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业的新特点与问题分析_商业论文

零售业的新特点与问题分析_商业论文

零售业新特点和新问题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零售业论文,新问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零售业的新特点分析

(一)竞争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宏观经济走势对零售业影响加大。2006年中国商品市场规模达到了7.6万亿元,且增速依然超过10%,商品门类齐全,竞争激烈,商业业态每隔几年就要发生剧烈的变化。2007年CPI居高不下,人民币汇率呈现上升趋势,对零售业的成本和利润均会产生影响,对需要从国外渠道进货的企业影响更大。受宏观经济环境向好的影响,以及库存周转率的提高,各类商业企业赢利能力和利润水平有所提高。自有品牌销售增长迅速,但总体规模依然偏小。同时,零售业应当密切注意国内消费者随着收入逐步增长,除房子、汽车之外,日用消费品也正处于升级换代之中,对时尚、安全、和品质将更为关注。

(二)部分强势流通企业主导了市场和生产(如苏宁、国美等)。这一特点特别体现在家电连锁企业身上,2006年苏宁、国美、五星、等企业在销售规模和店铺数量的扩张上均超过50%,在家电领域,由于其销售数量占到了厂家生产量的绝大部分,所以早几年前,家电产品的定价权就已经落在连锁家电销售商手里,厂商成了连锁店背后的工厂。商业企业主宰市场和生产的格局越来越得到加强。生产厂家越来越依赖商业企业,而商家对厂家的态度则不够友好,在渠道为王的时代,进场费、过节费、打折促销等各类名目的费用令厂家有些心惊胆战。但是从长期看,零售企业必须更加重视和大厂商建立和维持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否则,在外资的冲击下很可能受制于恶劣的厂商关系而不堪一击。

(三)并购将成为趋势,外资企业为了尽快获得进入中国市场的渠道,除自建店面外,还采用并购现有渠道的方式,内资企业也将战略并购作为应对竞争的主要手段,国美和永乐的合并成就了国内家电连锁业的巨无霸,使国美的规模优势更加突出。优势企业份额逐步提升,出现了以华润苏果为代表的一批区域性优势企业。2006年商业连锁企业100强中的前10家总销售规模达4073亿元,占100强总销售规模的48%,比2005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前30家企业的总销售规模达6396亿元,占100强的75%。数据说明行业集中度日益明显,28法则显现。

(四)新的商业中心不断出现,小型化、专业化的城市区域商业中心分流了部分老商业中心的客流。南京新街口号称中华第一商圈,过去是唯一的商业中心,但随着湖南路和夫子庙的改造,商业格局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如果加上中央门商圈,则是四方称雄。随着近几年江宁、六合等撤县划区,新建了河西和仙林新城,南京市将更广阔的土地纳入城市的范围,更多更新的CBD概念进入人们的视野。

(五)现代百货业新格局诞生,呈现出以下新的特点:1、百货业并购和规模扩张成为主流,单店模式逐步趋于消亡,南京中央商场已经拥有8个百货店,其中五个在江苏本土,三个分别位于山东、河南等地。2、逐步摆脱过去价格战模式,区别于普通以快速消费品为主的连锁超市,百货商店的经营更加注重品牌、时尚的元素,奢侈品增多,更加适应现代消费需求,单品利润率得以提升,目标顾客群体由工薪阶层向正在形成的中产阶层和高收入阶层转变。3、大型百货店纷纷成为上市公司,其筹资渠道、经营方式、公司治理结构等和以往有了根本的不同,相关企业之间的相互持股计划也成为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源。

(六)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的创新愈发重要,商业和地产的结合日益紧密。有人说,麦当劳已经不再是一家餐饮企业,而是一个地产企业,原因就在于它的利润大部分来源于房地产业。国内的大零售商也抓住了中国房地产业暴利的历史性机遇,形成了新的利润增长点。比如南京的新百、金鹰等企业均有地产项目的开发。商业和地产的结合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力雄厚的商业企业投资建设地产项目,二是房地产企业开发了相应的楼盘项目后引入大型商业企业,三是开发商直接开发大型商业项目,比如各类的MALL热等。这说明商业企业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正在发生着重大改变,能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模式的企业更容易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

(七)中外资零售企业的竞争刚刚拉序幕。2006年进入中国快速消费品领域的以销售额排名的前十大外资企业中,有八家属于商业零售企业,就业态而言,90%属于超市类型。2006年外资进入零售市场的门槛已经基本取消,竞争才刚刚开始,行业内并购将是发展的主流,零售企业多采用合纵连横之术,或通过并购、控股、参股和加盟连锁扩大规模,资本运作能力成为零售业决胜的重要法宝,如金鹰利用二级市场收购新百的股票,百思买购并五星电器,都在短期内实现了自己的扩张目标。在众多手段中,资本运作,包括上市、在资本市场上收购兼并、反收购、战略联合等必须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研究。外资购并只是风起云涌的开始,在不远的未来,更大规模的购并潮正席卷而来。外资购并不仅体现在商业零售领域,许多外国投资公司将目光锁定一些具有领导地位的厂商,比如双汇、雨润等。外资在资本运作和商业运作方面有许多地方值得内资企业学习和借鉴,其主要发展的业态形式是大型综合超市。从中外资快速消费品连锁企业的情况看,已经有四家外资企业进入前十名,分别是华润万家(香港,不含苏果),上海大润发、家乐福和沃尔玛。

(八)商业连锁经营中选址和布局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竞争战略要素,准确的市场定位依然是制胜的关键。上海正大广场号称亚洲最大购物中心,但建成以后门可罗雀,后来重新定位为“家庭娱乐购物中心”才真正实现其商业目的。目前值得引起人们关注的是,内资零售企业网点多,但单店面积往往较小,大店不多,外资零售企业网点相对较少,但单体店较大,在内外资的碰撞中,内资企业往往用较多的小零售店来包围外资店铺,选择在通向该店的每个重要路口各布置了一个较小型的超市,形成夹击之势,阻截其客流,获得竞争优势,有些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零售业目前主要问题剖析

1、核心竞争力不突出,战略能力有欠缺,市场调查不充分,企业在目标市场定位、商店布局等方面与竞争对手相似,差异化不能突显,制定战略的能力和实施战略的能力明显有所欠缺。内资零售企业缺少核心竞争力的问题也一直没能得到有效地解决,对核心竞争力的认识依然存在不正确的方面,一些大型零售商除了地段优势相当突出外,其它方面乏善可陈,不计成本和风险的盲目扩张依然困扰着零售业。

2、商业策划和销售管理尤其是促销管理缺乏新意。价格战在重要的节假日还是主角,缺少真正能够吸引消费者的主题,主要经营品种与竞争对手雷同,同质化现象严重。在某些商场、超市还能看到一些假冒伪劣商品,商业诚信仍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人们所购产品的升级换代,新的投诉和消费纠纷明显增多。商家存在一些消费陷阱,以次充好的现象时有发生,消费者在退换货时会遇到阻碍,店家的承诺不能得到很好的履行等。相较西方发达国家,内资商业企业所提供的服务水平仍然较低,不能让消费者满意。

3、营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销售能力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一线营业员销售商品,但由于素质和能力不一样,其销售成功的概率大不一样,且绝大多数人存在大幅度提升的空间。目前,一线营业员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对商品本身不了解,无法向顾客做更加详细地介绍,且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二是缺少与顾客沟通的技巧,如何观察顾客,何时应当注意倾听,何时开始与顾客搭讪,应当怎么说、说什么等方面明显存在欠缺;三是基本服务技巧缺失,微笑服务提了那么多年,但真正能够提供微笑服务的营业人员是很少的;四是无法及时与顾客成交,由于缺乏说服技巧,一旦遇到顾客拒绝就会立刻放弃,将顾客列入不会购买的行列,而不知道销售是从顾客的拒绝开始的这一基本常识;五是对于那些有了明确购买意向但表现不明显的顾客缺乏基本的正确判断,白白错失成交机会。如果加以正确地培训,营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销售能力就能够得到有效改善,当所有销售人员业绩提升的时候,企业的销售额当然也会大幅度提升。

4、对市场趋势的把握、对竞争对手和消费者的研究依然不够。零售企业往往热衷于促销和降价,但对市场的研究投入明显不够,一是缺少专业的研究人员专职从事这项工作,二是能力不足,三是喜欢跟风,对市场的原创性研究极少。

5、经营模式、零售业态和公司治理结构均存在缺陷。经营模式是指企业通过提供价值而持续不断地吸引和保持收入来源的能力,是获取利润的方法集合。相较于大型外资零售企业,内资企业的获利手段少且落后,对零售业态的选择较狭窄,同时也受制于国内并非完全市场化的商业环境。

6、信息化程度不高。企业信息系统如人的神经系统,它不仅由一些设备构成,更重要的是对信息的有效采集和利用。沃尔玛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利用独立的卫星系统指挥全球的分店运行。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更是利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优化全球的供应链管理。内资零售企业在这一方面还要差得多,大多中小零售企业仅有几台POS机而已,大的零售商有相对完善的设备,但是没有发挥出设备的潜力。

三、对零售业发展的建议

1、引入更多智囊团,借助外部力量,联合开展市场研究,重视宏观环境变化,重视消费倾向变化,设立课题和课题组,设立专业的研究部门,将研究成果迅速应用于实践,争取获得市场研究和竞争能力的先发优势。

2、加强战略合作,拓宽合作渠道和方式。战略联合主要包括:和重要供应商的战略同盟、和银行的战略协作、和同行的战略合作以对抗更强大的竞争对手、和各类中介组织(比如媒介、广告公司等)也要开展重要的合作。重视产业并购,有能力的企业去并购别人,小企业被并购也是一种发展的方式。

3、加强员工培训。既要加强对管理者的培训,更要加强对一线销售人员的培训。以往对管理者的培训较多,但对一线营业人员的培训较少,很多企业只有岗前培训,上岗之后就失去了一切培训的机会,这是非常错误的,因为对一线营业人员的培训可以立即转化成生产力,提高整体销售绩效,即使是对管理人员的培训,最终还是要通过一线营业人员的业绩提高体现出来。所以,对一线营业人员的培训是提高企业绩效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4、重视诚信和商业创新,这是发展的根本。企业应严格遵守自己的承诺,甚至做得比承诺更好更多。重视消费者的消费体验,不断提升其满意度,培养顾客忠诚,研究在新条件下的促销管理模式和顾客满意度管理模式。创新是商业发展的永动机,目前要抓住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进行,找出一条最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道路。

总体说来,市场竞争时不我待,内资零售企业要走好自己的路,必须在创新的基础上迅速做大做强,逐步实现采购的国际化和市场的国际化,弱肉强食是最终唯一的归宿。

标签:;  ;  ;  ;  ;  ;  ;  

零售业的新特点与问题分析_商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