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商业银行零食银行业务发展方向

中小商业银行零食银行业务发展方向

一、中小商业银行零食银行业务的发展方向(论文文献综述)

张凯[1](2021)在《我国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法律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重要、最致命、最隐蔽的风险之一。在商业银行的经营过程中,借短贷长的期限错配特征使得商业银行天然存在着发生流动性风险的可能性。随着我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整个金融市场的阵痛性改革的深化,中小银行的流动性风险隐患不断累积。特别是2019年以来,中小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事件频发。包商银行被接管和破产、锦州银行战略重组以及营口沿海银行和河南伊川农村商业银行集中挤提事件等,充分暴露出我国中小银行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这些风险事件爆发后,银行业流动性出现较大波动,同业拆借成本飙升。因此,在以上复杂的金融市场国际和国内环境中,运用法律手段规制和监管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势在必行,同时还应该建立适用我国国情的流动性风险识别、预警、监测和控制法律体系和框架,这对于金融法律体系的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小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是指中小银行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用于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其他资金需求的风险。从国内外案例来看,一旦中小银行无法偿还一定规模的到期债务,便会发生流动性风险,这也是中小银行陷入困境的直接诱因,而对于中小银行来说,真正致命的是严重的流动性断裂。其诱发因素很多,可能是单纯的流动性风险本身也可能是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的传染机制导致。就我国中小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本身而言,目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同业业务压缩和资产回表加剧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二是资管新规及系列文件放大了中小银行期限错配风险。三是金融创新和利率市场化举措加剧银行存款流失风险。在流动性风险监管和控制过程中,出现了“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双重困境,因此,运用法律手段规制和监管并防范化解中小银行面临的流动性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以下简称巴塞尔委员会)《关于统一国际银行资本计算和资本标准的协议》(以下简称《巴塞尔协议Ⅰ》)和《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以下简称《巴塞尔协议Ⅱ》)以及《巴塞尔协议Ⅲ:后危机改革最终方案》(以下简称《巴塞尔协议Ⅲ》)都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给予高度关注,特别是《巴塞尔协议Ⅲ》,为加强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控制流动性风险,除银行资本监管的三支柱外,还特别增加了流动性覆盖率(Liquidity Coverage Ratio,LCR)和净稳定资金比率(Net Stable Funding Ratio,NSFR)两个新的流动性风险监管重要指标。同时巴塞尔委员会还提出了其他辅助监测工具,包括合同期限错配、融资集中度、可用的无变现障碍资产以及与市场有关的监测工具等。在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监管法律体系中,《商业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以及《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等都做出了规定,但是随着近几年金融业形势的变化,现有的法律制度还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一是监管理念滞后,二是监管法律位阶较低,三是监管方式过于僵化,四是监管体系不完善等。究其原因既有中小银行本身的原因也有宏观经济因素的原因,还有监管机构以及监管指标、监管方式和监管体系设计等方面的因素。中小银行吸储能力较弱,严重依赖同业融资,流动性管控压力较大。而有些中小银行的股东无视国家规定,关联交易甚至违规挪用中小银行的资金。同时,银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的迅速发展和扩张,打破原有银行在金融市场中的垄断地位,金融科技的创新和普及令银行服务渠道、手段和服务内容发生巨大改变,全新的市场竞争态势让原有银行金融机构必须面对来自银行同业和新的非银行市场参与者的竞争。这些因素都使中小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监管问题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重要。基于全国多家中小银行流动性指标和数据的比较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应该学习借鉴巴塞尔委员会及其他国家相关文件,结合我国自身实际设置适配性分层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在构建流动性风险法律监管体系过程中,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在宏观层面上,需要采取稳定的货币政策来解决根本原因过多的“加杠杆”造成的资金短缺和高利率。在微观层面上,银行应坚持回归原点,服务实体,专注于主营业务,并做好基于信贷的信贷业务,避免过度创新而导致不稳定。在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法律监管的理念方面应该贯彻适配性监管理念,即根据银行的风险特征和系统重要性来确定相适应的监管规则和监管行为。我国流动性监管法律制度的从无到有,是一个法律制度不断完善与创新的过程,更是维护金融安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的坚持与努力。我国现行流动性监管制度体系,主要以较低层次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为载体,存在政策依据过多、法律依据不足、不能适应当下金融市场深度融合等问题。为此,从进一步改革现行监管体制、使其更好适应我国金融市场深度融合、综合经营改革需求的角度,制定、修订相关金融法律,规定具有适配性的流动性监管统一规则与指标。

张瑞媛[2](2021)在《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当前,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利率市场化的变革、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传统商业银行面临着负债增长乏力,资产收益下降、客户需求升级等各种问题。交易银行作为一种新兴业务,具备提升客户体验、带动存款增长、节约运营成本、增加中间业务收入、提升风险控制水平等诸多优势,对商业银行适应外部环境冲击,提升银行效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以Z银行的交易银行业务发展实践为研究对象,以“相关战略理论和交易银行业务相关文献综述—交易银行业务外部环境分析—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内部环境分析—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发展战略制定—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发展战略实施、保障”为研究主线,运用PEST战略管理分析工具分析交易银行业务的外部宏观环境;通过波特五力分析模型研究交易银行业务的行业竞争环境;结合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发展现状对其具备的资源、能力及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内部环境分析;运用SWOT模型分析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存在的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机会和挑战,结合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发展目标,确定其发展战略,即采取以SO增长型策略为主、ST多元化策略为辅的发展战略:发挥国际结算、贸易融资以及现金管理等业务显着优势,积极拓展业务,深挖客户资源、抢占重点市场,确保现有市场份额和业务发展优势继续扩大;紧抓科技机遇,推进场景化服务与数字化转型,在服务和产品上取得进一步竞争优势;同时进一步调整客户结构、优化收入结构、强化风险防控,增强风险抵御能力。在确定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持续夯实交易银行客户基础,加快升级交易银行产品体系,构建专业化服务能力,加快智能化交易银行平台建设,紧抓国家重点区域、经济发展新领域业务机遇,完善交易银行风控体系六大方面的战略实施措施,并从组织、人才、科技、运营四个方面提出保障措施。本文对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发展战略的研究是在交易银行业务发展实践中分析提炼出来的有针对性、可实施的建议,对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其他国有大行及其他商业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发展也具有启示作用。

孙碧涵[3](2020)在《金融危机后美国投资银行业务调整研究》文中提出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给美国及世界经济和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受到巨大影响。美国投资银行对金融风险的爆发负有重大责任。投资银行的高杠杆、高风险业务开展方式以及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高度复杂性和风险分散机制是导致次贷危机产生和快速扩散的主要因素。危机爆发后奥巴马政府在2010年出台了包括《沃克尔法则》在内的《多德—弗兰克法案》,剥离了美国投资银行的短期自营业务,禁止投资银行拥有对冲基金,同时对投资银行的激励制度进行了严格约束。巴塞尔委员会也于同年出台了《巴塞尔协议Ⅲ》,提高了对投资银行核心资本比例的要求。尽管美国投资银行在金融危机中受到重创,业务又受到一定的限制和监管,但美国投资银行的盈利水平、市值等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恢复甚至超过了危机前的水平。美国投资银行的快速复苏离不开业务的调整。那么,美国投资银行业务是如何迅速调整的?本文通过大量国内外特别是美国的科研文献、财务报表和其他统计数据,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和西方现代资本市场理论,采用宏观与微观、理论与案例、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对金融危机后美国投资银行的业务调整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探索其经验及教训,以期能为我国投资银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在对美国投资银行业务的研究中,本文放弃了传统业务、引申业务和创新业务这种传统的投资银行业务分类方法,根据美国主要投资银行普遍实行的业务部门划分对投资银行业务进行分类,即:投资银行部门业务、交易部门业务和资产管理部门业务。这种基于经营模式和实际操作中部门的业务分类方法,更符合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的趋势,更有利于对投资银行业务间的联系进行研究,有助于更好的从投资银行的工作实际出发来研究各类业务的情况、特点,包括收入来源、风险构成等,可以较好地避免问题研究与实际运营相脱节,便于理解、解决实际问题。根据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的重大事件可以将美国投资银行200多年的历史分为三个阶段:(1)1783年至1929年。美国投资银行从萌芽到第一个发展高峰,从混乱无序的经营到形成较完善的业务体系和经营模式;(2)1929年至1981年。大萧条后,《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实施确立了美国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分业经营的模式。(3)1982年至今。在美国商业银行不断尝试经营投资银行业务和国际综合性银行的竞争压力下,美国1999年颁布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废除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对商业银行进入投资银行业务领域的限制,美国投资银行业再次进入混业经营。2007年危机爆发后,美国投资银行业务再次进行重大调整。金融危机后美国投资银行业务调整是受内因和外因影响的。外因主要体现在不景气的宏观经济环境、低迷的房地产市场等方面。内因主要是投资银行要扭转大面积亏损局面和降低风险等方面。根据现代资本市场等理论,美国投资银行盲目的扩张背离了实体经济,危机后的业务调整必然加强与实体经济的联系,注重与实体经济的同轨同速发展。现代资本市场理论中的资产组合理论和有效市场假说推动美国大型投资银行业务均衡发展,减少具有高度复杂性和隐蔽性的资产证券化衍生品业务。降低系统性风险和实现风险与利润的平衡是此次业务调整的主要原则。在对美国投资银行中投资银行部门业务调整的研究中,本文分析了投资银行部门的融资业务和并购业务,并将次贷危机前后的业务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危机后美国大型投资银行在融资业务方面,加强了传统业务,证券承销业务利润占比回升,美国市场证券承销业务行业集中度小幅下降,美国投资银行证券承销业务对美国本土依赖度增加,传统业务和本土业务在美国投资银行的业务结构中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并购重组业务进一步细分细化,并购业务的收入及在总收入中所占比重增加,近年来新的并购潮拉升美国投资银行并购业务保持着持续增长的趋势。在对美国投资银行中交易部门业务调整的研究中,本文对交易部门的业务中根据资本所有者划分的客户交易和自营业务两种业务的性质、特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对比了交易部门在危机前后的业务构成和收入变化,危机后受短期自营业务被剥离的影响,高盛等大型投资银行的交易部门业务收入和在总收入中所占比重下降明显,其中投资银行在自营业务方面转向以权益类投资为主。在交易部门业务调整方向的选择上,高盛和摩根士丹利选择了不同的道路,摩根几乎完全放弃自营业务,以做市为交易部门的主营业务;高盛在被剥离短期自营业务后依然保持大量的自营业务。在对美国投资银行中资产管理部门业务调整的研究中认为,金融危机后,资产管理部门成为美国投资银行业务调整的主要发展方向,这部分业务在美国大型投资银行总收入中占比明显提高,投资银行管理下的资产业务总量上升明显。美国大型投资银行资产管理部门业务的客户群体也发生明显改变,危机前的主要客户是机构投资者和高净值个人,危机后美国投资银行开始加强资产管理的零售业务,为更多的个人投资者提供服务。本文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对美国投资银行业务调整的效果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评估与分析。宏观方面的效果主要体现为:有利于股市的稳定;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复苏;降低了金融危机系统爆发的风险。但仍然存在“大而不能倒”、信用违约风险和潜在系统性风险等问题。微观效果主要体现为:能够使美国投资银行迅速摆脱金融危机影响;投资银行的经营风险显着降低。但也存在盈利能力下降、员工激励机制还有待改进、资产周转率下降等问题。研究美国投资银行业务调整的利弊得失,总结其经验和教训,能够为中国投资银行促进资本市场发展,加强国家金融系统稳定提供重要参考。2020年恰逢我国资本市场建立三十周年。俗话说,三十而立。我国资本市场已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同时也面临许多机遇与挑战,我国对外金融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与世界大型投资银行同台竞争的格局正在形成。中国证券公司、商业银行等经营投资银行业务的机构应充分挖掘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扩大业务范围,适当发展衍生品及面向中小企业的融资业务,完善资本市场的分层和业务的差异化,减少同质竞争。同时政府部门应适当引导证券公司间的兼并和收购,形成具有规模优势的大型公司,将会更加有利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郑海鹏[4](2020)在《PA银行零售业务竞争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有很多非常明显的特点,包括受经济周期影响小、占用银行资本少、风险小以及未来发展潜力大等。在如今经济增长慢慢放缓、金融脱媒逐渐加深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转型零售业务有如下好处:能调整自身业务结构,提升风险管理水平;获取新的利润增长方式,提升盈利能力;增强服务水平,最终形成自身独特竞争力。近几年,零售银行业务变成各商业银行重点观注和重点发展的业务。怎样更稳健、更持续地发展零售业务,是银行在转型过程中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文以PA银行为研究案例,分析其零售业务竞争战略,对其零售银行业务转型的推进具有非凡的意义。本研究在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竞争战略理论、银行零售业务理论的基础上,梳理了国内外关于竞争战略和银行零售业务的研究现状,并介绍本文战略管理工具,为后文的分析提供了理论和方法的基础。随后以PA银行为研究案例,通过分析其外部环境,得出其面临的机会与威胁,机遇在于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居民金融需求日益旺盛、金融混业经营趋势逐渐明朗、互联网金融不断发展、新产业技术革命不断涌现;威胁在于经济增长趋势放缓、监管愈趋审慎、趋严、金融脱媒加剧、利率市场化加快、市场竞争加剧,建立起EFE矩阵后分析其内部环境,了解其零售业务发展现状,总结优势和劣势,优势为优势突出的综合金融、深入基因的创新文化、强而有力的执行能力、卓越领先的金融科技、智能便捷的零售银行;劣势在于零售品牌知名度低、综合服务能力有待提高、网点少、自助银行管理有待加强、风险抵抗能力有待提升等,建立IFE矩阵。最终通过SWOT-QSPM模型确定竞争战略类型为差异化战略,具体通过品牌、市场、产品服务和营销四方面的差异化来实现差异化战略,并提出包括组织架构、人员、内部控制、后勤保障在内四个方面的措施来保障差异化战略的实现。通过本文研究,在发展PA银行零售业务,实施PA银行零售业务竞争战略,实现PA银行零售业务差异化发展方面给出一定参考。

滕飞[5](2021)在《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 ——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但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也积累不少结构性矛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党中央审时度势,在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为新形势下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型指明了新方向。实体经济的转型与升级无疑将对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提出了新的需求:一方面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实体经济增长需要商业银行通过金融创新增加有效金融供给与提高金融配置效率;另一方面,去杠杆与严监管的趋势下,外部环境对商业银行稳健经营提出更严峻挑战。实体经济调整与金融深化改革都在呼唤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因此,探析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及作用传导机制进而提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金融创新的总体方向与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按照“需求分析-现状与问题梳理-相关性与作用机制分析-路径政策建议”的逻辑框架开展研究。首先对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实体经济增长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需求进行了系统性分析进而对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指出商业银行有效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直接和间接的作用机理,并结合2006-2018年13年省域横向面板数据和2009年3季度至2019年2季度共40期全国纵向时序数据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及其直接和间接的作用机制进行实证验证。最后借鉴国外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经验与教训,从“紧扣供给侧主旋律、坚持适度创新抑制过度创新以及因地制宜展开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基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总体方向,并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前沿底层技术围绕实体重点产业链发展与补充薄弱环节从“业务创新、金融科技创新、组织与制度创新”等三方面提出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金融创新的行动路径。本文将围绕以下几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绪论和理论分析,包括本文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章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并总结了本文的技术路线和主要创新处等;第二章对相关重要概念和理论进行梳理,包括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供给侧改革理论、金融发展理论以及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运行机制理论等进行系统梳理和评析,进而提炼出相关理论对本文研究的启示。第二部分:现状与需求分析,即第三章,系统分析了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实体经济增长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需求,进而深入分析了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历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剖析了国外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经验与教训,从而充分揭示了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实体经济增长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深层次需求以及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适度性要求。具体包括:(1)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实体经济增长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需求分析。首先,运用拓展费雪方程式(Fisher Extension)论证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性,而这需要商业银行通过金融创新更好向实体经济发挥正向反馈作用;其次,运用银行博弈均衡模型(Bank gambling equilibrium model)进行参数模拟,揭示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须通过有效创新(如降低监督成本)引导资金流入实体经济并确保自身业务可持续性,以更好地融入到供给侧改革之中。(2)分析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动因、历程、现状及存在问题。基于事实与数据分析,本文认为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通过扩大供给和丰富产品等方式支持经济发展与转型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无法有效满足实体金融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支持重点领域存在创新不足等问题。(3)分析国外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经验与教训,特别应吸取国外商业银行金融过度创新导致非理性扩张以及与实体经济需求脱节方面的教训。第三部分:运用规范性分析方法分析系统分析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即本文第四章。包括:(1)分析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的积极影响和过度创新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说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两面性。(2)系统归纳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本文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通过影响消费需求、资本积累、技术进步以及推动产业升级,从而促进实体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称为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间接作用机制(要素与结构路径);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增加金融供给、优化金融配置、增强金融功能,进而促进实体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称之为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机制(金融发展路径)。(3)运用数理推导的方法论证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通过搭建六部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框架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通过数理推导剖析商业银行存贷和金融创新部门与实体经济下资源要素作用的内生机制,求解最优增长路径。结果表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经济增长具有非线性的拉动作用,且金融创新效率弹性对经济稳态增速拉动作用比较显着,产品弹性(即业务规模)对经济稳态增速同样具有非线性效应。第四部分:实证分析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相关性及作用机制,主要从省域横向面板和全国纵向时序两个角度展开研究分析,包括本文第五章、第六章。具体包括:第五章,本文利用面板平滑转换模型(PSTR),基于2006-2018年31个省市相关数据,从面板横向角度实证分析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关系及所呈现的区域差异与阶段差异,得出如下结论:(1)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总体是积极的,但存在区域不均衡性。实证表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规模与效率指标处于低体制时,其对实体经济增长影响效应较弱甚至是负面的;当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规模与效率指标处于高体制时,其对实体经济增长影响呈现正向效应且逐步增强,基准模型在体制转换过程中整体呈现渐进正向的非线性转换趋势,上述结果说明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支持实体经济增长总体效应是适度的。但是,通过对PSTR模型的非线性转换体制分析,发现不同省市转换函数值(g值)分布范围广且体制转换速度较慢,结合各省市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标样本期间所处体制情况,说明不同省市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严重的不均衡性。(2)中国商业银行应保持适度创新规模的同时注重开展内涵式效率创新。通过比较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规模指标与金融创新效率指标的非线性效应,金融创新规模指标的非线性效应更强体制转换速度更快。本文发现:目前中国商业银行主要依靠“金融创新规模效应”拉动实体经济增长,但是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效率指标对实体经济增长促进作用要优于金融创新规模指标,说明商业银行应保持适度金融创新规模的同时更应着眼于提高金融创新效率。(3)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影响效应存在阶段性差异。供给侧改革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发挥的促进作用较供给侧改革前更显着,说明供给侧改革后商业银行为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采取的金融创新措施是有效的。(4)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区域差异性。本文通过分区域实证分析可得: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局部过度创新(东部、中部)和创新不足(西部)并存的现象,东部和中部区域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规模经济边际递减现象。(5)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核心产业(制造业)发展同样具有渐进正向的非线性影响。通过替换自变量的稳健性检验得到基准模型相似结果,其中对制造业增长指标的正向影响较为显着但对制造业结构优化指标的正向影响效应较弱。(6)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协同不足的问题。通过加入交互项的稳健性检验验证了基准模型结果的稳定性,并可得: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协同效应差异性,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资本积累指标对实体经济增长发挥协同效应趋于正向,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科技研发指标发挥协同效应则趋于负向。第六章,主要基于2009年3季度至2019年2季度共40期的全国经济变量数据和十六家主要上市商业银行数据,从时间序列角度纵向验证商业银行微观主体的金融创新对宏观实体经济增长“微观-宏观”的作用机制。具体包括:(1)本文选取金融业务创新发展(规模)维度、金融业务创新效能维度、金融创新风控维度、金融科技创新维度以及创新支持实体经济需求维度等五大维度下16家中国上市商业银行2009Q3-2019Q2的15项相关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法(PCA)量化微观视角下各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数,结果表明: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以及交通银行金融创新指数占据前四位主要得益于上述银行业务创新规模较大,而北京银行、招商银行以及中信银行等创新效能高的中型银行紧随其后。(2)基于16家上市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数构建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数(BII)并观察该指数趋势,分析其阶段特征。结果表明:该指数在样本期间内呈现平稳增长趋势,分阶段来看,BII经历持续增长期(2009Q2-2012Q4),波动调整期(2013Q1-2017Q4)以及转型回升期(2018Q1-2019Q2)等三个阶段。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在经历一段时期的波动后,商业银行经过业务转型与调整金融创新指数稳步回升。(3)构建供给侧背景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间接作用机制(包含资本积累、技术进步以及产业升级等宏观指标)和直接作用机制(包含实体经济融资规模与融资成本、储蓄投资转换等金融指标)的SVAR实证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实证结果表明:第一,无论是在间接作用机制还是直接作用机制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都具有拉动作用并呈现短期快速拉动,中期波动,长期相对平稳的态势且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最高;第二,间接作用机制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直接作用机制更明显相关系数更大,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应更注重精准支持实体经济要素积累与结构优化;第三,间接作用机制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资本积累影响存在反复,对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具有积极影响但持续时间较短;第四,直接作用机制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融资规模具有微弱正向作用且存在时滞性,但有利于融资成本降低,有利于优化储蓄投资转换职能。第五部分,基于第三章需求分析、第四章机理分析与数理推导、第五章和第六章实证分析提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总体方向和行动路径建议,即本文第七章。具体包括:(1)提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总体方向。即:紧扣供给侧改革主旋律,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坚持适度创新、抑制过度创新;因地制宜开展差异化金融创新;有效促进科技与金融融合以及建立适应外部经济转型特征的组织架构和制度等。(2)提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业务创新行动路径,包括:开发符合动能转换需求的的金融产品支持产业优化升级、整合综合金融服务能力支持“三去一补”、完善融资产品利率定价机制以缓解企业融资约束、线上与线下业务融合发展以及优化资产负债管理等。(3)提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金融科技创新行动路径,包括:运用大数据技术发掘和评价客户、运用云计算技术搭建业务平台、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关键领域智能化改造、运用区块链技术打造高效产品和服务体系以及综合应用技术实现融合创新等。(4)提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组织与制度创新行动路径,包括:搭建以业务为导向的矩阵式组织架构、完善金融创新制度、构建金融创新协同保障机制等。总之,本文通过相关研究丰富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促进实体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如何有效开展金融创新以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增长提供可行建议。

周鑫[6](2020)在《华夏银行DY分行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山东省DY市2019年上半年生产总值名义增速为负数,为山东省内同期唯一负增长地市。山东作为传统工业大省,此次经济下行压力大,企业经营发展升级转型任务要求较高,本省内地级市DY、滨州、菏泽、淄博等区域,石油化工行业形势较为严峻。DY市本土企业山东天信集团有限公司于2017年宣布破产,揭开相关行业阴霾下的的重重危机。区域曾经的龙头企业、重点客户接连破产或预警,部分企业逃废银行债务、恶意转移资产,大额授信客户发生资金信贷风险的可能性增加,区域信用风险有待进一步关注预防。金融同业对DY区域经济发展的信心波动较大,企业授信贷款额度增速持续下降。本文在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期刊文献的基础上,梳理归纳相关理论,分析国际、国内、区域日益严峻的经济环境;分析传统银行网点现存的主要问题,研究当前互联网金融对于华夏银行DY分行的深远意义;SWOT方法对比总结,明确了华夏银行DY分行竞争优势及发展方向。面对复杂的经营形式,针对DY地方经济当前状况,本文结合相关理论及现状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华夏银行DY分行发展战略:通过发展社区银行,打造更加贴近广大群众的产品服务组合;通过发展私人银行,打造更具高端、精细、专业的产品服务组合;积极发展智慧银行,力争产品服务科技化、高效化。为确保促进华夏银行DY分行发展战略能够顺利高效地按计划执行,分别从人力、风险防控、财务、运营管理等方面入手,制定详细的发展战略保障体系。华夏银行DY分行应借助华夏银行自身品牌的整体服务优势,坚持以互联网金融科技为基础,为客户提供针对性、智能化产品组合,增强客户满意度,更好保持客户粘度。经营思路转型,开展区域个人业务,迎合区域经济市场形势,增强华夏银行DY分行在当地服务中小客户的力度,进一步增强自身在金融同业间的竞争力。通过分行内部资源的配置与输送,多方联动共同保障发展战略的落地与实现,为华夏银行DY分行接下来在DY区域的业务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胡友[7](2020)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中国银行NC分行业务战略转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取得迅猛发展,互联网普及率及渗透率达到较高水平,已经融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作为“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高度重视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予以支持和保障。在这一背景下,互联网金融迎来了高速发展期,并衍生出许多互联网金融产品,如第三方支付、P2P网贷、电子银行、网上众筹等。这些产品的出现,迅速吸引人们的眼球并不断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对传统商业银行的传统金融业务带来巨大冲击,不断蚕食着传统商业银行原有市场份额。虽然传统商业银行发展历史悠久,拥有广大的客户基础和固有的市场份额,但是如何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的优势来实现自身业务战略转型,以适应当前金融业发展需要,是传统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在本研究中,选取国有六大行之一的中国银行NC分行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首先,简要介绍了中国银行NC分行的基本概况及业务发展情况,并从传统业务、盈利模式、运营方式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互联网金融对中行NC分行的冲击;其次,运用PEST分析模型和波特五力模型对中国银行NC分行外部环境进行了深入分析,包括宏观环境和行业竞争;再次,基于前文中对中行NC分行外部环境分析,运用SWOT分析法阐释了中行NC分行业务战略转型的必要性,同时根据SWOT矩阵指出了其业务战略转型的选择;最后,根据中行NC分行业务战略转型的选择,制定出中行NC分行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业务战略转型的总体战略、转型目标及具体步骤,同时从业务转型、平台合作、结构调整三方面提出了业务战略转型的实施步骤,并提出了实施业务战略转型的保障措施,如加快业务创新、加强平台合作、加速结构调整以及完善风险内控体系,确保中行NC分行业务战略转型能够较好地执行。通过对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中行NC分行业务战略转型的研究,针对性提出中行NC分行业务战略转型具体实施步骤及构建保障体系,对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加快推进业务战略转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能够为其他传统商业银行业务战略转型提供相关借鉴。

余海萍[8](2020)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转型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商业银行业务管理和发展模式的不断变化,零售业务逐渐成为银行间竞争的焦点和价值创造的重要支撑,在获取稳定、低成本的资金来源,平衡对公业务和金融同业业务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随着经济增速换挡、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跨界竞争的线上线下极速突围,银行零售业务的金融风险充分暴露,主要依靠零售资产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难以维系,主要依靠存贷利差的经营模式面临挑战,主要依靠铺网点、铺人员的跑马式的竞争模式更不可持续。在过去的几年间,互联网得到飞速的发展,无论是基础设施、用户规模还是技术支持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互联网在金融领域快速渗透的同时,也使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所面临的内外部经济环境变得日益复杂,传统的战略略显乏力,过去赖以生存的渠道优势、价格优势和规模优势似乎远远不能应对市场的变化,面临着深刻的变革和挑战。商业银行需因势利导,加快零售业务转型,以实现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银行零售业务近年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各家银行都在着力探讨零售业务转型的方案和未来业务结构化调整的着力点。本文以金融创新、企业再造、客户关系管理等理论为基础,分析了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转型方向、具体路径及转型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结合“零售之王”——招商银行的零售业务转型案例展开进一步的论述,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首先,界定互联网金融和银行零售业务的相关概念,明确二者的一般分类,并介绍零售业务转型过程中涉及到的相关理论基础,为进一步的探讨提供依据。其次,从两个方面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影响。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有助于零售业务扩宽业务办理渠道、降低业务办理成本、便于客户资源的获取及提高服务质量,为零售业务带来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又会弱化商业银行的中介作用、冲击银行的客户基础,加剧市场竞争,为零售业务的的发展带来挑战。再次,面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可从业务、渠道、营销、交易四个方向进行转型,通过变更经营模式、积极发展零售中间业务、开拓电子渠道、搭建开放式合作平台,实现业务轻型化、渠道一体化、营销场景化和交易智能化。分析发现,银行零售业务在转型的过程中会存在业务和客户结构失衡、人才和技术壁垒、管理水平落后、多渠道建设困难、客户体验差等多方面问题。最后,以招商银行为案例,分析了其转型的原因和过程,并从中总结出相关的转型经验,进而从政府、银行、社会三方面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如政府应优化发展环境、银行应加强自身建设、社会应积极助力转型。

钟杰峰[9](2020)在《广东H银行开放银行战略实施研究》文中认为当前,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正引领银行业发生一场深刻的变革。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在银行业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H银行也深刻认识到金融科技带来的历史性机遇,为应对挑战开始反思自身价值体系并积极向功能主义转化,布局开放银行建设。开放银行改变现有银行服务客户的方式,应用技术工具打破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关系,使客户能够通过第三方平台在非金融场景下获得金融服务。银行在开放自身服务和数据的同时,也能通过数据聚合、产品创新等方式与合作伙伴一起获得新客户、增加客户触点、打造创新业务和提升客户体验,从而推动市场规模增长。尽管开放银行并没有改变金融的本质,但它将对传统金融产生颠覆性的影响。本文采取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和比较分析法,从金融中介理论、银行业规模发展理论分析了开放银行实施的可行性,通过对开放银行的内涵、国内外的开放银行主要发展模式研究等,以H银行作为研究对象,分析H银行开放银行实施的基础与条件、实施的策略和保障的措施,指出开放银行实施机遇与风险并存,其建设关键在于立足经营发展的实际,以客户为中心、搭建开放的技术平台,将金融服务既融入到个人客户的生活,又着眼于为小微企业赋能,输出金融服务和提高场景化运营能力,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数据共享作为开放银行的核心内容,H银行在积极探索开放银行模式的同时,要保持前瞻性,重视数据安全和客户隐私。开放银行与金融科技相伴而生。开放银行对银行机构的金融科技转型具有重要价值,特别是在数字化转型、生态圈场景建设、平台合作等银行金融科技转型实践的重要方面和热点领域。从国际层面来看,监管层正在积极推动,各市场主体也正在主动求变;从国内层面来看,开放银行的监管正面引导逐步清晰,各大银行的创新实践为之眼前一亮。H银行及同类中小商业银行,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拥抱金融科技,把握好开放银行带来的创新发展和弯道超车机会。

林鸿茹[10](2020)在《农业银行F支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3年随着余额宝开发应用,金融界原有市场平衡被打破,银行躺着赚钱的时代已不复存在,未来银行业将面临更加严苛的竞争挑战。而电子银行业务作为商业银行能够与互联网金融相抗衡的重要渠道和手段,很大程度上影响银行未来发展方向。特别是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高速发展的科技时代,商业银行迫切需要进行转型升级,改变传统运营模式及服务方式,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应积极探索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策略,加快线上线下一体化进程,降低银行经营及服务成本,扩大其利润空间,同时加强对电子银行业务的风险管控,促进电子银行业务高效、稳健发展。本文通过运用文献分析法、数据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分析农业银行F支行发展电子银行业务的优势、机遇以及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威胁与挑战。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应从产品、服务、营销三个方面对电子银行业务进行深入发展,从风险管控、科技发展、人才建设、绩效分配等方面为其提供保障。本文研究发现要推动电子银行业务快速发展,关键在于顺应时代潮流,在产品方面,应把高新金融技术作为有力后盾,对电子银行业务进行创新发展,满足客户足不出户的便捷要求。在服务方面,应以客户服务为核心,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服务需求。在营销方面,应利用银行自有营销系统,通过甄别客户,对客户进行精准营销。本文从F支行的角度出发,对F支行进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及指导价值。

二、中小商业银行零食银行业务的发展方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小商业银行零食银行业务的发展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中小银行规模和度量状况的研究
        1.3.2 关于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衍生的研究
        1.3.3 关于银行业流动性风险法律监管实践的研究
        1.3.4 关于中小银行流动性与法律监管政策的研究
        1.3.5 关于危机后流动性风险法律监管改革的研究
    1.4 研究框架与逻辑思路
    1.5 研究方法
        1.5.1 历史研究法
        1.5.2 实证研究法
        1.5.3 比较研究法
        1.5.4 数据分析研究法
    1.6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1.6.1 论文的创新之处
        1.6.2 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2章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概述
    2.1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概念界定
        2.1.1 中小银行及流动性风险内涵外延
        2.1.2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构成要素
        2.1.3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外在表现
    2.2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形成机理
        2.2.1 存款挤兑与流动性短缺
        2.2.2 违约冲击与流动性转移
        2.2.3 同质资产与流动性危机
    2.3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现实特征
        2.3.1 同业业务压缩和资产回表加剧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
        2.3.2 资管新规及系列文件放大了中小银行期限错配风险
        2.3.3 金融创新和利率市场化举措加剧银行存款流失风险
    2.4 小结
第3章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法律监管逻辑起点
    3.1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法律监管的理论基础
        3.1.1 成本收益理论
        3.1.2 国家适度干预理论
        3.1.3 金融监管辩证理论
    3.2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市场失灵”
        3.2.1 市场不完全——资金流动性下降
        3.2.2 竞争不充分——资产负债表衰退
        3.2.3 信息不对称——金融危机的源泉
    3.3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政府失灵”
        3.3.1 流动性风险金融监管权错位
        3.3.2 风险监管指标设计的趋同化
        3.3.3 对流动性分层现象关注不够
        3.3.4 宏观审慎监管政策框架缺失
    3.4 小结
第4章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法律监管实证研析
    4.1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典型案例研判
        4.1.1 包商银行破产案
        4.1.2 锦州银行重组案
    4.2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的诱致因素
        4.2.1 宏观经济形势因素
        4.2.2 公司治理体系因素
        4.2.3 资产负债结构因素
        4.2.4 其他风险转化因素
    4.3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典型案例启示
        4.3.1 建立回应银行差异化发展的流动性风险监管体系
        4.3.2 全面应对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现实挑战
        4.3.3 优化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权配置和监管协调机制
    4.4 小结
第5章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的法律制度检省
    5.1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法律制度现状
        5.1.1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法律的演进
        5.1.2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的法律规范
        5.1.3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的法律主体
    5.2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法律制度缺陷
        5.2.1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法律理念滞后
        5.2.2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法律位阶较低
        5.2.3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方式过于僵化
        5.2.4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法律体系有待完善
    5.3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法律制度缺陷的成因
        5.3.1 中小银行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受到冲击
        5.3.2 中小银行表外业务创新加剧期限错配
        5.3.3 中小银行混业经营使系统性风险增大
        5.3.4 影子银行不断削弱金融监管法律效力
    5.4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法律制度的框架体系
        5.4.1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法律制度的目标
        5.4.2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法律制度的内容
        5.4.3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法律制度的框架
    5.5 小结
第6章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法律制度完善
    6.1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理念的校正
        6.1.1 确立适配性监管理念
        6.1.2 确立穿透式监管理念
        6.1.3 确立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并重的监管理念
    6.2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方式的强化
        6.2.1 强化迈向市场化的金融监管方式
        6.2.2 强化单体性金融机构的监管方式
        6.2.3 强化审慎性和连贯性的监管方式
    6.3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体系的完善
        6.3.1 重构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法律监管框架
        6.3.2 重设具有创新性意识的适配性监管指标
        6.3.3 重识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测预警机制
        6.3.4 重置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应急管理措施
    6.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2)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框架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第2章 理论依据与文献综述
    2.1 战略管理理论概述
        2.1.1 战略管理理论简要回顾
        2.1.2 发展战略理论相关研究
        2.1.3 战略管理分析工具
    2.2 交易银行业务相关理论概述
        2.2.1 交易银行业务概念
        2.2.2 交易银行业务范围
    2.3 交易银行业务研究综述
    2.4 文献述评
第3章 交易银行业务外部环境分析
    3.1 外部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3.1.2 经济环境分析
        3.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3.1.4 技术环境分析
    3.2 行业环境分析
        3.2.1 行业发展整体状况及发展趋势
        3.2.2 行业竞争情况分析
    3.3 外部因素评价分析
第4章 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内部环境分析
    4.1 Z银行概况及交易银行业务经营情况
        4.1.1 Z银行概况
        4.1.2 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经营情况
    4.2 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内部资源分析
        4.2.1 体制资源分析
        4.2.2 产品资源分析
        4.2.3 客户资源分析
        4.2.4 科技资源分析
    4.3 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一体化服务能力分析
        4.3.1 产品销售与实施能力分析
        4.3.2 产品研发与创新能力分析
        4.3.3 业务风险与合规能力分析
    4.4 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4.4.1 跨部门协调机制不完善
        4.4.2 产品线上化程度不足
        4.4.3 缺乏专业团队和专业人才
        4.4.4 风险防控水平亟需提升
    4.5 内部因素评价分析
第5章 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发展战略的制定
    5.1 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SWOT分析
        5.1.1 优势分析
        5.1.2 劣势分析
        5.1.3 机会分析
        5.1.4 威胁分析
    5.2 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发展战略目标体系
    5.3 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发展战略的选择
        5.3.1 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备选发展战略分析
        5.3.2 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发展战略确定
第6章 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发展战略的实施
    6.1 持续夯实交易银行客户基础
        6.1.1 加大对公账户拓展
        6.1.2 持续加大国际结算、贸易融资客户拓展力度
        6.1.3 加强客户管理,提高业务精细化程度
    6.2 加快升级交易银行产品体系
        6.2.1 加大场景建设,提高国内结算产品创新力度
        6.2.2 完善产品服务体系,持续加大现金管理推广力度
        6.2.3 做实稳外贸稳外资,巩固国际结算与贸易融资优势
        6.2.4 构建金融生态系统,做强供应链金融业务
    6.3 构建专业化服务能力
        6.3.1 加快产品融合创新、提高综合服务水平
        6.3.2 提高产业融合度,为客户提供嵌入式服务
    6.4 加快智能化交易银行平台建设
        6.4.1 加快建设IGTB平台
        6.4.2 打造方便快捷、丰富多样、场景开放的企业对接渠道
        6.4.3 推动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应用及平台建设
    6.5 紧抓国家重点区域、经济发展新领域业务机遇
        6.5.1 加大国家重点区域业务挖掘
        6.5.2 紧抓经济发展新领域业务发展
        6.5.3 提升重点城市机构竞争力和贡献度
    6.6 完善交易银行风控体系
        6.6.1 完善内控案防管理和监督
        6.6.2 构建金融科技风险管控机制
        6.6.3 持续加强反洗钱与制裁合规管控
第7章 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发展战略的保障
    7.1 组织保障
    7.2 人才保障
    7.3 科技保障
    7.4 运营保障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金融危机后美国投资银行业务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论文的整体框架和研究方法
        1.3.1 论文的整体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及不足
第2章 投资银行业务及相关理论
    2.1 投资银行及其业务的相关概念
        2.1.1 投资银行的概念
        2.1.2 投资银行业务的相关概念
        2.1.3 投资银行业务调整的相关概念
    2.2 投资银行业务的相关理论
        2.2.1 马克思的金融理论
        2.2.2 现代资本市场理论
        2.2.3 行为金融学的相关理论
    本章小结
第3章 美国投资银行及其业务的发展历程
    3.1 诞生到第一次发展高峰(1783—1929)
        3.1.1 国债、股票业务与投资银行的萌芽(1783—1840)
        3.1.2 证券承销业务与投资银行的出现(1840—1880)
        3.1.3 托拉斯公司与并购业务的助推(1880—1920)
        3.1.4 证券承销、做市与第一次高峰(1920—1929)
    3.2 分业经营下的转型(1929—1981)
        3.2.1 与商业银行分业经营(1929—1945)
        3.2.2 经纪和并购的兴起(1945—1969)
        3.2.3 巨变下的波动发展(1969—1981)
    3.3 黄金年代和金融危机冲击下的业务调整(1981年至今)
        3.3.1 并购、资产证券化兴起的黄金时期(1981—2007)
        3.3.2 业务重大调整(2007年至今)
    本章小结
第4章 美国投资银行业务调整的现实动因、理论依据和主要原则
    4.1 业务调整的现实动因
        4.1.1 业务调整的外因
        4.1.2 业务调整的内因
    4.2 业务调整的理论依据
        4.2.1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关系理论是业务调整的理论基础
        4.2.2 现代资本市场理论是业务调整的操作指针
        4.2.3 行为金融学理论是业务调整的市场选择依据
    4.3 业务调整的主要原则
        4.3.1 降低系统性风险是美国政府的首要目标
        4.3.2 风险与利润的平衡是美国投资银行的首要原则
    本章小结
第5章 美国投资银行的投资银行部门业务及其调整分析
    5.1 投资银行部门融资业务分析
        5.1.1 融资业务
        5.1.2 投资银行在融资业务中的主要作用
    5.2 投资银行部门并购业务分析
        5.2.1 并购业务的主要类型
        5.2.2 投资银行提供的并购业务相关服务
    5.3 投资银行部门业务的调整
        5.3.1 融资业务的调整
        5.3.2 并购业务的调整
    本章小结
第6章 美国投资银行的交易部门业务及其调整分析
    6.1 客户交易业务与自营业务
        6.1.1 客户交易业务
        6.1.2 自营业务
    6.2 交易业务部门的主要业务种类
        6.2.1 权益交易类业务
        6.2.2 固定收益、货币和大宗商品交易
    6.3 交易部门业务的调整
        6.3.1 削减自营业务
        6.3.2 向权益类投资为主的转变
        6.3.3 交易类业务的艰难转型
    本章小结
第7章 美国投资银行资产管理部门业务及其调整分析
    7.1 资产管理部门的主要业务
        7.1.1 资产管理业务
        7.1.2 财富管理业务
    7.2 资产管理部门业务的调整
        7.2.1 加大了资产管理业务的力度,收入占比明显增加
        7.2.2 资产管理业务增长迅速
    本章小结
第8章 美国投资银行业务调整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8.1 业务调整的宏观效果与存在的问题
        8.1.1 业务调整的宏观效果
        8.1.2 业务调整在宏观方面存在的问题
    8.2 业务调整的微观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8.2.1 业务调整的微观成效
        8.2.2 业务调整在微观方面存在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9章 美国投资银行业务调整对中国的启示
    9.1 中国投资银行业务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
        9.1.1 中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历程
        9.1.2 中国证券业现状分析
        9.1.3 中国证券业的业务结构
    9.2 扬长避短,促进中国投资银行业务稳健发展
        9.2.1 中国证券业与美国投资银行相关业务的对比分析
        9.2.2 对中国投资银行业务稳健发展的启示和对策建议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4)PA银行零售业务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1.4 创新点
        1.4.1 多工具、系统、完整地分析、研究PA银行零售业务竞争战略
        1.4.2 提出以品牌定位、市场、产品服务、营销四位一体的差异化战略实施路径和以组织架构、人员、内部控制、后勤保障为支撑的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
        2.1.2 竞争战略理论
        2.1.3 银行零售业务相关理论
    2.2 相关文献
        2.2.1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相关研究
        2.2.2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竞争战略的相关研究
        2.2.3 文献评述
    2.3 战略管理工具模型
        2.3.1 PEST分析法
        2.3.2 波特五力模型
        2.3.3 SWOT分析法
        2.3.4 定量战略规划模型(QSPM)
第3章 PA银行零售业务的外部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策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社会环境
        3.1.4 技术环境
    3.2 行业竞争环境
        3.2.1 供应商议价能力
        3.2.2 购买者议价能力
        3.2.3 潜在进入者
        3.2.4 银行竞争者
        3.2.5 替代品
    3.3 机遇与威胁
        3.3.1 外部机会分析
        3.3.2 外部威胁分析
    3.4 建立EFE矩阵
第4章 PA银行零售业务的内部环境分析
    4.1 PA银行及零售业务简介
        4.1.1 PA银行简介
        4.1.2 PA银行零售业务简介
    4.2 现状分析
        4.2.1 PA银行零售业务发展战略现状
        4.2.2 PA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现状
    4.3 PA银行零售业务内部资源和能力分析
        4.3.1 内部资源分析
        4.3.2 零售业务能力分析
    4.4 优势和劣势
        4.4.1 内部优势分析
        4.4.2 内部劣势分析
    4.5 建立IFE矩阵
第5章 PA银行零售业务的竞争战略制定
    5.1 总体定位
    5.2 SWOT分析
    5.3 三种基本竞争战略的可行性分析
        5.3.1 成本领先战略可行性分析
        5.3.2 集中化战略可行性分析
        5.3.3 差异化战略可行性分析
    5.4 基于QSPM的竞争战略选择
第6章 PA银行零售业务竞争战略的实施
    6.1 品牌差异化定位
        6.1.1 打造金融科技主品牌,多子品牌协调发展
        6.1.2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支撑品牌差异化发展
        6.1.3 升级拳头产品和活动,促进品牌差异化发展
        6.1.4 扩大产业开放、生态发展,形成品牌共振发展
    6.2 市场差异化
        6.2.1 细分市场,聚焦好差异化客群
        6.2.2 升级门店,服务好线下客户
        6.2.3 优化应用,经营好线上流量
    6.3 产品服务差异化
        6.3.1 基础零售业务适度融合化和聚合化发展
        6.3.2 消费金融业务加强线上化和生态化发展
        6.3.3 私人银行业务强化专业化和综合化服务能力
    6.4 营销差异化
        6.4.1 人员管理差异化
        6.4.2 打造“四化”营销工具
        6.4.3 开拓营销思维,创新活动方式
第7章 PA银行零售业务竞争战略的保障措施
    7.1 组织架构保障
        7.1.1 改进事业部的协同能力
        7.1.2 搭建项目管理办公室体系
        7.1.3 优化资源投入
    7.2 人员保障
        7.2.1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7.2.2 加强对高端人才的培养引进
        7.2.3 加强中层管理团队的建设
        7.2.4 考核机制保障
    7.3 内部控制保障
        7.3.1 严控资产质量
        7.3.2 加强合规风险管控
    7.4 后勤保障
        7.4.1 打造智慧后勤服务平台
        7.4.2 强化党建体系建设
第8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附录
参考文献

(5)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 ——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有关实体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
        1.2.2. 有关金融发展的文献综述
        1.2.3. 有关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文献综述
        1.2.4. 有关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关系的文献综述
        1.2.5. 文献简评与本文努力方向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及主要创新之处
        1.4.1. 技术路线
        1.4.2.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有关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概念与分类
        2.1.2 有关实体经济的界定
    2.2 相关理论
        2.2.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2.2.2. 供给侧改革理论
        2.2.3. 金融发展理论
        2.2.4. 关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运行机制理论
    2.3 相关理论对本文研究的启示
第三章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实体经济增长对商业银行创新的需求分析
        3.1.1.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融合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基础
        3.1.2. 供给侧改革是实体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
        3.1.3.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本质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3.1.4.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实体经济增长要求商业银行持续开展金融创新
    3.2. 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2.1. 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动因
        3.2.2. 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历程
        3.2.3. 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现状与成效
        3.2.4. 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问题
    3.3. 国外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经验与教训
        3.3.1. 国外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经验
        3.3.2. 国外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教训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影响实体经济增长的机理分析
    4.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效应分析
        4.1.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积极作用
        4.1.2. 商业银行金融过度创新的消极作用
    4.2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间接作用机制分析
        4.2.1. 加强资本积累
        4.2.2. 推动技术进步
        4.2.3. 升级供给端
        4.2.4. 优化需求端
    4.3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机制分析
        4.3.1. 增强金融功能
        4.3.2. 推动金融发展
        4.3.3. 优化金融结构
        4.3.4. 影响货币深化
    4.4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关系的数理分析
        4.4.1 假设
        4.4.2 最优路径推导
        4.4.3 平衡增长路径
        4.4.4 数值模拟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非线性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面板平滑转换模型(PSTR)
    5.1. 关系特征及实证假设
    5.2. 模型建立与变量选取
        5.2.1. 计量模型的建立与说明
        5.2.2. 变量选取
        5.2.3. 数据描述性统计
    5.3. 相关检验
        5.3.1. 线性检验与剩余非线性检验
        5.3.2. 位置参数的确定
    5.4. 实证结果
        5.4.1. 线性模型的结果分析
        5.4.2. 非线性模型的结果分析
        5.4.3. 非线性转换体制的分析
    5.5.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分析
        5.5.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影响的阶段差异分析
        5.5.2.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影响的区域差异分析
    5.6. 稳健性检验
        5.6.1. 替换自变量-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核心实体产业(制造业)发展的非线性关系
        5.6.2. 加入交互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协同效应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的实证分析-基于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
    6.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数的创建与衡量
        6.1.1. 金融创新指数构建思路
        6.1.2. 金融创新指数维度与指标选取的说明
        6.1.3. 金融创新指数测度过程
        6.1.4.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数测度结果
    6.2.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的实证分析
        6.2.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作用机制分析和实证模型构建
        6.2.2. 变量选取和数据说明
        6.2.3. 模型稳定性与格兰杰检验
        6.2.4.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的间接作用机制实证研究结果
        6.2.5.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机制实证研究结果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金融创新总体方向及行动路径
    7.1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金融创新总体方向
        7.1.1 紧扣供给侧主旋律,优化资源要素配置
        7.1.2 坚持适度创新,抑制过度创新
        7.1.3 因地制宜,实行区域差异化金融创新
        7.1.4 推进科技和金融的深度融合,提升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效能
        7.1.5 建立适应外部经济转型特征的组织架构和制度
    7.2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业务创新行动路径
        7.2.1. 开发符合动能转换需求的金融产品支持产业优化升级
        7.2.2. 整合金融综合服务能力,支持三去一补
        7.2.3. 完善融资产品利率定价机制,缓解企业融资约束
        7.2.4. 线上与线下业务融合发展,丰富民生类金融产品
        7.2.5. 优化资产负债管理,提升银行经营稳健性
    7.3 供给侧改革下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金融科技创新行动路径
        7.3.1. 运用大数据技术发掘和评价客户
        7.3.2. 运用云计算技术搭建集约化业务平台
        7.3.3. 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关键领域的智能化改造
        7.3.4. 运用区块链技术打造高效产品和服务体系
        7.3.5. 综合应用多种技术实现融合创新
    7.4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组织与制度创新行动路径
        7.4.1. 商业银行主业经营组织架构创新的框架设计
        7.4.2. 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组织架构创新的框架设计
        7.4.3. 建立与完善适应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制度
        7.4.4. 构建商业银行组织架构与制度协同运行保障机制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本文研究不足
    8.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6)华夏银行DY分行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框架
        1.2.3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战略管理理论
    2.2 发展战略理论
    2.3 商业银行市场营销战略理论
第3章 华夏银行DY分行竞争环境及现状问题分析
    3.1 华夏银行DY分行所处经济环境分析
        3.1.1 国际经济环境分析
        3.1.2 国内经济环境分析
        3.1.3 区域经济环境分析
    3.2 华夏银行DY分行所处行业形势分析
        3.2.1 传统商业银行现存问题分析
        3.2.2 互联网金融对华夏银行DY分行的冲击
    3.3 华夏银行DY分行SWOT分析
        3.3.1 优势分析
        3.3.2 劣势分析
        3.3.3 机会分析
        3.3.4 威胁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华夏银行DY分行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4.1 华夏银行DY分行发展战略目标确定
    4.2 华夏银行DY分行发展战略措施
        4.2.1 发展社区银行,服务大众化、平民化
        4.2.2 发展私人银行,服务高端化、精细化
        4.2.3 发展智慧银行,服务科技化、高效化
    4.3 小结
第5章 华夏银行DY分行发展战略的保障体系
    5.1 人力资源保障
    5.2 风险防控保障
    5.3 财务资源配置保障
    5.4 运营管理保障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中国银行NC分行业务战略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相关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互联网金融
        2.1.2 业务战略转型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战略管理理论
        2.2.2 金融生态理论
3 互联网金融下中国银行NC分行业务战略转型的外部环境分析
    3.1 中国银行NC分行基本概况
    3.2 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模型
        3.2.1 政策法律分析
        3.2.2 经济环境分析
        3.2.3 社会文化环境
        3.2.4 技术环境分析
    3.3 行业竞争分析——波特五力模型
        3.3.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3.3.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3.3.3 潜在进入者
        3.3.4 替代品的威胁
        3.3.5 现有竞争者
4 中国银行NC分行业务战略转型的内部环境分析
    4.1 内部环境分析——SWOT分析模型
        4.1.1 优势分析
        4.1.2 劣势分析
        4.1.3 机会分析
        4.1.4 威胁分析
    4.2 基于SWOT分析的战略选择
        4.2.1 矩阵构建
        4.2.2 战略选择
5 中国银行NC分行业务转型战略制定与保障
    5.1 NC分行业务战略转型的制定与实施
        5.1.1 战略转型目标
        5.1.2 总体战略
        5.1.3 具体步骤
    5.2 NC分行业务战略转型的实施策略
        5.2.1 加快业务转型
        5.2.2 深化平台合作
        5.2.3 推进结构调整
    5.3 NC分行业务战略转型的保障措施
        5.3.1 重视业务创新
        5.3.2 强调合作交流
        5.3.3 提高转型速度
        5.3.4 完善内部控制
        5.3.5 加快队伍建设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8)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转型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2 国外文献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相关理论
    2.1 互联网金融的内涵
    2.2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内涵
    2.3 相关理论
        2.3.1 客户关系管理理论
        2.3.2 金融创新理论
        2.3.3 企业再造理论
        2.3.4 风险管理理论
第三章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影响
    3.1 互联网金融给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带来的机遇
        3.1.1 拓宽业务办理渠道
        3.1.2 降低业务办理成本
        3.1.3 便于客户资源获取
        3.1.4 提高服务质量
    3.2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挑战
        3.2.1 弱化商业银行中介作用
        3.2.2 冲击客户基础
        3.2.3 加剧激烈竞争
第四章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转型发展的方向及路径
    4.1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转型发展的方向
        4.1.1 业务向轻型化转型
        4.1.2 渠道向一体化转型
        4.1.3 营销向场景化转型
        4.1.4 交易向智能化转型
    4.2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转型发展的路径
        4.2.1 变更经营模式,实施精准营销
        4.2.2 积极发展中间业务,重视财富管理
        4.2.3 开拓电子渠道,升级物理网点
        4.2.4 搭建开放式合作平台,加强多方合作
第五章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5.1 结构与转型发展要求脱节
        5.1.1 客户结构不合理
        5.1.2 业务结构失衡
        5.1.3 组织结构有待优化
    5.2 人才和技术存在壁垒
        5.2.1 专业人才缺失
        5.2.2 技术支撑力度不足
    5.3 多渠道实施难
        5.3.1 多渠道组合实施难
        5.3.2 实体网点转型困难
        5.3.3 线上渠道缺乏竞争优势
    5.4 管理水平落后
        5.4.1 体制体系不健全
        5.4.2 风控能力不足
    5.5 客户体验差
        5.5.1 “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不到位
        5.5.2 无法有效管理客户的数据
        5.5.3 服务与客户需求不匹配
第六章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转型发展的案例分析
    6.1 招商银行零售业务转型的原因
        6.1.1 招商银行零售业务转型的必要性
        6.1.2 招商银行零售业务转型的条件
    6.2 招商银行零售业务转型的过程
        6.2.1 积累线上客户资源
        6.2.2 打造“一体两翼”
        6.2.3 开发多元APP
        6.2.4 拥抱金融科技
        6.2.5 启动零售金融3.0
    6.3 招商银行零售业务转型的效果
        6.3.1 经营能力显着提升
        6.3.2 数字化进程明显加快
        6.3.3 客户资源得到优化
    6.4 招商银行零售业务转型发展的经验
        6.4.1 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
        6.4.2 把握零售业务转型的核心
        6.4.3 “有了MAU就会有AUM”
        6.4.4 注重科研的投入
第七章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转型发展的对策
    7.1 政府优化转型发展环境
        7.1.1 完善政策制度
        7.1.2 加强监管
    7.2 银行加强自身建设
        7.2.1 把握发展趋势,完善战略规划
        7.2.2 加强渠道建设,优化网点转型
        7.2.3 集中全行资源,提升管理水平
        7.2.4 打造独特品牌,健全体制体系
        7.2.5 推动服务升级,提高客户满意度
    7.3 社会积极助力转型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致谢

(9)广东H银行开放银行战略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文献评述
        1.2.1 国外开放银行研究现状
        1.2.2 国内开放银行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拟采取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开放银行的定义
        2.1.1 开放银行的内涵
        2.1.2 开放银行的主要特点
        2.1.3 开放银行与传统银行的区别
    2.2 开放银行的理论基础
        2.2.1 金融中介理论
        2.2.2 银行业规模发展理论
        2.2.3 科技金融对推动开放银行创新与发展的作用
    2.3 开放银行发展模式
        2.3.1 国外开放银行发展模式
        2.3.2 国内开放银行发展模式
        2.3.3 国内外开放银行实施差异分析
第三章 H银行开放银行实施的基础与条件
    3.1 H银行取得的发展
        3.1.1 基本情况概述
        3.1.2 经营业绩
    3.2 H银行寻求金融科技助力的背景分析
        3.2.1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3.2.2 金融形势分析
    3.3 H银行业务发展战略
        3.3.1 SWOT分析
        3.3.2 H银行开放银行的实施效果
        3.3.3 业务与科技融合创造价值
第四章 开放银行在H银行的实施策略
    4.1 打造开放银行的成功要素
        4.1.1 场景接入
        4.1.2 客户体验
        4.1.3 风控
        4.1.4 客户运营
        4.1.5 IT技术
    4.2 正确选择开放银行的发展模式
        4.2.1 现实选择
        4.2.2 建设思路
    4.3 H银行实施开放银行的具体措施
        4.3.1 有序推进开放银行业务
        4.3.2 金融服务渠道整合
        4.3.3 互联网金融生态圈建设
        4.3.4 推动数字普惠
第五章 H银行实施开放银行的保障措施
    5.1 保障机制
        5.1.1 信息科技组织架构变革
        5.1.2 推进数字化转型
        5.1.3 强化金融科技合理应用
    5.2 H银行开放银行战略实施的风险及应对
        5.2.1 风险来源
        5.2.2 风险应对策略
    5.3 政策建议
        5.3.1 规范三项技术创新应用,引导金融科技正向发展
        5.3.2 加深产学研用合作广度,加速金融科技成果转化
        5.3.3 优化金融信息共享机制,坚守金融科技发展底线
        5.3.4 发展监管科技应用,提高金融风控能力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农业银行F支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基本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1.5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与分析工具
    2.1 概念界定
        2.1.1 电子银行概念
        2.1.2 电子银行业务类型
    2.2 相关理论
        2.2.1 长尾理论
        2.2.2 客户关系管理理论
    2.3 分析工具
        2.3.1 PEST分析法
        2.3.2 SWOT理论模型
        2.3.3 波特五力战略理论
第3章 电子银行业务发展外部环境分析
    3.1 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PEST宏观环境分析
        3.1.1 P(politics)政治环境分析
        3.1.2 E(economy)经济环境分析
        3.1.3 S(society)社会环境分析
        3.1.4 T(technology)技术环境分析
    3.2 波特五力竞争环境分析
        3.2.1 供应商议价能力分析
        3.2.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分析
        3.2.3 同业竞争环境分析
        3.2.4 潜在竞争者进入分析
        3.2.5 替代品的威胁能力分析
第4章 农业银行F支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现状分析
    4.1 农业银行F支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现状分析
        4.1.1 农业银行F支行的基本状况
        4.1.2 农业银行F支行电子银行业务现状
        4.1.3 农业银行F支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4.2 农业银行F支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SWOT分析
        4.2.1 农业银行F支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优势与劣势
        4.2.2 农业银行F支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机遇与威胁
第5章 农业银行F支行电子银行业务的实施策略
    5.1 农业银行F支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方向及目标
        5.1.1 农业银行F支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方向
        5.1.2 农业银行F支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目标
    5.2 农业银行F支行电子银行业务新模式
        5.2.1 发展电子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
        5.2.2 发展电子银行O2O智能缴费模式
        5.2.3 推动农银E管家发展进程
    5.3 农业银行F支行电子银行业务核心服务策略
        5.3.1 提升客户体验
        5.3.2 建立客户关系管理体系
    5.4 农业银行F支行电子银行业务营销新思路
        5.4.1 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创建社交金融生态圈
        5.4.2 运用客户关系管理平台进行精准营销
        5.4.3 完善营销机制提升网银动户率
第6章 农业银行F支行电子银行业务的实施保障
    6.1 风险制度保障
    6.2 科技技术保障
    6.3 人才保障
        6.3.1 建立专业人才队伍
        6.3.2 健全绩效考核机制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中小商业银行零食银行业务的发展方向(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法律制度研究[D]. 张凯. 辽宁大学, 2021(02)
  • [2]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发展战略研究[D]. 张瑞媛. 山东大学, 2021(02)
  • [3]金融危机后美国投资银行业务调整研究[D]. 孙碧涵. 吉林大学, 2020(03)
  • [4]PA银行零售业务竞争战略研究[D]. 郑海鹏. 山东大学, 2020(05)
  • [5]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 ——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D]. 滕飞. 广西大学, 2021(07)
  • [6]华夏银行DY分行发展战略研究[D]. 周鑫. 山东大学, 2020(05)
  • [7]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中国银行NC分行业务战略转型研究[D]. 胡友.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2)
  • [8]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转型发展研究[D]. 余海萍. 天津商业大学, 2020(12)
  • [9]广东H银行开放银行战略实施研究[D]. 钟杰峰.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10]农业银行F支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策略研究[D]. 林鸿茹. 华侨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中小商业银行零食银行业务发展方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