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结构趋同、经济增长差异与金融发展模式选择--转型期国家金融结构研究_金融论文

金融结构趋同、经济增长差异与金融发展模式选择--转型期国家金融结构研究_金融论文

金融结构趋同、经济增长差异与金融发展模式选择——转型国家金融结构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金融论文,结构论文,经济增长论文,差异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过1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转型国家的经济发展出现了大的分野。一部分国家,市场化的机制逐渐形成完善;而另一部分国家的经济则陷入了不稳定,甚至恶性循环的处境。但是这些转型国家的金融结构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即银行业在金融业中占据主导地位;脆弱的资本市场,伴随着剧烈的价格波动和低流动性。经济绩效差异巨大的国家却有着相似的金融结构,如何界定转型国家的金融系统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什么原因造成了经济绩效的巨大差异,金融结构及金融发展在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与之相联的问题是转型国家是否必须经历从现存银行主导的金融结构模式向市场导向模式转变?

本文试图通过对转型国家金融结构的考察及对金融结构与对经济增长差异的关系做出解释,也对金融模式的选择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一、转型国家的金融结构特点分析

转型国家的金融结构存在很大的相似性。主要是:(1)在转型国家大都形成了银行主导的金融结构体系,银行业在金融业中占有绝对优势;银行业内部高度集中,在一些国家外资银行占了很大的市场份额;银行存在大量的坏账,业务与政府联系密切。(2)以股票市场为主的资本市场发展缓慢,并且很不规范;上市企业数目变动大;价格波动剧烈,流动性差;监管乏力。(3)在金融结构的形成中,政府起了很大的作用,现有金融结构的形成与制度背景密不可分。

在转型国家的金融结构改革中以下几项措施对于现存金融结构的形成最为关键:(1)打破单一银行体系。中央银行的政策业务从金融业务中分离出来,这也意味着多家银行共存的格局开始形成。(2)金融市场的开放。主要是指中小金融机构,特别是非银行金融机构及外资金融机构准入制度障碍的削减。(3)相关的金融深化措施,如价格自由化改革,利率市场化改革等市场机制培育工作的开展。(4)资本市场的建立与发展。这一举措使得单一间接融资的金融机构主导的市场结构发生变化,且随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对经济表现起了很大的作用。(5)政府宏观调控技术途径的多样化,监管体系的科学化建立。

1、改革的初始阶段,大多数转型国家打破了单一银行的金融体系

苏联各加盟共和国、波兰都采取了相应措施建立了两套银行系统,将货币政策制定与金融业务相分离(Sgard,1996);南斯拉夫于上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的改革都逐步增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以及与之伴随的价格自由化改革;中国逐步建立了四大专业银行。但是由于制度的惯性,这时的银行缺乏信贷评估技术,经营管理者面对市场没有操作的经验,政府也缺少必要的监管动力、市场化的途径和法律依据。实际上银行仍然由政府所控制,后果是原有的不良贷款比例急剧上升,严重威胁金融体系的运行。此时政府面临两种选择:一、宁肯让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破产,也要确保严格的财政纪律,维持市场运行的机制,政府此时会面临着巨大的政治压力和自身利益的损失。二、通过增发货币融通财政,给国有银行补充资本和贷款以维持国有经济部门运作,其结果是带来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所维持的银行体系也很脆弱,缺少竞争力;与此同时市场机制的运行受到干扰。顶住各种压力采取了第一种措施的国家在其后的经济增长能够得到持续发展,而没有严格财政纪律的国家遭受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宏观经济的稳定也受到威胁。

2、中小金融机构的进入

采取“激进式改革”路径的国家大多在改革的初期即允许中小银行和金融机构进入,但由于其后严重的通货膨胀,使得一些银行破产,银行业得以重整。外资银行的份额在这种盘整中得到提高;另一方面,由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进入,清一色银行构成的金融体系有了变化,银行业开始面临着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但这种竞争是非常微弱的。事实上各国允许外资金融机构和中小金融机构进入的措施和步骤很不相同。匈牙利最早允许外资金融机构进入(Abel & Brassion,2002),外资银行在银行业资产比例达到40%;捷克开始抵制外资进入,但后来由于国内金融业的惨败,又被迫开放,外资银行的资产比例达到50.7%;其他国家,像波兰,外资银行的资产比例为52.8%。详见表1。

3、资本市场的发展

表1 转型国家银行部门部分发展指标(注:银行的集中度测算的是三家最大银行所占的份额(1999年的数据),银行中国有资产份额为1999年的数据。竞争力指标中,4+为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竞争力水平。)

国家 银行部门银行数目国有银行

坏账比例

银行业竞

集中程度(1999年) 资产份额

(1999年) 争力评价

(%) (%)

捷克74.942 23.231.4 3+

爱沙尼亚84.5 7

7.9 3.1 4-

匈牙利 67.439

9.1 2.8 4

拉脱维亚53.123

8.5 6.3 3

立陶宛 69.713 41.911.9 3

波兰42.377 25.014.5 3+

斯洛文尼亚 71.731 41.710.2 3+

斯洛伐克84.525 50.740.0 3-

保加利亚86.528 66 12.9 3-

罗马尼亚85.034 50.336.6 3-

俄罗斯 53.7

2376 41.913.1 2-

乌克兰 64.4161 12.5 3.3 2

资料来源:IMF International Statistics from:(Berglof and Bolton,2002)

资本市场的主要功能在于筹措资本、分散风险和价格发现,而转型国家的资本市场并不能很好地执行这些功能。

转型国家的资本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呈现出以下特点:①与银行业比较而言,股票市场的比重很小,甚至还有一些国家至今未建立股票市场。(注:这些国家分别是阿尔巴尼亚,白俄罗斯,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格鲁吉亚,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②在股市成立初期,作为产权交易的途径,股市交易活跃,但随着私有化的完成,股市的市盈率不断下跌;上市企业的质量不高,甚至大批的上市企业退市,逆选择效应使得好的企业选择海外上市(如选择在美国或德国上市),上市公司数目变动剧烈。总之,这些国家的股票市场规模小,并且运行很不规范。③股票市场上价格波动大,投机的比例大于投资;股票持有集中,流动性差,且存在大额的内部交易,容易造成股票市场乃至整个金融市场的波动。

4、相关的市场化改革、政府宏观调控和监管措施的完善

刚刚脱离计划体制的大多数国家的政府缺少恰当的调控方式,甚至缺乏监管的动力。如俄罗斯等采取新古典经济学家的方案进行改革,试图完全依靠市场的调节作用,政府的宏观作用功能缺失造成了严峻的后果。其他国家的政府调控和监管的途径和技术多数也不理想,由于各国采取的措施差异很大,结果也迥然不同。最明显的是在改革初期面临高通胀的措施;财政纪律的严格程度,即是“硬约束”还是“软约束”;应对频繁发生的银行危机实施监管的能力;对外经济联系的调剂汇率制度的选择等。渐进式改革的国家大都对金融体系采取了非均衡制度的改革,从增量到存量的边际改革,政府监管的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政策的逐步出台都是其推动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表2 转型国家上市公司数目变化表 单位:家

国家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捷克 102416351588 276 261 164 154

立陶宛 13 357 460 607 60 54 64

波兰

44

65 63 143 198 221 221

保加利亚

16

26 15 15 998 828 842

罗马尼亚47 17 76575358255578

资料来源:Claessens,Djankov and Klingebiel(2002)

二、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

(一)相关观点的评论。King & Levine(1993)发现银行主导的金融系统与市场主导的金融系统都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Levine & Zervos(1998)认为:股市增长与人均GDP增长正相关,金融发展与人均GDP增长正相关,意味着金融深化和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而Berglof & Bolton(2002)则认为转型国家现存的银行导向的金融结构体系并不能推动经济增长,甚至某些金融深化的措施会伤害实体经济部门的增长。Tadesse(2000)和Terr(2002)提出较为综合的观点,即在金融不发达的国家强调大力发展金融中介的间接融资有利于发展,在发达国家金融中介的增长与经济增长负相关。

Tadesse的观点似乎说明金融发展模式应与经济发展的阶段相联系。但对于转型国家具有相似的金融结构却有迥然的经济绩效并未做出解释。Berglof & Bolton的观点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分析金融对经济的贡献率至少可以从总量、结构、市场主体多个角度进行。尽管转型国家的金融结构相似,但是总量及其增长的速度不同;采取的金融深化和金融发展的战略不同;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差异也很明显。

(二)转型国家经济绩效差异的综合解释。有关经济增长差异的解释是多方面的,但大多忽略了金融发展差异带来的影响,金融结构趋同并不意味着金融深化和金融发展的程度相同;而仅仅从数字分析上看得出金融结构相似,进而忽略了金融发展同样在各转向国家存在的差异是片面的。金融发展的差异如前所述,不只包括金融结构方面,还要包括金融资产总量占GDP的比重;金融资产总量的增长速度;金融机构的竞争力;金融制度的完善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等。

转型各国的经济增长差异虽存在差异,但是信贷量的增长速度度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各国信贷都对经济增长提供了支持。其次,在EBRD对转型国家银行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竞争力评价中,转型各国的差异明显。如在经济增长较快的匈牙利银行的竞争力指数为4,非银行金融机构为3+(其中4+为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的竞争力指数),而经济形势较差的乌克兰两项指数分别为2和2。也就是说尽管结构相同,但构成系统的各个因子不同,经济效率不同,从而对经济活动的贡献不同。国内有学者(周立,王子明;2002)通过对中国1978~2000年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发现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金融发展差距可以部分地解释各地区增长差异。所以忽略金融对经济增长影响的观点是片面的。多数西方的经济学家对转型国家间经济增长差异的解释是从其他方面进行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起始状况的不同。如Sachs(1999)等认为中俄之间经济绩效的差异在于初始条件的不同。俄罗斯的激变式改革是一种非线性的改革,过快的整合金融体系和经济系统,瞬间释放的各种压力得不到有效的缓解,造成了经济的混乱与无序。而近几年由于采用了较为缓和的改革措施,经济得到逐步恢复和发展,但要回到上世纪90年代初的水平还需至少6年以上的时间(刘树成,2002)。

2、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差异。如在90年代,转型国家面临着高通胀率与高负债率,但各国对通胀和外债危机的不同处理方式,造成未来的各国经济绩效间的差异,影响了GDP增长。匈牙利和波兰的外债都高达50%以上,但两国政府采取的措施不同:波兰通过谈判解决大量债务;匈牙利则通过大规模的私有化获取资金,结果造成通胀的恶化。另一重要因素是政府财政赤字处理方式。俄罗斯、罗马尼亚在90年代中期由于银行和国有企业面临困境时,靠发行货币支持其运行,造成了高度的通货膨胀。此外,是否存在健全的投资保护制度和私人产权保护制度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3、政治阻力及文化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差异。单一的政治结构使得俄罗斯的改革阻力重重,很难深入。既得利益集团往往能够影响决策的制定和执行,并且私有化方式的不当造成了严重的社会不公平现象。由于政治结构刚性,政府与企业的关系非常微妙,“裙带资本主义”关系的影响渗透在经济运行中,造成畸形的公司治理结构,降低了企业的盈利能力。此外,犯罪、寻租、腐败等现象泛滥也都是经济陷入恶性循环的重要因素。

4、地理环境因素与其他外部条件。匈牙利、波兰、捷克等国有着加入欧盟的愿望,必然受到加入欧盟条件的制约,在事实上形成一种外部的约束。此外,中东欧地区靠近资本主义发展良好的国家,外部环境相对稳定,易于市场化方式的建立和运行。

三、金融发展模式选择

对于两种金融发展模式的争论,即市场主导型与银行主导型哪种模式更具优势,仍然难以得出结论。一个比较认同的观点是:银行体系主导的金融体系具有信息优势,利于经济和金融的稳定;资本市场主导的金融体系有着资源配置的优势,对于经济的增长更为有利。

Berglof & Bolton倾向于否定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从Levine & Zervos的回归分析中则很难得出结论,因为在他看来股市增长有利于经济增长,金融中介的增长同样可以带动经济增长。我国的学者对此也存在不同的看法:刘鸿儒(2000)和吴晓求(2002)等强调资本市场的作用,而瞿强(2001)和陈国进(2002)等认为当前中国金融发展的重点在商业银行的改革。

从金融体系服务的对象分析,在工农业等较初级的企业占主体的国民经济适合选择银行导向的金融结构和发展模式,而以高新技术主导的产业结构更适合于选择市场导向的金融制度(陈国进,2002)。特别是在转型国家,缺乏企业信贷记录和相对完善的会计审计体系,而银行对于企业的信贷能力的评估,对贷款使用的监督以及对信贷收回的执行都具有相对的优势,有效地减少了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选择和道德风险,比较适合传统产业的需要。资本市场则在价格发现和风险转移方面有着相对的优势,特别是对于各产业利润率的调节和风险补贴有着银行难以比拟的优势,有利于鼓励风险较高但前景较好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作者比较认同Tadesse(2000)Terr(2002)的观点,即在发达国家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方式存在更多的竞争,但在转型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银行等中介机构与资本市场之间互补多于竞争。事实上转型国家大都面临着双重的经济任务,既面临着经济的转型,又面临着经济的深化和发展。一方面必须增强现有存量经济系统的活力,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又要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所以无论是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还是一个高效的资本市场都是不可或缺的。所以说,在转型国家金融中介机构与资本市场之间的互补大于竞争,二者的发展不可偏废。

事实上金融模式的选择,需要考虑众多因素,其中最为关键的是,(1)企业资源及经济产业结构,(2)金融机构体系的原有格局,(3)有关的法律及历史人文环境,特别是信用体系的发展程度,(4)政府政策及实施,(5)外部的国际经济环境。

从上述的几个条件来看,转型国家都应该在加大银行部门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资本市场,金融发展应选择以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中介机构和资本市场协同发展的模式。事实也的确如此,如捷克、波兰等大力发展了资本市场,但问题是资本市场与银行体系的关系并未处理好。以捷克为例,资本市场为三家大的共同基金控制,而这三家共同基金又为几家大的银行所控制。如何选择合理的金融发展模式,建立高效的金融市场结构体系是转型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

四、相关启示与政策建议

(1)当前金融发展制度应选择以银行金融中介机构和资本市场协同发展的模式,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与资本市场的发展互补大于竞争。高效运作的资本市场需要健康的中介金融机构作为支付和清算体系予以支持,并且资本市场的交易和发展也不可能脱离与金融中介的发展。所以推进商业银行的改革,打破垄断,形成良性竞争的格局增强金融机构的自生能力极为重要。放松银行业的进入壁垒有利于推动金融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但这一过程应是渐进的,对竞争的鼓励也应是适度的。这事实上是在经济效率与经济稳定中寻求平衡。

(2)有关投资者保护的法律法规的出台对于资本市场的发展极为关键,特别是审计、会计和相关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政府对金融部门的监管同样不可忽视。金融体系存在着内部的脆弱性,政府科学而有力的监管有助于制度的形成和完善。

(3)关注财政货币政策引发的宏观经济变量的联动效应。转型国家的政府在制度转型和经济增长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罗马尼亚通过财政赤字货币化的政策,尽管维持了国有经济的运行,但是却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而固定的汇率制度又恶化了对外贸易,加重了国内经济的恶化程度;银行坏账也进一步增加,政府又被迫提供援助,进而引发更恶劣的通胀。各宏观经济变量随着改革的深化,联动效应日益明显,政府出台财政货币政策所考虑的宏观经济变量的视角应是更深远的和全局性的。当各国的证券市场逐步成熟后,政府的决策必须把这证券市场可能给政策带来的效应考虑在内。转型国家的经验也表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处理,以何种方式处理对一国经济的增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4)社会稳定与金融改革的速度相协调。金融改革就是对现有的金融格局进行整合,不可避免地会有利益的冲突。如何在稳定中求发展是每一个转型国家政府面临的共同难题。金融改革不可能独立于经济改革和社会的发展。政治上的阻力往往会延缓改革。在这方面俄罗斯的教训很具有警示意义。

(5)信用体系和信用意识的培育,这实际上是隐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运转良好的信用体系可以大大地减少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但是信用制度的建立又是长期的逐渐的过程,一般可通过强制的手段(国家颁布法律)和经济主体通过无数次博弈自动建立两种方式。后一种方式为多位经济学家所称道,但这一过程是有成本的,政府可以积极引导。

标签:;  ;  ;  ;  ;  ;  ;  ;  ;  ;  ;  

金融结构趋同、经济增长差异与金融发展模式选择--转型期国家金融结构研究_金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