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_联想论文

关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_联想论文

关于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断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断想论文,创新能力论文,创新意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面向新世纪的青少年研究,以素质教育为重点,正在向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课题拓展。“创新”,有几种不同的概念。

第一,创新指的是一种精神,如“要开拓创新,不要因循守旧”,“要创新,不要守旧”等提法。

第二,创新指的是人的创造能力。

第三,创新是对科学发现、发明、创造、技术革新等科学技术上创造性成果的一种泛称。

第四,创新专门指西方经济学中的“创新理论”。

创新的上述几种不同的概念,各有其应用的不同领域和范围,它们的共性是明显的,即都包含创造性的意义。

(二)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的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就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回眸人类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任何经济和发展都离不开生产力,即人这一重要因素。所不同的只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对人的素质的要求不同而已,尤其是对青年的素质的要求。一个民族要对人类作出贡献,列于世界先进民族的行列,同样离不开人的因素,但关键的一点是一致的,即这个民族必须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全面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这中间,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养成是关键的方面。

今天,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知识和创新是时代的特征。这一时代,社会发展和进步需要的是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的人,尤其是高素质的青年人。这些人明显地表现为知识广博与高素质的结合,突出地表现为具有独特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中华民族面对着新的世纪,从观念创新、抓市场信念、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到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都要求人民群众要有创新精神,要培养创造力。事实证明,一切创新活动都是以创新意识为先导,并且伴随着创新意识推动创新实践活动的。

(三)

青少年创新精神的培养与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三个方面都有关,但学校教育对它的影响最大,也最为明显。

当前,我国学校教育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从今年起,部分省区的高考科目开始实行“3+X”,这是我国为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创新人才而进行的改革。这种改革,可以大大张扬青少年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也为培养青少年成为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合格劳动者作了很好的导向。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意味着我们的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方法、课程设置,正越来越多地坚持青少年全面素质的提高,包括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同时,素质教育又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突出发展相结合,使培养的人才既具有统一性又具有多样性;既具有相对宽广的人文精神又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一方面得力于学校教育的改革,另一方面,也是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青少年学习观念的转变。青少年学习观念的转变,可以从五个方面作出考虑。

第一、由依赖性学习观向自由型学习观转变。

依赖性学习观指的是一种学习上无自立性,无主动性,呈现被动、依赖等品质和特征的学习观。其依赖性常常表现在“四个依赖”上,即在学习上几乎完全“依赖课堂,依赖教师,依赖书本及其标准答案,依赖死记硬背”。这种学习观是传统的应试教育造成的,它使青少年缺少了自主性,多了依赖性,当然也就没有了创造性。

自主型学习观也称为主体学习观,表现为自觉地、能动地、有目的地从事学习活动。自主型学习观在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中起动力作用。

第二、由知识型学习观向智力——能力型学习观进而向人格学习观的转变。

知识型学习观是一种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学习观,当前,我国教育中青少年的“高分低能”、“眼高手低”或“高不成低不就”等现象均有着密切关系。

智力——能力型学习观强调既重学习者能力的提高和智力的开发(包括文化知识和职业知识、技能的掌握),又重学习者职业适应能力与职业发展能力的提高,满足了现代社会能力本位人才观对学习所提出的要求。

人格型学习观不仅重视知识和能力的相互促进和共同提高,而且更重视受教育者人格的健全发展,它要求“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当代青少年唯有树立这样的学习观,才能培养自己成为合格的“四有”人才。如果说智力——能力型学习观体现的学习目的,是为了使青少年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可用之才的话,那么人格型学习观则将学习的目的的提升到学习做真人,积极构建“四有”合格劳动者主体人格这一更高的层次,这种学习观在青少年创新精神、创造力培养中起基础性的作用。

第三、由封闭型学习观向开放型学习观转变。

封闭型学习观是一系列“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学习观的总称。开放型学习观则是与之相对立的一种面向社会、面向生活,多层次、全方位开放的学习观。其含义是指各种课本外、课堂外的,特别是市场经济和高科技时代的各种新思想、新观念、新思维、新文化和新成果等,通过敞开的学习大门进入教育的视野,被青少年所选择、所吸纳。同时,对青少年的职业技能教育和职业技能学习提倡坚持开放性、多元化,以适应现代社会职业的需要的。这种学习观对青少年从内心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第四、由传承型字习观问创造型学习观转变。

传承型学习观表现为重视学习在继承人类文化成果、传递生活经验方面的独特作用,但却忽视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发现和创造,即创造性的培养。

创造型学习观是从适应与发展两大任务出发,既强调继承与适应,又强调创造与发展,它重视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辩证关系。继承性学习是创造性学习的基础,而创造性学习则是继承性学习的发展,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更具价值的学习活动。青少年只有掌握创造型学习,成为创业型劳动者,才能为社会所接纳,所需要,才能服务于经济建设的需要。这种学习观在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培养中起导向和核心作用。

第五、由学会型学习观向会学型学习观转变

学会型学习观是一种“教什么学什么,学什么会什么”的观念,它用“学懂”、“学会”来回答学习上的“学得如何”的问题,往往突出了实用,而忽视了创新。会学型学习观不仅包括“学懂”、“学会”,而且还用“懂学”、“会学”来回答学习上“如何学”的问题。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就是要学会学习,要讲求学习力法,要善于学习。

面向新的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爆炸”,新的职业、新的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产生,人类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青少年面对业已到来的学习化社会(即终身学习),唯有“懂学”、“会学”,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不断地延伸和拓展职业时空,才能在一定的职业环境和条件下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有着更多的创造。会学型学习观是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培养的目标定位。

(四)

“人类中有三种创造者:一种是不断地顽强地劳动,集中意志和力量长年累月,突破一点而达到伟大的目标,另一种人是靠天才的火花,第三种人是两者兼而有之;或通过顽强的劳顿而获得令人耀眼的天才火花,或者相反,天才的火花推动创造者去顽强劳动,常年探索,照亮他的发明创造的道路。”这是前苏联作家柯契托夫在《青春长在》一书中给我们描绘的创新人才的图像。

柯契托夫所论及的三种创造者,第一种人为最普遍,他们有顽强、坚毅百折不挠的精神,有坚持到底、重点突破的意志和力量。这一类人是值得尊敬的。今天,我们对青少年进行全面素质教育,就是要让青少年不断增强观测力、思维力、意志力、坚毅力,成为对事业契而不舍追求的人。

第二种人靠的是天才的火花。我们在对青少年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时候,要特别关注、爱护、鼓励这些难能可贵的思想火花、智慧火花,以不断引导他们的创新实践。

第三种人,是创新的典型代表,是创新人才的理想模式,是创新活动的杰出表现,是创新成果的可靠源泉。这种人借助顽强的劳动与天才的火花互激互励,使创造性不断增长,使无效劳动或低效劳动的耗费大幅度地降低,以使自己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富于创造性的活动之中。当一个人的创新活动形成上述的良性循环状态时,劳动与创造也将逐渐融为一体。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几乎每一位不断向社会奉献创新成果的人都无愧为真正的劳动模范,他们几乎无一例外的是全身心投入创新的典范。因此,我们进行青少年创造精神和创造力培养时,要在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创造一种和谐的外部条件,让青少年在努力学习知识的同时不断开发自己的潜能,不断投身创造实践:把学习知识与顽强拼搏的精神结合起来。

(五)

创新能力源于创新实践,世界许多对创新思维和实践研究有一定造诣的顶级大师们,发掘、总结出的创新实践的技巧、思路、方法、内容十分丰富。这对我们进行青少年的创新能力培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比如美国奥斯本的集体智慧法(又称头脑风暴法)、戈登的综摄法(或译作类比法、分合法、提前法)。再比如日本学者片方善治创立的系统观点开发创造性的方法(又称ZK法),动员集体成员的每一个人在尽可能地做好发动联想、积累联想、丰富联想、融及联想(产生新联想的苗头)的基础上,把握从集体联想的碰撞过程中已经暴露出来的目标,然后,借助每一个人尽可能发挥个体优势加以思考,如此反复,使富于个性创造的主观性与富于活力的被观察对象的客观性逐步臻于统一,以促使创新思想的产生。这些创造技法为我们在科技创新活动中运用联想的原理提供了很好的方法。

综观中外专家关于创新实践活动的技巧与思路,结合我国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际,笔者提出下列与创造力开发有关的观念和方法。

1.问题发现——鼓励问题发现。让青少年主动、敏锐地从看来无问题的事物中发现问题,或提出改进、改革、更新、发展的构想。

2.引导——鼓励由此事物“牵动”与彼事物有联系的线索,从而引发新的结果或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

3.综台——鼓励学会信息综合与创意综合,以引发他们认识的飞跃和重大发现的综合。

4.组合——鼓励将两种以上事物或产品要素进行组合,包括功能组合、功能应用、功能渗透、工序组合等等。

5.联想——包括结构联想(从对结构变化的追踪溯源中得到启示和作出发现的联想)、强制联想(规定了范畴或指向创意的联想)、自由联想(不定框框、不设前提、不受限制的联想)等。

6.案例分析——鼓励参与对有典型化意义的事物或事件进行分析,以触发青少年深层次创意的思路。

7.移植——鼓励在实践活动中将整个领域的原理、技法、方法、材料和结构引向另一个领域去思考等。

标签:;  ;  ;  ;  

关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_联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