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地使用自然教科书_科学论文

创造性地使用自然教科书_科学论文

创造性地使用自然教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创造性论文,教材论文,自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教师教学越来越不能过分依赖教材。为此教师应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材观,因为“教教材”的教学常常把目标单一的定位于教知识,“用教材教”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不伴随在培养能力态度的过程中。而当今《科学》教材还没取代《自然》教材,各种版本的《自然》仍在使用中。因此,科学启蒙教育更要求教师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现行的《自然》教材进行大胆的解析和整合,以实现科学教育的实效性。

a.把握教学目标,用活教材。

教材是什么?自然特级教师路培琦老师有这样一段精辟的论述:“教材就是提供老师进行教学的素材,是给你一个思路,你遇到这个素材和思路,要想办法达到你制定的教学目标,因此,不能照本宣科,把教材当成圣经来念。”因此教师拿到教材要钻研教材,不仅要确定教学的重难点,而且要透过教材,以现代的科学教学理念把握教学目标,全面完成教学任务。

①以科学知识为载体,全面把握教学目标。

科学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它在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而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必须把这些目标落实到每节课,使每节课成为聚沙成塔的沙,滴水穿石的水。

审视现行《自然》教材,很多课文缺少探究科学知识的过程展示,只是单纯地向学生展示知识,如人教社《自然》第八册《太阳》《探索月球的秘密》等。如教师照本宣科,那么学生仅仅掌握了其中的知识,探究能力得不到培养,目标达成度不高。那么怎样充分利用教材,全面达成目标呢?教师在教学时如意识到这个问题,把这些常识性的教材以科学探究的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那效果就不一样了。如在教《太阳》时,我先让学生根据课题进行发散性地提问,然后引导学生利用网络、科技书籍等查阅资料解决问题,最后交流汇报,共同提高。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科书只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来源。这样通过各种途径的学习,学生既丰富了科技知识,又提高了探究能力,同时也使他们更关注科技、关注社会。

②捕捉动态生成信息,创造性地驾驭课堂。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教学活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发生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瞬息变化的信息,把科学探究、情感、价值观的目标有机地和科学知识目标结合在一起,创造性地驾驭课堂。如在教学人教社第九册《热辐射》时,教材只是要求学生用两只黑白手套套在手上做实验,以证明黑色物体比白色物体吸收的辐射热多。在教学中,学生却设计了其他多种实验证明,且有的实验设计得比书上的更科学。这是我始料不及的。对此我给予表扬肯定,并及时调整自己教学计划,允许学生选用自己设计的方法实验证明。这大大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也促进了学生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的形成。

b.促进学生发展,解析整合教材。

为了更有利于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培养科学素养,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适应调整,必要时把教材拆一拆,合一合。

①调整单元结构。

现行教材大都以知识体系组织单元结构,但有些单元之间有一定联系,前一单元是后一单元的基础,后一单元又是前一单元的延续,我们可以把有关单元组合在一起,通过组合使知识更系统,探究兴趣更持续,技能训练更扎实。如在教苏科版《自然》第五册时,如按教材顺序教《空气占据空间》这课时已是冬天,而在实验中却要用到水,因此常常由于水太冷而影响一部分学生的动手实验探究。在教学时把这课调整在“溶解”单元后上,这样既解决了这个问题,又保持了学生玩水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在“溶解”单元初步学会的对比实验的技能得到了强化。

②降低知识难度。

在现行教材中,有些知识、技能有一定的难度,从而影响学生对探究的兴趣,此时若解析教材,适当降低知识难度,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如在学《食物的营养》时,鉴别蛋白质、脂肪、淀粉三种营养成分的方法对学生有难度,常常是老师讲解学生操作,不便于学生探究。于是在上这课前,我先上了自编教材《真假头发》《碘酒和密写纸》,再上这课时,就放手让学生探究食物中的营养,发现有关食物营养的秘密。学生充分动手,气氛异常活跃,在自主探究中体验科学。

c.联系生活实际,补充教材。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不仅要求教材不断更新,更要求教师密切联系学生实际和社会生活,对现有教材不断调整、补充。为此教师要树立处处有资源的现代教育资源观,广泛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①利用学校资源补充教材。

学校科学教育资源课分两类,一类是存在于学校环境中的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实验室、阅览室、校园网、学校建筑、花草树木、生物角、科技角、科技景点等。另一类是存在于学校群体中的,如学校传统科技活动项目、教师特长、阅历、学生智力上的发展差异等等。如教师能充分运用这些资源,将会大大地丰富教材,提高教学效率。如在教苏科版《自然》第六册“植物的生长”单元时,我补充了《校园内的植物》,让学生观察身边的植物并做记载。在教《土壤与植物》时,根据学校常年开展的环保活动项目,补充《改良土壤》《垃圾和土壤》;在学苏科版《自然》十一册《电产生磁》时,根据学生的兴趣补充了《马达和四驱车》《电磁玩具》;学《尺的故事》后,又结合学校小发明活动补充了《尺的专项发明》……这些补充教材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丰富了他们的学习经历。

②利用社会教育资源补充教材。

社会科技资源主要是指存在校园外的资源。它包括家长的阅历、职业背景,家庭饲养种植的动植物、家庭科技藏书以及社会上科技工作者、科技馆、工厂、农田、高新技术企业等等。使用教材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引导学生利用多种资源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亲近自然、关注社会,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如上《空气的污染和保护》,我把教材改编成了课题研究的形式,让学生广泛运用考察、访问、参观、实验、测量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在学植物单元时,我们与校外植物栽培基地联系,把课堂搬进大自然,实地考察了当地的主要植物,请教了有关专家,并和校外科技教育顾问团联系补充了《种植草莓》《百合的生长》等课文。学生在走出校门的学习中体验自然、体验社会,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科学启蒙教育面临着重大改革,未来教学不但要求教师会“教”书,还要会“编”书,为此教师不但要有课程整合能力而且要有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在实践中把教材提供的材料创造性地转化为课堂教学,才会适应面临的科学课程改革。

标签:;  ;  

创造性地使用自然教科书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