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哈巴河县人民医院 新疆 哈巴河 836700)
【摘要】 目的:探讨与分析预见性护理和常规护理对产后出血患者临床护理效果所产生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年2月~2015年2月间收治的120例产后出血患者资料,按照临床护理方式的不同平均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为前者提供常规护理,为后者提供常规护理基础上的预见性护理。经过相同时长护理后,对比两组产妇产后2h及24h出血量,及对于护理质量的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产妇产后2h及24h出血量显著降低[分别为(198.5±53.2)ml、(332.8±62.4)ml],产妇及家属满意度有所提升(93.3%),两组护理效果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对于有效降低产妇产后出血量,提升产妇及其陪同家属的满意度,该护理方法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
【关键词】 产科;产后出血;预见性护理;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7-0274-02
产妇产后出血在妇产科中属较为常见的临床并发症,可能由于产妇凝血功能障碍、子宫收缩乏力等多种因素引发,严重威胁产妇健康甚至生命安全。临床护理过程中不仅要在出现产后出血危急症状后提供科学有效的护理,而且要制定预见性护理策略[1]。在本文中,笔者选取了近年来收治于我院的若干产后出血产妇病历资料,对于预见性护理与常规护理所产生的效果展开对比。现作如下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3年2月~2015年2月间收治的120例产后出血患者资料,年龄范围为22~32岁,平均年龄为(26.5±3)岁,产妇孕周为38~40周,平均孕周为(39.0±0.5)周。其中,顺产产妇52例,行剖宫产手术产妇68例。经临床诊断,所有产妇均足月妊娠,同时均未患有凝血功能障碍、软产道损伤及胎盘残留等情况。按照临床护理方式的不同将产妇资料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经检验两组产妇基本资料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能够展开对比(P>0.05)。
1.2 护理方法
1.2.1为对照组产妇提供常规护理,如饮食护理、临床生命体征检测、日常起居护理等。在产妇出院之前,嘱咐其注意个人卫生,并1个月内禁盆浴,2个月内禁房事,若发现任何不适症状,及时到医院进行就诊。
1.2.2为实验组产妇提供常规护理基础上的预见性护理,主要方法如下:(1)在孕产妇入院之初,对其基本信息进行详细了解,如年龄、孕产次、心理状态、既往病史及胎儿大小等,根据孕产妇的整体情况进行综合性评估,以从产前准备期对于产后出血几率做出预测,给出具体的应对方案[2]。(2)生产过程中的预见性护理。在生产时,应为产妇建立1~2条静脉通道,准备缩宫素,以在紧急情况出现时宫缩急救。在产妇分娩出胎盘后进行子宫按摩,若宫缩状况较好,再行其他操作。(3)生产后的预见性护理[3]。通常,产后2h为出血发生高峰期,因此护理人员在产妇产后应对于其体征指标,如血压、体温及脉搏等进行实时监测,从产妇个体子宫收缩能力、阴道出血量等方面判断具体情况。当产妇出现一定量出血状况时,护理人员可通过建立静脉通道和监测各项生命体征指标,排查出血原因。在结束分娩后,指导产妇行半卧位,以降低其子宫出血量。
1.3 效果评价
将两组产妇产后2h、24h出血量进行统计与对比,并对于产妇及家属的满意度进行评价。其中,满意度以我院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记录,以百分制计分,>90分为非常满意,80~90分为满意,60~80为一般,<60分为不满意,满意度=(总例数-不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以Spss12.0统计学软件对于两组产妇临床护理效果展开显著性分析,若效果差异较大,则护理方式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实验组产妇产后2h及24h出血量分别为(198.5±53.2)ml、(332.8±62.4)ml,显著低于对照组[(268.4±56.7)ml、(425.7±68.2)ml],P<0.05;同时,实验组产妇及其家属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较高(满意度为93.3%,对照组仅为80.0%),P<0.05,具体如表所示。
3.讨论
在本次临床研究中,笔者选取了我院于2013年2月~2015年2月间收治的120例产后出血患者资料,以临床护理方式的不同平均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为前者提供常规护理,为后者提供常规护理基础上的预见性护理。临床结果显示,实验组产妇产后2h及24h出血量分别为(198.5±53.2)ml、(332.8±62.4)ml],与对照组产妇相比显著降低[(268.4±56.7)ml、(425.7±68.2)ml];同时,实验组产妇及家属满意度较高(实验组93.3%,对照组80.0%),两组护理效果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产后出血能够对于产妇生命健康造成极大威胁,甚至引发死亡。传统意义上的常规护理在产妇产后出血情况应对方面效果不是特别理想,产妇出血量(如2h、24h出血量等)较大[4]。如今,伴随医疗事业的发展,临床产科护理方式逐步由过去的常规护理转向人性化、预见性护理,对于个体差异性对待,并讲求“未雨绸缪”的预见性护理。根据以往的临床病例,预见性护理更有利于提升护理效果,及患者与家属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刘嘉,周静,安菊芳.预测评分联合护理干预在降低阴道分娩产后出血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06):66-67.
[2]李爱英,贺腊慧.降低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的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9(15):213-214.
[3]戴玉芬.67例产后出血和睡眠障碍患者的预见性护理及效果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01):115.
[4]徐莺,朱昊平,胡峥等.流动人口阴道分娩产后出血危险因素的对照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3(11):4-6.
论文作者:尉晓兰,张娟明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3月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6
标签:产妇论文; 产后论文; 预见性论文; 实验组论文; 满意度论文; 常规论文; 效果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3月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