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伦理再受关注——“东方伦理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伦理论文,思想道德论文,学术研讨会论文,青少年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国际儒学联合会共同举办的“东方伦理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国际学术研讨会日前在京举行。会议围绕东方伦理与社会现代化,东方伦理的历史演变及其走向;东方伦理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及公民道德教育中的价值,对青少年进行东方伦理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东方伦理与西方伦理的比较及其在公民道德教育中的价值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一、东方伦理与现代化的关系
徐惟诚教授指出,在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团结互助、舍生取义、舍己救人、不怕牺牲、不屈不挠等优良传统在抗洪斗争中发扬光大的同时,也要看到优秀传统道德面临的多方面严峻挑战:在不成熟的市场经济下,坑蒙拐骗对诚实守信传统的挑战;随着技术快速进步,子女比父母更快地接受新信息,父母权威下降,因而道德传递效果减弱;家庭功能的改变和弱化,以及因人们的交往范围扩大、“见异”的机会比前人增多,因而“思迁”给忠于婚姻的传统带来挑战,等等。
郭齐家教授认为,越是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化社会,中国传统教育的人文关切和“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于人类的启迪和警示作用就越大。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所追求的是人的身与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宇宙自然的统一与和谐。这对于二十一世纪完善人的性格、情操、行为和心态,净化心灵,净化社会;对于促进现代科学技术中局部与总体,客体与主体,精神与物质,人与宇宙自然相沟通、相统一的新发展模式和方法论的建立具有重大意义。
赵骏河教授认为,五伦是东方传统伦理的核心,它阐述了最重要五种人际关系,是导致过去四千多年间东方社会家庭和睦、国家安定的伦理道德的核心范畴。五伦是指亲子之间应保持亲近、亲密的关系;君主与臣下之间要讲义;夫妇应分别承担各自的义务;年长者应爱护年幼者,年幼者应尊敬年长者,相互和睦相处;朋友之间要讲信义。历史证明,丢掉了孝和五伦,社会就将陷入混乱。正确地继承传统优秀伦理道德尤其是五伦,对现代人来说仍然需要。
徐锦尧教授认为,中国重仁,西方重智。没有智的仁是盲目的,没有仁的智是充满危机的。西方人崇拜科学和追求无限进步的结果,已经使世界陷入了空前的危机。今天的人必须从崇拜科学的狂热中清醒过来,坚决地要求一切科学技术为人的幸福而善用;人也必须放弃无限进步的幻想,放弃无限拥有的贪婪。中国文化经过历史的考验,已被证明是一种有助于人类生存的文化。中国人在了解自己文化的优劣和贡献后,应致力于推广自己的文化,使未来的世界新文化兼具仁、智的优点,使未来的世界成为一个重人道和更适于人类生存的世界。
赵军华副教授认为,市场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负面作用,在教育领域表现最为突出,使向来重视人文教育的传统,有渐渐遭到冷落和被忽视的危机感。教育价值的工具意义和实用意义的思维方式至今没有转变。人类的智慧中有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和人生意义的审美情趣,只有这种潜能真正得以发挥,并与社会的需要协调发展的时候,人类社会才真正走向成熟和健康的道路。
二、东方伦理的历史演变及其走向
年近90高龄的张岱年先生对理解传统伦理的一些关键性古代名言,作了精辟分析和独到的解释。他认为,孔子讲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中的“立”,是指每个人都要有独立的意志、独立的人格。“达”就是要发展,自己要发展,使别人也得到发展。孟子所说的“君臣有义”,明确强调君臣关系的相对性,有一定程度的民主思想。西方近代讲天赋人权,孟子则有天赋良贵思想,认为每个人生来就有自己的内在价值。孟子思想中,“大丈夫”的人格标准,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达道,得之于民由之,不得之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今天人们常引用后三句,其实,前三句也很重要,是“大丈夫”的基本条件,是后三句的前提。“立天下之正位”不是指官位,是指每个人要有独立的意志、独立的人格。中国历史上一直有特立独行的人,有坚持自己的意志、坚持自己的思想的学者。
张岱年先生认为,孔孟思想中积极成分比较多。汉朝把伦理道德系统化,提出三纲五常。三纲把君权、父权、夫权绝对化,对社会发展起了阻碍作用。“纲”与“常”应当区别看待,五常是一种基本道德,应去其糟粕,吸收精华。宋朝把三纲向消极方面发展;明清时代专制主义空前加强,与宋朝把父权、君权绝对化有一定联系。十六世纪,西方实行资产阶级革命,突飞猛进;中国却慢慢爬行,这和中国伦理思想的演变有一定关系。五四前后,彻底批判了三纲,是伟大的进步。可是,当时有许多学者对传统文化了解不太深刻、全面,全盘否定传统道德文化,是有偏差的。
建设社会主义新道德,应该肯定三个原则:爱国主义、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
到二十一世纪,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一定会更为西方人所认识,一定会更被我们本民族所认识和发扬,并将中国文化提到更高的水平。
三、对青少年进行东方优秀伦理道德教育
宫达非先生指出,当代学者有一个重要的历史任务,就是如何把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加以现代转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科学的和现代化的手段,普及到民众中去,尤其是普及到青少年当中去,使其在提高国民素质、文明程度,建设精神文明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彭永捷博士认为,在道德教育实践中,应注重培养人的道德勇气,培养一代勇于担当社会历史使命的道德主体。
来自教育第一线的一批专家学者对传统美德教育方法与途径的探索,令人耳目一新。
钱逊教授在清华大学开设的“中国古代人生哲学”课,取得了可喜的效果。一位学生说,这门课对他“是一个重要点拨”。学生们通过学习,“深深体会到中国古代人生哲学有丰富的内涵和广博的内容”,“了解到中国原来有这么宏大的优秀文化,不但产生了民族自豪感,而且更提供了修身的方法,受益匪浅”。还有学生说,有人遇到问题就去找外文的哲学著作来看,“殊不知很多有益的东西就在我们脚下,就在曾经哺育我们长大成人的传统哲学中”。这门课使学生“坚定了实现生命价值,就要融入社会,尽可能对社会多做贡献的信念”。
香港浸会大学叶国洪博士对香港公民道德教育进行了反思,认为目前教育界一些教师不给学生提供任何答案,让学生自己探索、寻找答案的做法,是不科学的。在学生还不能“走路”的时候,不可能让他跑。教师应该提供一个初步答案,教师应该保持自己的判断,是非不分是危险的。
四、东西方伦理价值观的比较与评价
罗国杰教授指出了西方价值观的五个基本特点:重视个人的价值和尊严;认为人是唯一的目的;强调人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认为个人的幸福是一个人生活追求的根本目的;每个人都有保守自己隐私的权利。中国传统价值观(主要指伦理道德教育方面)也有五个基本特点:重视整体利益;强调个人要有独立人格、自强不息;重视个人在社会关系中要尽应尽的伦理义务;强调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强调自我修养和完善自身。
西方重视个人的价值和尊严,认为个人具有一种最高的价值,这导致错误地反对任何形式的整体主义和集体主义。强调人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认为法律和道德只能在最小的范围内最少地干涉个人,发展到极端会走向无政府主义。中国重视整体利益,当民族和国家受到外来侵略和压迫时,国家民族处于危险、困难之中时,遭到天灾人祸时,这种为民族、为国家、为整体的思想,维护了全民族的利益,包括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强调自我修养和完善自身,这是中国传统道德中的自主性,这种自主性与西方的自主性不同。中国传统相当重视独立人格的价值,而不是强调满足个人的自由和个人的欲望。西方的个人价值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大,中国强调个人人格的价值观,更有利于个人道德的完善。在对东西方价值观进行比较之后,罗国杰教授认为,西方价值观不适用于我们的青少年教育,也不利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国走了与西方不同的道路,正像西方十四、十五世纪要回到希腊找寻民主一样,中国人民迫切希望将中国传统的整体主义、崇尚个人独立人格、自强不息的精神,转化为当代的社会主义思想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