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石景山医院 重症医学科 100043
【摘要】目的:解析早期目标导向治疗对感染性休克的临床效果。:选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我院外科诊治的8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的差异性,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取感染性休克传统治疗;观察组:采取早期目标导向治疗。观察分析两组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结果:(1)观察组患者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患者心率、血乳酸水平、死亡率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目标导向治疗对感染性休克的临床效果佳。
【关键词】早期目标导向;感染性休克;治疗效果
感染性休克(脓毒性休克)是由某些微生物以及其毒素引发的伴休克脓毒病综合征,其发病率与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严重威胁患者身心健康[1]。为减轻患者痛苦,提升治疗方案合理性,本文将深入分析比较传统治疗方法与早期目标导向治疗的临床效果,详情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我院外科诊治的8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的差异性,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男性2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30~70岁,平均年龄(50.0±3.0)岁;观察组: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28~75岁,平均年龄(51.5±4.5)岁。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相似,具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感染性休克传统治疗。观察组:采取早期目标导向治疗。感染性休克一经确诊,早期需给予抗生素,尽快实现控制原发感染与引流感染。同时,应当尽快给予患者液体复苏。6小时内应实现:中心静脉压=8~12cmH2O;平均动脉压大于等于65mmHg;尿液量大于等于0.5mL/(kg·h);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大于等于0.70。液体复苏后,中心静脉压=8~12cmH2O且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小于0.70,应当给予输注浓缩红细胞直至红细胞比容不低于0.30。或者,给予输注多巴酚丁胺【剂量≤20μg/(kg·min)】,从而实现以上复苏目的。液体复苏之后,出现动脉血压与组织灌注未恢复、严重低血压,应及时采取去肾上腺素或者多巴胺进行升压[2]。
1.3观察指标
分别记录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入院后6小时、24小时、48小时的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心率、血乳酸水平以及死亡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运用SPSS20.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比较行2检验,计量资料(x±s)比较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对比
观察组(n=40),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分别为①治疗6小时后:(66±5)mmHg、(9±6)cmH2O、(0.65±0.04);②治疗24小时后:(70±4)mmHg、(10±6)cmH2O、(0.75±0.11);③治疗48小时后:(77±1)mmHg、(11±1)cmH2O、(0.77±0.03)。对照组(n=40),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分别为:①治疗6小时后:(56±5)mmHg、(5±3)cmH2O、(0.51±0.06);②治疗24小时后:(58±4)mmHg、(7±6)cmH2O、(0.55±0.11);③治疗48小时后:(60±1)mmHg、(8±1)cmH2O、(0.77±0.02)。两组进行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心率、血乳酸水平、死亡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心率、血乳酸水平分别为:①治疗6小时后:(120±11)次/分、(5.66±2.93)mmol/LO;②治疗24小时后:(112±10)次/分、(4.52±3.01)mmol/LO;③治疗48小时后:(100±11)次/分、(4.96±2.83)mmol/LO。观察组患者、死亡率为10%,对照组患者15.00%。两组心率、血乳酸水平、死亡率对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感染性休克是我院ICU患者死亡主要原因之一,具有病情危重、病理机制复杂、死亡率高的显著特征。早期识别感染性休克并给予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是有效防止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降低染性休克死亡率的核心[3]。
早期目标导向治疗目标为发病6小时内实现复苏,同时高度重视改善组织缺氧与血流动力学异常,防止全身严重炎症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力求死亡率最低化。本次调查研究结果表明:①观察组患者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②观察组患者心率、血乳酸水平、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早期目标导向治疗对感染性休克的临床效果佳,降低了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发生以及严重程度,减少死亡率,临床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吉春玲,杨秀林,周厚荣等.血浆胶体渗透压指导下的早期目标导向治疗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急救医学,2017,37(1):28-32.
[2]卢院华,刘玲,邱晓华等.早期目标导向治疗对感染性休克组织灌注和氧代谢的影响[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5,22(4):346-351.
[3]李宙,覃铁和,王首红等.PiCCO在ARDS合并感染性休克的老年患者早期目标导向治疗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6,28(14):2373-2375
论文作者:武华栋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0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10
标签:脉压论文; 患者论文; 心静论文; 性休克论文; 对照组论文; 导向论文; 死亡率论文; 《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0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