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韩台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特征探析_台湾论文

二战后韩台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特征探析_台湾论文

韩国和我国台湾二战后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特点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台湾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战后论文,发展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通过比较发现,战后韩国、我国台湾省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指导思想、目标和措施表现出下列特点:

一、战略指导思想:教育先行

世界经验表明,人力资源开发,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首要因素。这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尤其如此。作为早发型现代化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其工业化初期主要使用的是无文化劳动力。但是,作为后发型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则不然,在经济起步时就处于发达国家的巨大发展压力之下,面临较高科技水平的产业。因此,与发达国家早期相比,物质投资本身就包含了较高的技术水平。显然,物质投资的短缺固然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而由于相应的知识和技能的人力资源的缺乏,使引进外资和技术收效甚少,这也会成为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大障碍。人力资源开发问题,对发达国家往往是早期经济起飞之后才发生的,但对当代作为后发型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来说。则在经济起飞准备阶段就必须实施,而且高等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始终贯穿于现代化的全进程,这是以体力密集型产业为特征的时代与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为特征的时代的根本区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于1972年发表的《学会生存》报告中指出:“现在,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于先于经济的发展”,“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育着新人”。教育先行已成为后发型现代化国家振兴经济的首要条件。韩国和我国台湾正是以此作为发展教育的指导思想,从而有力地推进其经济发展的。

关于教育先行的涵义,应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教育发展的绝对水平提前达到了某一经济发展阶段对教育水平的要求,在进入更高层的经济发展阶段之前,人力资本的准备过程已经完成;二是教育投入的增长先于快于经济的增长,教育投入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提高。

在韩国经济起飞的准备阶段(1953——1961年),李承晚政权就大力推行美国式的教育“自由放任”政策,使韩国高等教育得到迅速扩张。从当时经济水平来看,高等教育的发展的确大大超过经济发展水平的需要。但是,五十年代韩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为六十年代经济起飞奠定了人力资源的基础。正如韩国经济企划院次官文熹甲在1986年总结这一时期高等教育时所指出的:“六十年代着手发展经济时,感到无从着手,如果当时没有受过教育的优秀人才,要摆脱贫困化几乎是不可能的”。在以后的经济开发、转轨时,韩国历届政府首脑都关注并直接参与制定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划,为下一阶段的经济转型和技术开发准备所需的各类人才。

从教育投资方面来讲,在有形物质投资高速增长的情况下,韩国政府努力确保教育投资增长速度总体上超过经济发展速度,1960年韩国的政府教育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为2.6%,1970年增至2.9%,1980年达3.3%。而1960年到1970年间政府教育投资弹性系数为1.12,即国民生产总值每增长1%,教育投资增长1.12%。1970年至1980年间,政府教育投资弹性系数比六十年代有所增长,为1.14%。

战后我国台湾教育投资的增长也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率,显示出台湾坚持实施教育先行的战略方针。1952年—1962年,台湾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为22.8%而公共教育经费的年均增长率为28.15%。1962年—1973年间,台湾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为15.6%,公共教育经费的年均增长率为18.3%。1973年—1982年台湾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为20%,而共公教育经费的年均增长率为24.7%。这三时期台湾公共教育经费的增长率明显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率。进入八十年代以后,台湾国民经济增长率降低了,从1982年—1986年,台湾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只有9.35%,同期教育经费的年均增长率则为9.9%,它表明:近半个世纪以来,台湾教育经费增长水平基本上与国民生产总值同步增长,并仍略高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需要指出的是,自七十年代中期后台湾年均教育经费的大幅度提高,主要用于发展高等专科教育。

以上情况显示出韩国与我国台湾注重实施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指导思想。

二、战略目标:使高等教育更为有效地为社会与经济发展服务

从韩国和我国台湾高等教育几十年的发展与改革中可以看出,历次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调整、改革都是以促进经济发展、使高等教育更有效地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作为其发展和改革的目标。

战后韩国,高等教育注重追求功名,尽管教育发展很快,但经济状况日益恶化。大学生失业率达60%以上,出现了“大学亡国论”、“教育亡国论”,爆发了1961年“4.19”学生革命,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迫使李承晚政权崩溃。朴正熙上台后,吸取教训,大力扭转“功名”教育,把高等教育着重点转向为经济发展服务的轨道上来,主要措施有:一是关停并转部分学术性综合院校;二是改革教育结构,重点开设职业教育科目,增设专科院校,使之从原来12所3208名在学学生,扩充到27所10509名在学学生,每道设一所实业专科学校;三是制定国家发展规划的同时制定教育发展规划,把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同步发展;四是派遣留学人员出国深造,注重学习韩国当时近切需要的专业知识,这些人后来都成为韩国经济发展和高级教育的骨干。这些措施,随着三个五年计划的推行使韩国高等教育产生了一个根本转变,推动了韩国经济起飞。五十年代台湾高校中也是文凭挂帅,功名盛行,强调政治功能。高校从国民党迁台时的4所到1963年达35所,学生达51707人。但经济情况每况愈下,社会不满情绪强烈。1963年经济改革同时,也实行了教育改革:一是发展实科教育;二是减少文史哲专业规模;三是培养了在批急需的技术工人。由于高等教育的发展,经济也随之进入一个全面跃进时期。

三、战略措施:分价段步骤实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

战后,韩国和我国台湾的高等教育均经历了一个由量的发展转为质的提高过程。总体来讲,战后初期到七十年中期主要是高等教育量的发展时期;七十年中期至今则更强调质的提高。七十年代以后,由于经济转型和技术升级,高等教育也作了相应的改革和调整,如韩国创办实验大学,进行综合改革、设研究生院;台湾则大办研究所教育,培养研究生,等等:注重提高高等教育学术水平,以适应经济高级化产生的对人才需求的高级化。这里着重谈五十年代以来韩国,台湾高等教育从精英模式向大众模式转变过程中经历的两个时期,即七十年代中期以前高等教育大发展时期和七十年代中期以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时期,韩国、台湾采取的发展战略措施。

1、高等教育规模大发展时期 (七十年代中其以前)

主要战略措施可归纳为以下四点:

(1)改制、扩建、升格高等院校,扩大高等教育规模。韩国、台湾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途径之一是,一方面通过增加高等院校的数量;另一方面升格低层次的高校级别、扩大学校规模。详见表1。

表1.1955—75年韩国、台湾高教发展情况

韩国

台湾

年度

学校数学生数学校数学生数

1955 71 78649 15

17997

1965 164 155485 56

85346

1975 204 283349 101 289435

(2)大办专科教育。纵观韩国、台湾高等教育的发展,六、七十年代是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期,尤其是专科教育发展特别快。如,韩国1955年专科学校有74所,占全部院校的45%;1975年有116所,约占57%。这个时期,台湾属于大专程度的“二专”、“三专”和”五专”等几种不同学制的专科院校得到空前发展;1975年在101所大专院校中,专科学校就有76所,占75%。韩国、台湾专科院校发展快,呈现以下两个特点:①以发展短期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如在1961—1974年这段时期,韩国高中阶段后学习2—3年的职业专科发展最快;台湾各类专科学校中,工业、工商、商业、管理类专科学校发展更快,在76所专科学校中,这几类专科学校有54所占71%以上。②私立专科学校多。相对对于本科、独立学院,专科办学难度小些,而且见效快,效益高;另一方面,“短且专”地培养应用性人才,更适合韩国台湾这一时期经济高速增长的需要。

(3)公立、私立并举,多种途径办学。公立高等教育与私立高等教育并举,是韩国、台湾高等教育一个共同特点,也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项重要措施。自六十年代初,韩国、台湾私立高校特别是私立专科学校便迅速发展,超过了公立大专院校的发展速度,并超过公立高等院校的规模,据统计,1955年韩国国立综合性大学有5所,单科大学(学院)有3所;公立的综合性大学仅1所,单科大学有3所;而私立的综合性大学却有9所,占全部综合性大学的60%;单科大学有24所,占全部单科大学的80%。1965年国立综合性大学有6所,单科大学有6所;公立的综合性大学一所也没有,单科大学有2所;而私立综合性大学却有12所,占全部的66.67%,单科大学有44所,占84.62%。1975年,国立综合性大学仍然保持6所,单科大学为8所;没有公立综合性大学,单科大学减为1所;而私立综合性大学有19所,占76%,单科大学有38所,占80.85%。台湾在1955—1975年的20年间,私立院校从5所猛增到68所,增长了13.6倍,而同期立高校从10所增到33所,只增加了3.3倍。就私立高校占全部高校总数来说,1965年占57.14%;1975年为67.33%,可见,韩国、台湾高等教育机构大部分是私立的,私立高校为韩国、台湾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4)积极推行非正规教育,发展继续教育。韩国、台湾在加速发展正规高等教育的同时,通过设立广播大学、开办夜校函授部、实行半日制和工读交替制、举办公开讲座。设立夜间研究生院等方式,发展非正规高等教育,使其高等教育扩展到“中学后教育”的整个领域,台湾大专院校依《专科教育法》和《大学法》规定,普遍设立了夜间部,并办理各类进修班、补习班、研讨班等形式的推广教育。这是台湾实施成人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据统计,全台湾大专院校夜间部学生1977年就有65339人,1989年增到106738人,其中大学夜间部学生为47968人,专科学校夜间部有58770人。与韩国一样,台湾还利用广播电视进行“空中教学”,确立“空中教学体制”,使台湾高等教育功能由正规院校教室扩延到整个台湾社会的各个层面。显然,韩国、台湾非正规高等教育是相当发达的,尤其是成人高等教育已办出了相当规模,呈现了各自的办学特色,成为韩国、台湾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重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时期(七十年代中期以后)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至七十年代中期后,韩国、台湾大专院校的学生数量增长已达到了相对稳定的状态,如前所述,高数量增长满足了急剧增长的人才需求,但也带来了发展质量的问题:师资与学生素质每况愈下,大学毕业生供求失调,韩国、台湾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开始进行调整 ,主要采取了下列具体措施:

(1)严格控制现有高等院校发展规模,限制新校的设立,七十年代早期的能源危机和西方经济危机,给以轻工业为主和简单加工出口的台湾经济带来了严重挫折。为此,台湾开始着手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制定出新的经济发展目标,特别是八十年代以来,国际竞争的加剧促使台湾抓紧培养具有开发能力的、实用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反映在教育发展战略上,就是严格控制高等院校的发展、限制新校的设立、提高现有高校质量。据统计,1976年至1986年台湾大专院校只增加了4所,其中公立院校增加了3所,私立只增加了1所。1970年始,韩国顺应世界高等教育改革趋势,大抓改革,1973年起兴办实验大学,改革内容涉及到教学管理、招生制度、改学科定额招生制为大学科确定招生定额制、设副修专业和双学位制等。这期间韩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处于相对稳定期。但自1979年始,韩国高等教育又出现了急剧扩张。

(2)调整学科结构,提高理工科比例。七十年代后期以来,台湾对高等教育作了以下凋整:①削减文史类系所,增设理工科学系;②优先核办设立工、农、医、商等实用学科的五年制专科学校;②充分利用名牌大学(或研究所)的人力物力,实行“科际整合”,即通过调整系所,整合相近系所的设备,建立研究群,沟通各种学术领域。经过这样的调整,台湾文史哲类科系毕业生比例明显下降,工程、自然科学及工商管理学科的毕业生比例明显上升(详见表2)。

表2学士、硕士、博士毕业生学科比例

学科人文学科 自然学科 工程学 商业及管理

毕业生(%)

(%) (%) (%)

1977 学士 20.21 8.9220.14 20.59

硕士 10.0017.6723.08 14.29

博士 44.44 6.67 6.67

1.27

1985 学士 15.32 5.7320.04 20.77

硕士 6.4310.5734.33 11.09

博士 16.5612.2936.20

7.36

七十年代中期以后,韩国通过推行实验大学来促进大学的改革和形成大学的特性化,旨在建立具有自己特点的大学和重点学科,为地方培养专门的科技人才。这项措施是1974年开始实施的,有18所大学51个专业建立起农、工、水产、海洋等方面的重点学科。这些重点学科由政府和一些企业、公司给予重点投资。另外,韩国政府通过加强大学定额管理的办法,调整大学自然学科学生不足的状况,保证其定额,即把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定额的6∶4调整为5∶5。这些举措推动了韩国大学改革,体现了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宗旨。

(3)加速发展研究所(院)教育。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以来,韩国、台湾十分重视发展研究生教育。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通过研究所(院)教育培养经济建设的高级人才,以适应经济转型和技术升级换代对人才的需求;二是遏止人才外流,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给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多的深造机会、以留住忧秀青年,阻止“留学狂潮”的泛滥;三是适应社会对高学位的需求。随着韩国、台湾步入高科技产业时代,一些公私机构竞相聘用高学位人才,其结果促使了大批青年报考研究所(院),以获取高学位,来加重自己就业的砝码。四是就高等教育本身的发展来讲,发展研究生教育可以建立从学士、硕士到博士及博士后相连贯的高等教育过程,使各专业都有完整的教育体系,培养对专业具有高深造诣的人才,又可以创造学术研究氛围,发挥大学的研究功能,促进师资水准的提高。据统计,台湾从1978—1986年大专院校由101所增至105所,仅增加4所,研究所则由185所猛增到301所。台湾培养研究生形式多样,如校外培养研究生的机构就有科学研究中心、暑期研究班、“建教合作”(研究所与企业协作培养)等形式;大学院校内主要是由研究所承担培养研究生任务。韩国研究生院分为普通研究生院和特殊研究生院(即在职研究生院)两种。据统计,1979年韩国有研究生25789人;1984年为62862年;1986年达70141人。为加强研究生教育,八十年代初期,韩国制定了高等教育发展新计划,决定把汉城大学等五所重点大学改为以研究生院为中心,要求研究生占在藉学生总数的70%以上。1984年创办了第一所科学技术大学与1971年设立的“韩国科学技术院”联合培养技术研究人员,以图实现“尖端产业、技术立国”的奋斗目标。

此外,注重科技开发,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班革评估质量标准,加强教育质量监督也都是韩国、台湾在此期间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

标签:;  ;  ;  ;  ;  ;  

二战后韩台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特征探析_台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