频率为5%,是导入中广香1号品种背景平均导入频率的2.5倍。同样,2个品种背景在同一环境定位到的所有性状的QTL中,不同遗传背景检测到影响同一性状的QTL数占所有性状QTL总数的5.3%。表明供体等位基因导入和QTL表达受遗传背景影响较大。同一QTL在不同遗传背景下的加性效应大小可能相似,也可能存在较大差异。5许多影响粒数和粒重的QTL被定位在同一或相邻区间,基因效应方向相反。但鉴定出一些影响这两种性状的遗传独立位点,如位于第2染色体RM262~RM475、第5染色体RM509~RM430、第6染色体RM587~RM510和第9染色体RM566~RM242区间,只影响粒数而与粒重无关;相反,位于第7染色体RM478~RM134和第12染色体RM519~RM235区间,只影响粒重而与粒数无关。因此,针对这些独立于粒重的枝梗数和穗粒数位点或独立于枝梗数和穗粒数的粒重位点进行标记辅助选择,有可能在现有品种的穗粒数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产量。6 2个群体的影响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的多数QTL与枝梗数、粒数和粒重QTL定位在染色体的不同区域,表明碾磨品质与枝梗数、粒数和粒重是相互独立遗传的。通过影响这些性状QTL的重组有可能实现产量和碾磨品质的最佳配置。7影响不同微量元素的许多QTL被定位在同一或相邻区间,基因效应方向大多相同,表明控制这些微量元素浓度的QTL表现为紧密连锁或一因多效作用。暗示在提高水稻铁﹑锌营养元素含量的同时,对人体有毒害的镉﹑汞和铅等重金属元素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加。鉴定出影响籽粒铁锌浓度的主效QTL(qFe2、qZn2a和qZn6a),其与其它重金属元素的QTL独立,即利用这些位点提高水稻籽粒铁、锌浓度的同时不会引起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增加,因而在水稻铁、锌生物强化育种中具有应用价值。
左海龙[6]2008年在《控制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及其降解相关基因的遗传定位》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利用籼稻品种IR24和粳稻品种Asominori杂交产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及其相应的一张包含289个RFLP的分子标记连锁图谱,通过复合区间作图法,对水稻叶片叶绿素在四个不同生育期(苗期、分蘖期、抽穗期,成熟期)内的含量及其降解相关性状进行了数量性状座位(QTL)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苗期到成熟期共检测到15个控制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的QTL位点,其中苗期检测到2个、分蘖期5个、抽穗期及成熟期各4个,分布在除第5、7和11染色体外的水稻全基因组上,贡献率为7.26%~20.06%。这些位点的位置大多数不相同,说明控制叶片叶绿素含量的QTL位点具有表达的时空性。但在第10染色体上相同分子标记区间(XNpb333~R1629)内检测到能同时控制水稻叁个不同时期(苗期、分蘖期、抽穗期)叶片叶绿素含量的QTL位点,揭示该位点受表达时空性影响不明显。2、以叶片叶绿素降解速度和叶片黄化程度作为考察叶绿素降解的指标,共检测到26个与水稻叶片叶绿素降解相关的QTL,其中包括控制离体或非离体叶片叶绿素降解速度的16个QTL和叶片黄化程度的10个QTL,们分布在除第5、7和10染色体外的水稻全基因组上,贡献率为5.99%~27.79%。3、对苗期检测到的控制离体与非离体叶片叶绿素降解的QTL进行比较,发现只有控制苗期叶片(非离体)叶绿素降解速度的qSLCDS-1与离体叶片黄化程度的qSYDLD-1位于相同的分子标记区间(R3203~G2200),而其它位点的位置皆不相同,表明苗期离体与非离体叶片叶绿素降解的遗传基础存在着较大差异。4、通过对控制苗期与分蘖期离体及苗期(非离体)叶片叶绿素降解速度的QTL与控制水稻成熟过程中剑叶叶绿素降解速度的QTL进行比较,发现相应QTL处于不同位置,这揭示了在水稻早期离体和非离体叶片叶绿素降解与自然生长条件下成熟期叶片叶绿素降解(自然衰老)的遗传基础是不相同的,故不能通过苗期或分蘖期测定来筛选叶片耐衰老的水稻品种。5、在第1染色体上标记区间R3203~XNpb93内检测到3个影响叶片叶绿素含量和3个影响其降解的QTL,表明染色体的这个区域对控制叶片叶绿素含量及其降解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Asominori/ IR24的RIL群体在水稻四个不同生育期共检测到52个与叶片叶绿素含量及其降解相关的QTL,这些QTL可为进一步的叶绿素相关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水稻叶片叶绿素相关QTL的精细定位及克隆奠定基础。
刘艳春[7]2012年在《稻米外观品质相关性状QTL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稻的外观品质是水稻的育种目标之一。外观品质主要包括粒形、垩白等性状,不仅影响稻米品质,而且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市场价值。本实验通过构建水稻分子遗传图谱,对粒形、垩白等相关性状进行QTL定位,并对垩白性状初定位结果进行进一步验证。实验结果如下:1、本实验以YZD为母本,Ⅱ-32B为父本构建了一个由243个株系组成的F_2群体,从中随机选择192个株系用于连锁图谱的构建,并将94个SSR标记整合到连锁图谱上,覆盖水稻基因组1351.6cM区域,平均图距为13.25cM。2、利用WinQTL Cartographer2.5软件,对粒长、粒宽、长宽比、垩白率、垩白大小等开展了QTL定位研究,在杭州和海南两地实验中,共检测到16个具有显着加性效应QTLs,其中只有qGL3杭州和海南两地都检测到QTLs。控制粒长的主效QTLs位于第3和第7号染色体上,LOD值为19.8和19.6,贡献率41.89%和26.37%,垩白性状的QTLs位于第6号染色体RM1369-RM510标记位点处,LOD值为6.5,贡献率是19.12%。3、利用两个BC_2F_2回交群体对qPGWC6进行进一步验证。标记开发,在初定位标记的基础上加密标记,进一步将目标区间定位在RM190-RM510区间内。将两个回交群体分别种植在试验田和人工气候箱中,分别对两个群体进行性状考查和QTL分析,在高温种植下检测到一个控制垩白率的主效QTL,贡献率40.56%。4、对两亲本Wx基因上游基因组中的(CT)重复序列进行测序,研究两亲本Wx基因差异位点。(CT)n的微卫星重复序列和第一内含子区的5’端的序列测序结果分别为:YZD,(CT)18,AGGTATA;Ⅱ-32B,(CT)11,AGTTATA。这说明亲本垩白表型的差异与其直链淀粉含量有很大关系,并且容易受温度影响,与实验结果相符。
鞠玉栋[8]2003年在《水稻高密度分子连锁图的构建与种子耐储藏QTL定位》文中认为用由两个籼稻品种H359和Acc8558杂交而建立的一个重组自交系群体(共131个株系)为供试材料,将SSR标记整合到已有的RFLP和AFLP图谱上,构建了一张包含SSR、RFLP和AFLP标记的高密度分子连锁图。 选用业已发表的509对水稻SSR引物,对两亲本进行多态性检测,共有331对SSR引物在亲本间检测出多态性。从中选取79对具有多态性的SSR引物对RI群体进行分析。利用获得的SSR基因型数据连同原有的RFLP和AFLP基因型数据,建成了一张新的分子连锁图,总长度为1987.5cM,共包含306个标记,其中有147个RFLP标记、78个AFLP标记和81个SSR标记。标记间平均距离为6.5cM。SSR标记均匀分布于所有12条染色体上,平均每条染色体上分布有6.8个SSR标记。SSR标记最少的是第9号染色体,含有4个SSR标记;最多的是第12号染色体,含有11个SSR标记。由于本图谱中所用的RFLP探针来自日本水稻基因组计划构建的图谱,而SSR引物则来自美国康耐尔大学构建的图谱,故本图谱可以作为沟通两图谱之间遗传信息的桥梁。 利用该群体和新构建的遗传图谱,对水稻种子耐储藏性进行了QTL定位研究。用温度40℃、相对湿度90%以上的条件对各株系的种子进行陈化处理,时间为1周和2周两种,以未处理的作对照。调查了种子的发芽力(包括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和粘滞性(包括RVA谱的3个特征参数:峰值粘度、热浆粘度和冷胶粘度)。用陈化处理后各性状的相对变化量[=(处理-对照)/对照]作为种子耐储藏能力的单项指标。将两种处理的所有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种子活力耐储藏性(第一)主成分和种子品质耐储藏性(第二)主成分,它们对变异的总贡献率为76.46%,能够较好地反映种子的耐储藏能力。对这两个主成分分别进行QTL定位分析。检测到7个与种子活力耐储藏性有关的QTL,能解释32.49%的表型变异;检测到14个与种子品质耐储藏性有关的QTL,能解释58.48%的表型变异。有两个与种子活力耐储藏性相关的QTL(qSVS3福建农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和qSVS7)与己报道的水稻种子休眠性QTL位置相近,暗示种子休眠性可能与耐储藏能力有关。
王茂青[9]2007年在《稻米品质性状的QTL定位及遗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稻米品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稻米品质包括碾磨品质、外观品质、蒸煮与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等,其中外观品质、蒸煮与食味品质以及营养品质备受消费者的关注,是水稻遗传改良的重要目标。由于稻米品质是数量性状,受多基因控制,且容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利用传统的育种方法改良这些性状显得比较困难。本研究利用日本优质粳稻品种越光和国内着名高产籼稻品种桂朝二号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在2004和2005两年间连续考察了精米粒长、精米粒宽、精米长宽比、千粒重、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以及直链淀粉含量等7项稻米品质性状,并进行联合分析,将控制稻米品质性状的遗传基础分解为加性QTL、上位性QTL以及QTL与环境的互作,为进一步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改良稻米品质提供了有用的信息。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包含184个家系的越光/桂朝二号重组自交系群体构建了一张包含172个SSR标记的分子连锁图谱。连锁图的全长2139.8 cM,标记平均间距为12.4 cM,标记在染色体上分布比较均匀,其顺序与已发表的分子图谱具有较好的一致性。2.在所考察的7项稻米品质性状中,直链淀粉含量在群体内表现为1∶1的分离,表明该性状受主基因控制,其它性状则呈近似正态分布,说明受多基因控制。3.利用QTLmapper1.6软件对7项稻米品质性状进行分析,共检测到27个加性QTL,分别位于除第8、11和12染色体以外的9条染色体上,单个QTL可解释1.63-55.63%的表型变异,其中效应最大的是影响直链淀粉含量的qAC-6;还检测到13对上位性互作效应QTL,其中只有1个加性QTL参与上位性互作,其余则均发生在非加性QTL之间。同时,控制精米粒长的qMGL-9和qMGL-10b以及控制蛋白质含量的qRPC-4与环境存在显着互作;影响精米长宽比的1对上位性QTL与环境存在显着互作效应,贡献率高达12.01%。本研究所检测到的新加性QTL包括:控制精米粒长的qMGL-6b和qMGL-9,控制精米粒宽的qMGW-10,精米长宽比qLWR-4和qLWR-10,脂肪含量qRFC-2、qRFC-3、qRFC-6b和qRFC-7,蛋白含量qRPC-3和直链淀粉含量qAC-1。此外,还发现控制脂肪含量的qRFC-6a与Wx基因都位于第6染色体的同一位置。4.稻米品质性状的加性QTL、上位性QTL以及QTL与环境的互作分析表明:精米粒长、精米粒宽和脂肪含量主要受加性QTL控制;精米长宽比和千粒重由加性QTL和上位性QTL控制;蛋白质含量除受加性和上位性QTL控制外,同时受环境的影响效应最大;直链淀粉含量主要受控于Wx基因,同时受微效位点的修饰。
郭咏梅[10]2005年在《水、旱栽培条件下稻米主要品质性状比较研究及QTL定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利用旱稻品种IRAT109和水稻品种越富杂交的DH群体为材料,分别在水田、旱田种植,考查了水田、旱田种植条件下亲本和DH群体的外观品质(粒长、粒宽、长宽比、垩白率),加工品质(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蒸煮食用品质(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碱消值)和营养品质(蛋白质含量),并作了表型比较分析和相关分析。利用这一作图群体构建的包括165个分子标记(其中94个RFLP标记和81个SSR标记)的连锁图谱,采用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方法,对水、旱环境下控制主要稻米品质性状的数量性状位点(QTL)进行了系统分析,主要结果如下: 1、用SPSS软件对水、旱田2种环境条件下DH群体各品系间差异显着性分析,所研究的11个稻米品质性状中,水、旱两种不同栽培条件下蛋白质含量、整精米率、胶稠度和碱消值等4个性状差异较大,说明这些性状受水分条件影响较大;粒长、粒宽、直链淀粉含量和垩白率也有一定的差异,一定程度受土壤水分环境影响。旱栽条件下稻米蛋白质含量、整精米率、胶稠度、碱消值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蛋白质含量平均提高37.9%,平均提高了3.02个百分点,而垩白率下降,稻米米粒变小,总体上旱栽稻米品质有变优趋势。糙米率、精米率和长宽比在两种栽培条件下没有差异,基本上不受土壤水分环境影响。 2、采用SPSS软件对同一品质性状在水、旱两种不同栽培条件下相关性分析,表明加工品质性状的基因与环境互作较大,外观、蒸煮和营养等品质性状比较稳定;因此,通过水稻和旱稻相互杂交,可将旱稻的抗旱基因导入外观品质、蒸煮、食用品质以及营养品质优良的的目标水稻亲本中,选育出抗旱、优质的水稻或早稻品种。 3、利用已构建好的包含165个标记的水稻连锁图,用QTLMAPPER1.0软件对水、旱环境DH群体的外观品质、加工品质、蒸煮食用品质和营养品质进行QTL定位分析,共检测到23个加性OTL和22对上位性互作OTL,其中4个加性OTL和18对上位性互作OTL与环境存在显着互作,单个OTL与环境互作效应的贡献率在8.99%~47.86%之间。
参考文献:
[1]. 水稻微卫星连锁图构建及稻米若干性状的QTL定位[D]. 兰涛. 福建农林大学. 2001
[2].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抗性QTL的精细定位[D]. 李小辉. 福建农林大学. 2005
[3]. 水稻农艺及品质性状的基因定位研究[D]. 马大鹏. 华中农业大学. 2004
[4]. 水稻RFLP-SSR连锁图谱的构建和稻米品质的QTL定位[D]. 赵守环. 福建农林大学. 2003
[5]. 利用回交导入系剖析水稻产量与品质QTL及其表达的遗传背景效应[D]. 胡霞.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
[6]. 控制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及其降解相关基因的遗传定位[D]. 左海龙. 上海师范大学. 2008
[7]. 稻米外观品质相关性状QTL分析[D]. 刘艳春.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
[8]. 水稻高密度分子连锁图的构建与种子耐储藏QTL定位[D]. 鞠玉栋. 福建农林大学. 2003
[9]. 稻米品质性状的QTL定位及遗传分析[D]. 王茂青. 南京农业大学. 2007
[10]. 水、旱栽培条件下稻米主要品质性状比较研究及QTL定位[D]. 郭咏梅. 中国农业大学.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