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立足课堂,发挥课堂教育主渠道作用
1.“以案说法”,全面辐射,上好“三结合教育”专题讲座课。建立“三结合”教育讲堂,“以案说法”,用一个典型案例,分别从法律、心理、思想教育的角度对在校学生实施全面的立体式教育,可以使我们的教育活动更加集约化,增强实效性,收到一材多用、一事多倍的功效。“中国要建成法治国家,不仅要有一套完备的法律体系,还要有社会公众对法律秩序所内含的伦理价值的信仰,即社会公众对法律、法治精神、法制理念的忠诚信仰。”学校法制教育,不能是简单的法律条文的解读,更应该侧重挖掘法律的价值内涵。通过以案说法的形式,一方面让学生对违法犯罪的后果产生畏惧,另一方面让学生体验法律秩序对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维护作用,领会法律规范的精神意蕴,从而在内心深处产生自觉守法的认同,树立起法律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感,在学生思想底层泛起一种热情拥戴和信仰。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法治理念教育”的真谛追求。学校法制教育,就应把人类关怀的终极价值挖掘出来,生动地呈现给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未来接班人的法律信仰和思想道德素质。
论信仰,迄今为止,历史时间最长,对人类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宗教信仰。宗教是用什么办法取得民众对它的虔诚信仰呢?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宗教能抓住人的心理需求,实现民众精神的和谐和心理需求的满足。这就启示我们,培育学生的法治信仰,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也应该从心理着眼,从学生心理需求入手,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排解和疏导学生的各种心理障碍。“三结合”教育模式的基本工作思路正是基于这种价值追求的实践探索。为此,学校要创设“三结合”教育讲堂,选派代表教师,精心编写教学设计,从教学目标到内容结构,采用现代化多媒体的技术手段和优势,情理相融,全面施教,实现学校的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
2.拓宽教育渠道,上好“三结合教育”在各种学科中的渗透课。学校教育,课堂是主阵地。学校的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也是一样。“三结合教育”不仅要通过心理健康课、思想品德课等专业课来实施,还要在其他文化课内进行适度渗透。充分利用学科的交叉关系,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实施普法宣传、思想品德熏陶和心理健康的引导和疏导。
二、典型引路,资源共享,有效利用网络和媒体,实施视频录课和授课
由于专业的特殊性,普遍大规模地开展“三结合”教育,师资、课时、场地都会成为严重问题。学校教育怎样才能解决这种教育需求和资源不足的矛盾呢?现阶段来看,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远距离视频授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学校按照法制教育的总体规划,分期做好“三结合”教育研究工作,以法制教育为主线,确定法制教育目标,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切入点,分析青少年违纪、违法犯罪的心理成因、疏导途径及其办法,分析青少年违纪、违法犯罪的思想成因和应对策略。在系统扎实的教研基础上,精心选择典型案例,编写详实规范的教学设计,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实施电子录课,选择能代表教学教研成果的典型课例,作为视频授课的资源加以储备。把“三结合”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常态课,通过班会、主题教育活动的形式,面向全体学生,以视频授课的形式普及展开。这种视频授课的途径和方式,可以起到资源共享的作用,对其他学校、教师起到典型引路的启迪作用,从而以点带面,带动“三结合”教育的深入和发展。文化媒体中“法律讲堂”、“道德讲堂”、“心理讲堂”等文化活动中也有许多可以借鉴和引用的优秀成果,只要与我们教学实际符合、对学生发展有益,学校在教育过程中都可以拿来作为视频授课的资源加以利用。
三、立足实践,实施“三结合教育”活动
1.有效利用学校常规例会和活动,发挥全体教师在“三结合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三结合”教育专业性很强。学校教师既是“三结合”教育的对象,也是组织实施者。学校组织、实施“三结合”教育活动,离不开对教师的必要培训,离不开对学生的教育辅导。在学校师资力量短缺的条件下,在学校教育内容和活动复杂繁重的现实中,应当统筹兼顾、合理安排教师培训和学生辅导教育的关系。
对那些专业性过强、替代难度较大、一般教师难以胜任的专题工作,由法制辅导员和心理健康教育老师通过专题辅导教育的形式去组织实施,对那些专业性不太强的专题工作,学校应通过法制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对全校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进行培训,把某些可替代工作转化为教师群体的常规教育行为,通过班会和课堂教学来实施和渗透。把学校常规例会和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节省教学资源和成本。
2.统筹兼顾、合理安排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关系,努力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对一些难度不大、学生自学即可实现教育目的的内容,学校可以开辟各种渠道和途径,让学生自学,实现教育目的。例如,学校可以通过橱窗、在学生刊物中开辟一定栏目,对学生实施“三结合教育”的引导,以通过国旗下演讲、校园之声广播、校园征文的形式促进学生对教育内容的内化和理解。
3.创新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开展文化创新活动和教育实践活动。学校教育不仅是文化的传递者,而且是文化的创造者。在“三结合教育”工作中,学校还应着眼于文化创造功能,开展文化创新活动和教育实践活动,以此推进“三结合教育”任务的落实和目标的实现。
论文作者:李庭华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6月总第20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10
标签:学校论文; 学生论文; 法制教育论文; 教师论文; 法律论文; 讲堂论文; 心理论文; 《素质教育》2016年6月总第20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